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6|回复: 0

[知识] 当初投进汨罗江里的粽子是甜的还是咸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4 04: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初投进汨罗江里的粽子是甜的还是咸的?

知乎高赞  2022-06-03 01:31 Posted on 吉林


甜党:都 2022 年了,我觉得关于粽子的甜咸之争应该有个了结了叭。

 
咸党:你说的对,虽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谁才是根正苗红的正统必须要说清楚!
 
甜党:老话讲饮水思源,咱吃粽子就不能忘了老祖宗屈原,当初投进汨罗江的粽子是啥味儿的,谁就是正统!
 
咸党:没意见。
 
既然如此,今天就让答主 @Alison雷婕 带大家一探究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刮起了粽子馅心甜咸之争的风潮,其实「白粽」就站在旁边笑而不语。
 
用粽子纪念屈原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一书中:「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简贮米,投水以祭之。」
 
说的就是屈原在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百姓为了让鱼儿不食屈原尸身,将米放入竹筒,投入江中以祭屈原。
 
首先,根据这个说法,当时人们投入江里以祭屈原的是筒粽:
 
IMG_9505.PNG
 
也许有人会说:差评!差评!人题主问的是「最早投入汨罗江中的粽子是甜的还是咸的?」你在这扯啥竹筒粽?!
 
关于「端午」的最早记载最早出现在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其中对粽有注释:
 
「俗先以二节日(五月五、夏至),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黏黍,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
 
这段话大概说的是:根据阴阳之说的解释,仲夏季节阴阳达到均匀调和的状态,而农历五月五日/夏至的时候,人们有用菰叶包裹黍米,再用灰汁将其煮至熟烂食用的习俗,这样做法的食品叫做「粽」或者「角黍」。
 
角黍:
 
IMG_9506.PNG
 
「用菰叶裹黍米」中的菰叶就是茭白叶;而黍米现在被称为「大黄米」,类似于小米,但是比小米颗粒稍大一些,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以淳浓灰汁煑之,令烂熟,於五月五日夏至,啖之黏黍。」中的灰汁又是什么呢?
 
灰汁指的是将草木灰浸泡并过滤后所得到的汁,主要成分为碳酸钾,呈碱性,在煮主食的时候加入一些碱确实是能让口感变得更加 Q 软的,而且会有淡淡黄色的光泽。
 
菰叶:
 
IMG_9507.PNG
 
黍米:
 
IMG_9508.PNG
 
就粽的用料来说,起初是用黍米,后来才开始用的糯米。
 
就馅心而言,起初是没有馅心的,之后才有各种甜咸的口味,乃至某连锁咖啡店推出的冰粽。
 
按照「为了纪念屈原而开始吃粽子」的说法,当时投到汨罗江里的粽子应该就是粽子的最初版本,应该是筒状的,而且没有馅心!
 
《风土记》是较早记述地方习俗和风土民情的著作,「端午」最早就是见于这本书里,而这也是我们目前所知对粽子的最早文字记录。
 
南朝梁代的宗懔也写了本记录了中国古代楚地(以江汉为中心的地区)的汉族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荆楚岁时记》,其中,端午节也在记录之中,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说粽子的章节里,这两本书原文里都没有提到用粽子来纪念屈原的内容……
 
那么问题来了,之前明明提到:吴均在《续齐谐记》中写到百姓为了让鱼儿不食屈原尸身,将米放入竹筒,投入江中以祭屈原的故事,难道是周处和宗懔在自己的书中漏掉了这么重要的情节?!
 
从《风土记》、《续齐谐记》和《荆楚岁时记》三本书的作者所处时代来看,《风土记》的作者周处在吴亡国后,仕西晋,是三个作者里所处年代最早的;
 
而《续齐谐记》的作者吴均则是南朝梁时期的人;《荆楚岁时记》的作者宗懔和吴均是同朝代人,而且宗懔比吴均还年轻不少。
 
怎么会前人和后人都没有记录的情节,唯独吴均在《续齐谐记》中作了记录呢?
 
