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9|回复: 0

[体育健身] 包揽13金,中国跳水从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厉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9 05: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包揽13金,中国跳水从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厉害?

 哲敏 国家人文历史 2022-07-09 05:16 Posted on 北京


23.png
本 文 约 460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6月3日,以“创造历史”为主题的2022布达佩斯游泳世锦赛落下帷幕。中国队以18金2银8铜名列奖牌榜第二位,金牌数与美国队持平。这其中,中国跳水“梦之队”则包揽13个项目的全部金牌。


对中国跳水队来说,这届比赛确实是“创造历史”的——这是中国跳水队首次在海外举办的世锦赛上包揽全部金牌(此前是2011年的上海游泳世锦赛包揽过全部跳水项目金牌)

 

24.png

杨健(右)与杨昊(左)在世锦赛颁奖仪式后合影。来源/新华社


从东京奥运会到第十四届全运会,再到本届世锦赛,中国跳水队受到的瞩目可谓是不断增加。很多人都知道中国乒乓球是“大魔王”级,却忽然意识到,中国跳水“梦之队”其实也一直厉害?这其中有哪些故事呢?


跳水的前身:水秋千


首先,跳水是中国人历史悠久的传统项目,要比乒乓球早得多。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跳水运动——水秋千。顾名思义,水秋千就是在水上荡秋千。前蜀的花蕊夫人在《宫词》一诗中写道:“内人稀见‘水秋千’,争擘珠帘殿帐前。”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这种运动,但较为罕见,宫女们听说有人在皇宫内玩水秋千,都争先恐后拉开珠帘观看。

及至宋代,水秋千开始普及。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的卷七《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一章中,讲述了宋徽宗是如何组织水秋千表演的,也描绘了水秋千是怎么玩的:将秋千架在画船船头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表演者踏上秋千后,身体借助秋千的晃悠摆动,寻找时机一人上蹴秋千,在秋千摆动到几乎与顶架横木齐平时,表演者从秋千上凌空起跳,在空中完成翻筋斗等花样动作后,直插入水将架(荡)平,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类似今天花样跳水。跳水时,还有会音乐伴奏左右军院虞候监教鼓笛相和
 
25.png
元朝画家王振鹏《锦标图》中的水秋千。来源/人民网

但这种跳水运动,也仅仅能说明古人对跳水有一定兴趣,它与现代跳水运动的区别很大。

现代跳水的诞生


体育运动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17世纪,在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中海、红海沿岸一带的港口,盛行从岸上、桅杆上跳入水中的活动,这是近代跳水运动的雏形。从中世纪后的欧洲史料可以看到,跳水游戏成为欧洲沿海地区人们热衷尝试的、带有冒险娱乐因素的游戏。
 
26.png
19世纪末甚至流行骑马跳水表演,是将一匹马从距离地面高达12-18米的跳台骑入水中的运动。尽管动物保护组织一直抗议,这种比赛却一直持续到1978年才结束最后一场。来源/马术在线

现代竞技跳水运动始于20世纪初。1900年第二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瑞典运动员作了简单的跳水表演,被认为是最早的竞技跳水。1904年,在第3届奥运会上,出现了男子高度跳水和男子跳台跳水的奥运比赛项目。第4届奥运会期间,国际水上运动联合会成立并重新制定了跳水竞赛规则,确定10米跳台跳水的规定动作的同时,又增加了跳板跳水项目,从此,现代跳水比赛的基础基本奠定。

女子跳水项目出现在1912年的第5届奥运会上。这一届奥运会上,跳水分花式和燕式两种,花式跳水又分为跳台和跳板,与今天我们看到的跳水比赛已经没有太大差别。1951年,跳水终于成为规则完整的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无论是中国的水秋千,还是欧洲沿海地带的跳水活动,都是借助船或陆地起跳,相比之下,现代跳水运动有了专业的、高度固定的起跳器械:奥运会只在10米台和3米板上进行,世锦赛和世界杯赛还包括1米跳板,其他小型赛事可选用5米和7.5米跳台。

