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9|回复: 5

[中华脊梁] “开国十大大将”系列|江宁知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16 11: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国十大将 前传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1-05-21


本篇为“开国十大将”系列的前传。


40.jpg


应读者朋友们的要求,我们将继续讲述十位开国大将的故事。


首先开启一个投票——





大胆猜测一下,上面投票结果的前两位会是粟裕大将和陈赓大将。


不过如果让笔者自己投的话,这一票会给罗瑞卿。


原因以后再慢慢聊。


41.jpg

1949年底至1950年2月,罗瑞卿随同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并负责警卫工作。图为罗瑞卿(左二)陪同毛泽东出国访问前在东北。图片来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闲话少叙。


本篇作为“前传”,目的主要是简单介绍一下十位大将的出身和履历。


十大将中湖南老乡是最多的。


除徐海东和王树声是湖北人、张云逸是海南人、罗瑞卿是四川人外,其他六位都是湖南人。


早期革命履历方面,徐海东、陈赓和王树声三位大将是红四方面军出身。


其中王树声在红四内部的地位最高,为徐向前元帅的副手、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


后来组织西路军时,他也是西路军的副总指挥。


徐海东在鄂豫皖时期大致是红四方面军师一级的干部,还曾在陈赓手下干过一段时间。


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时徐海东负责留守,后来拉起了红二十五军的班底,有点类似项英的感觉。


在考量大将的授衔时,革命履历中是否有“拉起一支队伍”的经历是非常重要的,其分量甚至要高过一般的战功。


三人中陈赓的经历比较复杂。


他早期在上海特科工作,顾顺章事件后去了鄂豫皖苏区,在红四方面军任师长。


后来因伤离队潜往上海治疗,经历一段“传奇故事”后又辗转去了中央苏区随红一方面军长征,1935年底出任红一师师长。


种种曲折的故事也使陈赓成为我军历史上非常罕见的红一红四“双料师长”。


42.jpg

1955年国庆节洪学智(左一)与粟裕(右二)、陈赓(右一)、肖华(右三)在天安门城楼上


红一方面军出身的大将共有六位。


粟裕曾任红四军参谋长,不过因为东南游击战争的经历一般被认为是新四军一脉。


参与东南游击战争的陈毅、粟裕等人曾长期远离中央,与参加长征的红一方面军同志在革命经历上有很大的不同。


1948年粟裕赴西柏坡“斗胆直陈”的时候,已经有17年未见过毛泽东了。


黄克诚曾任红一方面军下属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是彭老总的麾下,1959年也随彭老总一起受到冲击。


张云逸是百色起义红七军出身,起义后他任军长,小平同志任政治委员,属于“拉起一支队伍”的典型代表。


后来红七军与红一方面军主力会师,张云逸出任红一方面军副参谋长,小平同志则转任文职——瑞金县委书记


别一听“县委书记”就觉得官小,当时的瑞金县可是苏区的首都。


谭政大将不用解释了,秋收起义,三湾嫡系。


谭政是陈赓的老乡,也是陈赓的亲妹夫。


罗瑞卿曾任红四军政委,红一军团、红一方面军的政治保卫局局长,都是非常关键的岗位。


萧劲光曾任红一方面军下属红五军团政委、红七军团政委、红三军团参谋长等职。


唯一一位红二方面军出身的开国大将是许光达。


43.jpg

晚年粟裕


建国初期,与“大局”级别的十大元帅不同,十大将多是“省军区”一级领导或“军兵种”领导。


像黄克诚,天津解放后他是首任天津市委书记,后南下到家乡湖南担任湖南省军区司令员。


张云逸,因早年在广西领导百色起义的经历,建国后被安排回广西担任广西省军区司令员。


这种回本省籍任职的前后渊源我们在《宦海沉浮》一篇中有过详细介绍。


陈赓的情况略有不同。


二野大军解放西南时,陈赓兵团主要负责进攻云南方向。


解放云南后,他自然而然就成了云南省军区的司令员。


后来胡志明请求中国支援越共,近水楼台的陈赓也就顺便做了最初阶段援越的工作组组长。


除粟裕外,其他几位像王树声(湖北省军区司令)、许光达(装甲兵司令)、萧劲光(海军司令)等也都是类似情况。


44.jpg

陈赓、韦国清等与胡志明在越南


前传的最后聊一下罗瑞卿大将。


开国十大将之中,虽然他在资历上相对较浅,但建国后政治上的成就却最高。


六十年代的一段岁月里,罗瑞卿大将曾以军委常委兼军委秘书长的职位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是十大将中真正在“政坛”上扮演过关键角色的一位。


 楼主| 发表于 2021-6-17 06: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陈赓:李云龙的“旅长”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1-05-22


本篇是“开国十大将”系列的第一篇,讲述陈赓大将的故事。

 

20.png

 

看过电视剧《亮剑》的朋友,都会对剧中的“旅长”留下深刻印象。

 

头顶主角光环的李云龙天不怕地不怕,唯独在旅长面前表现的非常乖巧。

 

作为一部精心考究的剧,《亮剑》中很多人物情节都是能与历史对的上的。

 

其中的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那自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陈赓。

 

陈赓在我军的众多开国将领中是非常传奇的一位——

 

他毕业于黄埔军校,是蒋介石的救命恩人;

 

他参加过南昌起义,也曾在上海特科时期叱咤风云;

 

他既在红四方面军中担任过师长,也在红一方面军中担任过师长。


21.png

电视剧《亮剑》中的旅长形象

 

1903年2月27日,陈赓出生于湖南湘乡市(今隶属于湘潭),和毛泽东是同市不同县的老乡。

 

陈赓家世显赫,其祖父是清末湘军的高阶将领,建国后陈赓本人曾开玩笑称自己是“大地主出身”。

 

陈家的仆人中有一个叫许克祥,在国民党那边混到了中将副军长。

 

青年时代的陈赓在省会长沙待过一段时间,结识了“新民学会”的何叔衡和毛泽东。

 

在何叔衡、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影响下,陈赓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5月,陈赓与关系甚好的老乡宋希濂一起考入黄埔军校,成为该校的第一期学生。

 

由于幽默大方、善于交际,陈赓在黄埔一期学生里非常出名,属于校园里的风云人物。

 

