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2|回复: 0

[时评] 中欧峰会线下重启,欧洲重塑对华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9 1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欧峰会线下重启,欧洲重塑对华关系?

 冯仲平 全球报姐 2023-12-09 05:48 
0.png

文/冯仲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采访整理/徐亦凡

编辑/漆菲

中欧关系经历了2022年的止跌,在2023年进一步改善。

过去一年,中欧高层经历了相当密集的互访,从欧洲国家领导人到欧盟高级官员,纷纷来华,而中方官员也出访法德。2023年末,双方还迎来中欧峰会,此时距离中欧领导人上次面对面会话已过去近4年。

2023年12月7日晚举办的记者会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这是她2023年第二次访华,充分彰显出中欧关系的重要性。她还称,“我们面前有很多选择。我们进行了坦率、开放的谈话。双方同意在之后的高层对话中,特别是就具体的细节,取得更多进展。”

就欧洲内部而言,右翼势力的崛起依然是危险信号,极端主义在民众对政府治理的不满中持续滋生。虽然民粹主义给欧洲政坛持续带来震动,但对2024年即将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影响几何,如今仍未可知。但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民粹与极端主义所带来的。

无论是向内寻求统一声音,还是向外寻求发展,欧洲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全球环境。一方面,欧洲期望巴以与俄乌两处战火尽早停止;另一方面,欧洲也期望与中国打交道时保持战略稳定性。


欧盟领导人聚焦贸易失衡


2023年12月7日,第24次中国-欧盟领导人峰会在北京举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赴华参加,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进行会面。

1.jpeg
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

疫情前,这一会晤每年一次轮流在欧洲和中国举行。而最近两次分别在2020年6月和2022年4月,都是通过线上视频形式举行的。此次中欧领导人在北京会晤,是自2019年来首次线下会晤。尽管以前米歇尔和冯德莱恩都曾单独访华,但并非中欧领导人层级的会晤,而高层会谈本身就是很重要的事情。

2.jpeg
疫情期间,中欧峰会在线上举办。

值得指出的是,此次峰会的召开存在重大的背景变化。不久前,中美领导人在旧金山会晤,欧洲人很关心这件事。在欧洲人看来,中美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缓和,这对他们考虑如何与中方缓和关系是一个积极的事情,欧洲人也因此松一口气。

还有一个背景,2023年中欧高层互动非常密集,这种互动对中欧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果说2022年的中欧关系可以归结为“止跌”,2023年的双边关系则有所改善。

2023年,中欧之间的高层会面相当密切。同年3月,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访华;次月,法国总统马克龙率众多企业家访华,冯德莱恩也于同期来华;这一年,还有多位欧盟高级官员来访,包括欧盟外交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博雷利、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蒂默曼斯、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尧罗娃、欧盟贸易专员东布罗夫斯基斯以及欧盟委员会环境、海洋和渔业委员辛克维丘斯等人,中欧对话涉及气候、数字、经贸、环境、能源等众多领域。而此前一年年末,米歇尔与德国总理朔尔茨也都曾来华访问。

与此同时,2023年以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外交部长王毅、商务部长王文涛、生态环境部长黄润秋等中方高层官员也相继访欧。李强今年6月下旬对德法两国的访问,是他出任国务院总理后的首次外访。

3.jpeg

欧盟执行副主席兼贸易委员瓦尔迪斯·东布罗夫斯基斯(左)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举行第十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

4.png

2023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举行第十二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

5.jpeg
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蒂默曼斯来华参与第四次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

这一次,双方探讨的主要议题包括中欧贸易和地区热点,巴以冲突和乌克兰危机。在欧洲人看来,这些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贸易问题肯定是重中之重。冯德莱恩在峰会开幕致辞中称,欧中贸易“明显失衡”的问题需要解决。她在会晤前亦提到,“我们看到(欧中)贸易失衡日益加剧。过去两年内,欧洲对华贸易逆差已经翻了一倍,目前高达近4000亿欧元。”她还表示,“欧洲领导人不会容忍贸易关系长期失衡。我们拥有保护市场的工具,但我们更愿意透过谈判解决问题。”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对此回应称,中国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表面上看,中国拥有顺差,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的利润是由欧方享有的”。他还指责“欧方一方面在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方面施加严苛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希望大幅增加对华的出口”。

目前,中欧之间有不少具体的摩擦。10月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正式对进口自中国的纯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这份公告详细介绍了其所发现的证据,包括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接受政府优惠利率贷款、免税和低价购买零部件等。10月25日,欧盟委员会宣布,通过抽样方式确定比亚迪、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三家中国车企为首批调查对象。

