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7|回复: 0

[父母心声] 父亲,我终于完成了你的夙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26 0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父亲,我终于完成了你的夙愿

 叉少 往事叉烧  2021-06-20

0.jpg


今天是父亲节,大家有什么话想对父亲说呢?

印象中父亲总是沉默寡语,很少主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更多的是用行动告诉孩子面对生活的态度,传递他的一种精神。

叉少想借这个日子,跟大家聊一聊父子的故事。


1.png

陈强与陈佩斯


 
1962年,陈强被文化部评选为“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
 
他凭借《红色娘子军》南霸天一角,为中国在国际电影节上赢得了第一个最佳男演员奖。从地主、恶霸,到工人、农民和魔术师,他什么角色都能演。
 
陈佩斯崇拜父亲。每次有父亲出演的电影上映,他就缠着母亲带自己去看。看完还会自个儿模仿,陈强夸他有表演天赋。
 
长大后,陈佩斯想考八一制片厂。陈强亲自辅导他念台词、吊嗓子和走台步。陈佩斯考上后,他还是不放心,经常躲在摄影机后面偷看。看到儿子演得不对,他忍不住冲出来告诉儿子该怎么演。
 
陈佩斯对未来没有方向,陈强建议他专攻喜剧领域:“老百姓太苦了,咱们需要为他们带来快乐。”
 
1979年,父子俩搭档出演喜剧电影《瞧这一家子》。这是时代风波后第一部国产喜剧,大受欢迎,很多人知道了陈佩斯的名字。陈佩斯说:“这部戏里几乎是父亲手把手教我,他给我做一遍,我就照着演一遍。”
 
之后,他们搭档出演了《父与子》、《二子开店》和《父子老爷车》等一系列喜剧片。陈强教会陈佩斯如何灵活地运用形体,如何把握人物的幽默感和节奏感。
 
陈佩斯说:“我是父亲的追随者。”
 
2.png

从父亲这里毕业后,陈佩斯和好友朱时茂通过《吃面条》、《拍电影》和《主角与配角》等作品成为春晚第一代小品王。
 
陈强感慨儿子出息了:“以前别人管他叫陈强的儿子,现在管我叫陈佩斯的父亲。”
 
有一天,陈佩斯和朱时茂发现市场上售卖小品VCD,是央视下属公司盗版的。两人把该公司告上法庭,获得侵权赔偿金33万元。与此同时,他们基本失去央视有关的演出邀请,其他电视台也不再热捧他们。
 
陈佩斯远离舞台,一度萎靡不振。父亲陪在他身边,劝他振作起来。
 
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开始筹拍第一部话剧《托儿》。排演了几个月,他经常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了,梦里也在背台词和走位。体重掉了好多斤,胡子都给熬白了。
 
好在演出那天掌声雷动,陈强为儿子松了口气。之后,陈佩斯又继续做了《亲戚朋友好算账》、《日出》和《阳台》等舞台剧。

3.png

陈强晚年患了重病。
 
为了照顾父亲,陈佩斯把陈强安顿在郊区一座宅子里,特意种满了陈强最喜爱的海棠树。
 
2011年,陈佩斯的新话剧《雷人晚餐》在北京世纪剧院首演。93岁的陈强去现场为儿子捧场。他看不清舞台,也听不清台词,但他说:“我好想一起上台啊,哪怕演一个群众我都想上去。”
 
不久后,陈强病情急剧恶化。
 
他经常因为肺炎和肾衰而高烧,陈佩斯停下手头的工作,在家伺候老人的起居。再后来陈强住院,陈佩斯跑到医院,亲自帮父亲端屎端尿。没过多久,父亲去世了。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陈佩斯的外貌和父亲越来越像。有时他照着镜子,一晃神似乎又看到了老父亲,想起父亲曾跟他说:“老百姓太苦了,咱们需要为他们带来快乐。”
 