据说他还是学校“血花剧社”的骨干,曾男扮女装饰演过袁世凯的五姨太。

  

22.png


黄埔军校时期,陈赓是蒋介石重点栽培的“尖子生”,毕业后留校。

 

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举行第二次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

 

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担任总指挥兼第一军军长,陈赓任蒋介石侍卫参谋。

 

此战蒋介石身先士卒,却因前线师长逃跑而被敌军包围,命悬一线。

 

老蒋的“精神属性”比较差,天天学曾国藩的“忍”,关键时刻缺乏一股狠劲。

 

彼时蒋介石指挥部的人员四散逃跑,形势万分危急,老蒋眼看就要掏枪自杀。

 

千钧一发之际,陈赓阻止下校长自杀,背起他一路狂奔。同时命一连官兵做掩护,且战且退。

 

此后陈赓勇救蒋介石的故事时常被人提起。

 

延安时期据说康生曾半开玩笑似的对陈赓说:“当年你要把蒋介石毙了,现在哪里要打那么多仗!”

 

陈赓则坦然对答道:“那老蒋不就跟廖仲恺一样成了烈士?我岂不成了反革命?”


陈赓说的很在理,蒋介石的“狐狸尾巴”大概是在1926年“中山舰事件”时才露出来了的,之前形象一直很正面。


23.png

位于上海静安区的中央特科机关旧址

 

1927年8月1日,陈赓参加南昌起义,在贺龙第二十军第三师任营长。

 

随后的会昌战斗中,陈赓因负伤被送往上海秘密治疗。

 

之后一段时间他便留在上海,在周恩来领导的中央特科工作。

 

1928年4月,周恩来找到正在上海治疗腿伤的陈赓,委以“中央特科首任情报科长”的重任。

 

此后陈赓便化名“王庸”,成为我党隐蔽战线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我们看电视剧《潜伏》,军统天津站主要就是三个科室:情报处、行动队、机要室。

 

上海特科初期也差不多。

 

陈赓是情报科的科长,而他的好朋友顾顺章则担任行动科(红队)科长。

 

陈赓和顾顺章曾一道前往苏联学习情报工作,在顾顺章叛变两年后陈赓还曾登门劝降他,可见二人关系很不一般。(《顾顺章:致命魔术师》)


24.png

三十年代的上海

 

作为上海特科仅次于周恩来的二号人物,1931年顾顺章的叛变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事变发生后,陈赓被迫离开上海去了鄂豫皖苏区,即红四方面军的大本营。


陈赓黄埔同期的老同学——徐向前元帅,在这里做总指挥。

 

1931年11月,陈赓任红四方面军第12师师长,徐海东、许世友、陈锡联等名将都曾是他的手下。

 

所以后来在以红四方面军为班底组建129师的时候,陈赓也就被委以了386旅旅长的重任。

 

陈赓在鄂豫皖待的时间不长,大概一年多一点。

 

在1932年9月的一次战斗中,陈赓右腿负伤。

 

当时正值红四方面军主力要离开鄂豫皖苏区实施大转移,腿脚不便的陈赓便再次被安排离队潜往上海治伤。

 

和南昌起义的剧情有一点类似。

 

不过这次上海之旅等待陈赓的,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25.png

 

顾顺章叛变后,整个上海的地下党组织已经被国民党特务渗透的千疮百孔。

 

1933年春,陈赓因叛徒告密被捕。

 

蒋介石得知消息后十分兴奋,特意下令务必照顾好陈赓。

 

当时老蒋正在南昌行营坐镇指挥对苏区的第四次“围剿”,为了亲自劝降,便命人直接把陈赓押解到南昌。

 

此后据说蒋介石在南昌科学仪器馆(今南昌图书馆)召见了陈赓,有如下的对话——

 

老蒋:“陈赓,你瘦了。”

 

陈赓:“瘦吾貌而肥天下。”


陈赓:“校长也瘦了。”

 

老蒋:“国家如此,生灵涂炭,寝食不安哪!”

 

陈赓:“身为一党一国领袖,校长瘦而天下更瘦,这是为何?”

 

……

 

由于在黄埔学生中的巨大影响力,陈赓的被捕一时间成了校友圈的大新闻。

 

宋庆龄召集了数十名国民党黄埔同学找蒋介石说情,其中最积极的便是老乡宋希濂。


26.png

 宋希濂戎装照

 

宋希濂这哥们是陈赓的同乡好友,二人一起赴广州考黄埔军校,陈赓还曾一度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谁料宋希濂审时度势,后来又选择了退党,走到了革命的对立面。


不过相对来说,宋希濂这个人在民族大义(抗日问题)和对待我党态度上算是比较好的。


比如《瞿秋白》一篇中我们介绍过宋希濂给老师拍照、置办酒席等故事,有一点人情味。

 

此番面对老朋友落难,宋希濂很够义气。

 

他联系了好几个黄埔同学联名给蒋介石上书,要求保释陈赓。

 

宋希濂探望陈赓时还开玩笑对他说:“兄弟你可不能逃走,我可是你的担保人,你要是逃走了,我可就惨了!”

 

做人留一面,日后好相见。

 

话说1949年宋希濂兵败大渡河,被俘后关押在重庆。

 

时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兼云南军区司令的陈赓专程赶到重庆请宋希濂吃饭。


席间陈赓好好鼓励宋希濂改造,不要轻生。

 

宋希濂果然不负众望,1959年成为功德林里的第一批特赦战犯。

 

出狱后陈赓又与他开怀畅饮,好不热闹。

 

八十年代初宋希濂赴美国定居,任纽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首席顾问,还曾发起成立过黄埔同学会等很有影响力的组织。


27.png

 红军时期的陈赓

 

抗日战争时期,陈赓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

 

在之前“十大元帅”系列的文章里我们介绍过,大概在1939年之后,八路军各师下辖的旅、团进行了针对性的“分兵”。

 

分兵的目的主要是扩大根据地,更好的发展力量、服务抗战大局。

 

386旅机关进入太岳山区,与薄一波的决死一纵队会师后组成新的太岳军区。

 

陈赓任太岳军区司令,薄一波任政委。

 

