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5|回复: 3

再发:什么是真实?真是该怎样定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17 09: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是真实?真是该怎样定义?(一)


332327653_1342337556613752_6228107264864653391_n.jpg


《实证佛教导论》五、六处


       《缘起经》:“云何六处?谓六内处:一眼内处,二耳内处,三鼻内处,四舌内处,五身内处,六意内处。是谓六处。”1

       处,又译为入或入处。入,是涉入的意思。六内处(《杂阿含经》译为内六入处)常被省略为眼、耳、鼻、舌、身、意,所以有时候变得好像与六根没有差别。实际上,内六入处是偏重于内六尘经由六根涉入到六识可以接触的地方。六根和六内入处最主要的差别是:六根是名词,是静态的;内六入处则是动名词,是动态的。

       《大般涅槃经》:“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为名色。具足四根,未名触时,是名六入。”2好像是把六根等同为六入,其实这只是时间的划分,意谓六根具足时,就是六入具足的时候,并没有说六根即是六入。

       与六内处相对的,是六外处(《杂阿含经》译为外六入处)。外六入处是“色入处、声入处、香入处、味入处、触入处、法入处”3,常被省略为“色、声、香、味、触、法”,所以有时候变得与六尘好像没有差别。实际上,外六入处是偏重于外六尘涉入到六根可以接触的地方。六尘和六外入处最主要的差别是:六尘是名词,是静态的;六外入处则是动名词,是动态的。

       这里就产生两个问题:一、六尘的涉入,为什么分为内、外两个程序呢?二、六尘的涉入既有内、外两个程序,为什么在十二缘起当中,只列内六入处,而不列外六入处呢?

       第二个问题比较简单,所以先解决它。

       《大智度论》解答这个问题:“虽有外六入,内六入无故,触等心数法不生,是故‘内六入’得名。”4

       《瑜伽师地论》也记载一段问答:“问:触以三和为缘,何故此中但说六处为缘?答:若有六处,定有余二无阙故;又六处胜故,由六处摄二种故。”5

       因为内六入处才是关键的所在,所以不提外六入处,这并不否认外六入处仍然是必要的缘。涉入的过程,必然有两道程序,因为内六入处必须相应于外六入处而生起,所以如果没有外六入处,内六入处是无法生起的。这再度证明,松本史朗主张只要有一个缘就能产生下一支,是错误的。

       接下来探讨第一个问题:六尘的涉入,为什么分为内、外两个程序呢?1999年有一部电影Matrix(台湾译为《骇客任务》,香港译为《廿二世纪杀人网络──主体》,大陆译为《黑客帝国》)和这个问题有关。

       故事是说,二十一世纪初,人工智慧的技术有重大的突破,电脑能够自行学习,代替人类做很多事,但是电脑却发展出自我意识,不愿再听命于人类。人类企图关闭电源,结束电脑的自我意识,电脑却抢先一步宰制人类的命运,培植人类作为电力的来源。


       1 《缘起经》卷1 (CBETA, T02, no. 124, p. 547, c12-14)。
       2 《大般涅槃经》卷27 (CBETA, T12, no. 374, p. 525, c11-12)。
       3 《杂阿含经》卷13 (CBETA, T02, no. 99, p. 87, a1-2)。
       4 《大智度论》卷90 (CBETA, T25, no. 1509, p. 696, c22-23)。
       5 《瑜伽师地论》卷10 (CBETA, T30, no. 1579, p. 325, b1-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7 09: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真实?真是该怎样定义?(二)


   332139363_1243450072938713_3607970633068488576_n.jpg


《实证佛教导论》五、六处


     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都被放在一个个的电池槽里,全身插满了管线,电脑建构一个称之为 “母体”(Matrix)的庞大系统,产生虚拟实境的讯号,欺骗人类的大脑,让人以为自己是生活在二十世纪末的社会里。只有少数反抗军没有被电脑奴役,他们扮演黑客(Hakers),不断侵入母体,企图拯救被奴役的人们。

       主角尼欧(Neo)被解放之后,离开电池槽,来到黑客的太空船。 为了让他了解什么叫作“母体”,他再度进入虚拟实境。在虚拟实境 中,尼欧摸摸高背椅,问:“这都不是真的?”反抗军领袖莫斐斯 (Morpheus)答:“什么是真实?真实该怎么定义?如果你指的是触觉、嗅觉、味觉和视觉,那全是大脑接收的电子讯号。你以为的真实世界,其实是互动的虚拟世界──我们所谓的‘母体’。你一直活在梦世界,尼欧!”

