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2|回复: 0

[风味小吃] 皮比馅好吃?在徽州不能错过的这两碗馄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18 07: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皮比馅好吃?在徽州不能错过的这两碗馄饨

 驳静 三联美食 2024-02-16 07:00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1.jpeg

『豆浆可能因为咸甜之争吃不到一块儿去,饺子馅儿也天差地别,唯独馄饨,天南地北的人,是能统一的。馄饨店因而总是让人有安全感。而去村里吃一碗好馄饨,满足的是另一种可能叫作“怀旧”的情感。』


作者 / 驳静

摄影 / 张雷


徽州地区馄饨铺星星点点,随处可见。我们在这里16天,不知不觉去了近10家馄饨铺。有的是特意前往,有时只是因为天寒地冻的早晨,干活儿前特别想来一碗热乎的,而馄饨铺子又最多见。


在徽州,几乎人人都有那一家“从小吃到大的”馄饨铺子。年纪稍长者,则会向你回忆,小时候如何对馄饨担子路过家门口望眼欲穿的嘴馋故事。馄饨铺子因此有种怀旧意味。就像所有早餐店一样,馄饨铺是个异常辛苦的活计,需要早起,需要一棍一棍打出馄饨皮。徽州的馄饨,皮薄,肉馅儿少,甚至可以说是只沾到竹棒上的一丁点肉星儿,所以馄饨皮儿是最关键的。那些肉馅儿大的,皮就得稍厚一点,但在徽州人眼里这就不叫馄饨了,叫饺子。饺子还有专门一个名称叫包袱饺,跟北方的饺子形状有很大不同。


卖馄饨的手艺人,逐渐将流动的担子做成固定的铺子,口碑好的,不免就传了下来。传到现在,有的已经由手打馄饨皮转向了机器,但标准与口感没有失去,也有的找不到别的生计,兄弟姐妹几人,顶着父亲的名号一人开了一家,借馄饨店聊获生机。今年遇到的饭馆老板都说不好做,连看上去并不起眼的馄饨铺,也多有老板发出相似感慨。


别看走出安徽的“安庆馄饨”多有用高汤的,但在徽州地区,一碗让人感到幸福的馄饨,由白水煮就可以。不过碗里一定要加一大勺猪油,并猪油渣若干,这样一来整碗都飘着令人满足的香味。猪油渣每天早上现熬才够脆够香,至于胡椒,白胡椒优于黑胡椒。我还喜欢搭配一份鲜肉锅贴和一个茶叶蛋,这样蛋白质也够了。徽州地区的人们口味比较重,桌上一般还会配有辣酱,让绩溪或休宁过来的客人也能宾至如归。这让我怀念起去年此时在宁波做美食,也是跑了不少早点店。宁波让人心甘情愿起大早的东西是面结汤,它的搭配则是猪油拌面。这样的组合尤其符合中国胃,道理也是差不多,都用汤汤水水暖人心,再以锅贴或面,为上午的工作提供能量。对徽州人来说,特地跑去村里吃一碗馄饨,是件挺常见的事,以下是两家值得特地跑一趟的馄饨店。

01


差一点就错过的榆村馄饨

一家店给自己挂了块招牌直书“网红馄饨”,对美食探访者来说,可不是什么好征兆。毕竟真正的高手不会给自己挂“武功天下第一”的锦旗,而冒充哥哥招摇撞骗的裘千丈,才会走到哪里自吹到哪里。所以我们去榆村前,并未抱有期待;来了之后第一反应是,没白来。煮馄饨、包馄饨都不惊奇,擀馄饨皮确实值得一看。榆村“网红馄饨”就开在自家前厅,后院敞开,一个小伙子正在擀皮。



2].jpeg

▲榆村这家馄饨铺还在用柴火灶烧馄饨


一张木头长桌,先是短边靠墙,随着皮子越来越薄,面积越来越大,小伙子会将桌子转90度,让长边对墙,继续用擀面棍碾压馄饨皮,当然越到最后是越难的。一不当心就破了,边缘出现破损并不要紧,面皮是很有韧性的东西,它会给你补救的机会,只要保证中间能方方正正切出一大张来,今天这张馄饨皮就算成功了。


擀皮的是位年轻人,三十出头,名叫储志勇。志勇每天早上三四点起床,花两个半小时,能从零擀出一板馄饨皮,正好赶上6点馄饨铺出摊。他需要不断地重复同一个动作,直到将皮子擀到“薄如蝉翼”,当然这是夸张,但肉馅包在里面确实红艳艳地能透出来。擀完,切成小方块。志勇说,他用的面粉质量好,其实还可以擀得更薄,只不过他还需要照顾口感。手工擀出来的皮,韧性足,煮不糊,有时客人过来打包回家吃,一碗馄饨汤依然是清亮的。


