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22-4-10 06:47 PM 编辑
真观出的十道题 2022年月5日
解释名词:
一、有为法:一切会生灭变化的事物都是有为法[1]。也可以理解为一切有差别相、有作用的事物都是有为法,因为差别相及作用都是在事物不停变化的过程中才会呈现。我们所能直接觉知的一切事物连同觉知心本身都是无常变化,都属于有为法。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贪、嗔、痴是有为法,戒、定、慧也是有为法,声闻四双八辈、菩萨五十二位阶乃至究竟成佛,这些都是有为法,只要取着都会产生烦恼。第八识所藏的种子也是有为法,因为种子会流注生灭并有特定的功能呈现。观察有为法可以让你增长智慧。
二、无为法:不会生灭变化的事物就是无为法[2]。无为法最大的特征是真实永恒,没有任何烦恼和造作性。现象界能直接观察到的都是有为法,通过对有为法系统、缜密地观察和逻辑推理,就可以发现无为法运作的迹象:仅仅依靠有为法无法维持这个世界的持续运转,因为已经消灭的有为法是无法再次自己出生的,必须由无为法时时刻刻在背后支持,有为法才能生、住、异、灭地不断循环。无为法的本体是第八识能藏的心体。第八识所有功能都由所藏的种子实现,能藏的心体无相、无作、真实永恒、如如不动。无为法另一特征是样貌不会变化,也就是说没有差别相。有为法的差别相都是有情取相分别的结果,如果不取相分别的话,也就不会有一切有为法的差别相。有为法消除差别相后就等同于无为法,也具备真实永恒的特征,大乘修行就是通过消除取相分别来解脱烦恼直至究竟成佛。观察无为法可以让你转凡成圣。
三、唯一实相:唯一实相就是一实境界[3]或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4]。所有的事物消除一切差别相,整个打成一片,就是唯一实相,这是一切事物本来的相貌。所有的相都是基于能观察的主体和被观察的客体而产生,唯一实相中没有任何的相,没有被观察客体的差别,也没有能观察与被观察的差别。一切事物的差别相其实都是在有情取相分别以后才产生,在此之前呈现的都是唯一实相。通过修行,有情远离取相分别,消除所有差别相以后,留下来的那个相即是唯一实相。
四、名色:不同的经典对名色有不同的定义。有时名色指六根[5],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名为无色根——意根,色为有色根,刚入胎时只有身根,因为眼、耳、鼻、舌根尚未形成。有时名色指五阴[6],名是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色指色阴。将名色定义为五阴,只适合初学者进行五阴无常的观行。就现代人而言,名色还可以更简单地理解为一切物质和心理现象的总和,其中跟物质以及由物质转变的能量相关的现象就是色,与有情心理相关的现象就是名。但是,如果修行人想深入因缘法的观行,就必须将名色定义为六根,因为因缘法出生的次第是: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受阴是触以后才出生的法,把名色定义为五阴的话就会出现矛盾。
五、识界:界指功能差别,识界指有了别作用的功能。识界是六界[7]之一,也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经典讲识界能和合其他五界形成胎儿[8],这是其他七个识所不具备的功能,据此判断其为入胎识,也就是第八识。
六、取阴俱识:「取阴俱识」出自《杂阿含经》[9],经典把种子比作「取阴俱识」,把大地比作「四识住」,把水比作「贪喜四取攀缘」,种子要落在大地上,同时有水的滋润,才能生长,同理「取阴俱识」要住在五阴中,并且有喜贪滋润,才能出生后有。从住持五阴、积集喜贪种子和出生后有五阴的描述看,「取阴俱识」就是第八识。
七、胜义谛:离言离相的境界即是胜义谛[10]。胜义谛就是客观真相本身,因为客观真相总是「法尔如是」地运作,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没有任何语言文字现起。修行人实证客观真相以后,能够不现起任何语言文字,自觉随顺客观真相而行,也称之为胜义谛。
八、世俗谛:只要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的都属于世俗谛[11]。从广义来讲,并非只有佛法才算世俗谛,所有能让受众准确理解客观真相的语言文字都是世俗谛。
九、六见处:见处即是有客观对错的命题,六见处是可以让人实证声闻初果的一组命题[12]。六见处中前五见处说色、受、想、行、识都无常、苦、空,都不是真正的我;第六见处说有一个东西永恒不变、不受苦乐,是万物的主宰,那才是真正的我。实证六见处无疑,并将六见处转化为潜移默化的自觉行为就可以转凡成圣。
十、阿陀那识:阿陀那识是第八识的别名,用这个名称时偏重于显示其持身[13]以及积集种子生起现行[14]的作用。
问答题:
