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6|回复: 0

[时评] 巴以冲突,撕裂全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26 11: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巴以冲突,撕裂全球

 报姐talk 全球报姐 2023-11-23 04:20 

IMG_4703.JPG

◆11月21日,巴以冲突持续,加沙蹿起浓烟。

经过多方斡旋,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终于在11月22日凌晨达成一项临时停火协议。根据以色列政府公布的协议内容,第一阶段的停火时间为4天。在这4天内,哈马斯将释放首批50名被其扣押的以色列妇女与儿童,以方则释放约150名被其拘押的巴勒斯坦妇女和儿童。

外界原本预计双方将在11月23日开始落实相关协议,但据以色列国家安全委员会称,在24日之前,哈马斯不会释放人质。

虽然局势有所缓和,但这并不意味着曙光的到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称,停火协议到期后,战争将重新开始。而在眼下,欧美多国从上至下,在如何看待本轮巴以冲突问题上,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分裂。


拜登力挺以色列有损美国声誉

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突袭后,以色列的遭遇一度引起美国国内的广泛同情。但随着以军报复加剧,加沙地带平民伤亡数量不断增多,对以色列的质疑也在美国社会升温。

根据最新民调,美国民众对以色列的支持正在减弱,68%的受访者认为以色列应该停火并谈判解决问题。
IMG_4704.JPG
10月18日,美国总统拜登访问特拉维夫,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举行会晤。
美国总统拜登力挺以色列的态度,让美国在外交上陷入不小内耗。早在10月18日,美国国务院政治军事事务局主任乔希·保罗就在其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发布辞职信,表示自己“无法承受因军援以色列产生的道德妥协”,并批评美国政府向以色列提供致命武器的决定“具有破坏性、短视、不公正”。

乔希·保罗的态度并非孤例。据美联社报道,截至11月中旬,美国多个政府部门——从国务院到国会,有超过600名雇员联合签署了一封公开信,呼吁美国推动停火,也呼吁哈马斯和以色列互相释放被不公正拘留的人质和囚犯。

在此之前,更有超过1000名来自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的雇员在媒体上刊登了匿名信,表示对在加沙“大量违反国际法的行为感到震惊和沮丧”,呼吁拜登政府向以色列施压促成立即停火,以制止人道主义危机扩大
。美国国际开发署是承担民间对外援助与对发展中国家开展援助的联邦政府机构。
美国外交圈子也陷入焦虑。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FR)连日来刊登多篇文章,警告中东局势已造成美国国内的情绪对立——对犹太人和穆斯林的攻击行为都在变多,恐在未来引发更多安全问题;对以色列的支持使得美国在中东的外交形象面临尴尬,中东的盟友也可能因此和美国疏远。

有分析指出,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外长联合代表团为解决以哈冲突而展开的外访行程选择中国为第一站,就表明了他们对美国的不满,并提醒着美国,若把阿拉伯盟友视为理所当然,其损失会有多大。

眼下,美国教育部开始调查几所顶尖大学出现反犹太主义和伊斯兰恐惧症的指控。美国教育部长卡多纳在声明中说:“仇恨在校园内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当学生因为自己是或被认为是犹太人、穆斯林、阿拉伯人、锡克教徒或任何其他种族或共同祖先而成为被攻击目标,学校就必须采取行动。”

根据对抗反犹太主义的非营利组织反诽谤联盟(ADL)的数据,自10月7日以来,美国的反犹太事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400%。

IMG_4705.JPG
11月14日,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挺以游行。

X的所有者、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也陷入反犹风波。11月15日,针对X平台一则声称“犹太人正在煽动对白人仇恨”的帖文,他评论说那是“真正的事实”。美国白宫对此予以谴责,称马斯克是“令人憎恶地宣扬反犹太主义和种族仇恨”,违反了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这也导致苹果公司、IBM、华特迪士尼、华纳兄弟、康卡斯特、狮门娱乐和Paramount Global等公司抵制在X投放广告。

两天后,马斯克再次发表争议言论,这次他说,凡在X上面使用“非殖民化”和“从河流到海洋”一类的口号,都将被视为支持种族灭绝从而可能导致账号关停。上述两句都是亲巴勒斯坦一方的口号。

