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4|回复: 0

[哲史艺丛] 清朝海军士兵与日本警察斗殴的真相 | 腾讯新闻短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2 05: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朝海军士兵与日本警察斗殴的真相 | 腾讯新闻短史记

 言九林 短史记-腾讯新闻  2021-07-02


作者丨言九林

编辑吴酉仁

出品:腾讯新闻短史记


说一说1886年的“长崎兵捕互斗案”

“长崎兵捕互斗案”是清廷的用词,立场较为中立。日本方面当年将这场冲突称作“长崎清国水兵暴行”,其中存有浓厚的敌意。

冲突的大致情况是:清廷海军定远、镇远、威远、济远四舰,在日本长崎港短暂停留,期间与日本警民发生两次严重流血冲突。据安岗昭男的统计,日方死亡2人,中方死亡5人;日方负伤29人,中方负伤45人[1]。日方认为,冲突起因于清廷水兵因海军强大而产生的傲慢;清廷则认为,冲突源于日本激烈的排华情绪。

其实,丁汝昌当日率海军前往长崎港,实出于无奈。

IMG_9086.JPG
 水师提督丁汝昌

购入铁甲舰时,德国船厂曾告诫清廷,“铁船每年必入坞一次上油”[2],也就是每年至少要维修一次,刮去船底附着物,检查有无损伤并重新上油。但清廷没有配套的船坞——按计划,北洋海军的船坞要到1890年才能交付使用。巨舰1885年启程来华,到1886年必须例行检修时,只能依赖别人的船坞。当时可供选择的船坞,只有香港与长崎两处,前者是英商的地盘,后者是日本海军的地盘。

借用别人的船坞做检修,不仅仅是面子问题,还涉及到军事机密会否泄露。丁汝昌就很担忧这一点,一再强调“船图似亦未便轻与人看”[3]。但李鸿章更担忧“铁船易积海蠹,或偶损坏,无坞可修,便成废物”[4]。两害相权取其轻,检修终归是要做的。

原本的计划,是去香港的英商船坞。但香港船坞传回消息,说修理不了镇远与定远这种巨舰。眼看检修期已过,李鸿章只好指示丁汝昌将军舰开往长崎港,“酌量进坞”[5]进行油修。既然李鸿章说了“酌量”二字,丁汝昌便决定只率数艘军舰前往长崎“刮油船底”[6]。于是,该年8月9日,定远、镇远、威远、济远四舰,来到了长崎港。然后便引起了流血冲突。

IMG_9087.JPG
 镇远舰

第一次冲突发生于1886年8月13日。当天是周五,中国水兵上岸购物,与岸上日警发生摩擦,造成日警一人重伤,中国水兵一人轻伤。关于斗殴的起因,当日的报道众说纷纭,已很难弄明白。《申报》记者发自长崎的消息说,是日本警察“毫无理由地命令他们(清军水兵)停止(购物)”[7]引发了冲突。当地英文报刊《长崎快报》则说,是清军水兵喝醉了前往妓馆寻乐造成纠纷引来警察,事情过去后,这些水兵不服,纠集了六个人“前往派出所论理”[8],然后变成了斗殴。

第二次冲突发生于两天后。日方针对8月13日的事件,要求清廷海军限制水兵登陆。中方也有此意,故周六全天所有水兵都未被允许外出。到了周日,水兵以天气炎热为由,集体要求请假外出。丁汝昌坚持不允,但副提督琅威理替水兵说情,丁汝昌只好给了水兵半天假期,且不许他们携带武器上岸。结果,当晚八九时左右,清军水兵与日本警察再次发生斗殴,混战长达3个小时,双方死伤80余人,清军的伤亡数字,约是日警的两倍。

关于第二次冲突的起因,中日双方各执一词。中方认为是日警预先设计故意挑衅,上千人将街巷两头堵塞,逢中国水兵便砍,日本民众又于沿街楼上泼滚水,掷石块,中国水兵猝不及防,伤亡惨重。日方则认为是中国水兵存心报复,先夺了日本巡查的警棒,继而将其围殴致死,才引发了大规模流血冲突。

IMG_9088.JPG


总之,直到今天,两国历史学者也未能就冲突的起因达成共识。日本学者安岗昭男,便高度信任日本警方当年出具的报告书,认为冲突始于清军水兵主动闹事:

“下午1点左右开始,各舰的上岸水兵已经达到四百数十人之多。他们在市中到处游荡……(下午6时)阪本半四郎巡查在广马场町巡逻中,一名迎面而来的水兵打掉了他的帽子,那名水兵还用西洋小刀对着他比划。这些水兵浑身酒气,举止异常;在长崎居住的清国人,对警察也是百般嘲弄和侮辱。……(下午8时左右)3名清国人(不是水兵)堵在(3名日本巡警)前面,三番五次,反复纠缠,要么伸手触摸警察的面部,要么拿小刀对着警察比划。有些清国人再次出来,企图夺取福本巡查的警棒。福本巡查正要采取防范措施,后边又来了一个人,双方扭打在一起。这时,忽然有人大喊一声,20名水兵一下子从餐馆里冲了出来,向福本巡查扑去。福本巡查头部遭到一顿毒打,倒在地上,当场死亡。喜多村巡查也被打倒在地,但被一家清国人拉进屋子里,幸免于难……”[9]