我们来看看《续齐谐记》所记故事都有哪些,五月五日作粽祭屈原故事、田真兄弟三人分荆故事、张华识别斑貍精故事、九月九日桓景登高避灾故事、七月七日织女渡河会牛郎故事等等……
 
其实这是一部神话志怪小说,更像是「天下奇闻趣事」的文学创作。
 
《续齐谐记》文辞优美,书中不少故事广为流传,但是说到可信度,个人认为不如前人周处的《风土记》和同个朝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
 
民间传说只把端午节的来源和过程通过纪念屈原的故事而具象化、拟人化了,但也不失为一个传统节日得以传承的好方式呢~
 
最后回到主题:「最早投入汨罗江中的粽子是甜的还是咸的?」
 
个人认为即使当时人们投粽以保屈原尸身这件事情真的发生过,那么投到江里的也是没有馅心的黍米灰汁白粽——

应该是无味的,顶多有灰汁的微微咸和苦。
 

Image
今日胜负:甜党&咸党全败……
 
这边的咸甜大战看来暂时结束不了了,暂且按下不表。
 
话说回来,对于吃货而言,管它咸的甜的,只要好吃,来者不拒。
 
从古至今,粽子已经发展出了很多形态,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要是只吃一种口味,岂不亏了嘴?

今天就跟答主 @蔓玫 一起吃遍大江南北,寻觅那些你不可错过的粽子吧。

IMG_9509.PNG
 
【寻粽觅源】
 
粽子最早称做「糉」。《说文解字》中,糉字的解释为「芦叶裹米也」,而「糉」字右半边有「聚集」的意思,粽子的形象于是跃然纸上。
 
后来又有「角黍」、「筒粽」、「黏黍」、「裹粽」等不同说法,最后,「角」、「筒」这样的形容词全部略去,粽子成为最普遍实在的称呼。
 
但是,说粽子是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大抵没有人会反对吧。

比起月饼、汤圆等其他的传统吃食,粽子无疑有着更加丰富多变的质地与形象。
 
神州大地这从南往北一路过去,几乎各个地区都能拿出几样不同凡响又各有千秋的招牌粽子。
 
至于口味么——姑且不论那鲜美富足的肉粽,甜蜜软糯的豆沙粽,以及由此派生来的种种其他,便是一只普通简单的白水粽,配上辣油或绵糖,那糯米融合着竹叶的清香也有万种风情。
 
最重要的是,在机械生产占据饮食主流的今天,仍需手工制作的食物所剩无几,而粽子则是其中之一。
 
【风情万粽】
 
① 形状
 
出于祭祀中的动物崇拜,最初的粽子只有牛角形状。但在中华大地上传承发展了几千年,因着人们的不同喜好和理解,粽子的外形也渐渐衍生出诸多变化。
 
对于这一系统性理论,说得最玄乎的要数《齐民要术》了——「盖取阴阳尚相褁未分散之时像也。」
 
看来这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当然,普罗大众、饮食男女对此似乎并不以为意,重要的只是美观与结实。
 
于是,如今流传四方的菱形、角锥形、枕头形、圆柱形、四方形等等,都是历代劳动人民自由创作的智慧结晶。
 
② 粽叶
 
粽叶有干制也有鲜材,新鲜叶片的碧绿色泽虽然引人入胜,但上锅蒸熟后也不复青翠年华了。
 
关键倒不在颜色,能借得些草木清香便算好处。至于品种取材,更多则是与地域有关。
 
北方以芦苇叶为主,华东、华南、长江流域,则更多见的是箬竹叶。再往南去,两广及福建、海南一带又有用冬叶——即柊叶,以及芭蕉叶、荷叶,无一例外的都是平展、宽阔、质地厚实的大叶片。
 
这当中不得不提到江南的「一叶粽」,外形虽小,但也棱角分明有模有样,手法纯熟者甚至连捆缚的丝线也不用,头尾一折便可保平安无虞,可谓是浑然天成的民间工艺。
 
IMG_9510.PNG
 
③ 原料
 
真正完成从「角黍」到「粽子」的转化过程,大约是在明清时代。
 
这一阶段的粽子内容有了本质性的变化——糯米取代了原本的黍米,并一直沿袭至今。
 
至于辅料的丰富多彩,则一直都在辗转翻新之中。
 
甜者如枣泥、豆沙、莲蓉、蜜饯、果仁,譬如宋代就有苏东坡的「时于粽里见杨梅」这样的创意搭配;
 