IMG_4706.JPG
11月17日,马斯克在X上发表的言论涉嫌反犹。
什么是反犹主义?反犹主义又和反犹太复国主义是否相同?上述问题已在美国社会中掀起激烈辩论。马斯克所支持的“反犹”言论,其实是美国右翼反伊斯兰和反移民言论的又一包装,只不过他们的论述是:“犹太人”正在偷偷把移民塞进美国摧毁美国。而在另一边,网络媒体Daily Beast的报道指出,就算在反诽谤联盟内部,围绕是否应该支持以色列也发生了严重分歧:其领导层认定反犹太复国主义就是“反犹”,但许多员工对此并不认同。
在制定拜登政府外交政策的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的理解中,中东本不是这届美国政府外交事务的重点——就在10月初,沙利文还赞扬称中东的安全局势正在变好,各方前所未有地维持了平静。只不过,如此“大好局面”很快被无情的战火撕碎。

尽管这一战事打乱了拜登政府的外交节奏,还在政府系统和美国社会内掀起诸多争议,拜登依然没有大力施压内塔尼亚胡政府停止军事行动。考虑到此前围绕以色列司法改革,拜登和内塔尼亚胡的关系曾急转直下,这种姿态更显得耐人寻味。

11月中旬于旧金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拜登称以军并没有“地毯式轰炸”加沙:“以色列国防军……在接近目标时会非常小心。他们不是冲进医院去砸门或者无差别地把民众拉到一边射杀他们。”

对此,英国《卫报》资深国际问题评论员蒂斯达尔(Simon Tisdall)认为,拜登对内塔尼亚胡的支持“损害了美国在海外的声誉,有损他自己连任的机会,也是在延长加沙的苦难”。

巴以冲突爆发40天后,联合国安理会11月15日第一次通过有关巴以问题的决议草案。决议呼吁在整个加沙地带紧急实施有足够天数的人道主义暂停,以便提供基本物品和服务,开展紧急救援和恢复工作。

然而,美国、英国和俄罗斯却因观点差异过大而投下弃权票。美国和英国表示,决议没有谴责10月7日哈马斯一方的袭击,因此恕不能投下支持票。俄罗斯则对人道主义暂停的提法感到不满。俄方认为,“人道主义暂停不能代替停火或停战。”可见,就连一个词汇,也能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IMG_4707.JPG
10月18日,美国一犹太团体在国会山附近抗议以色列对加沙的行动,多人被捕。

欧洲排外情绪借巴以问题抬头

在欧洲,本轮巴以冲突引发内部诸多政治力量的较劲。

11月15日,法国巴黎,超过10万人走上街头游行,以展示对以色列的支持。集会上,除了传统中右翼政治人物外,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领导人马琳·勒庞赫然在列。她和她的支持者们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后压阵,凸显出右翼和极右翼政治力量对巴以冲突的“借力”姿态。

IMG_4708.JPG
11月12日,由法国国民议会议长布劳恩-皮维和参议院议长拉尔歇共同呼吁举行的游行如期进行,旨在抗议不断增多的“反犹主义行为”。

在德国,这一动员变得更明显。出于对二战和大屠杀的历史负罪感和责任感,德国社会对反犹言论一向“零容忍”。但这也让右翼借机利用这套言论抨击国内少数族裔,推动加强移民管制、审查移民意识形态等议程。

10月18日,柏林一场亲巴勒斯坦游行演变为抗议人群和警方的冲突,导致超过170人被捕。德国总理朔尔茨随后警告称,要警惕亲巴勒斯坦游行演变为反犹主义活动。

IMG_4709.JPG

10月,德国柏林一场亲巴勒斯坦集会上,人群展示一面巴勒斯坦国旗。

很快,德国最大反对党基民盟(CDU)领导人梅尔茨(Friedrich Merz)抓住围绕巴以问题的争论升温的机会,开始“检讨”德国的移民政策。10月22日在出席德国电视二台的一场节目时,他开始质疑德国对移民的归化政策不当,并表示移民归化的先决条件必须包括坚定表态支持以色列的安全:“不签署支持的人不属于德国。”

乍看起来,这一表态出自对当前事件的评论,但其真实动机显然指向德国内阁此前修法放宽移民入籍条件的做法。“快速移民归化必须停止。和现政府不同,我们的联盟想要的是移民先融入,再归化。”梅尔茨说。

