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0|回复: 0

[转贴] 打字机的冷知识:字母是按什么逻辑排序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3 06: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字机的冷知识:字母是按什么逻辑排序的?

 知衡 国家人文历史  2022-02-03 14:00


22.png

本 文 约 5800 字

阅 读 需 要 15 min 


萨瑟兰小姐的未婚夫安杰尔先生失踪了,大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接下了这个案子。偶然间,他看到了来自萨瑟兰继父温迪班克的信件,和安杰尔此前寄来的一样,都是用打字机打出来的。“奇怪得很。”福尔摩斯说,“打出来的字居然跟写出来的一样有特点。没有哪两台打字机能打出一模一样的字,除非是崭新的。有些字母磨损得厉害,有些磨损得轻,有些只磨了一边。”温迪班克的回信里,“e”有点模糊,“r”的尾巴有点残缺,另外还有14个字母都带着些许问题,这些特征在早先来自安杰尔先生的4封信中,无一例外,都被对应发现了。温迪班克闪烁其词,几轮交手,败下阵来,真相浮出水面。原来,继父就是未婚夫,因为贪图萨瑟兰小姐继承的遗产,才想出了一人分饰两角的办法。为了掩饰,“未婚夫”寄给女方的信件全部是打制的,未曾想反而成了阴谋暴露的关键。这桩“身份案”,出自柯南·道尔在1891年创作的短篇集《冒险史》。类似的由打字机造成的“蛛丝马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许多故事里频繁出现。伴随着“咔嗒咔嗒”的敲击取代纸笔间的“沙沙”摩擦,打字机宣布人类历史上第二次书写革命正式到来。

23.png
1867年生产的“汉森书写球”,由丹麦牧师马林·汉森发明。这种书写球配有52个按键,造型奇特,却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并成为视力障碍者的书写利器

不需要眼睛的书写


打字机的出现,最初并非为了“提速”。1714年,英国人亨利·米尔(Henry Mill)为自己设计的一个“用于抄写信件”的机器注册了专利。但在描述中,这似乎是一种类似于印刷般压印字母的技术。又过了将近一个世纪,1808年,意大利人佩莱里尼·图里(Pellegrino Turri)为失明的朋友设计了一种“打字机”,但除了一些利用这台机器打制的信件被留了下来,机器本身形制仍是个谜。作为副产品,复写纸也被图里一并发明出来,这似乎对于打字技术的未来意义更大。

1865年,丹麦牧师、哥本哈根皇家聋哑研究所的所长马林·汉森(Malling Hansen)发现,聋哑人的手势语言要比手写的速度更快,受此启发,他发明了一种“书写球”:52个按键像刺突一般“长”在半球型的机体上,按键连接着的字模被“发射”到纸张上,每次落下的位置不变,只是每按一次按键,半球下方的卷轴就会带动纸张旋转角度,从而打出成行的文字。同一年,“汉森书写球”获得了专利,并在1870年投入商业生产。虽然这种书写球造型奇葩、原理简单,且只能打印大写字母、无法实时看到结果,还是让打字速度可以轻松超过一个熟练抄写员的书写速度。一位大名鼎鼎的“代言人”,更奠定了汉森书写球在打字机史上的地位。

1879年是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所谓的自己的“失明年”,这几年里,他的右眼根本无法识别字母,左眼也患有严重的近视,阅读20分钟就会让他痛苦不堪,写作更不必说。1881年,尼采与汉森取得了联系,获得了书写球的样品和评估。1882年,尼采正式购置了一台汉森书写球,只经过一个星期的练习,他“已经不再需要眼睛来干活了”。作为后续,人们发现,在使用打字机后,他的写作风格从长篇大论变成了格言警句,从善于辞令到电报式的短小精悍,尼采自己也不由得发出“我们的书写工具参与到我们的思维过程”的感慨。

美国的打字机技术相比之下发展更快,19世纪60年代末,已经有13种打字机在美国被发明,最著名的就是肖尔斯和格利登打字机。1868年,美国机械师克里斯托弗·莱瑟姆·肖尔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与他的助手卡洛斯·格利登(Carlos Glidden)发明了一种打字机。它在原理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成熟度,后世的打字机基本都是在其基础上进行的改良:铅字字模通过连杆和金属丝与按键相连,纸张则被固定在滚筒和滑架上;当按下按键时,连杆就会带动字模向上摆动,从而让字模敲击到纸张上方的色带上,打印出字符;滑架则会在敲击过程中自动移动一个字符的距离,等待下一次输入。但发明者似乎并没有预见到这项技术的前景,在1868年6月23日取得专利后,就将这种很像缝纫机的打字机专利以1200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缝纫机制造商雷明顿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创立于1816年的雷明顿公司靠贩卖枪支起家,如今将兴趣投向打字机,反倒形成了一种有趣的联动。雷明顿对这台打字机极为重视,1873年3月1日,第一台投入商业生产的真机问世,沿用了“肖尔斯和格利登打字机”的名字。在当时, 每台打字机售价125美元,对于办公室设备来说颇为昂贵,对私人而言更是奢侈品,5年只售出了5000台。

