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79|回复: 1

【维摩诘经实证】弟子品第三 罗睺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23 09: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维摩诘经实证】弟子品第三 罗睺罗

2.jpg


      佛告罗睺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这时佛陀告诉罗睺罗:「请你去探问维摩诘的疾病。」

      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毘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时维摩诘来谓我言:

      罗睺罗就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没有办法胜任代表世尊去看望维摩诘的任务。怎么说呢?记得以前我在毘耶离城的时候,有很多长者的孩子来到我这里,问我:『你是 佛陀的独生子,为什么要舍掉转轮圣王的地位,出家修行。出家到底有什么样的利益呢?』那个时候我就按照佛陀所告诉我们的方法为这些长者子宣说出家的功德。这时维摩诘来到我这里告诉我:

      唯,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

      喂,罗睺罗!你不应该说出家的功德。怎么说呢?无利无功德才叫出家;如果是有为法的话,你可以说它是有功德。但是出家是无为法,无为法你要怎么说它是有利益有功德呢?

      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这里就有趣了,出家到底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从字面上来看:「出家」很显然是有为法,为什么呢?因为你一定是离开某个地方叫「出」,原来有一个地方叫做「家」,现在你离开了这个「家」所以叫「出家」,本来没有现在变成有,以后也可以把它消灭掉,又回到原来那个家去,这样「出家」这个法又消灭掉了。所以经文中所讲的「出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出家,并不是说剃了头、穿上了僧衣去受了出家戒叫做出家,这样的出家法应该是有为法。但维摩诘为什么说它是无为法呢?有一种说法大家可以参考,比如把三界当成是「家」,那「出家」就是离开这个三界,到什么地方去?只能到三界外了,对不对?这是小乘的修行方法。

      大乘法的修学不需要离开三界,但要有「三界万法都是从第八识出生」这个现量,如果你不知道这一点的话,对你来说,大乘佛法只是一种哲学或思想,不会产生般若智和解脱功德。你必须现观第八识出生三界万法,你才会知道三界万法其实也不离第八识的功能体性,这就是唯是一心。这个时候你就会知道,自己一向都没有生死,这是本来解脱,一切有情都是这样,永远不会改变,所以它是无为法。说「出家」或说「离开三界」「离开现象界的系缚」「度一切法到彼岸」,这些都是方便言说,根本没有实义。一切的众生和一切的现象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一真法界,这样你要怎么说它是有为法?大乘见道是真出家,我们说他证得了一真法界、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但在他没有证得以前就一直在一真法界、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以一个人大乘见道并没有改变这个事实,因为这个缘故说出家是无为法。

      青原行思问石头希迁:「『你去到曹溪六袓那里,得到了什么?』他说:『就算我从来没有去过曹溪,我也不曾失去它。』行思说:『那你又何必去曹溪?』『要是没去曹溪,我怎么知道这个道理?』」这样到底是有得还是无得?说有得是迁就世俗谛,说无得是依胜义谛而说。

      以《维摩诘经》的义理来讲,一个人能处在一真法界的状态中,说他是真出家。现在出家的人那么多,有几人懂得这个道理?非常少。一般的观念,只要剃了头,穿上僧衣,就说这个人是出家,其实只是换一个地方去住而已,原来凡夫的见解并没有改变。出家人不守戒很糟糕,就算他能受持很清净的戒律,还是一样受到各种法相的系缚,这样你说要出什么家?出家是为了脱离三界的牢笼,要出三界一定要证得涅槃。如果只是按照世俗的观念而出家,他离这个标准还非常远。

      已经大乘见道的人可能想过自己要不要出家,以后你不要再考虑了,就算你还是人家认为的在家居士,以佛法来讲,你已经是真出家。你应该打破出家跟在家的界限,继续原来的生活方式,只是在观念上有一个很大的跳跃,可以说你心出家,而身体没有出家。

      有人说现出家相比较容易弘法,其实不一定。很多人会执着在表相上,出家固然会收到很多执着出家表相的弟子,但这些人要把他教到开悟比较困难,大部分只能接受人天善法。即使有些人能够参出密意,也很难转依,不能期望他们将来能够荷担如来家业。像真观这样没什么名气,也不是出家人,人家还愿意来学,就表示这个人能够离开知名度和出家的表相,纯粹是因为法义胜妙所以才过来学,这里面有很多是法行人,甚至还有久学菩萨。一个久学菩萨可以抵过千千万万的新学菩萨,因为他们能够荷担如来家业,可以延长佛法住世的时间。