1943年底,陈赓回延安学习,直到七大后才重新返回太岳军区。

 

解放战争初期,陈赓所部太岳军区主力被整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也就是后来的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

 

中野四纵的岁月里,陈赓为纵队司令,政委是日后江青的好朋友、大名鼎鼎的谢富治。



1947年夏天刘邓率中野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陈赓谢富治的四纵整合了秦基伟九纵等部队,组成了“陈谢兵团”。

 

陈赓也由此成为了兵团一级的军事主官。


28.png

陈赓与胡志明一起研究作战

 

1950年初,陈赓率所部兵团解放云南后出任西南军区副司令、云南省军区司令兼云南省主席;谢富治任云南省委书记。

 

一个兵团的领导班子就这样无缝衔接为云南省的领导班子。


得知解放军大军终于打到中越边境后,山沟沟里躲避法国人扫荡的胡志明十分兴奋。

 

他徒步在崇山峻岭、原始森林中跋涉十七天来到中国,向中国老大哥“搬救兵”。

 

陈赓和胡志明是老相识了。

 

当年在黄埔军校时,陈赓是周恩来领导的学生干部,胡志明是苏联顾问鲍罗廷的秘书。

 

于是北京方面便委派陈赓为代表组织工作组赴越。

 

后来韦国清为团长的援越军事顾问团,当中不少成员骨干也是陈赓从其麾下四兵团中抽调的。


29.png


1951年4月底,陈赓从南方战场转战到北方战场,出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三兵团司令。


一年后陈赓回国,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即大名鼎鼎的“哈军工”。

 

“哈军工”作为那个特殊年代集全国全军精华的产物,日后孵化了大量的国防院校——


主体:国防科技大学

空军系:西北工业大学

炮兵系:南京理工大学

海军系:哈尔滨工程大学(原校址)

装甲兵系:装甲兵工程学院

工程兵系: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防化兵系:防化兵学院


1961年初,陈赓因病赴上海疗养。


借此闲暇,他原本想静心撰写一本名为《作战经验总结》的军事著作。

 

谁料天不遂人愿,只写完序言部分后,陈赓便因大面积心肌梗塞发作去世,终年58岁。


30.jpg

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时旅长的一句台词,回味起来很伤感


陈赓逝世后,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2011年3月,在家族后人的主持下,陈赓和前后两位夫人的骨灰荣归故里。


如今的陈赓墓在湖南省湘乡市龙洞镇泉湖村故居后面的一座小山顶上。


陈赓将军的墓碑两侧是一左一右两块小墓碑。


两块小墓碑上镌刻着两位将军夫人的名字——“傅涯同志”和“王根英烈士”。


据说,这是陈赓第二任妻子傅涯2010年逝世前叮嘱子女的遗愿。


31.jpg

陈赓墓


时间回到1939年3月8日,八路军129师一所学校驻地遭日军突袭。


突围时陈赓的妻子王根英发觉一个装有党内文件和公款的挎包没有带出来,毅然冲回村中去取。


谁料路上与日军遭遇,壮烈牺牲,年仅32岁。


四年后,傅涯和陈赓又组建起新的家庭。


之后傅涯一直坚持照顾王根英的母亲,每个月给她汇钱,直到老人家去世。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18 02: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粟裕:激流归大海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1-05-31


本篇为“开国十大将”系列的第二篇(上),讲述粟裕大将革命早期的故事。

 

54a.png

 

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在湘西毗邻贵州的一个小县城——会同。

 

粟裕大将是侗族人,不过因为长期汉化的原因,他生前一直不知道自己的民族身世,各种档案填的都是汉族。

 

在《粟裕战争回忆录》(1988年版)中,粟裕本人提到过自己家是地主出身。

 

爷爷辈家里有一百多亩良田,父辈分家后剩下二三十亩,慢慢开始入不敷出。

 

因为建国后的土地改革等原因,新中国开国元勋们在官方传记或是个人回忆录中对于自己家境的描述通常都是比较“含蓄”的。

 

类似粟裕回忆录中这种表述的有很多。

 

总之粟裕的家境不能算差,至少也是当地的小康家庭。

 

1918年,会同县农村地区闹土匪,粟裕一家被迫举家迁入县城。

 

粟裕也由家乡私塾转入县城模范小学上学。

 

55.png

会同县的农村古建筑

 

大概在1923年前后,粟裕考上了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的正式生。

 

尽管父亲不同意他一个人外出读书,认为乱世外面太危险,但粟裕还是执意要走。

 

拗不过孩子,父亲便为年仅17岁的粟裕凑了几十块银洋,送他外出读书。

 

谁知粟裕离家后,父亲很快就病逝了。

 

1925年春天,经过一番波折的粟裕终于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被编在二十七班。

 

当时学校里有一位名人——滕代远。

 

滕代远比粟裕早入学一两年,是学生会里的风云人物。

 

当时正值国共合作高峰期,以滕代远为代表的我党骨干在学生中积极宣传国民革命军即将北伐的消息,号召大家凑钱购买枪支弹药,迎接北伐军。

 

深受进步思想影响的粟裕于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56.png

滕代远(1904-1974)与粟裕是老乡兼校友,同为湖南省怀化市人,曾与彭德怀一起领导平江起义,后担任过红三军团政委、八路军参谋长、华北军区副司令、铁道部部长等职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事变”。

 

五月,长沙的军阀许克祥配合蒋介石发动“马日事变”。

 

他调集军队向国民党湖南省党部(亲武汉国民政府)、省总工会、省农民协会等机关发动突然袭击,收缴工人纠察队武装,捕杀共产党员。

 

在《陈赓:李云龙的“旅长”》一篇中我们提到过,这个许克祥曾是陈赓家的佣工……

 

“马日事变”爆发后,粟裕求学的常德也受到波及。

 

之前不是介绍过学校学生们“购买枪支弹药,迎接北伐军”嘛,所以军阀便以私存武器为由搜查学校,还逮捕杀害了校长。

 

这种恐怖的形势下,粟裕等人通过下水道摸黑撤出常德城,经党组织一路安排秘密来到武昌。

 

之后他被编入叶挺24师教导大队任学员班长。


24师教导大队共有1000余人,在战前的改编中,粟裕所在中队被委派担任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警卫队。

