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7|回复: 0

[风味小吃] 太湖边的乡镇饭馆,可以有多惊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12 09: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湖边的乡镇饭馆,可以有多惊艳?

 驳静 三联美食 2023-09-12 08:35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0.jpeg

“老镇源”自称是老字号,初创于清朝,跟现在的老板姜啸波倒也有些关系,他的祖父曾是这家饭馆的主厨。不过后来餐馆就停办了,直到2016年由他重启,除了名头,其余都是姜啸波从零建起,包括所有菜品。一个有史可考的字号或许能帮助创业者打下某种客源基础。对现代食客而言,专程驱车前往乡野,老字号与否、餐厅设计风格何如,都是次要的,甚至,按我自己的审美,老字号以及所谓“古色古香”,反而会让我对一个餐厅的真正水平首先打一个问号。我们带着一丝狡黠的好奇心前往,最终被它的菜品说服。一道菜花了多少工夫,客人吃得出来。


作者 / 驳静

摄影 / 黄宇



上海客人

上海人很乐于将自己的消费能力辐射到周边,他们尤其喜欢去苏杭。比较起来,杭州稍微远了点,而且很多地方限号,而苏州,是恰好的距离,“一脚油门就到了”。


从静安或徐汇区开车去清浦、金山都要一个多小时,而到苏州,也就是一小时40分钟。他们到了太湖水域城市吴江,发现比起苏州市区,吴江的口味要偏重一些。而上海人对苏州菜倘若说有什么小小的抱怨,可能就是“酱油放得少”,吴江菜恰如其分。这里紧靠太湖,吃鱼、吃虾、吃蟹是很日常的生活,而这些本身带有甜感的蛋白质,很需要盐催发它们的鲜甜。在划入苏州市成为吴江区之前,吴江市的经济实力在整个江苏省排名很靠前。人们愿意在吃上面讲究。


老镇源食客当中,八成是上海人。家住上海市静安区的玫瑰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有几个吃货群,经常组团去吃餐厅,老镇源是大家比较惦记的目的地。5月,“清风三虾”开吃,7月,“太湖一号”上市,10月,大闸蟹正肥美,都是他们跑到七都吃一顿的理由。最夸张的一年,玫瑰带不同的朋友,总共去了七八趟老镇源,“像回娘家一样”。

1.jpeg

▲七都镇紧邻太湖,离“老镇源”只有300米远


组上七八个人,吃一顿老镇源,在上海的吃货群算是一个可靠路线。但就像上海食客说的,一个苏州乡下地方开的餐馆,竟然还挺有腔调。


在搬到现在七都古镇之前,老镇源的确就开在爃烂村的村道边。菜单上最让人觉得与乡镇餐厅不搭的,很可能是“南腿冬瓜”。冬瓜当然是夏季时令菜,也是平凡到普通人家都浪费得起的食材。夏天冬瓜可以长成巨无霸,30斤的冬瓜摘下来,三口之家一天两顿地烧,吃到第三天也消耗不了一半。我小时候就因为这样连续吃冬瓜而对它产生过心理阴影。直到被这一口南腿冬瓜改变了印象,方方一小块,放在盅里,颜色和味道都极淡,品尝它的整个过程就像是夏日傍晚从远处传来的栀子花香,好像闻到了,好像也要再问问自己,是不是种错觉。


冬瓜切取中间部位厚实一块,皮、筋、膜这些统统不要,南腿就是火腿,看上去只有细碎一点火腿丝做点缀,但蒸冬瓜的时候扎实地使用了火腿与干贝调鲜。一人一份这样端上桌,因为雅致而相当引人注目。


比起淡雅的冬瓜,酥鲫鱼要热烈得多。这道菜说起来也是传统苏帮菜,但听说过的人并不多,因为它很少出现在苏州餐馆,即便有也完全是另外一种形态,常见的版本类似红烧,颜色是鲜亮的。