从日常娱乐活动到走上赛场,跳水的规则和方式被不断规范:跳台跳水在离水面10米高的坚硬无弹性的平台上进行,10米跳台按国际泳联规定,应最少长6米、宽3米,并于表面覆盖防滑材料;跳板跳水在一条离水面3米高的有弹性的板上进行。3米跳板按国际泳联规定,跳板应最少长4.8米、宽0.5米,并于表面覆盖防滑材料。

10米并不是跳水运动的高度极限。在美国,有一种高空特技跳水比赛,特制的钢架跳台高48米,台面宽约70厘米。运动员自由选择比赛动作,由裁判员评分,得分多者为优胜;在墨西哥,有一种传统的悬崖跳水比赛,悬崖高达60米,下面是大海。1997年,第一届世界高空跳水比赛于1997年在瑞士举办。由于高空跳水危险性较大,容易出现伤亡事故,所以在世界上开展得并不普遍。
 

中国跳水的起源与发展


近代竞技跳水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于30年代逐渐普及。1933年全国运动会上正式出现了男子跳水比赛,两年后又年增加了女子跳水项目。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48条明确“提倡国民体育”,将发展人民体育事业作为建国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上议事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从未停止对体育事业的大力支持。


1952年,毛泽东主席在《新体育》杂志上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我们以苏联为学习目标,集中社会现有资源,有规划地建立一套发现、培养和训练运动员的方法,有人称之为“举国体制”。


同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组建了“中央体训班”,也就是国家队的前身,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迅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争取在国际竞赛中的胜利,为国家争取荣誉”。很多优秀的青年运动员被陆续派往苏联学习、训练。“中央体训班”一经成立,全国各地也纷纷成立体训班,这为后来的各省区专业体工队打下基础。

相对冷门的跳水项目,在1970年正式成立国家队,并由八一队队长王发成担任领队,各地体育学校里也陆续出现了跳水班。就这样,国家未来的体育新星将从五湖四海冉冉升起。


1974年,广州的越秀游泳场业余体校跳水班里来了一位要面试的小学生,她叫陈肖霞。她没跳过水,游泳也只会“狗爬式”,但她很自信,直接在深水区里跳了下去。凭着这份勇气,她成功进入跳水班。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她在广州市运动会上夺得了少年组的跳水冠军,并被选入广东省集训队。


日常训练中除了网上空翻,还包括俯卧撑、举哑铃、垫上滚翻……一练就是几十次几百次。1500次陆上极限跳水模拟训练,其他运动员需要4个小时完成,陈肖霞则用了3个小时。陈肖霞的毅力和身体肌能引起了著名跳水女教练郑观志的注意。1976年5月,这位小学生在福建厦门参加了全国性比赛,获得女子跳板第2名。1977年获少年跳台冠军,跳板第二、全能第一,初露锋芒。自此,陈肖霞被选进国家集训队继续培养,并遇到了梁伯熙教练。


梁伯熙曾是中国第一届、第二届全运会跳台、跳板冠军。1977年底,梁伯熙在研究外国先进跳水技术动向时发现,入水压水花的动作虽然开始在世界上流行,但实际上真正掌握的运动员寥寥无几,在女跳水运动员中更是罕见。他决定让15岁的陈肖霞尝试一下。在此之前,陈肖霞习惯握掌入水,而为了压住水花,她需要改为反掌入水。反掌的时机非常重要,做早了,会影响造型美感;做晚了,会压不住水花。运动员从十米跳台到水面的时间只有1.7秒,这短暂的一瞬间,既要起跳,又要翻腾转体,还要压水花,陈肖霞在最初练习时常常顾此失彼,这对一向自信的她是个不小的打击。梁伯熙会鼓励她:“只有掌握了这个新技术才能攀登高峰。”