       这是一部很经典的科幻电影,但它并不是纯然的幻想,电影的情节是以一个不易为人所知的事实为基础而创作的。这个事实是:

       (敲黑板!)七转识永远无法接触到外境。七转识所能了别的境界相,全都是透过一种机制模拟出来的。这种模拟的机制类似电视的实况转播,所模拟出来的境界相,不是客观的外六尘境界,但是彼此有一 对一的对应关系。梦境也是这样模拟出来的,所以可以说我们一直活在梦世界;所不同的是,梦境并没有相应的外六尘境界。

       外六入处和内六入处的法义,即是在传述这个事实。《瑜伽师地论》说:“或立一种色,谓由眼所行义故。或立二种,谓内色、外色。”1

       此中的内色、外色,并没有详细的解释,但配合色入处和眼入处的法义,可以知道外色是指物理世界的色光,内色是指在大脑中模拟出来的色像。“或立一种香,谓由鼻所行义故。或立二种,谓内及外”2 “或立一种味,谓由舌所行义故。或立二种,谓内及外”3和“或立一种触,谓由身所行义故。或立二种,如香说”4等经教,也是传达同样的法 义──六尘境界有内外之分。

       模拟的境界,与外境虽然有对应关系,但是毕竟不等于外境。就好像我们观看现场转播时,因为电视的种类、品质不同,有的人看到的是彩色画面,有的人看到的是黑白画面,有的画质清晰,有的画质粗糙。有情所感知的外境,也会因为业力的不同,而使得所现起的模拟境界产生差异。

       例如,有些人好像不管吃什么都特别香甜,有些人正好相反。这种现象虽然可以用各人性情不同来解释,但理解了外六尘、内六尘的法义之后,便可以知道,外味虽然一样,但是内味必然有些许的差异。


       1 《瑜伽师地论》卷3 (CBETA, T30, no. 1579, p. 292, c23-24)。
       2 《瑜伽师地论》卷3 (CBETA, T30, no. 1579, p. 293, a28-29)。
       3 《瑜伽师地论》卷3 (CBETA, T30, no. 1579, p. 293, b11-12)。
       4 《瑜伽师地论》卷3 (CBETA, T30, no. 1579, p. 293, b21-22)。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17 09: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真实?真是该怎样定义?(三)

332319126_1185605308823628_8546320684648058404_n.jpg


《实证佛教导论》五、六处


       《维摩诘经》记载,佛陀曾说:“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1

       此中说到,诸天所吃的食物,其实是一样的,但是各人福德不同,所以吃起来味道也不同。同样的,佛陀和诸天看这一个物理世界是清净、庄严的,但此土众生看则是污秽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情的七转识只能接触到内六尘,而内六尘是经过模拟的,所以各各有情所见的内六尘会有很大的差异。

       经中说,这是因为福德差异的缘故,所以这也是一种酬偿因果的作用。有这种功能的只有第八识,由此可知,内六尘是由第八识所模拟的。

       《楞伽经》:“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2

       经文写得很隐晦,但理解了以上的法义之后,便可明白,这是说:就好像是镜子能够反映影像一样,第八识在现识(末那识)能够了别的地方,现起模拟的境界相,也是一样的道理。经文省略了主词(能够模拟境界相的主体),不过很容易就可以知道主词是“真识”(第八识),因为第八识一向被比拟为镜子,究竟成佛时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

       第八识模拟内六尘之前,必须先由五色根的浮尘根接触外境,经过五根的神经(胜义根)传达到大脑(胜义根)。在这个阶段,因为器官不同的缘故,已经造成传递讯号的差异。例如人、狗、苍蝇的器官不同,因此器官所传递的讯号,也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因为器官原本就是第八识依据业力所造,所以这仍然是第八识所间接掌控的。

