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3|回复: 0

[哲史艺丛]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第五位皇帝,为何其庙号却是太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7 04: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第五位皇帝,为何其庙号却是太宗

 杨上柳下 历史学堂君
 2025年04月25日 00:08
作者杨上柳下
编辑:莉莉丝


太宗,作为一个颇具人气和流量的庙号,从段位上说是“宗字辈”,要低于“祖”,但前缀的“太”又显示其特殊的身份和凌驾于其他“宗字辈”之上的不凡气质。历史上的太宗,一般来说都是该朝代的第二位皇帝,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清太宗皇太极等等。


不过也有例外,西汉的第五位皇帝,汉文帝刘恒,在其身后也被上了“汉太宗”的庙号,也算是独成一家了。


IMG_8315.JPG
上图_ 汉文帝刘恒


  • 儒家推崇,文景之治


作为帝王,刘恒在青史留名,主要是宽厚仁爱,这是他和很多帝王的不同之处。他对母亲薄太后照顾的无微不至,以“亲尝汤药”的典故入选孝文化经典“二十四孝”,成为唯一上榜的帝王。


在执政方面,刘恒注重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将田赋从十五税一降至三十税一,同时还废除了很多严刑峻法,体现了浓厚的民本意识。正因如此,刘恒也成为最受后世儒家推崇的帝王之一。


他和儿子汉景帝刘启的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成为历史上治世的样板和典范,也为后来汉武帝的西汉盛世局面打下了坚实基础。汉文帝去世后则获得了汉太宗的庙号,这也是对此执政成果的高度肯定。那么这位西汉的第五位皇帝,为何却得到了一般是第二位皇帝“专属”的太宗庙号呢?


IMG_8316.JPG

上图_ 刘启(公元前188年—前141年),即汉景帝


  • 西汉当时复杂严峻的政治形势以致于要抹杀刘恒之前三位帝王的存在感


刘邦身后,太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后来,刘盈的两个儿子先后继位,分别是汉前少帝、汉后少帝,从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高祖死后,朝中大权全部落入了前朝的皇后,如今的太后吕雉之手。


吕雉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不仅独揽大权,还不顾当年刘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开始大肆分封自己的娘家人为王,如侄子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侄孙吕通为燕王,将刘汉王朝变成实质上的吕氏天下,吕雉已然成为“不是女皇的女皇”,也正因如此,后世将吕雉和武则天并称“吕武”。


而刘盈身为皇帝,已被母后架空,再加上其生性善良软弱,实在无能为力,也只好自暴自弃,选择躺平,做个甩手大掌柜。


IMG_8317.JPG

上图_ 吕雉


刘盈死后,两个儿子分别为帝,升级为太皇太后的吕雉继续掌权。这一局面直到吕雉死后才得以改观。依然忠于刘汉皇室的周勃、陈平等开国元勋们开始反击,最终击败了吕氏一族,将其全部铲除。周勃等人认为,当时的汉后少帝毕竟是吕雉的皇孙,唯恐遭到清算,于是借口其并非是汉惠帝刘盈的亲生儿子将其弑杀,这其实是地道的弑君行为。同时被诛杀的还有刘盈的另外几个儿子济川王刘太、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刘盈一脉基本被完全清洗。这种大规模的清洗当朝皇室的行为,在历史上也是较为罕见的。


与此同时,元勋们推举了当时并无存在感的刘邦的四子代王刘恒为帝,于是刘恒也成为历史上较少的由群臣推举出来的“民选”皇帝,主要原因在于刘恒是刘邦的妃子薄氏所生,和吕雉毫无关系,日后也不会追究这些人清洗吕氏家族的旧账;其次刘恒在朝中并无根基,是“小宗继大宗”,也便于这些元勋集团操控和把持,这也体现了重臣们的私心杂念。


IMG_8318.JPG

上图_ 刘盈(公元前210年―公元前188年),即汉惠帝


因此刘恒继位后,汉帝国的帝位传承就从太子刘盈一脉转为代王刘恒一脉,彻底改头换面。对于群臣来说,自然要在历史上尽力抹去刘盈一脉的三位帝王的存在感,这样才不会在日后被追究其弑君清洗刘盈一脉的责任;而作为刘恒乃至其子孙来说,为了其统治的安稳,自然也需要淡化处理刘盈一系在历史上的存在感。


刘恒这个汉太宗的庙号,直接承袭了刘邦汉太祖(谥号高皇帝,结果给司马迁以“汉高祖”的名头流传至今)的庙号,直接将刘盈父子的三个皇帝“忽略不计”。


而在后世中也有类似的案例,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朱棣,朱棣当年也是“小宗继大宗”,不过比起刘恒的“合法”性,朱棣则是发动“不合法”的夺位战争上位,其继位后也是不遗余力的消除建文帝的存在感,其死后的庙号也是“明太宗”。当然多年以后,“不肖”子孙“老道士”嘉靖帝出于个人目的将朱棣庙号“升级”为明成祖,这则是朱棣始料未及的了。


IMG_8319.JPG

上图_ 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永乐皇帝


  • 作为刘邦的儿子,刘恒被称为汉太宗也并不为过


虽然从顺序上说,刘恒是西汉的第五位皇帝,但从身份上说,刘恒是刘邦的儿子,还是父子关系,其称为“太宗”,从实质上也算是传承上的第二代,因此也符合“太宗”的身份。此外,刘恒的上位也意味着他这一支脉从王爷升格为了皇帝,对于其后世来说也是“功德无量”,因此称为“太宗”也是对其从“家事”方面的高度认可。


IMG_8320.PNG

上图_玄武门之变


  • 刘恒也完美的符合太宗“人设


历史上的太宗很多名气都不低,他们除了各有各的文治武功和个人魅力外,还有一个突出的共同“人设”,那就是多少都存在得位不正,皇族相残的行为。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宋太宗的“烛影斧声”、明太宗的“靖难之役”,以及清太宗不明不白的上位,以及上位后对莽古尔泰、阿敏等兄弟们的清洗,无一不是都充斥着各种血腥暴力。


而被誉为儒家楷模,一向仁慈为怀的刘恒,其本身上位虽然是群臣推举,但毕竟也是小宗继大宗,从结果来说,也是登上了本来不属于他的皇位。也正因如此,很多皇族宗室对刘恒的上位并不服气,尤其是刘邦的七子淮南王刘长。


刘长是刘邦和原赵王张敖的姬妾所生(野史传言该女在刘邦临幸前已有身孕,和秦始皇身世的传说很像),而且深受吕后的宠爱,也就是这些原因,使得其没有像刘恒一样成为幸运儿。


IMG_8321.JPG

上图_ 汉高祖 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


刘长后来谋图发动政变,甚至还准备了“辇车四十乘”,感觉是要发动一场西汉版的“坦克闪击战”。不过最终未遂被擒。“主打宽厚人设”的刘恒没有为难他的兄弟,只是将其远远发配了事。


不料在途中刘长却想不开,绝食而死。对此刘恒将责任推给押送沿途的官员,认为他们没有做好饮食保障工作,并处死了很多人。表面上看,刘恒确实宽容大量,但舆论也并不买账,当时的民众就流传着一首民谣,用“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这样的歌词表达对刘长的惋惜,以及对刘恒虚伪嘴脸的讽刺。


群众的眼睛自然是雪亮的,这也真实反映了这位被后世推崇的帝王的另一面。而以上如此种种的行为,也非常“完美”的贴合了史上的太宗“人设”,使得刘恒这个太宗也算是实至名归。


参考资料:《史记》,西汉,司马迁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4-30 01:06 PM , Processed in 0.0701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