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回复: 0

人形机器人,是目标也可以是结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9 10: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形机器人,是目标也可以是结果

 谢菁炜 财富FORTUNE
 2025年04月29日 08:11
5.jp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对于多个领域的科技创新抱有如此坚定又颇为踌躇的矛盾态度。人形机器人便是其中之一。人们一面对之热切期待,一面又对之疑虑重重——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造“像人的机器人”?

以形态区分,当下的具身智能企业可以被简单地归为两类:人形机器人公司和非人形机器人公司。

前者以创造“像人的机器人”为目标,玩家们包括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Figure AI等初创企业,谷歌、英伟达、小米等大型科技及互联网企业,以及特斯拉、比亚迪、吉利、小鹏、广汽等车企。

美国机器人公司Figure AI坚定地认为,只有和人类技能、外形贴近的人形机器人才能在为人类构建的社会中游刃有余。的确,理论上看,物理世界中的许多工具与空间都是围绕人类设计的,完全拟人形态的人形机器人会拥有更广泛的适用场景。

首席执行官布雷特•阿德科克声称:“全球没有足够的人口来完成现有的工作,如果我们能让人形机器人去做人类不想做的事情,那么我们可以卖出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台人形机器人。”

这确实是一块巨大的蛋糕。高盛预测,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乐观者甚至认为这可能是一个万亿级的赛道。

在中国,政策和资本的双重助推让人形机器人成为DeepSeek等AI大模型之外最受关注的赛道。

近期在北京举办的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为这个赛道的热度再添了一把火。赛场上,“选手们”或矫健,或笨拙,有的摔倒断臂,有的头身分离——这些以各种姿态倔强地撑到终点的机器人们,一定程度上象征了中国押注这一赛道的决心。

另一类是非人形机器人企业,特点是以“功能”来导向“形态”。它们的形态五花八门,多采用轮式、机械臂、四足等设计,以期在特定场景下高效执行任务。

Agility Robotics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机器人官乔纳森•赫斯特告诉《财富》:“我们并不打算从起步阶段就打造像人的机器人,我们的目标是制造出能在人类空间运作的机器人。”

赫斯特刻意将公司的仓库机器人Digit描述为“以人为本”的机器人,而不是人形机器人。这种区分意在强调Digit有什么功能,而非它试图成为什么。

目前,Digit的功能包括抓取和搬运便携箱。它有两只手臂和两条腿,但它的腿更像鸟腿而不是人腿,膝盖向后弯,用脚趾而非脚板走路。


另一种可能性

Image


Agility Robotics机器人,以及更多具身智能企业产品的“进化”,或许为人形机器人发展路径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即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的发展,“人形”可能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技术路径与场景需求共同塑造的连续体—— 有的机器人以人形为起点,功能不断被强化;有的以功能为起点,最终“长成”人形。

Agility Robotics在2015 年生产四足机器人 Cassie,以解决仓储场景的搬运需求。2020 年推出双足人形机器人 Digit,保留四足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技术,在头部加装视觉传感器,同时增加双臂和躯干,实现“站立-行走-搬运”一体化。

一些中国的具身智能企业也在尝试这样的路径。

中国的开普勒机器人实现了工业场景的“人形泛化”。这家公司在2022 年推出工业协作机器人 K1,能够完成汽车制造中的焊接、装配等任务。两年后,该公司发布人形机器人 K2“大黄蜂”, 身高体重对标成年男性,全身有52个自由度,在 K1 的基础上增加了双足行走能力,同时保留工业级精度。

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埃夫特智能机器人的董事长游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智能机器人的场景会更多地从现在的单个机械臂作业变成双臂作业,而该公司的终极目标便是人形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公司擎朗智能的创始人李通在一场《财富》的论坛中称,它们的产品也是在不断进化中。“以前它们的任务是移动,是配送,接下来如果加上手臂,是不是可以帮人搬运,自己上电梯,自己帮人端茶送水?是不是所有在服务领域中需要理解能力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实现?这将是非常大的变化和惊喜。”

事实上,宇树科技作为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头部企业,也是从四足机器人起家,逐步向人形机器人及多场景应用扩展。