24.png
1874年由雷明顿公司生产的“肖尔斯和格利登打字机”,该系列打字机开创了“QWERTY键盘”,被后来的打字机设计沿用,但由于打字杆是从下方击中纸张,使得打字者无法同步看到文字

抄写员失业了


但书写对机械化的需求已经势不可挡。在打字机的参与下,19世纪下半期,速记员和电报员已经可以以高达130个字符每分钟的速度记录信息,而使用钢笔的作家最多只能记录30个字。“肖尔斯和格利登打字机”也被称为“雷明顿1号”,它的一个巨大贡献在于设计出了直至今天人们都在使用的“QWERTY键盘”;紧随其后,1878年出产的“雷明顿2号”设计出的“Shift”(换挡)键,则让同时输入大小写字母成为可能。

键盘上的QWERTY式布局,初衷并非为了提高打字效率,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还限制了打字速度的提高。这样故意将习惯连用的字母错开摆放的布局,可以避免相邻按键同时按下,出现字杆“打架”的情况。虽然这种规划并不完美,但相比于“速度”,多年养成的“习惯”才是最难被打败的。所以,直到今天,电脑键盘依旧使用着这种传统的布局。其他拉丁语系的语种有时会使用QWERTY 布局的变体,例如法语用“AZERTY”、意大利语用“QZERTY”和德语用“QWERTZ”的键盘布局。

在Shift键出现之前,打字机通常只能单独输入大写或小写字母,复杂一些的,需要设置大小写两个键盘来满足需求。雷明顿2号改进后,按下Shift,机器内部的大小写“字篮”被切换,从而在最简单的键盘设定下实现双重需要。使用Shift键,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简化了打字员的操作,极大地促进了打字技术被大规模应用。雷明顿2号的销量也很不错,1883年马克·吐温便是用它打出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为了方便制作表格,这一时期的打字机还配备了Tab键,使固定纸张的滑架可以自动移动固定长度,这一设计同样被今天的计算机所继承。

但放眼这一时期的打字机,一大“痛点”便是无法实时看到打字的结果,附有字模的连杆是向下倒置的,敲击后,字符被印在压纸的滚筒间,只有将滑架抬起才能看到字迹。这使得早期打字就像开盲盒,无法“预览”,只有结束工作才能窥见作品全貌。1892年,美国人弗朗茨·瓦格纳(Franz Wagner)改进了打字机的这一弊端,在调整了色带和字杆的联动方式后,让敲击动作与视觉反馈得以同步实现。1893年,安德伍德(Underwood)公司买下了这一专利,并在1895年创立了安德伍德打字机公司,与雷明顿公司成为当时的打字机两大生产巨头。

25.png
1941年12月14日,珍珠港袭击事件发生一周后,在美国纽约全国广播公司(NBC)的新闻办公室内,新闻评论员汉斯·冯·卡尔滕博恩(左)正在为报道作准备。他的面前放着一台安德伍德(Underwood)打字机

安德伍德公司进入打字机市场,源于和雷明顿的“赌气”。从1874年起,安德伍德便为雷明顿提供打字机色带,在听说雷明顿打算自己做色带后,走投无路的安德伍德决定干脆也去生产打字机。“慧眼”买下瓦格纳的专利后,凭借成功解决了“盲打”问题,安德伍德公司在打字机市场上一炮而红。到1900年,一款具有革命性的打字机产品——安德伍德5号打字机问世,它被称为“第一个真正的现代打字机”。

经过改良的安德伍德5号功能丰富,打字流畅,故障率低,每台不到50美元的售价,使其迅速占领了打字机产品市场。据统计,当时总销量达200万台。自此以后,不仅安德伍德公司自己,市场上的大多数打字机也基本都延续了安德伍德5号的经典设计。到了1910年左右,打字机成为一种高度标准化的消费产品,不同公司产品之间的差异已经很小了。曾经一些如哈蒙德1号、奥利弗5号、福特打字机、土星打字机等等稀奇古怪的设计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打字机的形象被基本固定下来,安德伍德甚至成为打字机的代名词。1940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上,安德伍德公司展示出了一台比真机大1728倍的打字机模型,女模特们坐在按键上,一头名叫珍妮的10岁大象需要抬起一只脚才能按下按键,引起的轰动为安德伍德打字机增势不少。

以雷明顿和安德伍德公司为代表,打字机的设计日臻成熟。通过调整列印杆的方向,“从右往左”打字被实现;安德伍德公司通过对字母按键辅以切换键,还设计出了韩文键盘;“纠错”方法也应运而生:打字过程中,一旦打错,如果纸张较薄,则退回到之前的字母,用“X”覆盖掉;纸张较厚,则退回后切换到白色色带,敲打出同样字母进行覆盖,再切换回黑色色带重新打出正确字母。