2.jpeg

▲南腿冬瓜属于貌不惊人却内涵丰富的一道菜


老镇源的酥鲫鱼却黑得像墨,摆在白色盘中异常醒目,起初还有客人因为颜色怪而不敢尝试。不过吃一口,确实开胃。鲫鱼肉质细腻而紧致,但多刺,为尝美味,总得瞻前顾后,酥鲫鱼的精髓之一,就在于鱼骨酥脆,用力一抿就酥化了。忍不住要再夹一块。黑色来源于大量的陈醋,为了软化鱼骨,需要花三四个小时去小火慢炖。当时为了研究这个菜,厨房花去两个月,主要就是寻找酥化与酸度之间的平衡。从前没在别处吃到过这一味,印象很深。


老镇源还有很多特别费时间的菜,如鱼头汤、三件子,他们甚至还会用五个小时吊清汤,用灯芯那么点大的火。厨师长王保军是姜啸波在筹备开店时从20个应聘者里挑出来的,但他并不是因为他对苏帮菜有多理解。王保军在四川当兵时学的做菜,从川菜学起,后来去上海学过一年本帮菜,又在老家安徽干过几年,到老镇源之前,在吴江一家家常菜馆做包厨,基本功扎实,但当时的他假如听说谁家餐厅哪个菜要花三四个小时,他一定会认为对方在吹牛。在当时他看来,最多做红烧肉可以用时长一点,其他很多菜,效率最重要。


上岗后,他才听说老板宣布,本店绝不使用味精。他的第一反应是开玩笑吧,没人把姜啸波的话当真。直到一个多月后,偷偷藏起来用的鸡精被发现并没收了,他才意识到问题有多严峻。积习实在难改,只是没想到老板是来真的。



乡下餐厅

年轻时,姜啸波在供销社上班,努力从七都镇调到了吴江市(当时还未划入苏州),从此成为城里人,没打算再回去。他与妻子以及双方父母都是供销社系统里的员工,上世纪90年代,供销社倒闭,全家人都失去了工作。下岗后,姜啸波在一个工业园区开了家小超市,做酒类零售批发,园区有夜班,夫妻俩再加他父母,一家四口两班倒。2006年,姜啸波听朋友怂恿,抛弃超市,进入餐饮业,与人合伙,一开就是个三四千平方米的大餐厅。


那个时期开餐厅是很赚钱的事,社会吃喝风气盛行,公款消费很多,尤其是喝酒。餐饮行业有句玩笑话,“一个餐厅只要做好冷菜就行了”,因为往往到上热菜的时候,客人们已经喝得五迷三道。


与之对照,那时还另有一句话,“开餐厅的就没有身体好的”,因为那时候的规矩是,老板要去包厢给客人敬酒。不去敬酒,客人会不高兴,觉得没有给足面子。而一旦开始敬酒,那么一定又是全桌每个人都得挨个儿敬到。酒水是挺赚钱,敬得越多,客人花钱越多,老板也就喝得越醉。姜啸波记得那几年好像就没有一晚不是烂醉如泥回家的,以至于他的妻子夜里听到走廊里“咚咚咚”沉重的脚步声,就知道是丈夫回来了。最严重的一回,喝到胃出血。

3.jpeg

▲姜啸波夫妇在“老镇源”的天井里


与此同时,姜啸波对厨房的事一窍不通,头两年,总换厨师。因为一旦客人说这个菜不好,那个菜做得不地道,他自己没有判断力,结果就只能换厨师。换主厨通常意味着换整个团队,而每个厨师的拿手菜不一样,还得大换餐具,非常折腾。


厨房跌跌撞撞,但姜啸波因为不懂,不知道从哪入手,一方面拼命压着厨师长把菜做好,另一方面只好去其他层面想办法。他去找本地电视台谈合作,不出钱,但是出主意,他提议说可以做美食节目,思路是“一家一个拿手菜”,让摄影师去到普通人家的厨房里拍,他们餐厅出厨师点评。