      经文讲「出家」是无为法,也就是安住在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可以说它有利益、有功德吗?不能这样讲。虽然讲有利益、有功德,大家都很喜欢,可是马上就违背了《心经》「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你要能接受「无智亦无得」才是真的懂得佛法,因为智(如实知见)是世俗谛,世俗谛才会有智,胜义谛是无智亦无得。大家一定要把这个法义弄得清清楚楚,连一点点错误都不要有,这是见地的东西,并不是太难。开悟的人要把《心经》从头到尾搞清楚,如果你一直搞不清楚,请你读真观的解释,才不会老是在世俗谛里面打滚,没有办法转依。

      罗睺罗!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

      维摩诘讲:「罗睺罗你要知道,出家这个法不是那个、不是这个、也不是在中间。」出家就是安住在胜义谛里面。经文讲「无此、无彼」,那是相对的东西,例如我、我所,我相、人相,能见、所见,能观、所观,主体、客体。没有对立,也没有中间,整个都是一真法界。

      大乘有一个中观宗,宗奉龙树菩萨的《中论》。藏经里面解释龙树《中论》的有《顺中论》和《入中论》,请问哪一个书名比较符合正法?(建议读者先不要往下看,仔细想想这个问题。)答案是《顺中论》,为什么呢?《入中论》给人感觉好像证悟的人是在中间,没开悟的人统统落在边见里面,其实这是非常勉强的说法,了义经讲「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哪来的众生落在边见,又哪来的圣贤住在中间?没那一套,都是方便言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诸法本来即是涅槃相,从来都没离开过「中」。所以「中」只能随顺,而不能去「入」,「入」暗示前后不同,暗示众生与圣贤不同。当然,入不二法门也是用「入」这个字,不过「不二」这个词已经弥补了「入」字产生的缺撼。

      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

      六十二见是一个概括的说法,包括一切的见解。有时候我会讲「有见皆邪」,因为一切的见解皆是以蕴处界实有为基础才能够成立,如果有人认为他的见解是绝对正确的,不允许别人跟他唱反调,他一定有「蕴处界实有」的邪见。离开一切的见解才能安住于胜义谛,安住于胜义谛才能安住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智者所受,圣所行处。

      这里的智者是指出世间智者,出世间智者才能安住在一真法界里面。「圣」一般是指三果以上的人,但阿罗汉、辟支佛他们缘的不是一真法界,所以这里的「圣」是指大乘见道位以上的菩萨。声闻、缘觉称为「解脱天」,大乘见道者称为「第一义天」,第一义天在佛法当中,评价远远超过解脱天。不过,已经大乘见道的人不要跟别人标榜自己是圣人,我们不要着在语言文字相上面,其实没有人不是圣人。在见地上你要明白,大家都是佛,不用讲凡讲圣。如果你标榜自己是圣人,你的见地已经错了。

      降伏众魔。

      有时我们讲有四种魔,烦恼魔、五蕴魔、生死魔、天魔,但以大乘法来讲,真正的魔是取相分别。唯一的、真正的戒律是取相分别,所以真正的魔也是取相分别,《楞严经》说,只要能够不取,就能够以如幻三摩提(又名真如三昧、首楞严三昧)证得究竟的佛果。

      度五道。

      五道跟六道是相当的,只是没有阿修罗道而已。度五道就是离开轮回的意思。

      净五眼。

      五眼是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净五眼就是究竟成佛。

      得五力,立五根。

      五力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五根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都属于三十七道品。这里的重点不是逐个名相去解释。只要你能够安住在一真法界里面,你就会超越一切的障碍跟烦恼,最后必能成就一切的清净法。

      不恼于彼,离众杂恶。

      不恼害众生,离开了各种杂染的恶法。

      摧诸外道。

      以正确的道理降伏外道。

      超越假名。

      超越语言文字的系缚。就好像一个「圣」字,会让人飘飘然的,彷佛自己已变成圣人,让你忘记「圣」这个字只是个假名而已。请大家注意一下,「开悟」「见道」,乃至「成佛」,全都是假名。

      《西游记》第三十五回,银角大王有一个葫芦,倒拿着葫芦叫谁,那人只要答应,一定会被吸到葫芦里去。银角大王问孙悟空什么名字,孙悟空用个假名「者行孙」,虽然是假名,但那魔王叫「者行孙」而孙悟空答应了,照样被吸进去,因为他已经承认这个假名代表自己,这样就被它系缚住了。网络上有些人喜欢穿马甲,用另一个假名,要是干什么丢脸的事,才不会损了「本尊」的威风。问题是这个假名只要建立起某一种信用的时候,他就开始起执着了。别人如果骂那个马甲,他照样会生气。这个跟「答应葫芦」的原理是一样的。

