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科举大概是这样的:先丢给你一套四书五经,你拿去背了。
然后丢给你一套四书五经的释义,你又拿去背了。
最后考试的时候,要求你按照一定的规范(八股文),在规定字数内遵循官方释义,对考官给出的四书五经中的字句进行解释。
那么题主幻想的「背熟了」在这个阶段是有可能的,因为科举考四书五经是以四书为主,四书的官方指南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一共五万五千余字,你说你全背下来,那绝对是有戏的。
那么现在假设你是一个无情的背题机器,已经把四书五经加上官方释义倒背如流,在金手指的作用下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了考场——咱们拿嘉靖二十八年陕西乡试举例。这次考试有三场,第一场,考四书五经,题目如下:
你运笔如飞,咔咔咔把背的内容都写上去了,考官看了你的卷子,告诉你滚,下次别来了。
为什么?
因为你没按照要求答卷。
八股文嘛,要求的是格式固定,字数还有限制,Be Like:
你心中暗想:我背的四书五经不需要排偶,朱熹写四书章句集注不需要分八股,但是我考试的时候,直接抄上去就不行了?
你懵了,你回家了,乡试结束了,你的成绩是:零分。
然后你发奋图强:不就是八股文吗?我学!你借来了乡试第一名的卷子,然后你看到了他的文章:
看明白了吗?
你以为靠的是古文背诵,实际上考的是阅读理解+文言文写作。
而且刚才你能去参加乡试,那是我开了金手指。
现在你滚回来了,得从童生试开始,重新考。
什么叫童生试呢?
大家都知道,最低一等的功名是秀才,但是秀才需要过「童生试」才行,童生试有县试、府试、院试三级,县试和府试每年一次,过了之后你可以去参加院试,院试清代一般每三年两次,通过了之后,你才算是秀才。
于是你开动脑筋了。
如果从 18 岁开始考的话,那么考到死,总是能考上个几十回的。而四书五经内容其实有限,那么我下下苦功夫,把所有章句全都写一遍,背下来!然后去应试!
行不行?
早些年真行。
过几年就不行了。
因为你能想到,考官也能想到,大家出题的时候肯定尽量避免重复,但是四书五经内容有限,所有到最后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
考官强行把两个不相干的句子截开,凑成一个题目——学而壮之,你给我解释解释吧!
这是清代四川的一道府试题,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而且这只是最基本的排列组合,如果考官喜欢,他甚至可以把两本书中的内容给你捏到一起,当作试题。
背?
背死你。
知道为啥死记硬背,有人一辈子也考不上秀才了吧?
OK,假设我们再给你开个金手指,让你一夜之间成为了无情的八股文机器,轻松完成了童生试,再度杀入了乡试!然后顺利的完成了第一场的考试!
你拿着第二场的卷子,再度陷入了深思(为了方便起见,咱们还拿嘉靖二十八年陕西乡试举例):
论很简单,就是写一篇议论文,有八股文的底子,你还勉强可以应付。
但是拟诏这事就麻烦了,这是让你还原历史场景,来拟公文——不然以后做了官,帮皇帝老儿写诏书,你总不能也写成八股样式的吧?而判语就更简单了,它要求你根据现行法律对案件作出裁决。
你心想:不是说背四书五经吗?
这怎么是历史+公务文写作+司法考试啊!
咱们依然来看看高分试卷,下面这是一位考生所拟的《宋宴贡士於迎春苑谢表》。
你表示自己撑不住了,继续开金手指吧,把第二场直接过了行不行?
OK,但是吧……
乡试有三场。
第三场是策论。
说白了,就是键政。
你精神一下子振奋了:你久在知乎,擅长键政!这个对你来说完全没有压力,然后你一看题目——
来吧,说说吧。
别忘了,这是嘉靖二十八年的试题,嘉靖皇帝就是这位:
此时他正修道修的开心,严嵩当国,你键政吧,尽情地键政!
记住,这只是乡试,乡试之后还有会试,也就是说一群精通四书五经、擅长文言文写作与公务文写作、精通历史并通过了司法考试的好汉们汇聚到一起,在一个问题下面作答,然后看谁的赞数最多……
最后选出了二十个大 V,送去殿试!
这才是真正考验你的时刻。
因为明代殿试,只有一道题,就是纯键政。但是出题的人如果不喜欢你的回答,你写的再好,也做不了状元!
你的长相他不喜欢,不行!
你的字体他不喜欢,不行!
你交卷太快了,不行!
你交卷太慢了,也不行!
所以懂了么?
能考上状元,你起码需要:
熟读四书五经以及相关释义。
对中国古代史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对本朝律法有较为细致的了解。
具备出色的文言文写作与公务文写作能力。
能够熟练地进行键政。
在长相、书法等方面没有明显短板,同时能够撞大运在殿试中说到皇帝心里去。
这简直就是能力+运气的聚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