当下,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商业化而言,依然为时过早,但人类科技发展道路上一定需要理想主义者,颠覆式的创新背后都是不计成本的投入、笨拙的尝试、大量的质疑。以创造人形机器人为目标的企业,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先行者。
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的赛场上,虽然形态各异的机器人表现稚嫩,但这场赛事仍揭示了人形机器人的潜在价值。
冠军天工机器人展示了直膝行走、自主恢复等突破,其运动控制算法已能应对爬坡、转弯等复杂地形。比赛中机器人跌倒后挣扎站起的场景,意外引发观众共情。有评论认为,这种不完美恰恰打破了“机器即工具”的偏见,为未来协作奠定心理基础。这场赛事也将促使企业研发轻量化电池,其成果或可迁移至工业机器人领域。
尽管争议不断,人形机器人也已在工业场景中悄然渗透。优必选Walker S在比亚迪工厂完成精密装配实训,故障率降至0.3%;宇树科技已经与吉利、蔚来等新能源车企展开试点合作,在部分制造工序上部署了人形机器人。
白惠源透露,她的企业也在研发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新产品,这项工作是公司“短、中、长期”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但她表示,不会以“拟人化”作为创新的唯一方向。“短期之内,企业必须有很强的造血能力;但要活得久,最终拼的是技术底盘,是系统性地跑赢时间。”
她相信,人机共生的时代会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早到来,只不过,它呈现的样子,未必是科幻电影里的标准答案。
人形,还是非人形,这个问题的本质来自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主义之间的权衡;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技术革命与产业周期错配的必然产物。
而问题的答案,并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
对于人类来说,可以扮演上帝的角色,从一开始就以创造人形机器人为目的,以满足众多特定场景的需求;也可以扮演另一种角色,即帮助具身智能依据人类的需求不断进化,其中的一批最终将获得直立行走和熟练使用工具的技能、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以及接近人类的外形,成为机器人群体中的“露西”(注:露西是已知最早的人类祖先,被称为“人类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