      其实,一切的语言文字都是假名,从来都没有真名,一般人以为登记在户籍里面的是真名,但以佛法来讲统统都是假名。日本语的字母有平假名和片假名两种,这两个名称起得很好,表示当初起名的人懂得佛法。

      语言文字系缚人可厉害了,比方说你去受菩萨戒,以后人家叫你「菩萨」,你一定会非常受用。又比方说你的老师很有名,就会让你觉得很荣幸,比方说唐朝的「玄奘」、宋朝的「大慧宗杲」,现代的「○○老师」「○○居士」「○○导师」「○○法师」「○○法王」「○○活佛」「○○大师」「○○上人」等等(不方便举实例,免得引起争议),这些是专有名词。普通名词如「大乘见道者」「菩萨法师」「正法道场」「正法弟子」等等,一样是假名,但听到这些假名你就会产生很愉快的感觉。难听的语言文字也有一堆,比如「破和合僧」「附佛外道」「一阐提」「邪魔歪道」等等,它们描述的是蕴处界一时现起的假象。只有一真法界、真如才是真,但是只要落入相、名、分别,立刻就成了世俗谛的假名。连描述常住法的「一真法界」「真如」「涅槃」「如来藏」等等也是假名,那些原本描述蕴处界的语言文字,又岂能不是假名呢?你要是能懂得这个道理,慢慢就会离开语言文字的系缚。

      出淤泥,无系着。

      意思是离开烦恼和执着。只要你觉得它是真的,它就会系缚你;你如果不觉得它是真的,那你就成功了,连俱生法我执都全部消灭掉,那就究竟成佛了。在究竟成佛以前总是会觉得某个法是真的,你觉得某个法是真的没关系,千万不要认为某个法是真的,不然你就是一个凡夫。

      无我所,无所受。

      真观常常讲「一旦把『我』抬出来就容不下第二个法」,但如果你抬出来的这个「我」不是真正的我,而是落于五蕴的我,那就会有我所跟它相对。我、我所,又称为能取、所取,在一真法界里面,这统统都是自心取自心,根本就没有差别相可说。那是什么在受?也没有什么在受。表面上有受苦、受乐这些事情,但实际上也是种子、功能差别。所以你不要说「既然是一真法界,为什么我还是有苦」,有苦、有乐仍然是一真法界。要不断地检查,你认为哪个地方不空、不是一真法界,那里就是渗漏处。「空」「一真法界」是同义词,各种名称都无所谓,总之统统都是。既然统统都是,就算表面看起来有所受,也不是真正的受。

      无扰乱,内怀喜。

      如果有人来扯后腿,你说他是来扰乱你,但这还不是功能差别?扰乱个什么?为什么说内怀喜,这个喜不是真正的喜。其实是在说第八识能够离开一切的忧悲恼苦,所以假名为「喜」。

      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

      护彼意,这个彼是「那个」,就是说你只要能够安住在一真法界,你的七转识就不会被扰乱,它随顺禅定,离开各种不善法的过失。为什么能够这样?因为一切的烦恼都是从取相分别而来,只要没有取相分别,自然能够随顺禅定,发起真如三昧。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讲到这里,大家都知道,安住在一真法界就是真出家。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这个时候维摩诘就告诉长者的孩子(这里的长者可能是指吠舍种姓,也就是庶民阶级,它上面还有剎帝利、婆罗门):「你们在正法当中,应该要一起出家,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的出世是很困难的。」这些长者的孩子就说:「可是我们听佛陀讲过,如果父母不允许的话就不能出家。」「听」这个字是允许的意思。其实维摩诘居士刚才已经定义了「出家」,这个时候所讲的「出家」就是指安住在一真法界,现在维摩诘劝他们出家,难道会是叫他们理光头吗?很显然不是。要经过父母允许的那种出家是理光头的出家,这两种不一样。维摩诘居士说:「你讲得没有错,你们大家就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就是出家了,这样一切都具足了。」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两种,一种是胜义菩提心,一种是世俗菩提心。看起来这些长者子并没有听懂维摩诘真正的意思,所以才会讲「父母不听,不得出家」那句话,显然他们发的是世俗菩提心。

      罗睺罗说:「你看我的辩才根本就比不上人家,我去那边哪里能够跟人家对答?所以我没办法胜任这个任务。」
 楼主| 发表于 2022-8-23 09: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8 03:25 AM , Processed in 0.0389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