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5|回复: 0

[政治] 边境冲突下,中印在这一领域保持合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28 1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边境冲突下,中印在这一领域保持合作

 程靖 全球报姐 2022-12-28 04:00 Posted on 海南


印度阿萨姆邦,52岁的鲁斯娜·贝古姆和家人住在查加尔(Cachar)地区的乡下,一家人的生计是两块水稻田。2022年6月开始,暴涨的河水淹没了稻田,一直到8月都未退去,而水稻插秧期有限,一旦错过,便会失去一期的收成。

0.jpeg
2022年7月7日,印度阿萨姆邦莫里贡地区,农民们在湖中捕鱼,附近的稻田被洪水淹没。

这里的农民曾年年企盼着洪水,因为洪水中的矿物质能增加土壤的肥力。但近年来愈发频繁的洪水,带来的多是破坏与毁灭。被援助组织找到时,鲁斯娜沮丧地思考该如何度过这一年,“如果没有收入,我只能去找我讨厌的放债人借钱,此外别无选择”。

鲁斯娜家的稻田被淹之际,3000公里之外的中国川渝盆地经历了60年一遇的罕见高温。经历连续20天的酷热后,重庆铜梁区养殖户刘帅家的鱼塘水被晒得温热,精心喂养的鱼翻着肚皮接连死去。田野里,没成熟包浆的稻谷被提前抢收。应季蔬菜绝收,农民不得不去市场上购买涨价的菜来吃。伴随河流水位下降,井水干涸,野火在山林蔓延。

两国农民蒙受的损失令人痛心,气候变化的恶果已然降临。印度气候科学家们认为,2022年阿萨姆邦水灾的严重程度,与数十年来不断改变的季风模式中的极端强降雨有关。另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分析,2022年中国大部地区遭遇热浪的直接原因,正是全球变暖导致的大气异常。

2022年12月,四川大学中国南亚研究中心和印度国家海洋基金会联合发布《中印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政策与合作》报告(下称《中印》报告)。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解决全球变暖需要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而中国和印度作为发展中大国和碳排放大国,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相似,应对气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愿景也一致。两国在此问题上的合作,不仅对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产生了显著影响,也将增强中印两国乃至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治理合作的信心。

1.png

报告出台之际,中印两国军人12月9日在边境争议地区实际控制线附近发生短暂冲突。事件发生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回应称,目前中印边境局势总体平稳,双方一直通过外交和军事渠道就涉边问题保持畅通的沟通,希望印方同中方相向而行,共同维护中印边境地区的和平安宁。

“这份报告不仅是与印度分享中国在气候治理制度设计上的经验,也希望以此促进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领衔起草上述报告的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杨翠柏告诉“全球报姐”,“中印两国在文化传统上有诸多同源之处,不应让边界问题影响了对我们共同生存环境的保护。领土问题我们不能退让,但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去解决争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两国人民的未来。”


印度蒙受气变损失有多严重?


在喜马拉雅山北麓的中国西藏自治区普兰县东部,有一条名叫昂色的冰川。这条冰川的融水汇成昂色曲,与其他河川汇成雅鲁藏布江,在青藏高原奔流2000余公里后,经由中国藏南地区进入印度阿萨姆邦,由此改称布拉马普特拉河。这条河自西向东贯穿该邦全境,与其他域内河流交汇形成一张复杂的水网。

2.jpeg

2003年8月,中国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泽当镇,几位藏族居民驾车经过雅鲁藏布江上的一座桥。雅鲁藏布江在印度被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国称贾木纳河。


由于地势陡然降低,这些河流沿岸的低洼地带成为天然的“洪泛区”。每年6月到10月,喜马拉雅冰川融水加上西南季风带来的丰富降水,常常使河流水位上涨,没过阿萨姆邦的田野、树林和村庄。

2022年,洪水来得比季风更早一些。5月起,阿萨姆邦先后遭遇两轮强降雨,雨水在多地造成山体滑坡。6月中旬起,当地另一条大河——巴拉克河持续降雨而多处决堤,导致阿萨姆邦32个地区的5000多个村庄和田野被淹,超过500万人受灾,至少118人死亡。