 

粟裕是其中一名班长。

 

“前敌委员会”是我军战争年代指挥重大军事任务时的一个特色,像后来的淮海战役、平津战役,都有前委会这一机构。

 

57.png

 

作为临时从师范学校出来投笔从戎的学生,粟裕在南昌义军中的职务并不高。

 

抛开贺龙、叶挺、朱德等人不谈,陈毅当时为团党代表、陈赓为营长、林彪为连长。

 

在著名的三河坝分兵中,周恩来、叶挺、贺龙、刘伯承率领义军主力近万人南下广东潮汕。

 

而朱德、周士第则率领25师和军官教育团余部3000人负责阻击追兵。

 

后来由于25师师长周士第到香港找上级组织汇报工作,这样一来3000余人中团级以上干部就只剩下朱德、陈毅和王尔琢。

 

在井冈山最早期红四军的“四驾马车”中,朱德(军长)、陈毅(政治部主任)和王尔琢(参谋长)是其中的三位。

 

剩下一位便是秋收起义一脉的毛泽东(军党代表/政委)。


58.png

粟裕回忆录中关于“离队事件”的描述

 

至1927年10月天心圩整编时,朱德部大概有800人左右,编成7个连。

 

粟裕任二连指导员,连长是大名鼎鼎的林彪。

 

不过粟裕与林彪搭班子的时间很短,在1928年4月上井冈山之前林彪就已经被提拔为营长了。

 

后来凭借着军功和“敏锐的政治选择”,黄埔军校正规科班出身的林彪很快就成为井冈山上一号重要的人物。(《林彪:成败兴亡笑谈中》)

 

相对来说野路子出身的粟裕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在连级干部上混了好几年。

 

1929年6月,粟裕由连长升任任红四军一纵队第二支队党代表。

 

按照粟裕回忆录里的记载,“支队”名义上相当于“团”,但实际人不多,算一个大一点的营。

 

直到1930年底,粟裕才在红十二军里正式升任团长。

 

而林彪早在1930年6月就已经是红一军团主力红四军的军长了。

 

59.png

 

井冈山根据地虽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也有经济基础薄弱、腹地小的缺点。

 

山西边五十多公里是湘江,东边五十多公里是赣江,向北是九江、南昌、岳阳等大城市。

 

可施展的空间很有限。

 

红军方面经过仔细分析,在广东、湖南和赣南三个发展方向上选择了敌军实力较弱的赣南一带。

 

1930年初毛泽东曾写过一首词——《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描述的便是这段历史。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1930年11月,粟裕随军东渡赣江,进入吉安市东南山区。

 

在随即进行的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粟裕临危受命担任主攻师师长,参与了攻打敌张辉瓒师和谭道源师的战斗。

 

60.png

红四军从湘赣边境的井冈山转移到赣闽边境的瑞金一带

 

待到打完第三次反围剿战斗,粟裕已经升任红四军参谋长,重新和林彪(时任军长)搭班子。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如果粟裕一直留在红四军会是怎样的发展轨迹。

 

红一军团,参加长征,给林彪做参谋长,115师,出关去东北,刘亚楼的角色……

 

打住。

 

1933年2月,粟裕从红四军参谋长调任红十一军参谋长——这是一则影响粟裕未来人生命运的调令。

 

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关键时刻,红十一军被扩编为红七军团,下辖三个师。

 

军团长寻淮洲,政委肖劲光。

 

粟裕任军团参谋长兼二十师师长,全师仅两千余人。

 

1934年7月,为了掩护中央红军主力突围,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蒋介石统治的腹心地区猛攻。

 

据粟裕回忆,这支部队只有6000多人,1000多条枪。

 

牺牲自己,保全大局。

 

61.png


1934年10月,寻淮洲率红七军团残部辗转来到赣东北根据地,与方志敏的红十军汇合,编成红十军团。

 

在国民党王耀武部的强大军事压力下,红十军团成立后不到两个月即遭遇灭顶之灾。


方志敏、寻淮洲等主要领导人均壮烈牺牲。

 

上万人的队伍仅有粟裕率领400多人(一说800人)突出重围。


62.png

 

关于离开中央苏区北上时的心情,《粟裕战争回忆录》中是这样写的:

 

“(1934年)7月7日,当我离开瑞金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


第五次反围剿已经进行了九个多月,败局已定。我们即将远征,中央苏区的前景使我们分外关切。主力红军下一步的行动更一无所知。

 

……

 

就这样,我怀着革命事业最终一定会胜利的信念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又踏上了漫漫的征途。”




上篇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0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粟裕:抗日先遣队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1-06-02


本篇为“开国十大将”系列的第二篇(中),讲述粟裕大将三年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


前接《粟裕:激流归大海》。

 

41.png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西北约六十公里处有一片山区,名叫“怀玉山”。

 

怀玉山与道教名山三清山对峙相望,因“天帝赐玉,山神藏焉”而得名。

 

1934年12月,深入国统区腹地的红十军团在这里被国民党大军团团包围住。

 

在进行了一番残酷的战斗后,军团主要领导人方志敏、寻淮洲、刘畴西等人或牺牲,或被俘就义。

 

只有粟裕和刘英(1942年被捕后牺牲)带着几百人成功突围,粟裕本人右臂负重伤。

 

突围的这几百人,也就是后来大家熟悉的“红军挺进师”。

 

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委。


42.png

怀玉山方志敏清贫园

 

从1934年7月瑞金出发到1935年1月在怀玉山失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就这样成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牺牲品。

 

一直到很多年后,粟裕对于抗日先遣队的失败都耿耿于怀。

 

七十年代,他曾先后向朱德、叶剑英等当事人咨询过关于抗日先遣队决策的台前幕后——

 

43.png

摘自《粟裕战争回忆录》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在我军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开始,南方的留守部队在八省的范围内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

 

由于人员分散,待到1937年10月组建新四军时,一共整编了14个游击根据地的队伍。

 

比如:赣粤根据地的项英和陈毅部,湘鄂赣根据地的红十六师傅秋涛部,闽西的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部等。

 

粟裕的红军挺进师便是新四军最初14支队伍中的一支,其活动区域主要在浙江南部一带。

 

44.png

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王村口镇的红军挺进师师部旧址

 