IMG_4710.JPG
10月8日,德国柏林地标勃兰登堡门上投射了一面以色列国旗,象征对以色列的支持。

欧洲境内稍有缓和的族群矛盾议题也有升温之势。“法兰西24”(France 24)新闻台引述数据显示,德国在10月前几周的反犹事件比2022年同期上升了240%,10月18日,有人向柏林一间犹太会堂投掷燃烧瓶,同期也出现多起针对清真寺的侮辱事件或威胁。

为了应对此类安全事件,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多国均加强社会管制:德国警方近期开始调查以汉堡为中心的一个清真寺网络,指其涉嫌为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服务。出于安全原因,德国加强了对相关游行集会的审查,10月7日之后的几周之内,约四分之一的亲巴勒斯坦游行在登记时被拒绝。
欧盟内部,各成员国围绕着加沙议题的分歧也浮出水面。

以联合国大会10月26日通过的一份决议为例。这份决议要求加沙地带“立即实现长时间且持续的人道主义暂停,以迈向停火和停止敌对行动”。其中有120个成员国支持,45国弃权。另有14国因为决议没有包含谴责哈马斯的条款而反对。投下反对票的国家除了以色列和美国,还有四个中东欧国家——奥地利、匈牙利、捷克和克罗地亚。

IMG_4711.JPG

11月8日,加沙居民利用暂时开设的人道主义走廊撤离交战中的城市。

其中,匈牙利是最支持以色列的欧洲国家之一,甚至在对俄和对以问题上显示出“自我分裂”。分析认为,这既是因为长期执政的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和内塔尼亚胡有着长期的私人交情,也是因为欧洲右翼整体在借助这一问题动员反移民和基督教保守主义情绪。

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事务中心高级研究员卡梅·科洛米娜·萨洛直言:“欧盟在一个邻国所谴责的非法行动,在另一种情况下却被认为是必要的。如果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巩固了欧洲外交政策的统一性,哈马斯和以色列之间的暴力升级只需要几天就暴露了欧盟地缘政治的脆弱性。”

欧洲范围内的保守情绪在2022年意大利大选极右翼上台之后再度回潮。新当选的意大利总理梅洛尼一方面展现出务实姿态,另一方面也更加重视在欧洲内部整合保守主义资源和政治动能。

今年7月24日,梅洛尼在罗马召开了讨论移民议题的欧洲峰会,旨在延长欧盟与突尼斯达成的协议,以遏制抵达欧洲移民潮,从而更好地监管移民流动。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成为了梅洛尼的潜在盟友。9月,冯德莱恩在梅洛尼陪同下视察了位于意大利最南端兰佩杜萨岛上一处难民中心,访问中她肯定了梅洛尼政府的管理,并将难民问题称为要共同面对的“欧洲挑战”。

冯德莱恩的“右转”也体现在巴以问题上的表态。她的态度更倾向于支持内塔尼亚胡,从而和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西班牙中左翼政治人物博雷利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冲突。

在哈马斯发动攻击后,冯德莱恩立刻访问以色列以表支持。她穿上防弹衣拜访了被袭击的几个农场,并宣称以色列作为民主国家有权进行自卫。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842名欧盟工作人员和外交官此后向冯德莱恩致信,指称她在访问以色列时歪曲了欧盟的立场。

博雷利则在开战后多次警告称,以色列对加沙的攻击方式违反了国际人道法,他还激烈批评以色列计划占领加沙并长期管制的想法。11月20日,博雷利结束中东访问行程后表示,他此行得出的基本政治结论是,创建巴勒斯坦国对于以色列的安全是最佳保障。

战争如果持续升级,欧盟内部的裂隙恐怕会进一步加大。


巴以问题引发英国内阁风暴


“巴勒斯坦要自由!”11月11日,英联邦纪念一战的停战纪念日,英国民众在伦敦市中心参与了一场声援巴勒斯坦的大游行。组织方宣称,有超过30万人参与。尽管英国政府屡次表示不希望民众在国家纪念日举行该主题活动,游行还是照计划进行。许多人身披巴勒斯坦国旗,举起呼吁停战的标语。

