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5|回复: 0

[哲史艺丛] 当年,英法联军也曾考虑过焚毁紫禁城 | 腾讯新闻短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9 09: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年,英法联军也曾考虑过焚毁紫禁城 | 腾讯新闻短史记

 隋风 短史记-腾讯新闻  2021-08-09

作者丨隋风
编辑吴酉仁

说一说“庚申之变”中紫禁城与圆明园截然不同的遭遇。


所谓“庚申之变”,指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城,烧毁圆明园,咸丰皇帝仓皇逃往承德避暑山庄,并于次年在那里去世。按干支纪年法,这一年是庚申年,这场巨大变故便称作“庚申之变”。


紫禁城在“庚申之变”中未受损失,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劫掠焚烧了两次。


第一次发生在1860年10月6日-9日。当时,英法联军追击清军,为了补充水源,来到了位于京郊的圆明园。6日晚间,法军开始劫掠;7日,英军到达后也加入到劫掠之中。期间有部分建筑被焚毁。


10月8日,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外供大臣居住的房间中,发现了被僧格林沁扣押的巴夏礼等37名英、法外交人员的物品,包括“炮兵中校富隆·德·格朗尚的军服,会计师阿代尔的记事本和马鞍,锡克骑兵的马鞭,还有一些英国军官的物品”。法军统帅蒙托邦回忆说,一些愤怒的士兵“放火烧起了房子,……离圆明园最近的房子起火后,火势蔓延到了圆明园,不过只有一个宫殿被烧毁。”


第二次焚掠,发生在10月18日。当时,被清廷扣押的巴夏礼等人已被释放,37名被俘人质中有19人幸存(另一说法是39人被俘18人幸存)。幸存者向英法联军控诉了清廷的酷刑。英国外交官额尔金、法国外交官葛罗等人推测认为,清廷“将俘虏首先解送圆明园,并且就在行宫中,开始施行他的苛刑,终使他们陷于死亡”。刑讯的地点是否就在圆明园,迄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但额尔金等人当时深信这一推断。他在给恭亲王的照会中说,圆明园乃“英法侨民所受痛心疾首惨刑而死之地,誓必毁为平地”。额尔金还曾解释说,焚毁圆明园是最好的报复手段,因为清廷肯定不会愿意交出当事人僧格林沁,“只有毁坏圆明园,似乎是唯一的方法”,因为它是皇帝心爱的宫殿,“与人民无关”。


IMG_9927.JPG

♦ 1860年,额尔金随英法联军进入北京


其实,关于是否应该焚毁圆明园,英军与法军当日存在着颇多争议。紫禁城要不要焚毁这个问题,也被卷入到了争议之中。


10月14日,额尔金致函恭亲王,告知其“圆明园即须完全毁为平地”且即将派军队执行。法国外交官葛罗随即致函额尔金,反对他这样做。理由是:圆明园不过是一处“清帝行幸之离宫”,当地也未设任何防御,不能算作战区,“焚而毁之,实系无益之报复”。即便毁了圆明园,之前的“不幸惨酷之事”也不会因此得到补偿。葛罗还说,如果额尔金不坚持焚毁圆明园,不坚持在天津立碑折辱清廷,那么与清廷的和约应该用不了多少时日便能达成,英法两国的其他种种要求“亦均可得其承诺”。而且,即便清廷不肯答应我们提出的和约条件,真正该焚毁的也是紫禁城,而非圆明园,因为烧掉紫禁城给清廷皇帝造成的震动要大得多:


“余意以为北京城内之宫殿,乃全国政府之所寄,若先劫取其文物典籍,而后悉毁其宫殿,其在中国人与欧洲人之眼中,或将视此举为一种之报复与惩罚,其印象之深,比之仅焚毁一游幸行乐之离宫别馆当远过之。”


10月17日,法军统帅蒙托邦又给英军统帅格兰特去信,表示不同意焚毁圆明园。理由是焚毁圆明园会让恭亲王产生恐惧,有可能导致他不敢继续进行和谈,选择逃走。如果事情被逼到那一步,英法联军找不到和谈对象,便“不得不进攻北京皇宫,终以颠覆清朝”,就只剩下攻陷紫禁城消灭清王朝这一条路可以走了。但那样做“正违反吾两国政府所予之训令”,又违反了两国政府给联军的指示。