根据《粟裕战争回忆录》介绍,浙江南部仙霞岭山区是他们反复斟酌后选择的落脚点。

 

一来这里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敌人统治比较薄弱;

 

二来1930年我党曾在这里组织过红十三军的起义,有一定群众基础;

 

还有一点就是山区里有个规模不小的青帮组织,其领导人同粟裕有些联系,可以像井冈山初期的袁文才那样成为红军最初的依托。

 

整编后的挺进师共有500人左右。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浙江是国民党统治核心地区,挺进师行动起来必须万分谨慎小心。

 

在一次与国民党保安团的战斗中,师里唯一的一部电台被损坏。

 

从此粟裕等人成了“断线的风筝”,失去了和中央及上级党组织的联系。

 

为了躲避国民党军的大军围剿,红军挺进师采取了“化整为零”的策略,以连、排、班为单位,组成几十人、十几人的游击小队。

 

消失在茫茫大山中。

 

1937年5月,全国苏区代表会议在延安召开,大会的第一项议程是悼念过去十年里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时任总书记的张闻天向大会宣读烈士名单。

 

李大钊为第一位,粟裕的名字排在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之后,列第34位。

 

45.png

延安时期毛泽东作报告

 

1937年9月,一直处于失联状态的粟裕部听到了社会上的各种传言。

 

有人说“共产党投降了”,有人说“红军被收编了”……

 

正当人心涣散之际,粟裕敏锐的判断应该是国共双方实现了合作。

 

为了彻底搞清楚情况,他派自己的亲信、红七军团时期一路带来的随身参谋刘亨云(后任华野一纵三师师长,1955年少将)进城去一探究竟。

 

刘亨云化妆成国军连长,带领一个班的战士穿上国民党军装,大摇大摆来到龙泉县溪口镇的镇公所(镇政府)。

 

镇长见到军爷们来了,赶紧热情招待。

 

刘亨云自我介绍道:

 

“我们原在山区剿匪,现在奉命开赴抗日前线,要给县长打电话了解情况。”

 

镇长帮助给县长接通了电话,县长说:

 

“现在国共合作啦,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开拔抗日了……”

 

得到这一关键情报后,刘亨云又在镇上收集了一些报纸,然后返回山区根据地向粟裕汇报。

 

综合各种信息后,粟裕决定派人与国民党遂昌县政府进行谈判。

 

这一谈才发现,原来刘英等为代表的我党浙江省委早就与国民党浙江当局达成了停战协议。

 

46.png

1938年春,红军挺进师改编为新四军一部,开赴皖南泾县。图为出发前曾山(东南分局组织部长)、刘英(浙江省委书记)、粟裕及全体指战员在平阳山门合影

 

1938年初,粟裕率红军挺进师五百余人开赴皖南,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

 

新四军创建初期共有四个支队:

 

一支队 司令员陈毅 副司令员傅秋涛

二支队 司令员张鼎丞 副司令员粟裕

三支队 司令员张云逸 副司令员谭震林

四支队 司令员高敬亭 副司令员戴季英

 

粟裕所在的第二支队兵力约1800人,由福建和浙江红军组成,粟裕所部原红军挺进师的500人就编在其中。

 

“谁带出来的部队谁负责指挥”,这是我军早期人事安排的一个重要原则。

 

1939年8月,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赴延安出任中央党校二部主任,参与即将举行的整风运动。

 

新四军军部遂决定将第一、二两个支队由陈毅统一指挥,组建起著名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

 

陈毅任江南指挥部指挥,粟裕任副指挥。

 

后来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进入苏北,改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兵力约1.4万人。

 

在《粟裕战争回忆录》中,对于陈毅当机立断移师苏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时(指移师苏北后),我们同延安已有了直通电台,从此完全摆脱了项英同志的限制。”

 

47.png

1939年春,周恩来到安徽云岭新四军军部传达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前左二为粟裕、左四为邓子恢、后左二为陈毅、左三为周恩来、左四为项英。

 

陈毅粟裕部进入苏北后,开始与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爆发激烈冲突,即黄桥战役。

 

此战新四军大获全胜,国民党中将军长李守维战败溺水身亡,中将旅长翁达战败自杀,万余人伤亡或被俘。

 

北上的陈粟部颇有一种虎归深山、潜龙入海的感觉。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央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出任军长。

 

从此原苏北指挥部成为了新四军的核心。

 

重建后的新四军包括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兵力共计九万余人。

 

粟裕从三年前的“支队副司令”一跃而成为军部直属部队、新四军第一师师长。

 

其他各师师长分别为张云逸、黄克诚、彭雪枫、李先念、谭震林和张鼎丞。

 

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新四军第一师集中了原苏北指挥部第一、第二支队的全部精华。

 

粟裕麾下三个旅的旅长分别为叶飞、王必成和陶勇,这三位也是后来华东野战军一纵、六纵和四纵的纵队司令。

 

作为新四军主力,粟裕指挥第一师在抗战后期发起了车桥、高邮等著名战役,是新四军歼灭日伪部队最多的一个师。

 

48.png

1945年9月9日,冈村宁次向何应钦递交投降书

 

本篇的最后我们讲述一场特殊的战役——高邮之战。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毅率新四军军部北撤山东,兼任八路军山东军区机关。

 

10月,留守在华中的部队编成华中野战军,接受华中分局与新四军军部的双重领导。

 

粟裕任华中野战军司令,谭震林任政委,张爱萍任副司令。

 

当时日本已经无条件投降,按照就近原则,驻华中地区的日军应该向当地的新四军缴械。

 

然而蒋介石却通过各种渠道遥控这部分日伪军,命其坚守高邮一带,等候国民党军前来方准投降。

 

这样便出现了一副奇怪的画面——尽管日本早在9月9日就已经在中国战区投降,但一直到12月中旬,高邮城仍在日军手里。

 

城内当时驻有日军独立混成第90旅团两个大队和1个炮兵中队共1100余人,另有伪军一个师约5000余人。

 

12月19日,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的粟裕亲自部署指挥,发动了高邮战役。

 

国民党军方面为支援日伪军固守待援,还通过飞机给城中的日军空投物资。

 

非常奇幻。

 