人形机器人,为时尚早

Image


探索人形机器人发展路径的另一种可能性,源于目前这个赛道遭遇的重重阻碍。

比较而言,非人形机器人技术成熟度高、成本可控,在当下拥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和更高的商业化可能性。而人形机器人虽然是机器人技术的“集大成者”,但创造人形机器人更像是理想主义者们为实现未来通用服务的终极愿景做出的努力,目前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也显而易见。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认为人形机器人技术成本高、落地场景模糊。“人形机器人不是不能用,而是用不起、用不好”,该领域“有高共识却无商业化路径”。

人形机器人在技术方面的不成熟直接影响商业落地。例如,在护理领域,虽有望以10万元的人形机器人替代20万元年薪的护工,但这个成本优势因技术不成熟尚难以兑现。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江凤林指出,当前机器人连搀扶老人、避障等基础任务都难以胜任。

阿里巴巴前副总裁、持续创业者白惠源在具身智能的热潮中离开大厂,创立了人工智能企业ELU.AI。在接受《财富》专访时她表示,人形机器人构成的群体智能是趋势和某种必然,但现阶段,非人形的机器人是多数场景下具身智能体的最佳形态。

ELU.AI推出的原力无限智能自动充电机器人就是一种非人形的机器人,采用“低空轨道+移动智能体”的方式,让新能源车辆的充电方式从“车找桩”走向“机器人找车”。

白惠源直言,机器人真正的价值,从来不在本体形态是否“像人”,而在于“有用”。真正有价值的产品,不是在描绘一个未来,而是解决当下的问题——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强稳定、够安全的方式进入现实世界,服务真实场景。

她补充,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于过热状态,很多产品更像是一场炫技秀。“看上去像人,做事情却不如人,反而不如彻底去拥抱机器应有的形态与能力。”她指出,功能应先于形态,未来的机器人世界绝不会是一种标准模样,而是功能导向下的百态共存。


近些年,日本几乎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前车之鉴”,而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日本的发展路径似乎也能给出一定的启示。

人形机器人曾经是日本科技的“名片”。1986年,本田开始研发“人形伙伴”ASIMO。2000年,ASIMO首次亮相。2014年,软银推出号称“能读懂人类情感”的机器人Pepper。日本各大科技公司争相入局,日本政府更是把机器人产业列为国家战略。

日本进入人形机器人的时机显然为时过早,表面的繁荣迎面撞上了冰冷的现实:技术瓶颈和市场冷淡。2020年前后,本田宣布停止ASIMO的开发,软银也放弃了Pepper业务。更多的玩家转而研发效率高、成本低的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电子组装等领域大放光彩。


进化的“露西”

Image


当下,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商业化而言,依然为时过早,但人类科技发展道路上一定需要理想主义者,颠覆式的创新背后都是不计成本的投入、笨拙的尝试、大量的质疑。以创造人形机器人为目标的企业,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先行者。


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的赛场上,虽然形态各异的机器人表现稚嫩,但这场赛事仍揭示了人形机器人的潜在价值。


冠军天工机器人展示了直膝行走、自主恢复等突破,其运动控制算法已能应对爬坡、转弯等复杂地形。比赛中机器人跌倒后挣扎站起的场景,意外引发观众共情。有评论认为,这种不完美恰恰打破了“机器即工具”的偏见,为未来协作奠定心理基础。这场赛事也将促使企业研发轻量化电池,其成果或可迁移至工业机器人领域。


尽管争议不断,人形机器人也已在工业场景中悄然渗透。优必选Walker S在比亚迪工厂完成精密装配实训,故障率降至0.3%;宇树科技已经与吉利、蔚来等新能源车企展开试点合作,在部分制造工序上部署了人形机器人。


白惠源透露,她的企业也在研发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新产品,这项工作是公司“短、中、长期”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但她表示,不会以“拟人化”作为创新的唯一方向。“短期之内,企业必须有很强的造血能力;但要活得久,最终拼的是技术底盘,是系统性地跑赢时间。”


她相信,人机共生的时代会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早到来,只不过,它呈现的样子,未必是科幻电影里的标准答案。


人形,还是非人形,这个问题的本质来自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主义之间的权衡;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技术革命与产业周期错配的必然产物。


而问题的答案,并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


对于人类来说,可以扮演上帝的角色,从一开始就以创造人形机器人为目的,以满足众多特定场景的需求;也可以扮演另一种角色,即帮助具身智能依据人类的需求不断进化,其中的一批最终将获得直立行走和熟练使用工具的技能、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以及接近人类的外形,成为机器人群体中的“露西”(注:露西是已知最早的人类祖先,被称为“人类祖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4-30 01:27 PM , Processed in 0.03366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