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梁海艳,& 徐淑娴. (2021). 地理通婚圈变迁与跨省通婚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家庭生育决策机制调查数据的分析. 人口与社会,37(05), 13-25.
[2] 郭显超,& 黄玲. (2015). 城市青年社会网络对其择偶方式的作用. 当代青年研究,(04), 70-73+78.
[3] 康慧琳,& 孙凤. (2022). 择偶方式与青年婚姻匹配. 青年研究,(04), 81-93+96.
[4] 艾媒咨询. (2024). 2024-2025年中国婚恋社交服务市场研究报告(附下载).
[5]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 (2015). 《中国幸福婚姻家庭抽样调研报告》在京发布.
[6] 风笑天. (2012). 城市青年择偶方式:未婚到已婚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02), 70-77.
[7] 赵丽颖. (2011). 当代青年择偶标准和择偶方式的社会学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8] 翟学伟. (2017). 爱情与姻缘:两种亲密关系的模式比较——关系向度上的理想型解释. 社会学研究,32(02), 128-149+244.
[9] 徐安琪,& 李煜. (2004). 青年择偶过程:转型期的嬗变. 青年研究,(01), 14-23.
[10] 高聪. (2018). “同甘共苦”的“社会粘合”效应:共同经历和情绪事件效价对情感联结的影响[D]. 宁波大学.
[11] 覃宏源. (2018). 自尊、信任对婚姻质量的影响:以婚姻主观感受为指标[D]. 华东师范大学.
[12] 齐亚强,& 张子馨. (2022). 转型社会中的人际信任及其变迁. 社会学评论,10(02), 124-144.
[13] 周爱保,& 周鹏生. (2008). 人际交往的不确定性减少理论(URT)述评. 心理科学,31(06), 1499-1501.
[14] 梅园. (2022). 相亲角婚恋传播的人际信任研究[D]. 南昌大学.
[15]马忠东,石智雷.流动过程影响婚姻稳定性研究[J].人口研究,2017,41(01):70-83.
[16] 汪国华. (2007).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城市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透视.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1), 5-9+21.
[17] 李卫东. (2019). 流动模式与农民工婚姻稳定性研究:基于性别和世代的视角. 社会,39(06), 23-61.
[18] 陈露菡,刘战伟,& 包家兴. (2024). 量化“门当户对”:一项对青年人表格式婚恋的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05), 40-51.
[19] 齐亚强,& 牛建林. (201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婚姻匹配模式的变迁. 社会学研究,27(01), 106-129+244.
[20] 黄小丽,丁金宏,& 王俊松. (2025). 在他乡良缘更好吗——迁移流动对个人婚姻匹配的影响.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47(01), 48-59.
[21] 杨凡,郭品锐,& 刘甲楠. (2024). 中国不婚、不育和少育的状况、影响因素与政策应对——中国不婚不育少育群体专项调查主要数据结果分析. 人口研究,48(02), 30-43.
[22] 符国群,李杨,& 费显政. (2019). 中国城镇家庭结婚消费演变研究:1980-2010年代. 消费经济,35(03), 34-42.
[23] 许琪,& 彭湃. (2021). 代际经济支持与婚姻的同质性匹配. 青年研究,(06), 27-37+91-92.
[24] 国家统计局. (2023). 全国居民人均收入情况.
[25] 安居客. (2024). 2024全国房价排名走势,2024全国各大城市房价排行榜,2024中国各地房价均价查询.
[26] 马一凡. (2022, July 27). 扫描县域楼市:“头部县城”房价坚挺8个县均价破2万. 第一财经日报, A10.
[27] CCTV News. (2024). 选择回到县城的大学生:有人收入超7000 有人看重稳定生活.
[28] 陈露菡,刘战伟,& 包家兴. (2024). 量化“门当户对”:一项对青年人表格式婚恋的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05), 40-51.
[29] 李思涵. (2022). 从“门当户对”看中国传统观念的传播研究. 东南传播,(03), 104-108.
[30] 方长春,& 风笑天. (2005). 阶层差异与教育获得——一项关于教育分流的实证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05), 22-30.
[31] 吴愈晓. (2013). 教育分流体制与中国的教育分层(1978-2008). 社会学研究,28(04), 179-202+245-246.
[32] 王杰,& 李姚军. (2023). 家庭背景与教育:婚姻中地位交换的性别与时期差异. 社会,43(02), 210-233.
[33] 李湉湉. (2020). 教育、婚姻与阶层流动[D].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34] 郭郡郡,& 林熠桐. (2024). 性别视角下中国不同群体择偶偏好的随机实验研究. 南方人口,39(04), 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