49.png

驻守在高邮的日军指挥官岩崎学大佐12月25日向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政委韩念龙投降

 

高邮战役历时一周,以我军强攻拿下高邮城、日伪军残部在城破后无条件投降宣告结束。

 

此战也被称为是中国军队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中篇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1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粟裕:深藏功与名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1-06-04


本篇为“开国十大将”系列的第二篇(下),讲述粟裕大将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

 

前接《粟裕:激流归大海》和《粟裕:抗日先遣队》。

 

60.png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三人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飞抵重庆。

 

此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国共两党始终处于打打谈谈、边打边谈的状态。

 

客观来说,老蒋的确没啥诚意。

 

这边谈判还在进行时,那边《剿匪手册》就已经秘密下发……

 

1945年8月~1946年6月间,国共两党先后爆发了上党、平汉和四平等好几场大规模冲突。

 

其中又以四平战役最为关键。

 

四平战役给蒋介石和其他国民党高级将领带来了极大的自信。

 

在他们眼中,林彪的东北民主联军作为我军中的精锐尚且不敌国军,其他“杂牌共军”自然更是手到擒来。

 

86.png

蒋介石与陈明仁。71军军长陈明仁和新一军军长孙立人作为四平战役的大功臣,战后不久即被调往南京总统府任闲职。陈明仁在被免职后思想发生转变,1949年在湖南起义,建国后授上将军衔

 

目光回到中原战场。

 

1946年6月25日,中原突围正式打响,此战被官方认定为第二次国共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解放战争初期各战场的压力都比较大,尤其以向国统区“突出”的苏中地区形势最为严峻。

 

为拱卫南京安全,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李默庵调集12万大军向粟裕部3万余人发起进攻。

 

“绥靖区”是蒋介石1946年发明的一个词汇,意思是不太消停的地区,要去“绥靖”(安抚)。

 

面对优势敌军,粟裕于1946年7月13日发动苏中战役。

 

华中野战军在一个半月里连打七仗,通过运动调动敌人,每每在局部形成对敌优势。

 

苏中七战七捷是解放战争初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极大的鼓舞了我军士气。

 

中央将其经验通报全军,要求各区“仿照办理”。

 

原先粟裕在各路解放军将领中的名声并不是很响亮,凭借此战一时名声大振。

 

87.png

 

国民党方面并没有把苏中战役的失利当回事。

 

与我军“歼敌为上”的指导思想相对应,国民党早期一直秉持“地盘为上”的方针。

 

苏中战役结束后,粟裕率华中野战军北上与陈毅部会和,盐城一带被李默庵占领。

 

由于彻底解除了解放军对南京的威胁、事实达到了战略目的,李默庵很高兴的上报蒋介石,称“苏北共军大势已去”。

 

不过私下李默庵也对粟裕的指挥给予了很高评价:

 

“由于军队体制不一样,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很难亲临一线指挥,比如我基本上是隔江遥控指挥,而粟裕却和部队在一起。


为处置战斗情况,(粟裕)连夜乘车,骑自行车,又乘船赶路达300余里。这种精神在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中是不可能具备的。”

 

 

1946年9月,苏中北上的粟裕华中野战军和陈毅山东野战军领导机构合并,组成华东野战军。

 

山东野战军的规模比华中野战军大很多,陈毅任司令、黎玉任政委。

 

黎玉这个名字今天大家听起来会比较陌生。

 

他是山东本地武装力量的代表人物,早在1941年山东分局成立的时候就是“四驾马车”之一,其他三人分别为朱瑞、罗荣桓和陈光。

 

1945年12月山东分局改组为中共中央华东局,饶漱石任书记,黎玉任副书记。

 

因与饶不和,黎玉后来的仕途比较坎坷,此处就不提了。

 

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后,毛泽东专门给其发电报:

 

“陈(陈毅)张(张鼎丞)邓(邓子恢)曾(曾山)粟(粟裕)谭(谭震林)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复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88.png

陈毅是粟裕从南昌起义开始的“老上级”,后来二人也结为亲家

 

1947年2月的莱芜战役对国民党刺激很大。

 

面对越战越勇的华东野战军,蒋介石委派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亲自指挥,从其他战场抽调大批精锐云集鲁西南。

 

这些精锐中包括国军五大主力中的三个:整编74师、第5军和整编11师。

 

整编师是国民党方面的军级作战单位,而且是战力强悍的军。

 

3月下旬,国民党军在吸取苏中战役教训的基础上,集中六十万兵力采用了齐头并进的战术向解放军进攻。

 

想再凭运动游击战术寻找敌军薄弱点突破很难了,华野只得步步后撤。

 

蒋介石、陈诚认为华野“攻势疲惫”,遂命令各部兼程前进,跟踪追剿。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陈毅粟裕决定和国民党军精锐来一次硬碰硬的较量,集中华野全部九个纵队围歼国民党军阵线上相对突出的张灵甫整编74师。

 

89.png

《粟裕战争回忆录》中对孟良崮战役出发点的分析

 

5月13日,我军针对整74师的穿插作战正式打响。

 

当日,张灵甫判断对面解放军坚强抵抗是为了掩护后方物资搬运疏散。

 

5月14日,察觉有变的张灵甫没有选择从其他方向突围与大部队会合,而是决定进占孟良崮山头,固守待援。

 

也不知道张灵甫哪来的自信,就没有回忆一下自己平日里和同僚们的关系吗?