年轻人愿意吃这个苦的,比较少见。储志勇是这家人的女婿,头几年因为丈母娘罹患乳腺癌,他老婆辞职回村照顾,顺便把馄饨铺子也接手过来。后来丈人年纪大了也擀不动皮了。家里只有志勇一个男丁,这项手艺毫无悬念地传到了他手里。手艺不难学,难的是耐心和吃苦精神。


至于“网红馄饨”这个店名,是因为几年前,黄山电视台来拍摄,村里认为馄饨铺得合规,让他们去办营业执照。办照时原想叫“老字号”,因为这家人的馄饨手艺已经传了六代,但这个名儿不能用,志勇又问“网红馄饨”如何,说可以,一拍脑门儿就它了。假如这店能再往后传,未来来看,“网红”这个字眼恐怕也算是时代印记。


老板娘说,那么多年做下来,老客很多。后来变成网红,老客人一来就排队,有些渐渐就不来了,除非有些提前打电话说晚一点到,那他们会额外多等一会儿再收摊。这几年的流量,除了辛苦志勇,从原来一天擀一张皮,增加到两到三张以外,多余的钱也并没有赚到。收徒弟?教完了打你的名号不好好擀皮怎么办?涨价?也不大行,因为仍然还要考虑过去的老客人,以及很多村里的客人。对村民来说,说是馄饨铺,相当于也是一家小饭馆了。哪位妈妈晚上要加班,早上会塞给孩子20块钱,孩子也乐得过来,熟门熟路,点一碗馄饨,要个鸭头,两个茶叶蛋。



3.jpeg

▲储志勇擀出一张馄饨皮需要两个多小时


他家煮馄饨用的仍是柴火灶,这口灶或许是起初吸引流量目光的源头。城里人图它新鲜,实际上呢,柴火灶煮并不能让馄饨本身煮得更鲜美,反而恰恰挺影响煮馄饨的速度。真正让馄饨好吃的秘密,其实就在志勇擀皮的手艺上。


结婚前,志勇去上海打过工。朋友在上海一个健身房当店长,喊他去,说他外形不错,可以来当销售。志勇去干了几个月,最多的时候一个月提成挣到3万。但是存不下来钱,“挣多少都存不下来钱”。等他掌握手艺,也见识到榆村因为一碗馄饨增加的人流量,就想去上海开店。他的构想是,“去上海,价格一下就能上去,一碗二三十块钱,无所谓的”。他说他没见到过上海有这种手工馄饨,皮能擀到这么薄的。


有游客来吃过后要给他投资,他拒绝了,原因是开个小店不会花太多钱,他们自己投就行。更重要的是,他觉得“一定能赚钱”。可就在他们做上海开店打算时,怀上了二胎。有人说这个孩子算是捞了他们一把,疫情期间要是真跑去上海开店,是亏是盈还真难讲。但志勇心里还是有这个梦,他现在担心的是,再这样等下去,等二娃长到五六岁,自己还会不会仍有出去闯荡的心性。

02


汊口村吴嫂馄饨

一位很可能是到黄山旅游的青岛客人,在位于黄山市跃进路上的“山城饺店”页面留下评论,大意是安徽馄饨的影响力有多大,安徽本地人可能未必知情,说青岛野馄饨两霸老谢小谢就是安徽人。“野馄饨”是个挺有画面感的词,可以叫人想象到桥洞,路边摊,海风,啤酒,甚至烧烤。全国各地的馄饨铺子,馄饨就是个点缀,最典型的是南京,多有“安庆馄饨”,店里品类相当丰富,且会申明,汤是大棒骨煮的。但我们在徽州碰到的馄饨店,可以说都相当质朴,就是一家卖馄饨的店,多的真没有。我猜想这还是与擀馄饨皮之费事有关,每天但凡有那闲工夫,就都花在擀皮子上了。


吴嫂馄饨就是其中的典型。


从屯溪市区出发,开车20分钟即可到达汊口村,位置很好,就在国道边上。吴嫂家里新近装修,她的馄饨店因此窗明几净,大大方方摆了七八张桌子后,中间还有极宽敞的过道,与馄饨铺子“本该”有的样子差别很大。我们在店里碰到饥肠辘辘的司机师傅,不明所以闯进来,看着这里是个饭馆模样,却发现除了馄饨,就只有饺子,想吃碗面都没有。不得已,这位年轻司机师傅吃掉一大碗水饺后,站起来又要了一碗。