一、未来世的五阴与此世完全不同,为什么又说「果报还自受」?因为有情的五阴在轮回过程中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第八识。此世造业的五阴虽然已灭,但它所造作的善恶业都会以种子的形式存储在它的第八识中,轮回时第八识会根据收藏的业种来出生未来世的五阴。虽然未来世的五阴与此世完全不同,但它们都是同一个第八识所出生,而且用来构建前后两个五阴的业种也有延续的关系,因此说「果报还自受」。
二、大脑被头骨和血肉所包裹,我们却看得到东西,佛教是怎么解释的?以现代科学来讲,眼睛接收的是光子信号,大脑接收到的是视觉神经传来的生物电信号,两者虽然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并不是同一个东西,因此说大脑视觉中枢无法直接看到外部影像。对此佛教早有解释,眼睛接收光子信号的过程就是「色入处」,大脑视觉中枢接收电信号的过程就是「眼入处」,两者由第八识根据业力来转换的过程称之为「循业发现」[15]。换言之,其实我们无法看到真实的世界,我们所见的只是第八识根据业力为我们呈现的世界。除了眼睛,其他所有感觉器官也都是如此,这种转换模拟机制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所有的认知都是以此为基础而建立,因为从来不曾认识真相,所以才会认假为真而不自知。
三、声闻法和菩萨法最大的差异在哪里?声闻法修行消除的是对一切有为法的执取,最终通过彻底消灭自己的一切有为法来获得解脱。菩萨法修行消除的是对一切法相的执取,最终通过彻底消灭自己的一切取相分别来获得解脱。声闻法为了彻底解脱,必须灭掉一切有为法,入无余涅槃后无法再利乐有情;菩萨法彻底解脱灭掉的只是一切的法相,成佛后住在无住处涅槃,可以保留一切有为法来利乐有情。声闻法自利为主,不保留贪爱,易证易修;菩萨法利他为主,保留贪爱,难证难修。
四、试说明《金刚经》「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意义。《金刚经》「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最大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指明了佛法修证的关键不是有为法而是无为法。就佛教而言,贤圣指已经证果的人,他们与凡夫最大的差别在于实证并转依无为法,贤圣之间果位的差别也主要体现在实证和转依层次的不同上。有情的智慧决定了其行为模式,行为模式又决定了其轮回的业道。凡夫因为不知不证无为法的缘故,只能着眼在现象界的有为法上计较得失,于是造作善恶业,在三界六道起起落落,始终无法从根本上断除烦恼。贤圣因为实证了无为法,知道有一个涅槃妙心,祂的心体真实永恒、如如不动。与此相对一切有为法都如「梦、幻、泡、影」般不真实,「如露亦如电」般转瞬即逝,「住」在这些有为法上都无法避免到头来一场空,于是抛弃对有为法的执取造作,起心动念都随顺「无所住」的无为法,通过自觉改变行为模式来转凡成圣。
五、众生与佛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众生与佛第八识能藏的心体完全一样,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经典讲「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主要原因。众生与佛的差别在第八识所藏的种子上,众生的第八识有执藏的染污种子,而佛的第八识则没有;另外,众生的第八识所藏的种子还未全部汰换清净,会发生变异,而佛的第八识所藏的种子已经全部汰换清净,永不变异。
六、阿罗汉死后,有没有什么识不会消灭?如果有,这个识去了什么地方?有情的八个识当中只有第八识可以不依赖其他任何一法而单独存在。阿罗汉死后入无余涅槃,灭掉的是他的前七识,第八识依然单独存在。通常,对有形的事物,我们才讲「去了什么地方」,而识本身是无形的,没法直接被观察到,问「识去了什么地方」其实是问「这个识在什么地方显现作用」。意根存在的时候,第八识总是在意根执取的地方出生一切法,阿罗汉入灭后,少了意根的执取,第八识便无法在三界内现起任何法,也就是说你在三界内观察不到这位阿罗汉第八识的任何作用,这时就说他的第八识离开了三界。如果一定要问「识去了什么地方」,方便说是在涅槃界。其实,第八识不在三界内现行,并不等于祂就离开了三界,祂的作用是遍一切处的,理由是在意根出生的一刹那,祂立刻就又能根据业力在三界任何地方显现作用。因此更好的说法是不论前七识怎样变化,第八识始终都是不来不去、不生不灭,阿罗汉死后也是一样。
七、禅宗号称「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这个「教」是什么意思?「教」指言教,也就是以语言文字记录的方式流传下来的佛教经典。通常,语言文字有内涵和外延两层意义,其中外延是指语言文字所指向的那个具体事物,而内涵则是用语言文字对所指向那个事物的具体描述。佛教修证的标的是第八识真心,几乎所有的经典都是从不同角度对这个真心的描述,因此「教」也可以说就是真心的内涵。禅宗祖师常讲「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意思是:只要还没有实证这个真心,你就没办法开始真正的佛法修行。实证这个真心,也就是要找到「教」的外延。「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是说不用学习经典言教,如果你对真心的内涵尚且不知,又如何去寻找祂的外延?好比去不认识的地方旅行,有了地图尚且很难到达目的地,更何况没有地图了。「不立文字」的前提是你要把「教」的内涵融会贯通,只有这样禅师才有可能在机缘成熟时通过机锋直指,让你从经典的语言文字中跳脱出来,直接找到这个真心。