 

旁边的李天霞就不提了,半个仇人;另外离自己比较近的俩主力军是人家桂系的。

 

得知张灵甫上山后,蒋介石又惊又喜。他致电顾祝同、汤恩伯和张灵甫:

 

“顾司令祝同兄北恩伯、灵甫兄勋鉴:

 

今已得知灵甫之74师被围孟良崮,甚惊,又甚喜。

 

其惊之因是灵甫被困,随时有危险发生。其喜之因是灵甫给我国军寻找了一个歼灭解放军陈粟部于孟良崮的大好机会。

 

……

 

总之,一切均仰仗诸位精诚团结,协同作战,为党国大业献身出力,乃千秋之荣也。”

 

老蒋的方案并非脑洞大开。

 

当时在孟良崮周围一百公里范围内至少有四十万国军,以74师之强悍战力,凭险固守一两天完全不在话下(实际守了整整三天)。

 

遗憾的是,老蒋电报中“依仗”两个字后面的东西并不存在。

 

90.png

张灵甫夫人王玉玲(1928~)至今在世,现和儿子张道宇一起定居上海

 

孟良崮一战把国民党内部派系矛盾、山头矛盾演绎的淋漓尽致。

 

近在咫尺的83师师长李天霞派出少校团副率一个连携带步话机冒充一个团,虚张声势投石问路。

 

在这个连被我军歼灭后,李天霞又派出一个临时借来的团,行动前还特意指示团长罗文浪:

 

“夜间作战要多准备向导,特别注意来往的路,要多控制几条,你是很机警的。”

 

暗示罗文浪可以相机后撤。

 

团长罗文浪也不傻,他觉得一旦74师出事,李天霞大概率要拿自己顶锅。

 

于是罗文浪一鼓作气率全团猛冲,竟然突破解放军包围圈进去与74师会和——这也是唯一一支成功增援张灵甫的部队。

 

最后该团和74师一起在孟良崮被歼。

 

罗文浪本人被俘投诚,改造后被派回国统区当内应,1949年春解放湖南时曾发挥过一些作用。

 

91.png

1947年5月,粟裕与陈毅(手持望远镜者)在孟良崮战场观察地形

 

1948年初,中央军委制定了“成立东南野战军,渡江南跃”的重大战略方针。

 

这一方针的指导思想被概括为“变江南为中原,变中原为华北”。

 

具体计划是由粟裕率华野1、4、6三个纵队渡过长江,把战线扩展到南方广大国统区,从而减小各主要战场的压力,尤其是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

 

记忆力好的朋友肯定还有印象,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时麾下有三个旅,旅长分别为叶飞、陶勇和王必成。

 

这三位就是华野1、4、6三个纵队的纵队司令。

 

可见中央方面从战略上到人事上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92.jpg

《粟裕战争回忆录》中对“东南野战军”事件的介绍

 

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思考,粟裕在向刘邓发电征得同意后,于4月18日致电中央军委,对已经板上钉钉的渡江方案提出了不同看法。

 

详细阐释完利弊后,粟裕在电文最后写道:

 

“以上是个人不成熟的意见,斗胆直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大家可以好好学习一下向领导提意见的方式……


粟裕坚持在中原一带决战的想法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遂电令陈粟二人赴河北中央驻地当面汇报。

 

1948年4月30日,陈粟二人来到中央驻地。

 

毛泽东一改会见党内同志不迎出门的习惯,大步走到门外,同粟裕长时间握手问候。

 

上次有这种礼遇的战将,还是1942年伤愈后从苏联回到延安的林彪。

 

五大书记(七大的书记即常委)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集体听取了粟裕的汇报。

 

会后决定采纳粟裕的建议,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

 

离开前,中央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并给其定下了有时间限制的具体歼敌目标(战时KPI)。


接下来便有了著名的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

 

93.png

淮海战役总前委

 

济南战役粟裕最初的设想是让许世友和谭震林率一部去围点攻城,自己亲率主力负责打援。

 

没想到一直到城破,国民党军都没敢来救。

 

王耀武心哇凉哇凉的。

 

鉴于负责打援的部队并未上仗,粟裕在济南战役结束当天即提出淮海战役计划并得到批准。

 

此计划后来发展为国共双方的战略决战。

 

淮海战役的故事网络上很多,这里我们就不谈了。

 

最后一点篇幅留给建国后。

 

94.png

 

和林彪一样,建国初期粟裕也曾一度赴苏联治病疗养。

 

1954年,粟裕出任解放军总参谋长,期间与上级发生了一些矛盾。(《十大元帅 总结篇》)

 

1958年夏,粟裕与刘伯承、萧克等人一起遭受了批判。


粟裕的帽子叫作“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先后在大小会议上检讨了八次。

 

不过很庆幸,问题最终没有发展成“敌我矛盾”。

 

之后粟裕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给叶帅打副手。

 

1959年庐山上的会议粟裕也参加了,期间有人建议他把1958年的问题乘机提一提。

 

粟裕则表示:“不愿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自己的问题”。

 

不得不说粟裕的政治敏感性很高,他没有蹚庐山这趟浑水,否则七年后风波来临之时很容易说不清道不明。

 

95.png

 

特殊时期里粟裕被周恩来保护在国务院。


他一直关心着曾经的战友们,曾对张震、陶勇等人施以援手。


有的救下来了,有的没救下来。

 

在粟裕去世十年后的1994年,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张震推动了对1958年粟裕遭受错误批判事件的翻案。

 

当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批发的《追忆粟裕同志》署名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

 

“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

 

 

 

全篇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2 0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海东:雪中送炭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1-06-18


本篇为“开国十大将”系列的第三篇,讲述徐海东大将的故事。


10.png


一提到徐海东大将,很多朋友首先会想起“五千大洋”的故事。


话说在1935年冬天,中央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陕北。


由于一路奔波战斗,苏区带来的瓶瓶罐罐早就消耗殆尽,部队物资告罄,后勤状况十分艰难(仅剩1000多块大洋)。


正在这时,陕北根据地的红十五军团派人前来联系接洽,商讨与中央红军会师的事宜。


红十五军团是红25军(徐海东部)与陕北红军(刘志丹部)会和后形成的一支队伍。


徐海东任军团长,刘志丹任副军团长。


11.png

1935年9月前后各路红军形势图


为了解决中央红军物资补给的困难,毛泽东委派时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的杨至诚(1955年上将)到红十五军团处,向徐海东借2500大洋。


由于《川西往事》的经历,毛泽东对于红四方面军出身的徐海东心里并没有底,所以事先还准备好了借条——


海东同志:


请你部借2500元给中央,以便解决中央红军吃饭穿衣问题。


此致

敬礼!


