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7|回复: 0

[中华脊梁] 无声的壮烈:不要遗忘那些为抗战牺牲的普通人 | 腾讯新闻短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7 08: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声的壮烈:不要遗忘那些为抗战牺牲的普通人 | 腾讯新闻短史记

 隋林 短史记-腾讯新闻  2021-07-07

作者丨隋林
编辑吴酉仁
出品:腾讯新闻短史记


1940年7月7日,北平中山公园。

一场以“庆祝皇军圣战胜利三周年”为主题的活动,正在这里举行。活动不大不小,伪政权与日军均派了代表参加。日伪《新民报》总编辑吴菊痴也在其中。他不会想到,自己登台发表讲话歌颂日军时,台下有一位叫做冯运修的围观者,正对身边的朋友怒道:

“真想现在就把他毙了。”

活动结束,吴菊痴坐上黄包车出了公园,前往李铁拐斜街石头胡同的一处饭庄。约一个小时后,吴菊痴用餐完毕,再次坐上黄包车离开。他始终没有发现,那个叫做冯运修的年轻人及其同伴,一直骑着自行车尾随在后。至和平门外,一支唢呐锣鼓之声喧天的送殡队伍迎面而来,冯运修抓住机会提升速度赶上黄包车,从怀里掏出手枪,对着吴菊痴“啪啪就是两枪”。①

刺杀引来了猛烈的报复。冯运修所在的“抗日锄奸队”很快便有人被捕,同时被搜去的还有许多组织文件。依据这些文件,日本宪兵队与伪警察很快便锁定了冯运修。那是1940年的8月7日,北平伪警察局特务科科长袁规带人闯入了冯运修的家中,冯的父亲被袁控制起来,当成了肉盾。

若是束手就擒,冯运修当可保全性命,“盖烈士亲族,多伪方显要”②,其舅父齐燮元便是华北伪政府的核心人物之一。但冯选择了抵抗。1946年出版的《先烈事略稿》,记载了他的最后时刻:

“烈士虽中弹仍意志弥厉,屹立如神,枪声连发,……终以豺狼递至,弹尽一粒。……于是退入斗室,趁机焚毁文件,大呼曰:‘运修死无憾矣。’遂饮枪自杀。”③

这一年,冯运修十九岁。他拒绝遗忘“七七事变”,拒绝接受被粉饰的“七七事变”,为此付出了年轻的生命④。

IMG_2417.JPG
 《先烈史略稿》对冯运修的记载

冯运修的故事,是许多普通中国人的抗日故事。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的消息传到长沙,年逾七十的前清秀才邹炳蔚选择了投水自杀,理由是不想变成子侄们杀敌报国的拖累。他在遗嘱里说: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况余年老力衰,焉能自全?其所以速自决者,坚汝等报国之志耳。此嘱。”⑤


IMG_2418.JPG
 国民政府行政院下令表彰邹炳蔚

与邹炳蔚类似者,还有第六战区游击第一支队大队长李翼峰的父亲李焕章。他被敌军绑架关押在湖北沙市,敌伪一再压迫他写信招降李翼峰及其部队。李焕章的回复是:

“吾儿参加游击……乃好男儿应为之事,吾复何求,杀则杀耳。”⑥


敌伪见劝降无用,遂将其杀害。

山西忻县有一位乡绅叫做陈敬棠,素来钦佩文天祥。1937年忻县沦陷后,日军欲迫其出任伪职陈坚拒不从。日军一再施压,陈不愿失去操守,遂选择了自杀:

整衣正容,祷拜宗祖神位后,(与夫人)双双吞金自尽。


还有一位全名已经佚失、只知道叫做“向老汉”的岳阳瓮江镇百姓。他于1941年被进攻湘北的某股日军捕获,日军勒令其作为向导引路,向老汉愤慨于儿子此前被日军掳走失踪,遂刻意将这一小股日军引至中国军队布有重兵的朱家岰,使其全数被歼。向老汉在战斗里中弹,被驻军救起时已奄奄一息,他的临终遗言是:

我的儿,我为你报仇了”。⑦


再如,寸於德是第六十军的一位普通侦察兵。他在外出侦察时与敌军相遇,不幸被俘。敌军有意劝降他获取情报,但寸坚持不食不言,终于让日军失去耐心,转而“施以剥骨剖臂之刑,骨露筋折”。痛极之时,寸的回答是:

“中国军人不投降,不做汉奸,唯死而已。”


被杀害时,寸於德二十一岁。

IMG_2419.JPG
 《陆军忠勇故事集》关于寸於德的记载

寸於德的故事不是个案。1938年,日军将领冈村宁次受命侵略武汉地区。他的部队在江西打扫战场时,获得了许多中国军队普通官兵的往来家书。这些家书中的牺牲精神,给冈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938年)10月初,第27师团占领箬溪一带,检查缴获的敌军官兵致其亲友信件,其内容几乎全是有关我军情况以及他们誓死报国的决心,极少掺杂私事。同一时期,第101师团检查反攻我阵地战死的敌军官兵遗体,发现死者的父母来信中,也都是鼓励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奋勇献身的言词。”⑨

与冯运修、邹炳蔚、李焕章、寸於德们唯一的不同是,这些向父母表达誓死报国决心的普通子女,与那些鼓舞子女奋勇杀敌的普通父母,他们没有得到某个偶然的机会,让自己的名与姓留存下来。

他们的牺牲,是一种无声的壮烈。支撑起这些无声之壮烈的,是那拒绝苟活于侵略与压迫之下的自由心魂。

1938年,在天津南开中学念书的沈行安,带着自制炸弹去袭击日军仓库,不慎被发现,遭遇数十名日军的追捕。沈仓皇逃离,但生死悬于一线的巨大恐惧,让十七岁的他精神上受了极大刺激,自此得了精神错乱的病症,状况时好时坏。沈后来随学校南迁至重庆。1940年,自觉精神状况大有好转的他,正式向“抗日锄奸团”申请返回华北工作。遗憾的是,北上前夕,他因为练习爆破技术再次引发了精神疾病陷入昏迷,并于不久后去世。

沈行安是怯弱的,所以日军的追捕给他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沈行安也是勇敢的,所以他那颗反抗侵略与压迫的心魂至死都未曾稍熄。怯弱与勇敢并存,正是千万普通人的真实性格。

IMG_2420.JPG
 抗战期间华北的民兵组织,引自《哈里森福尔曼中国摄影集》一书

据1947年公布的《关于抗战损失和日本赔偿问题报告》,八年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军人共计伤亡3650405人,平民共计伤亡9134569人,合计12784974人。这组抽象的统计数字里,深埋着无数如沈行安这般怯弱而勇敢的牺牲者。

在走向那无声的壮烈之前,这些既怯弱又勇敢的普通人,大多早已预见到了自己的命运。1937年9月,一位美国记者在华北平原上遇到一位“姓刘的北方佬”,那是一个喜欢“露齿而笑的红小子”,此行是前往河北组织抗日游击部队。他们在山东与河南的棕色平原上共同旅行了几天,除了讨论战争的走向,两人还交流了恋爱经验。末了,记者问道:“这场战事结束后,你预备干什么”。刘露齿微笑,说了一句平实而沉重的大实话⑩:

那时我已经死了,我们大半都将死在这场战争中。”(来源:腾讯新闻)


IMG_2421.PNG
①叶于良致钱宇年张世一信札:《忆刺杀吴菊痴》。收录于阎伯群编《与山河同在:天津抗日杀奸团回忆录》,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44-346页。
②包文同编:《团员忠勇故事集(一)》,1946年8月1日出版,第31页。
③《先烈史略稿初辑》,1946年4月1日出版,第18页。
④全面抗战时期的北平与上海,几乎每年七月七日前后,都会有针对汉奸和日军的刺杀行动。比如1938年的7月7日,上海便发生了由孙亚星策划、由印刷工人周守刚与年仅十七岁的少年陈开光执行的针对日军岗哨和日本工厂的手榴弹袭击。见魏斐德:《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6-38页。
⑤陈诚:《请褒扬义绅邹炳蔚》,1938年12月28日。
⑥《抗战特殊忠勇军民题名录》,1943年出版,第375页。
⑦梁中铭编绘:《抗战忠勇史画》,正气出版社1946年印行,第28页、第32页。
⑧《抗战英雄题名录》第一辑,1943年出版,第66-67页。
⑨《中国现代史》,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1986年,第77页。
⑩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胡愈之/译,收录于《胡愈之译文》(下卷),译林出版社,1999年,第501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5 06:00 AM , Processed in 0.1237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