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0|回复: 0

[哲史艺丛] 箸和筷子,一物两名,为啥筷子叫法更流行?原来都是为了避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4 07: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箸和筷子,一物两名,为啥筷子叫法更流行?原来都是为了避讳

 文史君 浩然文史 2023-05-04 18:30 Posted on 山东
10.jpeg


筷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一日三餐,基本都离不了筷子。若说筷子是饮食的桥梁、生命的拐杖毫不夸张。筷子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其使用范围却并不局限于中国,在日本、朝鲜、越南甚至一些西方国家也很常见。筷子文化源远流长,并衍生出了一系列传说和习俗,有些习俗在今日也很常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古代的筷子文化吧。


一、先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筷子


筷子古称“箸”,最早出现在商代,距今有3000余年的历史。当时的筷子是用象牙磨制而成的象牙筷,仅供帝王使用,“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到周代,筷子还未普及,当时人吃饭是匕和箸搭配使用,其中又以匕为主,箸为辅。匕就是餐勺。按照《周礼》,匕和箸分工明确,前者用来吃饭食,后者用来取菜,两者不能混用。周代的“箸”又称作“梜”(jiā),是用竹木制成的,这一称呼一直延续到战国时代。


11.jpeg

马景涛版商纣王


到汉代,筷子已经得到普遍使用。汉景帝宴请周亚夫,故意不给他筷子,周亚夫心中不平,“顾谓尚席取箸”,这种旁若无人的做法引起了景帝的反感。


汉代筷子多是竹木制的,但也有人使用铁筷。比如王莽时期,有武士自号“巨毋霸”,为了标榜自己食量大,“以铁箸食”。这一时期和筷子有关的著名故事当属曹操、刘备。据记载,两人“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听闻曹操推举自己是与之齐名的天下英雄,吓得将手中的筷子掉到了地上。


12.jpeg


汉代筷子还传到了西域地区。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是汉代精绝国故地,在20世纪60年代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木筷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筷子被写成“筯”(zhù)。《世说新语·忿狷》记载:“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就是鸡蛋。用筷子去夹圆不溜秋的鸡蛋,并不是易事,所以性情急躁的人大怒之下干脆把鸡蛋扔地上不要了。常言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看来心急也吃不了圆鸡蛋。


13.jpeg


南北朝时期,筷子出现在了当时的民俗活动中。在正月十五祭祀时要用到筷子。如《荆楚岁时记》“正月十五日”记载:“今州里风俗,望日祭门户。其法先以杨枝插于左右门上,随杨枝所指,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糕糜插箸而祭之。”妇人若是求子,也会使用筷子,这是因为筷子谐音是“快”生儿“子”。


二、唐宋时期的筷子


唐朝国力雄厚,统治阶层生活奢侈,筷子材质也更加华贵,出现了用黄金制成的金筷子——“金筯”。唐玄宗就不仅自己使用金筷子,还把筷子赏赐给宰相宋璟,以表彰其刚直不阿。有钱的富豪则将金筷子当作火箝,用来取暖或煮茶。唐宋时期,还有用玉制成的玉筷子,也就是“玉筯”。玉筯还被用来比作美人的眼泪。如李白《闺情》云:“玉筯夜垂流,双双落朱颜。”


14.jpeg


在唐代,筷子还与敬老有关。敦煌地区有长辈未下筷夹菜,其他人都不得抢先下筷的习俗,“亲家会宾客,在席有尊卑。诸人未下筯,不得在前掎”。这种饭桌礼仪在当今也能见到,若是不遵习俗,往往被视为缺少家教。


唐代有竹木制成的油漆筷子,人们认为用这种筷子能够治病,如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云:“咽喉痹塞,取漆药烧烟,发咳即破。”这主要是因为人的津液有消毒化肿的作用,而筷子经过长期使用,浸有人的津液,也就有了一定的治病效果。