直到今日,陈佩斯还活跃在喜剧舞台上,为观众带来笑声。
 
 
4.png
曹德旺与曹晖

曹德旺祖父是福建福清首富,父亲是上海知名企业家。
 
战乱时期,父亲带全家坐邮轮逃难。财产放在另一条运输船上,遭到日军炮弹袭击。全家积蓄没了,从此家道中落。
 
十几岁时,曹德旺帮父亲做水果生意。
 
他们凌晨3点骑自行车出发,到县城跟果农讨价还价。中午时谈定价格、装好水果,然后冒着40度的高温,驮上300斤水果,返回城里售卖。
 
曹德旺说:“那时候感觉像是在火里穿行。”赚的钱只够家人吃饱饭而已。
 
长大后,他当过炊事员、修理员,拉过板车,修过自行车,还种过蘑菇,倒过果树苗。他尝尽各种心酸,在歧视者的白眼下艰难谋生。
 
1976年,曹德旺在福清高山镇某玻璃厂当采购员。他在里头看到商机,用多年积蓄收购了这座连年亏损的玻璃厂。
 
当时中国依赖日本进口玻璃。一块日本汽车玻璃成本一两百元,价格却高达几千元。他想:“难道我们只能被迫接受这种不公平吗?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汽车玻璃!”
 
为了造出优质的汽车玻璃,他从芬兰引进最先进的设备,又在本地招揽了一波技术人才。投产4个月后,他赚到人生第一桶金70万元。
 
曹德旺趁热打铁,联合股东集资627万元,成立了福耀玻璃有限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并把事业拓展到美国。
 
事业成功后,他为汶川地震捐款2000万元,玉树地震捐款1亿元,新冠肺炎捐款1亿元。有人称他为中国首善。
 
5.png

曹德旺的儿子叫曹晖。
 
曹德旺教导曹晖爱国敬业,不让曹晖办美国绿卡。他还把曹晖安排在普通车间,和普通工人同吃同喝,住职工宿舍,从底层打杂做起,接受三班倒的制度。
 
他怕曹晖成为被娇惯的富二代,希望他养成艰苦奋斗、踏实苦干的精神。
 
训练八年后,曹晖完全摸透了工厂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从普通工人,升到车间主任,又升到总经理。曹德旺说:“如果不告诉别人他是曹德旺的儿子,你一定认不出来。因为他非常朴素,非常节约。”
 
父亲送给他六千平米的豪宅,他不愿意住。父亲给他家族企业,他也不愿继承。他希望像父亲年轻时那样白手起家。面对儿子的叛逆,曹德旺说:“应该相信自己的儿子有本事,会胜过我!”
 
曹晖独自闯荡,成立了三丰控股集团,公司总资产达到数亿元。后来,曹德旺出资2亿多收购儿子的公司,将其纳入福耀玻璃旗下。曹晖接了班,又保留了自己的创业项目。
 
曹德旺欣慰地说:“我随时可以退休!”
 
6.png

 
7.png
梁廷炜、梁匡忠和梁金生
 
1924年,溥仪被逐出紫禁城,临时政府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梁廷炜是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负责清点宫里的物品。
 
不久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战火烧到山海关。梁廷炜很着急,说:“故宫这么多宝物,被毁了太可惜了!”
 
他把儿子梁匡忠和妻子留在北京,自己跟随故宫博物院的大部队,带着重要文物踏上了南迁的路途。
 
一路上十分凶险。有一回他们准备到城外躲避战火,还没到目的地,日军飞机就过来了。他们赶紧折回石桥洞下,等轰炸完,他们发现原本准备去的地方已经被炸平了。
 
三年后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梁廷炜把妻儿接过来团聚。谁知战火又烧到南京,他们赶紧带着文物迁往成都。
 