这是数年里阿萨姆邦遭遇的最严重的洪灾。人们普遍认为,除了当地长期存在的土地侵蚀、灾害预警和管理问题外,最近水灾的严重程度与极端天气有关——2022年6月的前25天,该邦降水量高达528.5毫米,与正常情况下的252.8毫米相比,增幅达109%。而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带来的径流和沉积物,也加剧了洪水的泛滥。

印度农民鲁斯娜的遭遇,常常被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专家们以高度浓缩的语言来概括——“农民失去庄稼、陷入债务循环,适龄儿童无法上学、患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因为包括洪水和土地侵蚀在内的自然灾害,阿萨姆邦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因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这里每年达到20亿卢比(约合1.7亿元人民币)。受灾的还不止是人——据阿萨姆邦灾害管理局统计,2022年6月的洪水冲走了约6万只动物,2017年的另一场洪水更是导致布河沿岸卡齐兰加国家公园的350只动物丧生。

阿萨姆邦是印度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邦属之一,也是印度直面气候变化的一个缩影。《中印》报告指出,印度是世界上最容易发生灾害的国家之一,全国59%的地区容易发生地震,8.5%的地区容易发生气旋风暴,5%的地区容易发生流域性洪水。如今因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气温、强降水、气旋风暴和海平面上升等灾害,其强度和频率都呈现惊人的上升趋势。然而,相关气候灾害的可预测性却在不断下降。

3.jpeg

2022年6月24日,印度阿萨姆邦纳尔巴里地区,一名男子正在从他部分被淹的家中“抢救”家电。

其中一大原因,是全球变暖改变了季风。1951年至2015年间,吹拂印度的西南季风变得不稳定和极端:每年6月至9月的夏季季风降水减少了6%,超过150毫米的降水增加了75%。据预测,印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未来或出现5%-25%的降水量下降。

季风模式的变化也影响了对印度至关重要的农业生产。在阿萨姆邦,农民们通常在每年4月的第一轮降雨后开始翻土,为水稻播种做准备,雨水的变化会打乱农民的节奏。放眼全印度,农业雇用了该国50%以上的劳动力,更为印度贡献了17%-18%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关乎大量生计的林业和渔业也与气候强相关——印度22%的土地都覆盖着森林,后者贡献了印度GDP的1%。

全球变暖还改变了印度周围的海洋。《中印》报告指出,在1951年至2015年期间,热带印度洋的海面温度平均上升1℃,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海面温度升温0.7℃的水平。海洋变暖严重影响了整个海洋食物链,导致从浮游植物到热带鱼种等数百个物种的迁移,威胁到印度和周边国家的粮食和经济安全。

另一方面,印度约有1.7亿人口生活在海岸线边,小到渔村、村落,大到巨型城市孟买。报告指出,基于气候模型的未来预测表明,到21世纪中期,印度人口密集的海岸线上的许多低洼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命运,海平面导致的盐水侵入农田和地下蓄水层,也会对沿海的食物和水安全构成威胁。飓风等极端天气的增加还对印度的关键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如关系到印度整体贸易额近70%的200多个海港。

于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22年发布报告指出,自1991年以来,海平面上升和季风变化已导致印度人均GDP损失16%,也让印度成为蒙受气候变化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4.jpeg

◆2022年6月24日,印度阿萨姆邦一个被洪水淹没的村庄里,一女子在接取饮用水。



两个高度相似的国家如何合作?


《中印》报告指出,印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正是因为认识到了印度在气候变化中的脆弱性,以及气候变化对国家环境、经济和社会的不利影响。

报告指出,印度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起,印度致力于建立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大力倡导公平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张为发达国家规定具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彼时的印度一再声明,“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是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即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可能不会减少。

进入21世纪后,印度参与气候治理进入了第二阶段。2001年,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了“气候适应”的必要性,印度认识到,由于资源有限、必要技术匮乏,印度和其他相对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的适应能力很弱。于是印度敦促发达国家,应在气候适应领域,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提供资金,以加快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行动。

第三阶段则是以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为开端。2008年6月,印度政府推出了“国家气候变化行动计划”(NAPCC),正式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此后的气候谈判桌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张建立一个全新的、无差别的国际气候变化协议,逐步消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责任差异。印度则通过与中国、南非、巴西组成的“基础四国”,屡次在国际会议上携手应对来自西方国家的压力。

5.jpeg
◆2022年11月7日,埃及沙姆沙伊赫,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场外的部分成员国国旗。