陈肖霞没闲着,不断研究着前辈入水时的姿势、角度和水花的大小、气泡的多少。因为运动量过大,手腕甚至得了“腱鞘囊肿”。她也不是蛮练,每做完一个压水花动作,会要求教练详细分析,把自己做动作时的感受和观者的看法结合在一起改进。就这样反复练习与打磨了一年多的时间,陈肖霞终于基本掌握了压水花的动作要领,入水后不仅水花小,气泡也比别人少。1978年12月,陈肖霞代表祖国赴泰国曼谷参加第八届亚运会,并一举夺得跳台跳水冠军。当时,一位日本裁判给她打出了本次跳水赛中唯一的一个最高分:10分!当地报纸称她为“潜在的世界冠军”。


1979年9月,陈肖霞在墨西哥城的世界大学生跳水比赛上,与当时的“跳水皇后”、双料世界冠军卡列尼娜角逐了冠军争夺。又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摘取女子10米跳台跳水冠军。陈肖霞正是凭借着熟练的“压水花”绝招,登上了女子跳台跳水冠军的奖台,为祖国夺得一枚金牌。


27.png
《人民画报》封面上的陈肖霞


不只是陈肖霞,规范的组织化管理、丰富的交流经验,中国跳水队在国际赛事屡获佳绩。1974年德黑兰亚运会,中国队包揽跳水项目的四块金牌。1979年以后,中国跳水运动员开始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1984年,对新中国体育事业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新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征奥运会,并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也是在这届奥运会上,周继红夺得女子10米跳台冠军。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和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女子3米跳板金牌双双被高敏收入囊中。其中1992年奥运会的女子单人10米台桂冠则由刚崭露头角的小将伏明霞摘得。

28.gif
高敏在汉城奥运会上的3米板跳水

29.gif

高敏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的3米板跳水


同样在这届奥运会,跳水项目的竞争更加开放,不过,中国队的头把交椅并未被撼动,在继续雄霸女子项目两金外,孙淑伟也在本届比赛中结束了中国男子跳水无金牌入账的历史,中国跳水队开始“称霸”世界跳水舞台。

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拥有主场优势的美国队惨遭滑铁卢,仅拿到2枚铜牌,在跳水奖牌榜上位列第四。中国跳水队维持了一贯的强势,依然屹立不倒。在1992年便成为中国最年轻奥运冠军的伏明霞独揽女子项目两金,开辟了自己的时代,包揽女子3米板和10米台两枚金牌,以绝对优势捍卫了她在跳水项目上的地位,并一举成为奥运史上首位女子跳水双料冠军。同时,她也是继高敏之后蝉联3米板跳水冠军的第二人。男子组方面,熊倪在本届比赛中圆了奥运冠军梦。
 
30.gif
伏明霞在亚特兰大奥运会的3米板跳水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伏明霞凭借出色发挥再一次荣登女子3米板冠军宝座,进而实现我国跳台项目上的“三连冠”,由此她被誉为“跳水女皇”。

31.gif

伏明霞在悉尼奥运会上的3米板跳水

5枚、6枚、7枚、6枚、7枚、7枚……这些数字分别是21世纪以来历届奥运会上中国跳水队的夺金数量。跳水,已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上夺金热门项目,“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名副其实。

傲人的成绩,也吸引了众人对中国跳水队的好奇。这到底是怎样一支队伍,为何可以稳定的一鸣惊人?

中国现代跳水训练的方法,是在20世纪70年代吸收了苏联、东德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属于中国特有的跳水训练及选材方式。中国跳水难度大,难点在前翻后翻,而最主要的是压水花技术,这也是中国跳水成功的奥秘,甚至有网友感叹:“这水花比自己下饺子的还小”。

以输送大量跳水人才的广东省为例,广东跳水队陆上只有自制的两张弹网和两条跳板,没有跳水室内馆。为了提升训练动作能力和感觉,被誉为“广东跳水教母”的郑观志把跳水的陆上训练动作从每课200个突破到每课1500个,训练时数从每周26小时提高到42小时。她说:我在当教练的时候,很注重对运动员下肢、上肢、腰腹等部分的力量训练,而且用单位时间内的次数来控制强度。在“压水花”技术的训练上,很多运动员训练时桡骨骨折(反掌入水时,高空拍打水面阻力很强,手腕附近很容易发生骨折,最为常见的桡骨远端骨折),郑观志就用倒立爬行、快速推举等训练方式来解决,同样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2.png
20世纪70年代郑观志在二沙头对广东跳水队采取高强度的训练。来源/广州日报