渡口没有桥梁,他们便用木船载着汽车过河。梁廷炜用人力推动木船一段路程,再放下绳索,让船只顺流而下,借水势将车里的文物运送到对岸。
 
皇天不负苦心人。他们带着1.3万箱文物途径2万多公里,终于来到成都,将宝贵的文物安放在峨眉山脚的武庙里。这创造了二战史上文物保护的奇迹。
 
8.png

1941年7月,儿子梁匡忠也加入了保护国宝的队伍。父亲在乐山管总务,儿子在峨眉看管文物。
 
梁匡忠从小目睹父亲护送国宝的过程,知道自己责任重大。四川水汽重,他每天到库房检查是否漏雨,文物是否受潮。大晴天时,他把文物拿出来晾晒,还要防白蚁、老鼠和虫子。
 
此外,他还要在四川几个库房之间运输文物。押车途中很凶险,可能有日军轰炸,可能碰到车况、路况和天气状况的突变,还可能遇到土匪打劫。
 
抗日战争胜利后,梁匡忠听命带着文物返回南京。在南京,他有了儿子梁金生。
 
9.png

新中国成立后,梁匡忠在故宫从事库房文物保管。70岁退休后,他又被院里返聘了8年。
 
儿子梁金生从小在故宫长大,对故宫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一心想来故宫工作,考进故宫做泥水匠。脏活累活都抢着干,腰酸背痛都忍着。
 
不久后他当上小组长,被调到保管部,在库房负责整理文物。耗时七年,他清点了180多万件文物。
 
“以前动荡年代,许多工作容易虎头蛇尾。前人没做完的事,我们现在应该做下来,对前人有个交代,对后人也有个交代。”
 
从梁廷炜、梁匡忠到梁金生,祖孙三代守护故宫文物长达90年。行走在故宫里,梁金生时常想起父亲。像父亲一样,他退休后坚持在故宫工作。别人问他什么时候会退休?
 
他说:“直到我动不了的那一刻吧。”
 

10.png
赖永初与赖世强

陈强陈佩斯、曹德旺曹晖的故事,已经成为业界佳话,被广泛流传。有些父子故事可能鲜为人知,但同样使人深受感动。
 
在中国酒界就有着这样一对堪称传奇的父子——赖永初赖世强父子。

11.jpg
(赖永初先生)

赖永初(1902.11.12-1981.5.13),贵州黄平人,祖籍福建泉州,是民国时期贵州商业巨子、爱国民族实业家,始创“赖茅”酒,被誉为“茅酒之父”,贵州茅台酒创始人之一。他曾担任贵州省第四届政协委员、贵州省工商联第四届执委和常委等职务。还创办了“永初中学”(现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商报”、“永初教养院”等。
 
1941年,赖永初在茅台镇创办恒兴酒厂经营“茅酒”。但当时茅台镇酒坊酿的酒几乎都称为“茅酒”,怎样让自己酒厂生产的“茅酒”在叫法上区别于其他酒坊的酒,一直是赖永初想要解决的问题。
 
某天,他到遵义出差,经过车站附近一家餐馆。他看到门前挤满了人,挤进去一看,原来是两个醉汉打酒官司。
 
其中一人骂:“儿啰,输不起,变狗爬,你还划什么拳?”另一个涨红了脸,口沫四溅,拍桌大嚷:“老子赢你的‘快发百万’,硬要赖毛,是哪个龟儿子输不起?”
 
赖永初一听“赖毛”二字便灵感喷涌,劝他们不要吵,帮他们把这一桌的酒菜饭钱付了。他想:“我姓赖,在茅台镇开厂烤茅酒,若将恒兴茅酒改叫‘赖茅’,岂不是一语双关,雅俗共赏?”

12.png
(赖永初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所创之“赖茅”酒)
 
随后,他将恒兴酒厂所酿的茅酒命名为“赖茅”,并主持设计大鹏图案的商标,在香港登记注册,又委托律师登报启事。之后,他托南京华威银行将“赖茅”酒带到香港试销,被一抢而空。
  
后来,“赖茅”被中国政府驻苏联使馆用作“外交礼宾酒”。1946年,“赖茅”开始在上海永安、先施两大百货公司销售,被誉为“贵州茅台酒之王”。
 
至此,“赖茅”远销重庆、南京、上海、香港等地,驰名中外。
 
赖永初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酒业仅仅是他诸多事业中锦上添花的一笔,他在贵州金融、教育、文化等领域也有所作为。他创办了永初中学(半工半读学校)、贵州商报、永初教养院(收留抗战遗孤),又捐巨资助修黄平旧州中学;先后担任贵阳市银行、贵州省银行行长等职务。