筷子在宋代地位更加重要,还融入到了许多习俗中。


一是婚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定亲时,男方以酒瓶与八朵大花赠于女方。酒瓶与花象征“久”与“发”。女方回赠男方淡水二瓶、活鱼三五只、筯一双。这种赠礼称作“回鱼筯”,象征幸福与快生儿子。


二是买卖习俗。据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临安面食店卖面,一旦有客人进店,店小二必须立马“执箸遍问坐客”,嘘寒问暖,热情服务。


三是饮食习俗。按照《武林旧事》《梦梁录》等记载,宋代人到酒店饮酒时,酒楼伙计往往先给端上几盘“看菜”,供食客观赏,然后食客再选定正式的下酒菜。“看菜”只能看,不能吃,如果对“看菜”动筷子,要被酒楼伙计笑话。


15.jpeg

《西湖清趣图》中的酒楼


四是看相习俗。也就是用捏筷子手指数的多少来判断人的富贵程度,“人三指用箸者,自如;四指用箸,贵;五指用箸,大富贵”。这种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了。


三、元明清时期的筷子


元代与筷子有关的传说很多,而且有特别显著的教育意义。比如用筷子来批判贵族的豪奢腐败。元好问《续夷坚志》卷一记载,河北人刘伯鱼资财雄厚,性奢侈,“非珍膳不下筯”,晚年老病,财产日减,郁郁而死,十几年后,两个儿子只能行乞于市。


现如今常说的“筷子”一词准确来说是明朝才出现的,而且与避讳的习俗有关。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说:“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吴中是今天的苏南、上海一带,非常讲究避讳。渔民最害怕船“住”,船“住”意味着危险,意味着不能打渔,没有收入,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忌讳说“住”,与之谐音的“箸”也就改成了“快”,以图口彩。明人李豫亨《推蓬寤语》记载一些士大夫常常说筷子,以致于忘了箸的本名。


16.jpeg

《菽园杂记》


明代人用筷子治口疮或狂犬病。如李时珍《本草品汇精》云:“百家筯,主狂狗咬,乞取煎汁饮之,又烧筯头为灰,敷吻口燕口疮。”


明代民间将“箸”称作“快”,后来又加上了竹字头,但这一称呼不为官方认可,这从《康熙字典》只收录“箸”而不收“筷”便可看出。但是“筷”还是流行开来,并进入到了贵族的生活圈。《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宴请刘姥姥就多处提到筷子,如象牙镶金筷、乌木镶银筷。当时的贵族使用银筷,其目的之一就是检验食物,防止有人在菜里下毒。明清时期的筷子与现代的筷子差别不大,都是上方下圆。有些筷子上还有装饰性的图画或题词,非常考究,这种筷子不仅是进食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了。


17.jpeg

《红楼梦》中的筷子


文史君说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种进餐方式:用手抓、用刀叉和用筷子。用手抓食的人群主要分布在非洲、印度和中东地区,用刀叉进餐的人群主要集中于欧美地区,而用筷子进餐的人群主要是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个人吃相有好坏之分,进餐方式却没有高低之别。不过西方的刀叉文化出现很晚,据说是确立于17世纪法国宫廷菜形成之时。法国大革命后,宫廷厨师失业,到民间兴办餐馆,刀叉才开始大量出现在一般百姓生活中。直到20世纪初,刀叉才遍及全欧洲。比之中国的筷子,可谓是历史短矣。而筷子外形简单,使用方便,功能齐全,一筷在手,吃遍天下。筷子是延长的手,长期使用还筷子有助于延缓大脑衰老。


筷子是中国人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其意义如同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所说:“如此简单的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参考文献


高国藩:《筷子古俗演变》,《东南文化》1992年第6期。


王仁湘:《勺子·叉子·筷子——中国古代进食方式的考古学研究》,《寻根》1997年第5期。


李萍:《日本筷子文化》,《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0期。


(作者:浩然文史·微雨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3 06:39 PM , Processed in 0.09778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