就这样没花钱为餐厅做了广告,电视台还很感谢他这个想法,不仅有收视率,还拉到了赞助。后来他又跟地方报纸谈,说可以搞一个“养生菜评选”,他们作为合作餐厅又露了一把脸。他们餐厅有几年生意确实不错,也赚到钱了,但这种钱是拿身体换的。退出之前,姜啸波一共做了10年。当时并不觉得,直到开起老镇源,有位厨师说的一句话他到现在还记得,他们说他当时“面颊都是黑的”。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喝茶。

4.jpeg

▲苏州人吃的绿豆汤也跟别人两样的,白色的那个就是绿豆


到乡下开餐厅,开在这种完全没有自然人流的地方,姜啸波很大一部分信心建立在“过去成功过”的经验判断上。所以开店后,他故技重施,又找电视台来拍了几个菜,做成一个系列,每周播一个,隔天还有重播。结果很滑稽,目标客人没吸引来,倒是“叽叽喳喳地来了一窝老头老太”,他们特地从苏州市区,大老远坐公交车来到七都镇,下车来一看,惊呼:“哦哟,价格这么高的”,“白鱼这么贵的”,还有老人家不由分说骂这是“黑店”,给姜啸波气得够呛。但能怎么办,时代不同了,看电视节目的人群可不就大都是老头老太太嘛。


所以老镇源刚开起来头半年,除了村镇能人就地请客、政府招待这一类生意外,完全没有客人。冷清的时候一整天收获一个“零鸭蛋”。连招商引资,邀请他来开店的村支书都很着急,怕他把店干黄。


这间房子当时是爃烂村特地建起来,专门想开一间“太湖特色餐厅”,作为本地特色旅游产业链上的一环。找到七都人姜啸波,也是因为他过去在吴江开过大餐厅。但内行人一看,这个地方怎么能开得起来餐厅,乡镇餐厅,最不济也要在镇中心,现在它只是在两条乡道的交叉口,倒是离太湖非常近(出门右转即是)。可它两边不靠,距离东西两边人流较大的地区都有七八公里。除非镇上实在没有过得去的饭馆,否则来这里吃饭,得专程前来——专程前来,那你得有点吸引力才行。

5.jpeg

▲没想到能在这里吃到清嫩的“藕带”


姜啸波投入一大笔钱,打从一开始他就想好了一件事,得想办法做点吸引人的东西。过去,开在太湖边的餐馆,会用什么“五斤重的野生太湖白鱼”或者“三斤重野生大甲鱼”做招牌。姜啸波首先觉得这样就太没有格调了,重要的是,得做出招牌菜。在吴江开餐厅的时候,他非常羡慕别的餐厅有“一招鲜”,就是那种不管怎么换厨师,店里都能做好的招牌菜。所以他决定这次重新开始,他要投身到厨房里去,将配方和思路掌握在自己手里。



技术含量

焖鲫鱼时需要大量葱,姜啸波发现餐厅旁边有三分地,正种着葱,于是干脆跟菜农包下整块地,专门为研究酥鲫鱼供应葱。也正是这一次,他意识到餐厅开在乡野的好处,本来多少是被太湖吸引,现在又叠加了地理优势。有时饭点进行到一半,缺什么菜了可以直接去菜地采割,比Farm to Table(从农场到餐桌)还要更“即得即食”。发达国家的高级餐厅会夸张地注明“加州波利纳斯SR农场菊苣地第二排”,按这个逻辑,老镇源大约也可以标明它的青菜是“爃烂村李家香青菜地第四拢”。


入冬后,此地种的香青菜,是一种市场价可以卖到20多块一斤的美妙蔬菜。拜太湖沿岸特有“夜潮泥”所赐,在这种土里长出来的青菜格外可口。


老镇源把香青菜做成菜饭,很受欢迎。村头倒有一个老农,心思活络,看这个饭馆会去割菜,干脆拎了菜篮,到餐厅门口摆摊,把香青菜卖给厨房,更为卖给来吃饭的客人。姜啸波看老头有点聪明,但又还不够聪明,忍不住给他出主意:把菜收拾干净,三五个一捆包好,按捆卖。因为这些,不少客人说,这不是农家乐嘛——我听姜啸波说到这段故事时,也将“农家乐”脱口而出。不过,这个评价老板可不太乐意,他投入大量精力研究老菜谱,做出来的餐厅怎么会是技术含量低的农家乐?