IMG_4712.JPG
11月11日,英国伦敦的亲巴勒斯坦游行,前工党领袖科尔宾亦有加入。

游行中最大的事件,是部分右翼人士和警方爆发了冲突。在英国知名反穆斯林活动人士托米·罗宾森(Tommy Robinson)的带领下,一群男性右翼人士聚集在位于国会附近的一战纪念碑附近,和亲巴勒斯坦人士进行对峙。对峙中,一些右翼人士用语言和肢体动作冲撞了警方,最终多人被逮捕。

时任保守党内阁内政大臣的苏拉·布雷弗曼很快变成风口浪尖上的人物。游行发生前的11月9日,她在英国《泰晤士报》撰文,指责警方不应该在应对游行时采取“双重标准”——她声称,伦敦警察对“亲巴勒斯坦暴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对右翼抗议者不公平。

布雷弗曼的言论体现出英国右翼如何借助巴以问题进行动员的。只不过,她十分“不讨巧”地把矛头指向警方,从而激怒了伦敦警察厅,最终导致首相苏纳克在11月13日赶紧改组内阁,把布雷弗曼“炒了鱿鱼”。

反对党工党内部同样经历了一场撕裂。几年前,前党魁科尔宾正是因为“反犹”争议而下台,党内大权也由此从左派回到中间路线手中。这次,党内左派借助巴以问题发动了一场小反击:11月15日,工党内部56名议员集体违抗党魁斯塔默的要求,在一份呼吁以色列停火的议案下投下赞成票。这凸显出工党部分人士对斯塔默代表的亲以主流路线的反对。

以上争议是否意味着英国政治会有更多极化和分裂?研究英国政治和社会的艾塞克斯大学历史学博士杨阳认为有待观察。他向《凤凰周刊》表示,“叛变”的这些议员大多是来自党内社会主义派别的左翼人士,“他们处于党内边缘位置的现状没有改变”。

他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保守党和工党各自政治阵营的主流态度并不会因为现时的危机发生根本变化。巴以问题也不会成为英国未来选举的重点——尽管左右翼意识形态都将其当作“寻求国际支持和民众站队的一场动员”。

但值得注意的是,和政治人物不同,英国普通民众的态度正在发生微妙变化。“更多英国民众因人道主义,明显体现出对巴勒斯坦的支持。”杨阳说。

IMG_4713.JPG
10月21日,英国伦敦约10万名示威者上街声援巴勒斯坦,10人因燃放烟火、破坏公共秩序以及攻击救援人员被捕。

中东危机让乌克兰失去关注度


如果说有什么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会被以色列和哈马斯的战争深刻影响的话,首当其冲的非乌克兰莫属。

从此次冲突开始,乌克兰官方就大力支持以色列。乌总统泽连斯基迅速谴责了哈马斯的攻击,并表示以色列的自卫权“无可争议”。10月中旬,以色列《新消息报》还爆料称,泽连斯基一度寻求机会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一同访问以色列,但遭拒绝。

泽连斯基是犹太人,但他的挺以态度未必缘于族群身份,更多是混合了地缘政治判断和亲西方立场的考量。

无论动机为何,乌克兰站队策略的反噬危险也是明显的:在国际上,乌克兰要想获得同情,就不能只依赖西方国家,也需要争取发展中国家对其处境的支持和理解。而以色列扩大的军事行动和乌克兰对以色列的支持,正将很多国家推向远处——比如在维持黑海地区稳定和帮助乌克兰对外沟通斡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

外交危机之外,让乌克兰人更担心的是,在反攻进展停滞、战局胶着的当下,中东危机的扩大将进一步让乌克兰在国际视野中失去关注度,让这场深刻取决于援助的战争陷入更深泥潭。

11月17日,泽连斯基坦言,以色列和哈马斯的战争使得乌克兰的弹药订单交付变慢。美联社的报道也指出,乌克兰人正在密切关注中东局势,其一旦变成长期问题,或将进一步削减对乌克兰的关注和支持。

总之,只要以色列和哈马斯未能达成彻底停火,其酿成的不稳定和意外,势必牵连出更多连锁反应。


 齐然   编辑 / 漆菲
排版 / 方晨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7 12:39 PM , Processed in 0.0297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