1920年电动打字机问世,设计上延续着基本的换行杆、压纸杆、字行间调整钮等等零部件配备之外,用碳精打字带取代了纤维色带、增加电动换行键等等设计,让颜色更均匀、字体更清晰、换行也更加准确,操作方便,省时省力。到20世纪40年代,打字机构造基本定型,一些制造商开始在外观设计上做文章,比如意大利奥利维蒂公司(Olivetti)就不惜花高价聘请画家、建筑师马尔塞洛·尼佐利(Marcello Nizzoli)为其提供设计,在1948年推出列克敦80型(Lexikon80)打字机,凭借搪瓷外壳的一体化曲线面板造型,名噪一时。到1961年,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生产出电动字球打字机,每个球上有4排88个字模,可以来回转动、任意取下更换,让打字机技术再次实现了质的飞跃。但此时现代计算机的大规模应用已经势不可挡,打字机作为一种书写工具似乎达到了瓶颈,但其产生的社会效应却更多地被人们注意到。

在打字机发明之前,秘书、记录员、抄写人以及排版工的职位几乎清一色都属于男性,打字机的出现迅速改变了这一切。即便没有受过教育的女性,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都能熟练地使用打字机,走进办公室。1875年,纽约一家报纸刊登了世界上最早的打字员招聘广告,非常诱人地声明每周工资20美元,相当于当时女售货员一周工资的3倍。打字机制造商们也抓住时机,台式、便携式、手提、电动打字机更新迭代、层出不穷。从1881年开始,美国速记员人数开始猛增,十年内从5000人发展到了33400人。20世纪初,打字员招聘广告这样要求:“聪慧且受过教育的女性,会乐器者优先。”到1900年,美国几乎94.9%的速记员和打字员都是女性。

26.png
1940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上,安德伍德公司展示的一台比真机大1728倍的打字机模型,一头名叫珍妮的10岁大象需要抬起一只脚才能按下按键,这次“广告”让安德伍德公司被更多人所熟知

作家的忠实伴侣


传播学领域里,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被视为经典理论,即相比于内容,媒介形式本身才是使社会产生深刻变化的主体。这一理论,用来解释打字机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再合适不过。第一位打字机专著的作者奥托·伯格哈根在1898年写道:“打字机的力量强过宝剑。”

曾经,作家被认为应该像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钢笔和纸张。手稿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在手稿上面,作者写作的状态变得“有迹可循”。每一处勾划、涂抹、删除、添加都可以被作为深度解读写作者落笔时的犹豫、后悔、果断等等情绪的关键。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声称自己讨厌用打字机“书写”,在他看来,打字机制造的文字是手通过简单的按压“打”出来的,而手写时文字是从人的思想中“流”出来的。相对于打字机,笔能更好地与手融为一体,从而更流畅地表达思想。

27.png
约1945年,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他位于密西西比州牛津市的家中用一台安德伍德牌便携式打字机写作。20世纪30年代,安德伍德公司推出了一系列便携式产品,足以满足作家们的需要,随时记录灵感

但在机械书写的时代,打字机对部分作家而言,也成为他们最忠实的伴侣,并对其作品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因为担心灵感的流失,福克纳即便去公园散步,也会随身携带着自己的安德伍德5号打字机;打字机短促而又有力的书写方式,与海明威新闻报道体的写作风格相得益彰;艾略特在1916年写道:“用打字机写作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正在抛弃过去钟爱的长句。简短,不连贯,就像现代法语散文似的。打字机有利于文章清晰明朗,不过我可不敢肯定它会使行文微妙深奥。”凯鲁亚克称自己的写作是“自发式”的,为了避免给打字机换纸而打断思路,在1950年,他似乎使用了一个被粘贴连接起来的电报纸卷,用一台安德伍德打字机在三周时间里完成了35米长的《在路上》,有批评家认为他不是在写作,“只是在打字”!

许多写作者都对打字机有着非比寻常的感情,“字字珠玑”的仪式感为敲击者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反馈,刺激灵感的迸发。伍迪·艾伦一台机械打字机用了快50年,比起在书桌前正襟危坐,他更喜欢把打字机放在床上使用。用这台奥林匹亚SM—3古董打字机,他写出了《安妮·霍尔》《汉娜姐妹》《子弹横飞百老汇》等剧本。如伍迪·艾伦一样对机械书写抱有执念的作家大有人在,大概因为,打字机特有的设计,“为书写和印刷带来了全新的态度”,并让创作和出版融为一体。即便今日,电脑键盘生产者依旧在模仿机械打字机敲击时产生的触感和声音。技术日新月异,如今的写作者已经可以直接从电脑屏幕上及时看到、修改写下的文字,却似乎总是缺少了些许仪式感。打字机也从技术工具变身为艺术品被收藏起来,用于怀念上一个书写时代。


参考资料:弗里德里希·基特勒《留声机、电影、打字机》《电子书写与文学的变迁》《打字机的前世今生》《近现代中文机械打字机的社会效应》等)


21.png

END

者丨知衡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彦文

*本文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1年1月下,原标题为《工具、搭档、艺术品打字机:被迷恋的机械之美》,有删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14 11:47 PM , Processed in 0.0388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