此外,中国跳水队十分重视陆上训练。跳水本身是一个高负荷的运动,运动员们就算是想要训练跳水,为了身体着想,每天的次数也不能过多,因此,只能通过陆地上的一些训练来锻炼运动员的柔韧度和协调感,或者用一个池子堆满了泡沫海绵等填充物,来帮助运动员完成基本的跳水动作训练。
 
33.png
跳水的陆上训练。来源/北京卫视《一起向未来》截图

那么,为什么水花可以比下饺子的还小?除了训练方法,中国跳水运动员的体形优势也不可忽略:从奥运冠军选手的发展经历来看,中国跳水在运动员的选择上“独树一帜”,无论男女都是身材瘦小修长、弹跳力出众、协调性好。从“跳水女皇”高敏、伏明霞、郭晶晶、陈若琳到施廷懋,再到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台的“三小天鹅”都是如此。比如,张家齐从小就喜欢蹦跳,三四岁时就把家里的床给跳坏了;陈芋汐出自体操世家,小时候的游乐场就是体操房;获得10米台单人冠军的全红婵喜欢跳房子和跳皮筋,吸引了湛江市跳水教练的注意,经过测试发现,当时身高1米2的全红婵,跳远达到1米76。成为运动员后,他们要继续保持身材,平日能量消耗再大,也不能暴饮暴食、乱吃东西,甚至需要节食。

34.jpeg

8月7日,东京奥运会后,中国跳水队大合影。新华社记者丁旭摄

千里马很多,伯乐也不少。曾经带出过陈琳、陈若琳、张家齐、陈芋汐等跳台冠军的任少芬教练在北京队执教起步时,靠“大海捞针”的方式,转遍了北京远近城区以及密云、平谷、门头沟等郊区选苗子,除了正规小学,她还找到体操、武术、杂技、舞蹈等团体,走访了200多个地方。每到一处,她都先挑选出瘦小的孩子,掀起裤腿看腿型,挑身材比例好、脑子灵、接受力强、胆子大、内在力强等诸多条件好的孩子。

“伯乐”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精心培养,“千里马”们经过区、市、省、全国各级青少年培训和比赛,逐渐脱颖而出。运动员一旦参加全国冠军赛和锦标赛,就到了国家队教练的“人才网”中,表现出色者就会接到国家队邀约,迅速入队。

在接受科学训练的同时,他们也会接受师兄师姐们的指点。里约奥运会后,随着吴敏霞、陈若琳等老将退役,中国跳水队面临着新老交替的难题。在此期间,施廷懋、曹缘、王涵等运动员接过“传帮带”的重任,带领队伍备战东京奥运会。除了有老将们继续坚守中国跳水队的地位以外,陈芋汐、张家齐、王宗源、全红婵等小将成长迅速,逐步成长为队伍的主力,毫无疑问,前辈留下的宝贵的大赛经验,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少老将退役后也成为跳水教练,指导着新人快速提升。“跳水王子”熊倪所言,中国跳水队一直都是以老带新或者是老中青结合,合理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是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35.gif

跳水运动员的“传承”精神。新华社发


正是有了刻苦的训练、技巧的传承、科学的方法,才有了源源不断的跳水人才,使得中国跳水队的成绩在国际大赛上一骑绝尘。

荣誉属于过去,相信在世界大赛上取得傲人成绩的中国跳水队,一定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心态,给国人带来更多惊喜。

参考资料:
李致君:《试论中国跳水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闫炳才:《简论宋代的“水秋千”运动》
高峰:《现代竞技跳水溯源》
李煦:《制度优势下的中国竞技体育风雨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长江日报
光明网:《足球、曲棍球、跳水……这些奥运项目古代中国也有》
广东省体育局:《广东跳水为何长盛不衰?》
新华网:《水花为啥比下饺子小?——中国跳水“梦之队”的成功密码》


36.png

END
作者 | 哲敏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张斌 彦文 苗祎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8 01:11 PM , Processed in 0.09257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