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以药明系为首的CXO(医药外包服务)板块持续走高。A股方面,药明康德(603259.SH)股价上涨6.88%,康龙化成(300759.SZ)、凯莱英(002821.SZ)、泰格医药(300347.SZ)等CXO企业也均涨超5%;港股方面,药明康德(2359.HK)涨超11%,药明生物(2269.HK)涨超18%,药明合联(2268.HK)涨近10%,康龙化成(3759.HK)涨超6%。
今年以来,受到美国《生物安全法案》影响,中国的CXO企业日子并不好过,而此次股价集体爆发,也正是因为这份备受关注的法案出现了峰回路转。
消息面上,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编号H.R.8333)的提案在纳入《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NDAA)的立法过程中受阻。市场方面将此消息解读为该法案立法进程短期内难以再推进,这对于药明系等一众CXO企业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
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前世今生
回顾美国《生物安全法案》诞生至今,可以发现,每一次进展对国内CXO企业都是一次沉重打击:
1月26日,业内流传美国拟出台《生物安全法案》,旨在确保外国生物技术公司无法获得美国纳税人资金,此外还禁止与某些生物技术公司签订合同,涉及药明康德、华大基因、华大智造等。消息流出当日,药康生物股价下跌11.01%,华大基因下跌3.02%,华大智造下跌5.36%,而药明康德在五日内暴跌超过22%。
3月6日,美国参议院国土安全和政府事务委员会举行了提案听证会,美参议院版《生物安全法案》草案(编号S.3558)以11:1的投票结果被通过。次日开盘,药明系首当其冲股票暴跌,跌幅均超过两位数,随后迅速波及整个CXO板块。
5月15日,美国众议院监督与问责委员会针对新版《生物安全法案》草案(编号H.R.8333)召开听证会,修订后的草案增加了一个8年的豁免期,允许美国在2032年1月1日之前结束与法案中点名的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合作,此外还在公司名单中新增了药明生物。最终,该草案以40:1的比例顺利通过。第二天相关股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药明康德港股最大跌超6%,药明生物跌幅达到4.41%。
而对于此次最新进展,药明康德管理层回应称,公司了解到,关于将《生物安全法案》加入2025国防授权法案的修正案未能获得众议院规则委员会的批准,因此《生物安全法案》目前不会进入众议院的2025国防授权法案的立法议程,其后续立法路径仍有待明确。公司将继续密切观察相关的立法进展。
有财经大V在雪球上发文表示,被重新编号为454的原HR8333提案保持在“提交”状态中,并未更新为“made in order”,也就是说该提案不仅没有通过纳入NDAA的第一步,甚至直接被忽视了,这意味着该项立法可能已经技术性流产。
考虑到提案初始发起人迈克·加拉格尔(Mike Gallagher)已经退休,以及其他立法路径较为繁琐的问题,短期内立法再次被通过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以药明系为首的国内CXO企业,暂时可以松一口气了。
美国企业难以脱钩中国CXO企业
事实上,除了中国CXO企业难以放手美国市场之外,美国客户也难以割舍中国CXO行业。
回看药明康德2023年财报,公司全年营收403.41亿元,同比增长2.51%;归母净利润96.07亿元,同比增长9%;基本每股收益3.27元;拟10派9.8336元。其中,来自美国客户的营收为261.3亿元,来自欧洲客户的营收为47亿元,来自中国客户的营收为73.7亿元,其他地区客户的营收为21.4亿元。也就是说,药明康德超过八成营收来自海外,而美国又是收入来源的主力军,占比高达65%。
财报数据还显示,2023年来自新客户的收入仅为7.1亿元,而来自老客户的营收为396.3亿元,占到98%。可见药明康德2023年的大部分收入来自美国地区和老客户,对美国企业依赖程度较高,来自美国客户的收入甚至远高于其他地区收入总和,这也意味着一旦受到政治因素影响,药明康德必然会失去部分美国客户的订单,业绩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而对于美国生物科技公司来说,与中国CXO企业分道扬镳也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通过BioCentury的一则调查问卷可以发现,超过九成受访者认为美国《生物安全法案》会阻碍公司管线研发进展。另外也有部分从业人员表示,药明康德可以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他们很难在短期之内找到能够替代的公司。
还有一项BIO(生物技术创新组织)的行业调查也反映出了类似的观点,在接受调查的134家美国公司中,有超过100家美国生物科技公司与一家中国本土或中国所有的制造商签订了至少一份合同或产品协议。
也许正是因为中美医药企业早已藕断丝连,在后期新修订的提案中才加入了一项为其8年豁免期的条例,让双方都能得到缓冲的机会。
中国CXO企业的护城河有多深?
近年来,受益于大型制药企业研发投入增速加快、跨国药企对国内CXO行业的需求持续增长,2015年以来我国CXO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前景一片向好。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在2017~2021年期间,中国CXO行业市场规模达到444亿元,复合增速高达42%。
随着今年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步步推进,也将行业推入了寒冬。以药明康德为例,美国《生物安全法案》消息流出的前一天,公司总市值为2164亿元,而受此消息影响一周后市值蒸发超过500亿元。
虽然如今的最新进展又倾向了利好国内企业的一面,后续立法路径又尚未明确,但很难说法案完全夭折,药明系已经迎来春天。
从药明康德股价来看,提案折戟的最新消息的确让当日股价有了可观的涨幅,但随后两日的股价走势也反映出投资者的顾虑和担忧,与《生物安全法案》提出之前73.29元/股的价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截至发稿时间(6月14日),药明康德A股报43.7元/股,跌幅2.89%,总市值1273亿元;港股报33.6港元/股,跌幅5.08%,总市值978.41亿港元,如今的股价还是打了六折。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市场也对CXO这块蛋糕虎视眈眈,根据投资公司 Evercore ISI测算,美国CRO企业查尔斯河若能从药明康德手中分得三成实验室分析和化学服务的订单,收入便能增长4.56亿美元。即使订单还未到手,从1月26日美国众议院收到《生物安全法案》草案后的两个月时间里,查尔斯河股价已经累计上涨了24%。此外,诺华也表露过自己对于CDMO业务的野心,表示如果《生物安全法案》能够通过,公司相关业务可能获得扩张机会。
如今,《生物安全法案》风波已经落下帷幕,但孤立、排挤中国企业的现象原未就此止步。BIO新任首席执行官约翰·克劳利(John Crowley)就曾表态支持《美国生物安全法案》,坦言由于中国合作伙伴在研发环节提供了低成本、高质量的支持,法案若落地至少在短期内会损害生物技术行业以及依赖中国合作伙伴的美国药物开发商的利益,但这并非与中国脱钩,而是确保美国在生物科学领域保持优势。
就在6月初,由韩国、美国、日本、印度和欧盟组成的“生物制药联盟”在美国圣地亚哥正式成立,中国并未参与其中。韩国总统室表示联盟将研讨多种制度改善方案,在确保医药品安全性的同时“加强供应链的稳定性”。这场看似在为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制药供应链达成共识的合作,实际正在为中国创新药的出海筑起围墙。
对于中国CXO企业来说,即便本次美国《生物安全法案》出台受挫,但也难以保证更多个针对中国的“生物安全法案们”不会再出现,被打压和孤立的问题会始终存在,而来自海外的竞争更是会越来越激烈,中国CXO企业的前景,最终取决于“护城河”到底有多深。
文 | 杜心怡
编辑 | 喻舟
版权声明:
《巴伦周刊》(barronschina)原创文章。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和金融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