6.jpeg
在港口边等待装船的中国电动汽车。

冯德莱恩称,“反补贴调查将是彻底、公平、基于事实的。只要我们发现证据表明(欧洲电动汽车生产商)的努力受到市场扭曲和不公平竞争的阻碍,就会采取果断行动。”

中国商务部对此回应表示,这一调查基于主观臆断,不仅缺乏充足证据支持,而且不符合世贸组织相关规则。欧方要求中方在极短时间内进行磋商,且未提供有效的磋商材料,严重损害了中方权利。

7.jpeg
在慕尼黑车展上,众多中国电动车亮相。

这场调查的最终走向仍难预计,因为目前中欧之间有博弈,欧盟内部也有博弈。十年前中欧围绕光伏产业发生过贸易冲突,最后双方通过谈判解决了问题,其中德国的态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需要看到,如果调查以征收关税告终,可能会引起一场严重的贸易冲突。中方的立场很明确,即没有进行补贴。如果欧洲不顾中国的实际情况,也不顾德国企业的反对,不仅会导致贸易冲突,也可能会让中欧关系出现动荡。

8.jpeg
冯德莱恩强调,风能、电动车等清洁技术产业需为欧洲制造。

习近平主席在峰会期间与欧盟两位领导人会晤时表示,中欧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双方要多做加法,以更深入、更广泛合作拉紧中欧利益共同体的纽带。中国经济增长保持稳中向好势头。中国正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愿将欧盟作为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可信伙伴,追求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

对于中欧关系,我并没有感到特别悲观,尽管困难和挑战很多,但中欧两大经济体相互依赖还是很深,不论是否属于博雷利所说的“冲突性依赖”,相互依赖仍然是事实。欧洲深刻明白,与中国脱钩不符合其利益。

此外,欧洲企业对中国发展还是有信心的,这也是事实。比如2022年,德国对华投资达到115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德国商会2022年6月公布了一项由288家在华德企参与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有半数以上德企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增加在中国的投资,以期在这个重要市场保持竞争力。

9.jpeg

德国大量车企在华开展业务。

总体上看,此次中欧峰会是在良好的氛围下召开的。尽管诸如电动汽车反补贴这些事肯定会引发热议,但这些问题在中欧关系中很难不出现,因为两大经济体贸易额那么大,投资方面有些摩擦冲突也在所难免。但是这次峰会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让双方通过沟通来建设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目前,中欧关系还在恢复中,有好多问题和困难还没解决。比如我们曾希望《中欧投资协定》能够较好地解决中欧经贸上的一些摩擦,但投资协定自2021年搁置以来至今未有进展,再比如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这些都会成为中欧关系中的问题。

对中国和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欧洲还是看得很重。有些人认为,中国影响力的上升意味着欧洲影响力的减少,欧洲一些政治家经常有这种思维,或是有类似表态。这些都是中欧之间的差异,欧洲有一些对中国的误解,也造成了双方的分歧。


欧美在对华政策上始终有距离


2023年11月6日,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出席2023年欧盟驻外使节会议开幕式时提到,欧中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如何处理这一关系,将成为我们未来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我们需要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保持战略稳定”。

“冲突在我们的边境地区成倍增加。乌克兰、加沙、高加索、萨赫勒。”冯德莱恩补充说,“这些战争的恐怖令人震惊。无辜平民遭受的痛苦震撼着世界的良知。而所有这些都是在巨大变革的背景下发生的。比如气候变化的破坏性影响。新技术的兴起不仅会重新定义我们的经济,也会重新定义我们的社会与安全。”

她所发表的这个讲话,释放了微妙信号,反映出欧洲人的心理。为什么希望中欧关系稳定下来?因为欧洲觉得,现在的世界形势太动荡,中欧如果关系不稳定、处于大的动荡和起伏,可能更招致更多麻烦,这不符合欧洲的利益,也不符合世界的利益。

目前,欧盟已在对华策略上确立了“去风险”(De-Risking)方针。这一理念由冯德莱恩于2023年3月第一次提出,此后逐渐成为主导西方对华关系的最新共识。

2023年12月7日,冯德莱恩在北京举行的记者会上重申,欧洲无意与中国脱钩。“我们和俄罗斯脱钩了,但我们并不希望与中国脱钩。我们想要‘去风险’,管理好我们所看到的风险和过度依赖、通过供应链多元化加强韧性。”她解释说,“‘去风险’不是光针对中国的政策,而是欧盟从新冠疫情和俄罗斯的‘能源勒索’中得到的教训。”

欧洲目前在经济上的举措与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的遏制并不相同。一方面,欧洲不愿承认自身跟着美国走,另一方面,虽然受美国影响明显,但欧洲各国受影响的程度不一样,并非铁板一块。比如美国对华提出的印太战略,欧洲有些国家呼应,有一些国家完全没有呼应,呼应的国家和美国的关切重点也不太一样。