毛泽东

1935年12月


参考:

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5/0126/c85037-26450619.html


作为红十五军团的一部,红25军是长征途中唯一没有受到重大损失的队伍,家境相对殷实。


当时红25军的家底一共是7000块大洋,徐海东二话没说,命后勤部长查国桢取5000大洋送给中央红军。


不仅如此,徐海东还从红十五军团抽出部分机枪、驳壳枪、棉被、粮食等物资,一并支援刚刚落脚陕北的中央红军。


事后毛泽东赞扬道:


“徐海东是对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12.png

红军时期的徐海东


1900年5月21日,徐海东出生在湖北黄陂县一个窑工世家。


那个年代的窑工被称为“泥巴人”,徐海东是家族的第七代传人。


少年时期辍学后,他曾在黄陂做过十一年的窑工,主要产品是水缸。


由于手艺熟练、勤劳用工,徐海东很快成了家,和一个母亲抱来的童养媳结了婚。


这种乡村平静的小日子一直持续到1925年初,直到他同窗好友吝积堂从外面闯荡归来。


吝积堂是徐海东早年一起在私塾就读的同窗,后来离开家乡外出,在武昌当小学老师,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初从大城市武昌回到黄陂老家探亲期间,吝积堂经常来找徐海东聊天。


他给消息闭塞的好友讲述外面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讲述俄国革命胜利的故事。


一来二去,徐海东内心走出山村闯荡世界的豪情被激发了起来,决定和吝积堂一起去武昌。


来到武昌后,徐海东经吝积堂和李树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时正值国民革命军在广东筹备北伐,徐海东被安排南下,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12师34团3营9连任代理排长。


13.png

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叶挺:北伐名将》)


徐海东所在的第34团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叶挺独立团,全团2000余人,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力量。


弃窑从戎后,徐海东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天赋。


在北伐军著名的汀泗桥战役中,徐海东表现英勇。


他率所部一个排奇袭了吴佩孚军炮兵阵地,击溃敌军的同时还缴获了12门大炮。


师长张发奎非常高兴,当众嘉奖了徐海东,并晋升其为少尉。


1927年4月12日,随着蒋介石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破裂。


徐海东接到党组织紧急通知迅速离开队伍,以躲避国民党抓捕。


临行前他带了1支手枪、8颗子弹,后回到老家黄陂组织当地农民进行游击活动。


14.png

黄麻起义历史画


同年11月,著名的黄麻起义爆发。


这里的“黄”是指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麻”是指麻城县。


徐海东的老家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与黄安相邻,所以他也率部一起参加了起义。


黄麻起义是“八七会议”后长江以北爆发的首次大规模武装起义,拉开了我党创建鄂豫皖根据地的序幕。


若干年后,起义军中走出了董必武和李先念两位国家(代)主席,25位开国将军。


作为黄麻起义核心区的红安县,也成为闻名全国的“将军县”。


遗憾的是,黄麻起义的三位主要领导人潘忠汝(总指挥)、吴光浩(副总指挥)和戴克敏(党代表)均英年早逝。


潘忠汝1927年12月在国民党军夜袭黄安县的战斗中牺牲。


吴光浩1929年5月在赶赴河南商城领导起义工作途中遭敌伏击牺牲。


戴克敏1932年在张国焘发起的“肃反”运动中惨遭冤杀。


15.png

八十年代徐向前元帅题写的“白雀园殉难烈士纪念碑”


黄麻起义后,徐海东出任黄陂县委常委兼军事部长。


在接下来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的创办中,徐海东历任红四军下属团长、红四方面军独立师师长等职。


1932年7月开始,国民党调集重兵对鄂豫皖苏区发起围剿。


10月,红四方面军被迫放弃鄂豫皖苏区进行长征。


和后来红一方面军长征时留下项英、陈毅等一部坚守根据地拖住敌军一样,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时也留下了一支部队。


这支部队由红74师、红75师和一些小股独立部队整编而成,即后来的红二十五军。


队伍最初的负责人是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茅盾的弟弟),后由吴焕先担任军长。


徐海东担任副军长兼74师师长。


16.png

长征途中的吴焕先(左)与徐海东(右)。1934年4月重组后吴焕先改任政委,徐海东任军长。


在主力离开鄂豫皖苏区后,徐海东、吴焕先等人率部队在鄂豫皖苏区独自战斗了一年零三个月。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约3000人从河南省罗山县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长征。


临行前,红二十五军又留了一小部分武装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战斗。


这支部队后来被重建为红二十八军,1938年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代表人物是高敬亭。


话题继续回到红二十五军。


经历了约十个月的长途跋涉后,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


次日,他们同陕北红军会师,结束长征。


红二十五军是长征中唯一一支增员的红军部队。


他们从出发前的3000人发展到3700余人,武器装备在红军各部中也属于非常优良的。


唯一遗憾的是红25军政委吴焕先在长征的最后时刻英勇牺牲,没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17.png

红二十五军部分领导同志合影


1935年9月18日,红25军、红26军、红27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


红26军和红27军是原刘志丹陕北红军的队伍,总共3000余人,和红25军兵力相当。


经过一番谦让,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团长。


红25军的到来大大加强了陕甘根据地的力量,为迎接中央红军的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11月初,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亲自会见了徐海东。


红十五军团被补充进红一方面军,徐海东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一方面军第十五军团军团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十五军团改编成八路军115师344旅,徐海东任旅长。


344旅也是后来东北野战军主力39军和38军一部的前身。


18.png

1951年,徐海东同周恩来在大连市合影。由左至右:周东屏、徐海东、周总理、邓颖超


从1938年开始,徐海东的身体状况便每日愈下,开始不停的治病、养病。


期间他一度复出担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


不过作用主要是在高敬亭事件后“压场子”(新四军第四支队是红25军长征时留下一部改编的),参与一线战斗的次数相对有限。


1940年后,徐海东因病长期休养。


解放战争期间,大连市作为苏联红军控制、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接纳了大批积劳成疾或负伤的解放区干部。


徐海东也在这一时期搬来了大连,一住就是9年。


1955年授衔时,徐海东觉得自己长期养病,曾极力推辞。


不过中央仍坚持授予其大将军衔,且排名仅次于粟裕,列十大将第二位。


19.png


五六十年代的徐海东主要从事军史编撰等工作,远离一线。


在《全面战备,1969》时,各军队将领根据“一号令”要求必须离京。


病重中的徐海东被强行疏散到河南省郑州市。


1970年3月25日,徐海东逝世于郑州,走完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5 04:44 AM , Processed in 0.06659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