台湾海军史学者王家俭则对日本警方的报告出持高度怀疑立场。其理由是:

(1)13日的冲突导致日警重伤,中国水兵乃是轻伤,并无报复的必要。

(2)水兵上岸已严禁携带兵器,丁汝昌又命亲信武官随行弹压,有组织的复仇活动不可能出现。

(3)水兵登岸200余人,凶刀仅有4把,且水兵受伤皆在背部,应是遭遇突袭逃命时被伤及。


此外,13日事件发生后,日本警方便派了船只在军舰附近监视清兵的活动,长崎警方也大规模调集人手。15日针对清军水兵的攻击中,长崎的日本市民被动员参与,许多商家更是提前打烊……据此,王家俭认为日警设计诱发此次冲突的嫌疑较重。[10]笔者也倾向于认同王家俭的判断。

其实,即便上述关于冲突具体诱因的争议没有结果,也不妨碍对事件真实发生逻辑的还原。

1886年的清日两国,民间情感极不和睦。维新后的日本竭力谋求扩张,先吞并了清廷的藩属国琉球,然后又入侵台湾。中法战争期间,日本又欲借机将势力扩展至朝鲜。这些事均激起了清朝士绅的普遍愤慨,有些人甚至要求朝廷跨海东征踏平东京。镇远与定远等军舰上的水兵文化程度较低,但多多少少也会存在一些类似的愤慨情绪。

日本方面,民众同样对清廷怀有极深的怨念。清廷始终不承认日本对琉球的占有,又阻碍日本将势力扩张至台湾和朝鲜。许多日本民众据此已将清廷视为其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这种怨念与反感见于诸多史料。如明治十一年(1878年),清廷派余㼇担任驻长崎的首任领事,余刚刚到任,在当地谋生的清朝百姓便来诉苦,说日本警察对待他们的态度极为恶劣。稍后,余㼇本人也“在路上受到了警察的侮辱性对待”,余随即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抗议[11]。

在这种非理性的民族情绪的支配下,镇远与定远等军舰进入长崎港,便成了日本民众眼中刻意的耀武扬威。他们认为,四舰入港检修只是一种名义上的说辞,实际目的是向日本朝野示威,“借此机会炫耀优势的海军力量”[12]。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成见,日本民众眼中的清国水兵,一举一动便都成了趾高气扬,“旁若无人,……简直是横着身子走路,遇到日本警察也决不让路”[13]云云,便是这种有色眼镜下的产物——至于坊间所谓“嫖妓引发的血案”云云,不过是想要吸引读者眼球,并未窥见冲突真实的内在发生逻辑。

IMG_9089.JPG
 琅威理与北洋海军部分官兵

如前文所言,据李鸿章与丁汝昌的电报往来,可以确知清廷在1886年毫无对日炫耀武力的想法,军舰前往长崎港,只是迫于检修之期已到,而列为首选的香港船坞又无法提供服务。但日本朝野无法体察到这种无奈,在他们看来,定远,镇远等巨舰自海参崴出发一路来到长崎,唯一的目的便是示威。冲绳县(日本在琉球所设)知事甚至认为舰队来到长崎,是要逼迫日本放弃琉球,作为应对,他“立即带领几十名警察赶回县里”。日本国内还出现了日清两国断交、“清国军舰大举来袭”的流言。

此次流血冲突,最终以中日两国互相抚恤的方式了结。日本向清廷支付52500日元,清廷向日本支付15500日元。清廷所得较多,是因为清军水兵的伤亡更惨重。

冲突结束,余波未了。长崎事件让许多日本人深受刺激,福冈玄洋社本是一个以倡导民权为宗旨的团体,事件发生后却发表声明称:“欲保持日本帝国之元气,不可不依靠军国主义,不可不伸张国权。曩日之民权论,弃之如敝屣也。”[14]明治天皇也趁着民族情绪高涨之机发布敕令,称“立国之务在海防,一日不可缓”,号召有志之士为日本的海军建设捐献金钱,仅半年便收到了203万日元。

但对清廷而言,长崎事件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事发次月,慈禧太后便启动了颐和园的重修工程。(来源:腾讯新闻)


IMG_9090.PNG
[1](日)安冈昭男著、胡连成译:《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2]徐建寅:《欧游杂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页。
[3]李鸿章:《致醇邸 复陈海军规模筹办船坞》,光绪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4]丁汝昌:《致德璀琳》,光绪十二年六月初八日。
[5]李鸿章:《寄译署转呈醇邸》,光绪十二年六月十三日辰刻。
[6]丁汝昌:《禀清帅》,光绪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
[7]《北华捷报》所译之1886年8月27日《申报》,第224页。
[8]《北华捷报》1886年8月27日,第225页。
[9]《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研究》,第137-138页。
[10]王家俭:《中日长崎事件交涉(1886-1887)》,《台湾师大历史学报》1977年第5期。
[11]《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研究》,第134页。
[12]《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研究》,第135页。
[13]《世外井上公传》第三卷,第719页。转引自《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研究》,第134页。
[14]《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研究》,第169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5 03:22 PM , Processed in 0.0389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