总体来说,欧洲和美国在对华政策上是有距离的,欧洲有自己的利益,所以他们不会像别人那样选择站队。

最近,中欧民间交流也传出好消息。中国外交部11月宣布,对欧洲五国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这一政策引起了较大反响,对于中欧关系未来发展是个利好。这释放出中方希望与欧洲改善关系的信号。中欧双方的民间交流、人文交流正在带动双方关系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就在中欧峰会举办前夕,立陶宛外长透露称,中国解除了针对立陶宛的贸易措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对此回应称,“中方一贯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行事,也将根据相关的规则处理问题。我们再次敦促立方纠正错误,回到一个中国的正确轨道上来。”

欧洲与中国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强调多边主义、支持联合国是全球治理的中心,双方在应对全球问题上存在共识。但在地缘政治问题上,欧洲在所谓军事、安全等领域发挥的是软作用,其自身安全依然依赖美国。欧洲想成为重要的地缘政治力量,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乌克兰危机持续影响欧洲


2024年,欧洲将迎来英国脱欧后的第一次议会选举。近年来,欧洲右翼政治力量逐渐壮大,不仅在法德两大国声势渐涨,也在更多国家成为议会的优势党派,甚至担任政府领导人。

比如2023年11月的荷兰大选中,极右翼的自由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该党立场是反伊斯兰教和信奉民粹主义。在德国,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在同年9月的民调中支持率为21%,超过执政党社会民主党。而在2022年的选举中,瑞典极右翼政党成为议会第二大党,意大利极右翼政党也已上台执政。

10.jpeg

支持脱欧的荷兰极右翼政党赢得议会选举。

欧洲右翼势力和民粹力量的上升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2010年欧债危机就已开始,至今这个趋势仍在持续,没有消解。

民粹作为一种极端主义能在欧洲生长,反映出民众的不满——主流政党解决不了民众所关切的问题,这些极端思潮才能够形成气候。目前欧洲人关注两大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包括2022年的能源危机、2023年持续的高通胀,另一个是难民问题。这两大问题都使得民粹主义持续有生长的土壤。

民粹主义始终被认为是欧洲政治的重要力量,无论欧洲议会选举还是各国选举都是如此。只不过,民粹主义对于每场选举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最终仍要看选举结果。但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极端主义思潮上升带来的结果。

党派立场乃至国家利益的差别,也给欧洲内部带来很多不一样的声音。无论是适应能源转型还是和俄罗斯打交道,欧盟都难以保持同声共气。

因为,欧盟能做到的是统一货币、市场乃至对外贸易政策,但从外交层面来说,欧盟不具备统一成员国的权力,只能协调立场,在防务领域也是如此,政策制定权力仍在各国政府。因此俄乌战事爆发后,有些国家要求加入北约。

也是在这一战事开始后,欧盟各国罕见地站在了一起,因为各方利益一致。但过了快两年,分歧开始暴露。比如匈牙利领导人表示愿意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面,斯洛伐克也不打算继续给乌克兰提供支持。

11.jpeg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中国出席带路峰会时与普京会面。

我判断,尽管欧盟在涉及俄乌问题上尚能保持统一立场,但假如要制定一份新的对俄统一制裁,可能无法推进。

匈牙利外交部长西雅尔多·彼得最近在一次会议上说,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以及放弃俄罗斯能源的做法“是先朝欧洲经济的脚上开枪,然后又朝膝盖开枪”。

我认为,匈牙利在对抗俄罗斯的问题上并没有改变立场,值得关注的是,它是否愿意继续援助乌克兰,或者说,以后在援助程度上是否会有一些调整?这个调整很关键,因为一旦有成员国意见相左,未来欧盟就无法对乌克兰提供统一的援助。

俄乌战事迄今已近两年,给欧洲带来了很多影响,其中之一是加速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欧洲和俄罗斯的能源还没有实现完全脱钩。根据欧盟委员会此前设立的目标,欧盟将在2027年之前摆脱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依赖。

12.png

欧洲进口天然气中来自俄罗斯管道天然气的比例大幅降低。

不过,欧洲2022年冬天没有想象的那么冷,而且它储备了许多天然气。根据欧盟委员会此前设立的目标,欧盟将在2027年之前摆脱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依赖。

欧洲购买的天然气中,一部分依然是从俄罗斯进口,但更多是从其他国家进口,以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比如从美国进口了许多液化天然气,但欧洲人对此也有不满,因为美国卖给欧洲的液化天然气价格比其国内要高出许多。

这些也倒逼欧洲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进展。欧洲人在能源问题上已经义无反顾,认为摆脱俄罗斯能源也能继续发展,欧洲领导人经常说,他们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排版 / 高云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8 07:31 AM , Processed in 0.0368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