影客二〇二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1卷-第200卷)》卷46〈菩萨品 12〉:「佛告善现:「谓欲界系法、色界系法、无色界系法、五蕴、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三解脱门、六到彼岸、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所有一切有生、有住、有异、有灭法。善现!是名有为法。」」(CBETA,T05, no. 220, p. 262, c9-16)
[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1卷-第200卷)》卷46〈菩萨品 12〉:「佛告善现:「若法无生、无住、无异、无灭可得,所谓贪尽、瞋尽、痴尽、真如、法界、法性、法住、法定、不虚妄性、不变异性、离生性、平等性、实际。善现!此等名无为法。」」(CBETA,T05, no. 220, p. 262, c17-21)
[3]《占察善恶业报经》卷2:「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CBETA,T17, no. 839, p. 907, a4-8)
[4]《大乘起信论》卷1:「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CBETA,T32, no. 1666, p. 576, a8-12)
[5]《大般涅槃经》卷27〈师子吼菩萨品 11〉:「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为名色。」(CBETA,T12, no. 374, p.525, c11)
[6]《中阿含经》卷7〈舍梨子相应品 3〉:「云何知名?谓四非色阴为名。云何知色?谓四大及四大造为色。」(CBETA,T01,no. 26, p. 463, c25-26)
[7]《中阿含经》卷3〈业相应品 2〉:「云何六界法,我所自知、自觉为汝说?谓地界,水、火、风、空、识界,是谓六界法,我所自知、自觉为汝说也。」(CBETA,T01, no. 26, p. 435, c21-23)
[8]《中阿含经》卷3〈业相应品 2〉:「以六界合故,便生母胎,因六界便有六处,因六处便有更乐,因更乐便有觉。」(CBETA,T01,no. 26, p. 435, c23-25)
[9]《杂阿含经》卷2:「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CBETA,T02, no. 99, p. 9, a5-11)
[10]《大宝积经》卷51〈般若波罗蜜多品11〉:「胜义谛者,所谓若于是处尚非心行,况复文字而能陈说,如是等法名胜义谛。」(CBETA,T11,no. 310, p. 300, c26-27)[11]《大宝积经》卷51〈般若波罗蜜多品
[10]《大宝积经》卷51〈般若波罗蜜多品11〉:「世俗谛者,当知乃至世间所有语言文字音声假说,如是等相名世俗谛。」(CBETA,T11,no. 310, p. 300, c24-26)
[12]《杂阿含经》卷6:「若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佛所狐疑断,于法、于僧狐疑断。是名,比丘!多闻圣弟子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正使放逸,圣弟子决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来,作苦边。」(CBETA,T02, no. 99, p. 42, a10-14)
[13]《解深密经》卷1〈心意识相品 3〉:「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CBETA,T16, no.676, p. 692, b15-16)
[14]《解深密经》卷1〈心意识相品 3〉:「由似瀑流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若于尔时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五识身转。」(CBETA,T16, no. 676, p. 692, c5-8)
[15]《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3:「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CBETA,T19, no. 945, p. 117, c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