       有情的七转识只能接触到第八识所模拟的境界,因此所有的境界相,其实都是第八识所现的境界,《楞伽经》称之为“自心现境界”3。

       有情所认识的世界,既然都是第八识模拟的,所以北传《中阿含经‧阿梨吒经》把第八识称之为“世”,南传《中部经典‧蛇喻经》把第八识称之为“世界”。(参见本书第五章第二节第一项第三目《常不变易、 恒不磨灭法》。)将第八识称之为世界,另外还有一个意义:客观的器世间,是由共业有情的第八识所共同创造的。

       《黑客帝国》上演的前两年,大陆作家王晋康,在《科幻世界》杂志发表的科幻小说《七重外壳》4,也运用了内外六尘的观念。


       1 《维摩诘所说经》卷1 (CBETA, T14, no. 475, p. 538, c25-29)。
       2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 (CBETA, T16, no. 670, p. 483, a17-18)。
       3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 (CBETA, T16, no. 670, p. 486, c27)。
       4王晋康《七重外壳》,《科幻世界》1997年第7期。此文于1999年收入同名小说集:王晋康《七重外壳》,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17 09: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真实?真是该怎样定义?(四)

332362144_584966323268352_8609058161052991669_n.jpg

《实证佛教导论》五、六处


       所谓的 “外壳”,是“很薄很柔的连体服”,上面有“神经传感乳头”,配合大型电脑的模拟,能够将“虚拟信号传到相应的感觉神经,比如你 ‘踩’上火炭时,脚底神经就送去烧灼感的信号”。不但如此,它还 “能把被试者的思维取出来,并即时性地反馈到虚拟环境中”。受试者穿上“外壳”进入虚拟境界,当他看出是虚拟境界之后,会被脱下“外壳”。但是实际上,连脱下“外壳”这件事也可能是虚拟的,必须等到他能够确定,自己已经真的脱下“外壳”,离开虚拟环境,他才算通过测试。

       男主角甘又明就是这样,接受虚拟环境的测试,最后终于脱下第六重“外壳”,离开了虚拟境界,得到测试机构发给的奖金。但是他却觉得,还有第七重“外壳”,一直剥不下来。他发现,所谓的“真实境 界”和虚拟境界,根本没有差别,因此对“真实境界”也心灰意冷。以佛教的观点来看,第七重“外壳”,其实就是名色。由于有名色为“外壳”,配合第八识模拟境界,我们便以为自己活在真实世界中。

       东西方的文化工作者,不约而同地,运用同样的观念,创作出撼动人心的作品。这不是巧合,而是因为这是事实,所以会被不同的世间智者观察到。它们和《爱丽丝梦游仙境》这类纯幻想的作品不同,对于后者,我们只会当成娱乐和消遣,不会感到震撼。

       《黑客帝国》和《七重外壳》动摇了我们自以为天经地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使我们感到震撼。他们观察到这样的事实,其实就是观行。观行并不是只有修行很高的人才办得到。佛教所说的观行,只要能够本于事实和逻辑,将某个事理看得很清楚,就是观行。别人先发现的事实,我们依循他的观察报告(正教量),也发现同样的事实,这也一样是有效的观行。

       “名色缘六处”,意思是说,必须有名色为缘,才能出生六处。前面说过,《瑜伽师地论》将名色定义为六根,而六处是六根的涉入,因此如果没有名色,当然没有六处。但是,并不是只有六根就能产生六处,而是必须有一种模拟机制将外六尘转换为内六尘。这种模拟机制是第八识的功能,所以第八识才是六处生起的因,名色只是六处生起的缘而已。

       《中阿含经》“以六界合故,便生母胎,因六界,便有六处”1,也是六处必须以六界(包括识界)为因方能出生的经教证明,并非名色这个缘便能出生六入。经文用“因”这个字,而不用“缘”,是很准确的用法──六界是因,名色为缘,所以出生六处。


       1《中阿含经》卷3 (CBETA, T01, no. 26, p. 435, c23-24)。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9 04:04 AM , Processed in 0.1181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