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9|回复: 0

[哲史艺丛] 行军大总管是什么官职,唐朝为何取消行军大总管,设立节度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25 09: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行军大总管是什么官职,唐朝为何取消行军大总管,设立节度使

 军事帅哥 历史学堂君 2024年11月15日 19:51

作者:军事帅哥

编辑:莉莉丝


阅读唐朝的史书,我们会看到一个涉及到官职的历史名词“行军大总管”。那么,行军大总管到底是什么样的官职?唐朝为何取消行军大总管,设立节度使呢?

什么是行军大总管

行军大总管是唐朝时期,中央政府和某个敌对国家进入战争状态后,皇帝任命的统帅参战唐军的最高军事长官,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方面军司令、大军区司令或战区司令。行军大总管这一官职多在初唐到盛唐时期出现,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行军大总管为李世民任命。行军大总管的底下还有行军总管。

IMG_5251.JPG
上图_ 李靖(571年-649年)

比如,在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李世民就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率领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等行军总管指挥唐军向吐谷浑发动进攻。而李靖就是皇帝任命的,唐军进攻吐谷浑作战行动的最高军事长官。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等行军总管及其部队,全部听从李靖的命令。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李世民任命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唐帝国水军从山东莱州渡海出发,进攻平壤。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指挥唐帝国陆军的步兵、骑兵共6万人进攻辽东。由于进攻高句丽的作战为唐朝水军、陆军这两支不同军种的协同作战,李世民设置指挥水军的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和指挥陆军的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互相策应配合,提升了唐军的作战效率。

IMG_5252.JPG
上图_ 唐征高句丽百济之战

行军大总管的前面会有一个特殊的词汇:某某道,唐军的行军大总管被称为“某某道行军大总管”。那么,这个“某某道”和行军大总管有什么关系吗?一般情况下,“某某道”当中的“某某”地名和行军大总管本人所指挥部队的主要作战地区来命名。比如,在唐军进攻高句丽的战斗中,李绩指挥的部队在辽东地区和高句丽的部队展开激战,李绩就被李世民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张亮指挥的唐帝国水军进攻平壤,李世民就任命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

行军大总管是皇帝临时任命的官职,如果战争结束,指挥唐军作战的将领就不再是“某某道行军大总管”了。为了防止将领以行军大总管的身份起兵造反,威胁中央,皇帝还对行军大总管予以一定限制:行军大总管只有军事指挥权,没有财政权和人事权。

IMG_5253.JPG
上图_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唐朝为何取消行军大总管,设立节度使?

然而,到了武则天之后,唐朝中央政府逐渐取消行军大总管这一官职,转而设立节度使。行军大总管这一官职为何会在武则天之后退出历史舞台呢?

  • 第一,行军大总管有其自身的缺陷。


行军大总管为朝廷临时设置的职务,比如边境线上,唐朝和哪个国家爆发冲突,唐朝就设立行军大总管,让某位将军临时担任行军大总管带兵参战。但行军大总管的弊端也凸显了出来:由于行军大总管是朝廷临时任命的职务,朝廷派出去的将领大都能熟知兵法,但不一定了解战区的实际情况(地形、水源、敌我兵力部署)和风土民情。这样一来,如果行军大总管不熟悉前线的情况,这就为战争埋下了失败的隐患。

IMG_5254.JPG
上图_ 吐蕃

比如,在唐朝和吐蕃交战的大非川战役中,高宗李治任命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指挥唐军进攻吐蕃。薛仁贵是唐军的名将,曾创造了“三箭定天山”的辉煌战绩。但薛仁贵并不是特别了解唐朝和吐蕃交战的主战场——大非川(青海共和县切吉平原),以及吐蕃军队的详细情况,导致唐军在作战中出现了轻敌的反应。最终,唐军被吐蕃军队切断粮草,惨败而归。薛仁贵被革职为平民。直至公元682年,薛仁贵被李治重新重用,讨伐突厥。

为了防止薛仁贵因不熟悉战区情况而兵败大非川的悲剧重演,朝廷就需要将不一定熟悉战区情况的行军大总管变成能长期熟悉战区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固定官职,这个官职就是节度使。行军大总管为朝廷临时设置的职务,而节度使为朝廷长期设置的固定职务。

IMG_5255.JPG
上图_ 薛仁贵(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

  • 第二,府兵制的崩溃是唐朝取消行军大总管,设置节度使的重要原因。


初唐到盛唐时期,唐朝的兵役制度为“府兵制”,府兵制沿袭西魏时期,其特点为“兵农合一”。在唐太宗到唐高宗时期,府兵制为唐朝开拓疆土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唐朝土地兼并问题越来越突出,均田制被破坏,府兵制在唐高宗后期到武则天时期也逐渐走向了没落。流民、逃户问题成为唐朝中央政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唐玄宗想了3种办法应对均田制被破坏,府兵制瓦解带来的一系列危机:

1.重申均田法令,严禁流民迁徙。
2.检括客户,听其所在落籍。
3.招募流民客户参军入伍。

这3个办法,前两种都失败了,只有第三种办法暂时缓解了府兵制瓦解带来的危机。渐渐地,招募流民客户参军入伍的做法逐渐演化成唐朝后期新的征兵制度——募兵制度。

IMG_5256.JPG
上图_ 唐朝用于征发府兵的凭证——鱼符

而募兵制的诞生,就为唐朝节度使制度的诞生打下了军事基础。随着府兵制的崩溃和募兵制的诞生,在府兵制时期红极一时的“行军大总管”官职自然不适应募兵制时期的节度使制度,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唐玄宗开元到天宝时期,李隆基设置了缘边节度使这一官职,这是唐朝节度使官职的由来。此后,随着募兵制的发展,熟悉边疆战区情况的节度使可以在自己的管辖区域内自行募兵,节度使逐渐拥有了自己的军队。再加上节度使拥有独立的人事权和财政权,唐朝的节度使就有充足的实力向朝廷叫板。公元755年12月,唐朝北方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差点断送唐朝国祚。

IMG_5257.JPG
上图_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 第三,边疆形势的变化是唐朝取消行军大总管,设置节度使制度的第三个重要原因。


唐太宗到唐高宗时期,唐军对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采取主动进攻的态势,创造了“一战灭一国”的奇迹。到唐高宗龙朔年间,唐朝版图达到了最大。唐朝的行军大总管为开疆拓土做出了卓越贡献。

然而,随着唐朝版图的日渐扩大,唐朝在唐高宗之后就结束了以进攻为主的开疆拓土的高潮期,唐军在边疆地区的军事战略从进攻为主转为防御和进攻并重。唐高宗后期到武则天时期,为了守卫太宗和高宗前中期开辟的广阔疆土,唐朝不断地加强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

IMG_5258.JPG
上图_ 唐朝版图

唐朝在边境地区部署的军事力量都是边防军部队和屯垦队伍,这些边防军和屯垦部队有固定的驻地、相对稳定的兵力,形成相对固定的军镇。

由于边防军和屯垦部队长期驻扎在边防线上,在唐军进攻其他国家中起到指挥作用的行军大总管就不再适应唐朝边境军事形势从进攻为主转向进攻防御并重的新需求,唐朝就得需要能长期带领边防军和屯垦部队守卫边疆的新职位,而长期驻扎边疆地区的节度使职位就能适应唐朝边疆地区军事战略变化的全新形势。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6 06:59 AM , Processed in 0.0433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