咸者如禽兽肉,板栗,火腿,蛋黄,菌菇,甚至椒盐、豆腐、酸菜,可谓无奇不有。如今食材丰富,舶来品众多,粽子的内容扩充更是不在话下。
 
IMG_9511.PNG
 
④ 蘸酱
 
原料固然丰富,然而众口难调,若论最值得自由发挥的,还是该当白水粽。
 
与之相关的蘸酱也是十分多样,各取所需。从前这方法只是简朴,多见于江南地区将小白粽子蘸白砂糖,嗜辣者则是将红油辣酱佐之。
 
随着吃法不断翻新,蘸酱的队伍也逐渐壮大,蜂蜜、花酿、豆豉、豆瓣、果酱,纷纷上场。
 
IMG_9512.PNG
 
【南也粽,北也粽】
 
① 西安 蜂蜜凉粽
 
据说,现存的粽子中,资历最深的就是这样了。
 
唐朝韦巨源《食谱》中称其「莹白如玉」,从包扎方法到内含馅料,都是干干净净老老实实,只是吃法与众不同些——
 
煮熟放凉后,以丝线或竹刀削成薄片,浇上蜂蜜或桂花酱食用。清甜滋味,非寻常粽子所有。
 
IMG_9513.PNG
IMG_9514.PNG
 
② 贵州 草木灰粽
 
比起蜂蜜凉粽的洁白莹润,特产于贵州、云南一带的草木灰粽看上去一副灰头土脸相。
 
不过也别小觑了它,灰色的成分是由一种类似香茅草的植物烧成灰后拌入糯米,不仅让粽子沾染上独特清香,对于消化也有促进和改善。
 
此外又有类似的「稻灰粽」,灰色的来源换做去芜存菁的稻草秆。至于西南地区布依族的「灰粽粑」,也是与此一脉相承的特色食物。
 
IMG_9515.PNG
IMG_9516.PNG
 
③ 广东 裹蒸粽
 
广东人爱吃是出了名的,粽子里的老大自是广式粽子当之无愧。
 
不仅个头极大,重量普遍在一斤以上,内馅也了不得的丰富——蛋黄,叉烧、板栗、蘑菇、火腿、咸肉,颇有让人一口吃尽天下珍的感觉。
 
这一做法也大大影响到台湾粽子,都是以丰足浓厚取胜。
 
「裹蒸」算是广东粽子中衍生出的特色品种,以整张冬叶包扎,一煮就是大半天。
 
不过,传统裹蒸更多是在春节期间食用,清代诗人王士祯的描述可作此证——「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尘甑裹蒸香。」真是声势浩大啊。
 
IMG_9517.PNG
IMG_9518.PNG
 
④ 江浙 一口粽
 
一口粽现在已经十分常见,但终究还是以江浙沪一带最为流行。
 
这一粽子充分继承了江南人的精致风格,又称「一叶粽」,无非都是突出其小巧玲珑。
 
由于形状所限,自然也容不下太多馅料,一般以豆沙粽和白粽居多。嘉兴、上海又有在其中包入小块火腿的,袖珍之中只略略提加味道。
 
IMG_9519.PNG
IMG_9520.PNG
 
⑤ 湖州 枕头粽
 
没吃过湖州粽,总看过《鹿鼎记》——双儿做给韦小宝的「入口甘美,无与伦比」的粽子,就是湖州粽了。
 
与江南普通粽子相比,湖州粽的长条形状与浓郁口味尤为突出,甜者以红豆沙拌猪油为馅,咸者以酱油腌猪肉为馅。
 
虽然每个粽子只包一肥肉一瘦肉,却十足入味。
 
IMG_9521.PNG
IMG_9522.PNG
 
⑥ 云南 四方粽
 
四方粽其实要算作源起越南,然而我国滇、桂、湘西一带也多有流传。
 
比起同样大块头但物料十足的广东粽子,四方粽似乎更倾向于清雅质朴的东南亚风情。
 
原料只是简单的糯米、猪肉和绿豆,以芭蕉叶或荷叶包裹,可直接食用,亦可切片烘烤、油煎或蘸酱料。
 
据说正统的越南粽还分方圆两种,一以喻天,一以喻地,果然又回到开篇所说的哲学问题了 :-)
 
IMG_9523.PNG
IMG_9524.PNG
 
⑦ 海南 那大粽
 
那大,实际上是儋州附近小镇的名字。这种粽子又名「洛基粽」,在几种海南特产的粽子中,算是最具代表特色的。
 
那大粽呈方锥形,常见的是在其中加入咸蛋黄和五花肉,也有加入虾仁和咸鱼一类。
 
有趣的是煮熟后的粽子表层糯米会呈现出清浅的淡淡绿色,这个就要归功于包裹用的粽叶了。
 
除了寻常粽子,海南还有一种「煎粽」,不用粽叶,将包有馅料的糯米团切成片油煎食用。相比粽子,倒是更接近糍粑一类了。
 
IMG_9525.PNG
IMG_9526.PNG
 
其实我知道还有很多特色粽子,只是当初真的木有那么多功夫全部买回来研究一遍。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分享你家乡的粽子~
 
 
Image

「端」为「正」,「午」为「中」。
  
仲夏午月午日,龙星处正南中天,乃大吉大利之象。
 
祝大家粽享好运,端午安康!


题图来源: 中华网

编辑: 鑫鑫向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10 03:56 PM , Processed in 0.19855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