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不住家里可不可以?
每年的这个时候,家里的红灯笼,厨房的饺子,门前的红色鞭炮纸屑,都是人们最为惦念的“归乡元素”。但那如迅速到让人眨不动眼的现代化进程,似乎在一点点改变归乡后的春节“模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宅家过年”,他们信奉的“在一起就是春节”进而也影响了不少老一辈。
上月,中国春节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租车自驾去另一座城市感受别样传统民俗的想法,在许多人心中已经“蠢蠢欲动”。
而论及春节诸多习俗,把春节照得最为明亮与热烈的,恐怕要当数“中国灯”。
在南京,千年古都,秦淮风华,河畔的万千灯火讲述六朝盛世;在福州,海洋就是当地人的家,两岸海灯让小家与大家紧密连接;在黄山,当阳光余晖从雾朦中退去,如诗的徽州粉墙黛瓦下,是欢腾的鱼灯之舞……
灯最早是火把,先民举着火把照亮黑夜。后来演变成灯,一“火”一“丁”既是光明与希望,也是人丁的兴旺。而在春节的语境下,一盏盏花灯成为了春节独一无二的 “气氛担当”,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红红火火的祝福。
随千年秦淮游六朝古都
寻历史之河的星光璀璨
你永远可以相信南京的审美:老门东明城墙下,高14米的粉色生肖蛇灯盘成一个中国结的模样。在粉蓝光影中焕发新生命力的600年城墙后,秦淮河与大报恩塔在夕阳余晖中诉说着时间之河的故事。
这是南京秦淮灯会的一隅。
十里秦淮,六朝烟月。作为极具“中国味”的历史文化名河,楼台下的游人如织,桨声中的画舫如云,都让南京的秦淮河自古就成为诗酒风流之地。但这千百年的两岸璀璨之景,可能远比不上如今秦淮灯会被点亮时的震撼。
当夕阳西下,秦淮河两岸无数的风花雪月被刹那点亮,荧荧河灯在水中蜿蜒漂流,让河水闪如金鳞;高耸入云的巨灯在古城中拔地而起,让天空亮如白昼……似乎那个风雅又富庶的金陵,又回到现代人的眼前。
据《南京地方志》描述,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这里的庆年灯会便开始盛行:“家家走桥,人人看灯”已成为南京城的一场民俗盛宴,一个“全民放假”、夜游赏灯的时节。每到年底,这里的人便开始准备着迎接扎灯、张灯、赏灯、玩灯、闹灯的“欢乐时光”。
而这座古都对节日的仪式感,也在一个个灯会主题中被展现。无论是去年威严霸气的“龙之灯”,到今年蜿蜒深邃的“蛇之灯”,南京秦淮灯会在“夫子庙灯会”、“老门东灯会”、“白鹭洲公园灯会”等具有不同历史意义的地点,共同上演着光影璀璨,美到封神!
在这样的秦淮十里,与家人的出行与分享或许早已不是《上元灯彩图》中,小孩骑着父亲肩膀,拖着荷花灯在人流中的埋头穿行,而是可以向上——
在整面亮顶的汽车天窗中,在老门东能看到大报恩塔透过天窗露出琉璃尖顶;去往夫子庙,还能从左右侧窗中透过车流看到武定桥古桥在流光中再现两岸的笙歌不绝;再行白鹭洲,如有宽大的后窗,明城墙在其后反射出的斑驳光影,更是一家人独具仪式感的情感分享时刻……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来自朱自清先生的描述,或许也是与家人选择在这里共度春节的另一种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