近年来,在将“损失和损害”机制纳入国际气候协议的过程中,印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该机制被纳入《巴黎协定》,旨在解决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和灾害带来的有害影响,尤其是针对小岛屿国家。印度2015年签署《巴黎协定》并于次年批准后,便将自己定位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负责任的全球参与者”。从那时起,印度专注于采取行动,以实现《巴黎协定》中的国家发展计划。

回顾印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不同阶段,不难发现中印两国除了人口、经济规模和排放总量相似,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更是有着广泛的共同立场。

在印度之前,中国较早在减排问题上提出了国家自主贡献承诺。2014年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中方承诺争取在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计划到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印度在2015年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承诺,预计在2040年-2045年实现碳达峰,在2070年实现碳中和。但随着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加剧,印度在2021年首次提出,将在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到2030年通过可再生能源满足其40%的电力需求。

《中印》报告亦指出,作为后发国家,中国和印度并没有类似于发达国家所拥有的长达40年至70年的过渡期优势。近年来两国的经济发展趋势显示,两国能源需求量和碳排放量尚未触达顶点,意味着“双碳”目标的实现时间紧迫、任务繁重,首要关注的就是去煤炭化问题。

受到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印两国对火力发电的需求、对煤炭的消费量不减反增,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去煤炭化和净零排放。《中印》报告认为,中国和印度除了要在国内努力降低煤炭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也需要在国际社会上合力争取更大的碳排放缓冲空间。两国在绿色能源、低碳技术创新等方面,常常受到西方国家的钳制甚至封锁,这需要两国间包括政府、工业、学术和民间在内的不同领域和利益相关者中加大合作力度。

不过,两国间的合作始终受到大环境影响。自2016年以来,中印两国外交上的负面事件时有发生。不久前的2022年12月9日,中印军人在边境争议地区实际控制线附近发生短暂冲突。尽管规模不大、烈度有限,却是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中印两军在边境地区少有的摩擦和冲突。

6.jpeg

2021年10月21日,中印边境争议地区实际控制线附近印军的车辆。

2020年5月,加勒万河谷的小规模冲突爆发后,印度国内爆发了“抵制中国货”的舆论潮,印度多个部门与中国的合作受到审查、暂停,不少中国互联网产品在印度国内被禁用。两国关系旋即降至冰点。

杨翠柏坦言,报告撰写过程历时大半年,其间受到中印关系冷却的影响。《中印》报告总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立场”、“印度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以及“中印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前景”。“报告写完后,印方发布了前两部分,却迟迟不愿发布第三部分,而让我们单独发布。”他认为,这说明印度仍视中印合作为“敏感领域”,在采取行动时持谨慎立场。

“在脱碳技术等科创领域,中印两国明明可以共同组成研发团队、制定计划、紧密合作,但可惜的是,合作仍存在一些障碍。”即便如此,杨翠柏说,在新能源产业的标准化合作上,两国依然“大有可为”。“太阳能、风能、水电等都是政治敏感度较低的行业,加上中国在特高压输电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有助于解决南亚地区的能源基础设施不足问题。”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了电,才会有电视、电脑、手机和互联网,这样才能接受外部信息、学习新鲜事物。”杨翠柏说,在环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区的高山深谷,比起火力发电厂,水力、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发电设施更为适宜,若能增加中国新能源产品和技术的应用,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由于该地区涵盖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部,杨翠柏认为,若能率先在周边其他国家开始应用,或许能潜移默化吸引印度“入局”。


印方应抛弃零和博弈的传统思维


杨翠柏生活在四川成都。他清楚记得,十多年前,有时早晨起来,能看到车顶覆着一层薄薄的黄色颗粒,“那是从川西北若尔盖湿地飘来的黄沙”。

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上世纪70年代起,由于滥垦滥挖、过载放牧、气候变化和鼠害等因素,湿地大量退化。一些沼泽变成草甸,草原变成裸露的土地,又退化成沙地。

2007年起,中国启动了若尔盖湿地修复项目,经过十余年的综合治理,湿地的生态功能逐渐恢复,成都的街道不再扬起数百公里外飘来的沙尘。作为四川大学川法环境鉴定所的专家,杨翠柏参与过若尔盖湿地盗采、盗猎和泥炭盗挖等事件的司法鉴定,因此认识到,作为黄河的“水塔”,若尔盖湿地的作用不是孤立的,“整个四川盆地乃至中国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保护,都离不开青藏高原”。

