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国、俄罗斯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一直对美元的“过度特权”(exorbitant privilege)感到不满,这些国家反对美元在国际贸易和官方储备中扮演的世界货币的角色,以及美国国债作为全球安全资产的地位。美元的“过度特权”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对美元的需求,为美国为其巨额经常账户赤字和预算赤字融资提供了便利。作为一项外交政策工具,美国把美元“武器化”加剧了这些国家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不满情绪。有人可能会认为,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扮演的角色会让人民币对美元构成威胁,但除非其他国家能够获得人民币用于持有以及在贸易中使用,否则人民币无法扮演美元的角色。如果中国出现经常账户赤字,其贸易伙伴就可以接受人民币支付,但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规模相当大,而且接受美元支付。经常账户反映的是国民储蓄和国内投资之间的关系,经常账户盈余说明储蓄高于投资。中国的投资占GDP的比例很高(去年约占GDP的44%,美国的这一比例约为21.5%),但储蓄占GDP的比例更高(超过46%,美国约为19%)。虽然未来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战略包括鼓励国内消费,但经常账户持续出现大规模赤字的可能性很小。不过,其他国家仍有可能获得人民币,进而推动人民币成为全球贸易和官方储备中的重要货币。中国从其他国家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不能超过出口,但可以购买资产:对矿产、采矿作业、农业用地、制造平台和基础设施进行直接投资,以及建立债券和股票投资组合。中国购买的资产已经超过经常账户盈余和外国投资流入的总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国家可以建立起人民币储备,用于持有和贸易。图片来源于网络除了可以让人民币用于全球贸易和官方储备之外,购买资产对中国还有三个更直接的好处。首先,中国购买的资产的价值显而易见。中国正在加强锂等关键矿产资源的供应保障,此外,中国持有的发达国家先进制造设施的股份有利于技术转让。其次,长期以来,西方决策者一直将中国外汇储备增加视为官方干预的不公平现象,目的是通过阻止人民币升值来提高其竞争力。中国的对外投资是通过企业而不是政府或中国央行进行的,购买的资产不包括在官方储备中,反对不公平汇率干预的理由也就变少了。第三,中国是新兴市场国家的主要债权国和投资国,影响力巨大。大约10年前,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计划在150多个国家进行基础设施投资。这些投资带来的影响力以及西方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任何规模庞大的对外投资战略都有可能出现投资决策失误的问题。此外,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有可能受到政变、战争、治理不善和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新兴市场国家和中国维持稳定友好的关系也是一项挑战。不过,如果谨慎实施的话,这样的战略显然符合中国的长期利益。我和其他许多人曾撰文指出,中国的国际经济战略能否成功还不确定。债务增加、大型房地产开发商陷入困境、银行资产负债表和非银行金融领域的脆弱性、地方财政紧张、人口老龄化、以及可能出现的一系列无法预测的冲击,可能会给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威胁。与此同时,在美国政府债务不断增加和惠誉最近下调美国信用评级之际,希望取代美元成为全球金融体系中心的国家的地位将获得提升。如果中国的国际经济战略取得成功,美国将面临双重损失:美元失去“过度特权”,美国失去与拥有宝贵自然资源的国家的良好关系。但就算不考虑美国自己不遵守财政纪律这个因素,中国这种“你给我资产,我给你人民币”的长期战略也非常有说服力。本文作者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所前所长莱斯利·利普希茨,曾执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鲍登学院,他是布鲁金斯学会的客座学者,同时担任天达资产管理公司(Investec Asset Management)顾问。文 | 莱斯利·利普希茨(Leslie Lipschitz)编辑 | 郭力群 版权声明:《巴伦周刊》(barronschina)原创文章,英文版见2023年8月10日报道“China’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trategy: Give Me Your Assets, and You Can Have My Yuan”。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和金融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