13.png
(赖永初为黄平旧州中学亲笔题写的字)
 
1942年,他与卢晴川共同捐资法币3万元助修黄平旧州中学。“士贵立志,学贵以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勿负国家之培植,育成技术之专门,以期献身于抗战建国,致力于民族复兴。愿共勉之,以树立青年之典型。”这是身为学校副董事长的他为黄平旧州中学所题的字。
 
1953年,国家分别以赎买、没收和接管的方式合并“成义烧坊(华茅)”、“荣和烧坊(王茅)”、“恒兴酒厂(赖茅)”三家酒厂,在此基础上成立国营茅台酒厂。
 
后来赖永初经历了人生中一段动荡的时光。
 
他与妻子住在贵阳阳明街,每天凌晨两三点起来,用铝油桶一分为二做锅灶煮豆米,或者买牛肉做牛肉干,再到贵阳大南门菜场售卖。为了生计,赖永初在贵阳阿哈水库抬石头修堡坎。
 
赖世强放学回家后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喂兔子、晒肉干、担水等等。
 
赖永初经常教导赖世强“天干饿不死手艺人。”
 
赖世强毕业后,下乡到贵州省天柱县水洞公社水洞大队,而父母被安排到贵州省石阡县平山公社高坡小队。
 
为了看望父母,赖世强凌晨六点半出发,身上只带两个馒头,走路到天柱县城。在县城遇到好心的货车司机,允许他坐在车顶到石阡县城,第二天从早上五点走到晚上十点,才到父母所在地。
 
1979年动荡年代结束后,赖永初回到贵阳,并增补为政协第四届贵州省委员会委员。
 
隔年,赖永初在贵州省政协会议上提出恢复原“赖茅”酒生产的提案。一年后赖永初去世,临终前仍念念不忘恢复原“赖茅”酒的生产。
 
14.png
 (赖世强在国酒文化城内赖永初塑像前的留影)
 
赖世强一直很遗憾,母亲在高坡小队得了感冒,因为医疗条件的落后,只能靠吃草药治疗,一晚之后便去世了,当他赶到石阡时母亲已经草草埋葬,他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而如今父亲没有完成心愿,便溘然长逝。
 
为了完成父亲的夙愿,赖世强放弃了铁饭碗,从省城回到“赖茅”酒的故乡茅台镇,决心重振父业。
 
过程比他想象中更困难。光是带着各种历史资料和证明材料,向有关部门申请重建“恒兴酒厂”,就反复奔波无数次。
 
建厂也不容易。他回到茅台镇原厂房附近,租了一间小农屋,冒着酷暑和工人一起选址。从挖地基,盖房到砌酒窖,一砖一瓦地建起厂房。
 
15.png
 (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恒兴酒厂——酱香二车间)
 
酒厂重建后,他严格按照父亲当时的配方和工艺,终于酿出沉寂近30年的原“赖茅”酒,赖世强向帮助他完成父亲夙愿的酒师和工人深深鞠躬。
 
他将思父之情寄托在酒中,把酿出的赖茅酒定名为“赖永初”酒,并将父亲的肖像作为商标的图案,注册“赖永初”酒为原“赖茅”酒之正宗延续产品。
 
他说:"当我举起手中的酒,就像看到父亲的笑容一样,历历在目。"
 

16.png
尾声

从这些父子身上,我们看到很多精神的传承。
 
陈强传承给陈佩斯的喜剧精神,曹德旺传承给曹晖的艰苦奋斗精神,梁氏祖孙传承的工匠精神,以及赖永初传承给赖世强的“宁缺毋滥,无诚不商”的精神。
 
赖永初很少跟儿子说起自己当年的成就。关于父亲过去的辉煌,赖世强更多是通过各种历史文献了解到的。
 
如今他子承父业, 不断耕耘,酿酒事业蒸蒸日上。“赖永初”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赖氏酿酒技艺”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人更是被认定为“赖氏酿酒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17.jpg
(中华老字号证书)

18.jpg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
  
19.jpg

 

-END-

作者 | 叉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8 10:34 AM , Processed in 0.21906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