7.jpeg

◆青藏高原及跨喜马拉雅地区,孕育了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印度河、塔里木河等多条重要河流。


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南缘的喜马拉雅山脉,孕育了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以及恒河、印度河,加上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湄公河)。杨翠柏说,这些河流流域辐射了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中南半岛诸国的约30亿人口,以及他们的生计与发展。

然而,这片“世界屋脊”也是全球升温最快的地区之一,每十年升温幅度达0.6摄氏度。气候变暖引发的季风改变和冰川融化加速,深刻地改变了这片地区的水文情况与生态系统。

《中印》报告中提到,全球气候变暖正加速消融着喜马拉雅冰川,可能导致亚洲地区主要河流的衰退以及流域内生态体系和社会体系的崩塌,而印度平原尤其容易受到影响。但这也给中印关系引入一个新的变量,也让两个国家突破传统地缘安全的狭义计算,开始汇集资源对人们赖以生存却又知之甚少的这片冰川和山脉展开研究和保护活动。

目前,中印两国就跨喜马拉雅地区的水资源分配、水电合作开发等领域有了如下合作:中国向印度提供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汛期水文资料的谅解备忘录;两国就狮泉河-印度河的防洪合作、水文信息共享;两国就印度河中国流域建立专家委员会,用于应对防洪、应急管理等事项。

不过,据印媒报道,就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而言,两国的合作仍然有限,中国的水文数据共享仅涵盖5月至10月的季风期,2017年还曾因为水文站遭洪水冲毁而暂停一年,直到2018年两国领导人会面前几周才恢复。

因信息共享有限,两国还闹出过“信任危机”——2017年,布拉马普特拉河一度变黑,导致许多鱼类和水生动物死亡,一些印度政客“借题发挥”,指责中国在雅鲁藏布江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污染。彼时,印度国家生物科学中心研究员谢特(Chintan Sheth)和一名博士生查阅卫星图像发现,由于青藏高原的地震导致山体滑坡,使河流充满泥沙,河水因此变黑,并非“中国工程污染”所致。

8.jpeg

2022年11月22日,印度阿萨姆邦古哈瓦提,布拉马普特拉河上的渔民。


杨翠柏说,鉴于印度政体联邦制的特性,一些中央政府无意推动的工作,原本可以在各邦层面联合推进。但在跨喜马拉雅地区生态治理上,双方合作推进比较困难,尚未找到突破点。他建议,印度政府应站在区域人民利益最大化、保护人民福祉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放弃一些传统思维,采取更为灵活的措施。

对于如何维护两国关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所副所长王世达日前撰文指出,中印关系不能仅由边界问题界定,更不能将“解决边界问题作为改善中印关系的前提”。他认为,两国作为全球仅有的两个十亿级规模人口大国,当前在扩大发展中国家话语权、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上有着共同利益,如今两国关系已超出双边关系乃至地区范畴,越来越具有全球影响和意义,“印方应抛弃零和博弈的传统思维,真正从自身国家利益出发处理好对华关系”。

印度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巴鲁阿(Anamika Barua)亦提出,民间对话或许是另一个选择——比如,成立于2013年的“雅鲁藏布江对话”曾为印度、孟加拉国、中国和不丹的学者和决策人士提供了交流的舞台。

巴鲁阿和杨翠柏有着相似的理念,即中印共同的气候治理或将促进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2018年,巴鲁阿在为“中外对话”撰写的手记中记载,在参与“雅鲁藏布江对话”的过程中,她意识到中印两国的民众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都寻求问题的和平解决之道,都懂得这种对话的价值,都尊重对方的文化,还喜欢对方的美食。“因此,我们需要推动民间外交,用来消除中印之间的不信任和敌意。”

只可惜,该对话机制已于2019年暂停。2022年12月,巴鲁阿在接受采访时建议道,“是时候继续对话,或者开始2.0版本的对话,来解决跨界河流问题、实现碳中和、阻止该地区发生迫在眉睫的气候灾难了。”


 编辑 / 漆菲   排版 / 程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7 03:46 PM , Processed in 0.0370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