4.jpeg

▲吴嫂说,她店里生意好的时候,客人都是“先拿号,再停车”


几年前国道修到这里,吴嫂馄饨的位置确实适合做那种歇脚饭店,不过对吴嫂来说,这根本不是选项。1983年开始搭个棚子卖馄饨,40年后,她做得最好的仍然只是馄饨,除此之外就是水饺和茶叶蛋,甚至连卤味都没有。“馄饨吃皮,饺子吃馅”,将皮子擀好就是一家馄饨铺对客人的最高礼遇,更何况吴嫂馄饨几乎就是吴嫂一个人做起来的,如今在店里帮忙的丈夫,过去几十年都在外面跑车。


不像一些老板的擀馄饨皮手艺是从上一代手里习得,吴嫂的擀皮手艺是她自己慢慢摸索出来的。十几岁的时候,吴秀娥跟同学去齐云山玩,骑自行车去的,老半天骑到那里,只吃了碗馄饨,两毛钱,味道不好。回去路上同学几个就讨论馄饨,秀娥吹牛说这个馄饨她都做得起来。话一出口,回家就琢磨起了馄饨。那时候大家还都要上生产队出工,下雨天在家没事,秀娥就去隔壁包子店称点面粉过来试。面和不好,皮子擀不出来,晚上家里就吃面疙瘩。过去街上也有一个做馄饨的老师傅,但让人家教她一点技巧,这个念头连想都不要想,那是抢人饭碗的事。秀娥也不着急,在家练了两年。决定可以出去试试那一年,她才17岁。


一个姑娘,挑担子卖馄饨是不可能的。最早的时候搭了一个棚,一开始生意就不错,一天能卖五六块钱,生意好的时候有10块,租金5块钱一个月,一天就挣出来了。那个时候最吃香的工作是供销社,而他们一个月工资都不到10块钱。秀娥在家里排行老二,上下分别是哥哥与弟弟,一家五口人,就17岁的她赚得最多。秀娥高兴得晚上都睡不着觉,当时大约也没想到,人生从此就与馄饨绑定了。



5.jpeg

▲徽州人喜欢吃那种皮“薄如蝉翼”的小馄饨


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要卖400碗,小碗30个,大碗40个,平均一天就是一万五千个馄饨。打一次能得三四千张皮,这意味着,最多的时候,吴嫂一天就得打四次,她说她只能“起早贪黑地打”。丈夫不跑车后,吴嫂试图将打皮子的手艺教给他,但不大行,下手太重,力度不均匀,一上手就破。吴嫂只得继续一个人承担。所幸女儿还不错,能在下班后或周末助自己一臂之力,“你一棍我一棍就快一点”。女儿也能独立擀好一张皮,只是这个活儿还是太辛苦,她并没有在吴嫂退休后继承小店的想法。


当然,吴嫂说农村里可没有“退休”这个说法,她心里的打算就是做到做不动为止。眼下,她身体还很不错。与过去很多年一样,今年她也只打算休息春节那四五天,一般来讲,初三初四就得开门营业了,因为每逢春节,她就得面临“电话打爆”的状况。开店容易守店难,有的人开饭店,想得开,能狠下心春节出去旅个游。吴嫂一年到头都蹲在店里,她的想法是,有的人是在外工作,春节才回老家,统共那几天假期,大老远过来,不开门总也不太忍心。


不过人生40年,世事确实发生很多变化,人的口味也一样。过去人们吃馄饨,贪图的就是那一点肉味儿,汤里加多少猪油都是直勾勾地盯着,现在的人可好,点完单倒要加一句,“不要猪油”。不要猪油?馄饨本来就是拿白水煮的,不要猪油那这碗馄饨还有多少香味?这是我跟吴嫂不太能理解的客人。


除了馄饨,吴嫂的茶叶蛋做得很不错,黄山本身就产茶,吴嫂家里经常有别人送的茶叶,喝着都不错,但家里没什么喝茶的人,她就有点暴殄天物地拿来煮茶叶蛋,她觉得煮给客人吃,那就不算亏。

作者档案


驳静

三联记者

喜欢听故事

个人公众号:王有有家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第6/7期)


END
本文作:驳静
本文摄影:张雷
   微信排版:布雷克

微信审核:然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5 09:13 AM , Processed in 0.04112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