6.jpeg

▲莼菜鱼丸汤,非常清淡的一道菜


厨师长王保军之前干的那家餐厅,面积比老镇源还大一些,但到这里,工作量却比原来大了很多,因为他们的老板不仅不让使用味精,包括糟卤在内的酱汁全部自制,连番茄酱都要自己熬制,更别提每年夏天几千斤河虾的处理了。


而且这个老板还时时处处都在提要求。适应起来是真难,王保军说他原来是“包厨”,承包餐厅厨房,对厨房有极大自由度,碰到姜啸波,“就像野马关进了房间”。但他是服姜啸波的,有的客人四五点钟打电话来说订一桌,其中要点鸡汤,姜啸波会明确地告诉客人来不及了,至少需要三个半小时才能做好一份鸡汤。餐厅客满,一直有客人催菜,厨房忙得焦头烂额,姜啸波会告诉厨房,客人催就让他催,还是要按时间标准来做,没必要赶时间就着急出菜。因为这些功夫,餐厅做到第三年才开始赚钱。


王保军后来还问过老板,怎么在那么多厨师里面选中他,姜啸波告诉他,因为“你对薪水要价最高”。那是2016年,王保军提出月薪1.2万元,当时同等资历的厨师月薪是8000元。到老镇源,他带了6个人,这些兄弟们到现在一个都没离开。也是在老镇源,他一个做了多年苏州菜的资深厨师,才意识到什么叫“一年四季,万物皆有灵”。老板帮他拜了苏帮菜大师做师父,相当于人到中年,重新开始认识自己的行业,这样的机会可真不多。


愿意接受这种挑战的人也不多,实际上姜啸波自己也是重新开始学习做一家餐厅。而且王保军发现,老板虽然自己不是厨师,但绝对是个专业人士。店里很多菜的研发人都是他,他的方法是闭门造车,读新旧菜谱,到处请教,有段时间随身带着笔记本,听到什么有用的就记下来。7年里,厨房里前后来过十几位师傅,都是老板请来教学的。

7.jpeg

▲虾籽白鱼,绝对算得上豪华的一道菜


比如鱼头汤,他们研究了6年。在太湖边开饭店做不好一条鱼的话,那还开什么饭店。这句话有点道理,红烧或清蒸这两种基本操作,只要鱼好,做出来不会太差,但要做出完美的鱼头汤,那可有点挑战。汤色白,鱼肉又要嫩,这两个要求可以说是互相矛盾的,因为汤白意味久煮,而久煮又会使鱼肉过老。


一些厨房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是使用牛奶或奶精,这显然不够理想。姜啸波学到一个方法,用黄鳝骨头炖鱼汤。黄鳝骨头极难处理,炸过之后再去熬煮,在那之前还有诸多工序,而鱼肉另外处理。姜啸波请了老师傅专门来厨房教。前一段时间,又听闻了新方法,王保军和他的兄弟们于是又见到另一位老师傅。这些都挺让王保军服气。


大概是开业半年后,老镇源的生意突然就好了起来,然后持续地保持了相当稳定的客流量,2018年,甚至还入围过当年的黑珍珠榜单。客人排队的时候,姜啸波就高兴地把自己喝茶的桌子贡献出来,晚上发一个吃泡面的朋友圈,意思是今天生意又爆满了,忙到根本没时间吃饭。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3年第31期)


END
本文作:驳静
本文摄影:黄宇
     微信排版:孙孙Boy

微信审核:然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2 11:30 AM , Processed in 0.0358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