法国政府当时的训令是:此次战争的目的“决不在推翻当今中国之君主”,因为清廷垮台会损害法国的在华利益。法国政府不希望看到“北京履行其职责的帝国中央政府出现瓦解”,然后导致太平天国“迅速波及帝国其他地区”。英国政府的训令也大致相同,即不可将咸丰皇帝逼至拒降的程度,致使无法与中国议和,更不可直接推翻清廷,导致中国陷入无政府状态。


IMG_9928.JPG
♦ 紫禁城内部一隅(引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英法联军在1860年10月面临的困境是缺少补给,必须在冬天来临之际的11月1日前撤军,撤军前必须与清廷订立和约。除了“报复虐俘”,额尔金选择圆明园作为焚掠对象的另一个主因,便是压迫清廷订立和议。另据10月19日(即圆明园被焚毁次日)葛罗给法国外交部长的私人信函披露,焚毁圆明园后,为了加快和谈的速度,额尔金似乎还有焚毁紫禁城的计划。信函称:


“额尔金爵士倒行逆施,其意似欲颠覆清朝,而援助太平军也。……额尔金爵士并欲焚毁北京城内之宫殿,然后议和。吾人力持反对,且以撤兵至天津为争,彼乃屈从。”

额尔金的这种主张,让葛罗怀疑他有可能“奉有英国政府密令,必欲颠覆清朝”。

另一位法国军官夏尔·于贝尔·拉佛莱,也在回忆录中提到,额尔金曾提出过要摧毁紫禁城,目的是“以此证明联军部队到过北京并采取了报复”,但该主张遭到了蒙托邦和格兰特的共同反对,因为“他们承诺过要维护城内秩序和财产安全”。

但额尔金自己的说法有些不同。10月19日,他给葛罗写了一封信,内中竭力解释为何要坚持焚毁圆明园。其中一条理由是:若不焚毁圆明园,便需要有其他代替方案,比如“焚烧北京城内之宫殿及其他公共建筑”,也就是摧毁紫禁城。额尔金说:摧毁紫禁城有很大的风险,因为英法联军攻击北京城时,与负责守城的清廷官员有过约定,清军承诺将安定门交给联军,联军则答应“不得破坏城市”,“除了将要进驻城里的两国公使的护卫队,联军士兵不可大批入城”。摧毁紫禁城相当于毁约,清廷会将联军视为无信无义者,和谈的大门将因此关闭,“留守城内之中国官吏,必皆逃走”,联军将再也找不到敢前来议和之人。

葛罗没有污蔑额尔金的必要,额尔金也没有对葛罗隐瞒自己真实想法的必要。上述史料看似存在冲突,实则反映了额尔金的焦虑与纠结:他知道焚毁紫禁城的严重性,常规状况下不愿这样做;但他也不愿联军一无所获地撤退,万不得已找不到和谈对象时,仍保留了这样做的可能性。意即,破坏紫禁城始终在英法联军的预备计划之中。

所以,1860年的10月17日,额尔金、葛罗曾试图警告清政府,“假若到二十日的期限,他们还不接受我们的要求,联军将要把北京城内的皇宫,烧的成为平地”,不过这个警告没有发出。因为10月18日,英军便第二次火烧圆明园,使“三山五园”成为了一片废墟。英军上校卧尔斯莱回忆说:

“额尔金爵士最后一函,警告他们如不接受我们所要求的条件,京都本身定要受更大的损害,这是意料中事,并不是空言恐吓。现在城内的皇宫,还仍然没有触动过,倘若他们愿意替主上保留这最后居留的地方,他们应当赶快,不要失去时机”。


也就是说,如果圆明园被焚毁后,清廷仍未接受和议,紫禁城也有可能被付之一炬。(来源:腾讯新闻)


IMG_9929.PNG
①裴广强:《英法联军第一次火烧圆明园诸问题再考》,《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②蒙托邦:《蒙托邦征战中国回忆录》,上海百家出版社2011年,第309、310页;(法)朱以亚:《中国战争纪行》,中西书局2013年,第102页。
③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1854-1911》,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第191页。
④欧阳采薇译:《西书中关于圆明园的纪事》,《圆明园 第1集》,中国圆明园学会筹委会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第172—206页。
⑤王开玺:《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说考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法)布里塞:《1860圆明园大劫难》,上海远东出版社2015年,第593页。
吴继轩等:《再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主要目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法)夏尔·于贝尔·拉佛莱:《1860年中国战事》,中西书局 2013年,第64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18 02:03 PM , Processed in 0.06403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