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4|回复: 0

[哲史艺丛] 晚年的宋应星,脑后究竟有没有辫子? | 短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9 10: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晚年的宋应星,脑后究竟有没有辫子? | 短史记

 隋慕谭 短史记-腾讯新闻  2021-03-09

作者丨隋慕谭
编辑吴酉仁



这两天,因为一档文化节目,很多人重温了明朝学者宋应星的事迹和他的名著《天工开物》。


但节目也引起了一些史实上的争议。争议的起因,是节目中的“晚年宋应星”脑后多了一条辫子


40.jpg

 节目截图


有人说:“宋应星哭了才对,凭什么给一个明人剃个辫子头,《天工天物》在清代都绝迹了,为什么自己好好想想吧,尊重一下古人可以吗?”“节目立意很好。但不应该犯这种低级的、侮辱性的错误!作为明遗民,宋应星泉下有知,怕是要气得活过来。你们尊重一下他老人家,行吗?”


也有人说,整期节目里,宋应星青年和中年时期都穿的是明朝服装,“相信看过全片的朋友们都清楚节目中宋应星是到了老年才留辫子的”。


41.jpg


那么,节目里的“宋应星”,脑后究竟该不该有辫子?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从史料上解决一个难题:晚年的宋应星,究竟有没有剃发留辫?


首先可以确认的是:大约从1648年开始,也即是61岁之后,宋应星确实生活在清朝的统治之下。


宋应星是江西奉新县人,生于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他成年后的大致人生轨迹,是这样的:


1615年与兄长宋应昇一同乡试中举,此后多次赴京参加会试,皆不中。1634年,宋应星放弃科举,出任江西分宜县的教谕,后来又做过福建汀州府推官、亳州知州等。1637年,发表《天工开物》三卷18章。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南明时期,宋应星未再担任过实际官职。1646年,清军南下进入江西;1648年,清军二度占领江西。宋应星与兄长宋应昇选择归隐,子孙亦不参加清廷科举,其兄更是服毒殉国。宋去世的年份不详,推测可能活了80岁左右,死于1666年前后(清康熙五年)。①


42.jpg


但生活在清朝的统治之下,并不意味着宋应星便一定留有辫子。


比如,无锡人华凤超,因拒绝剃发,自清军进入江南之后,便“闭门不出,已七年矣”。直至某日参加侄辈婚礼,才因“鬓发宛然”而遭人告发,被捕后仍不愿屈服,终于被杀害②。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也是坚持到顺治十二年(1655年)前后,才因为仇家的陷害,不得不剃发,以便外出避难。


再如,大略同期的江苏省昭文县,也有村落因地处偏僻而长期没有剃发,直到被外来者偶然窥见举报到县府,当地县令才连夜派人前往村落通知百姓剃发,以免自己落一个执行剃发令不力的罪名。次日前往村中查验时,村中已无留发之人。③可见,清初的剃发令虽然执行得非常严厉也非常血腥,但清军对基层的控制,仍是无法超出那个时代技术上限制。昭文县这类村落的存在,可以为那些拒绝剃发的读书人提供隐身之所。


除了隐居起来拒绝剃发,另有部分不愿承认清廷的知识分子,会通过在头发上做一些特殊处理,来强调自己仍是“前朝遗民”。比如,活到1696年的屈大均(约比宋应星晚去世了三十年),为规避留辫子,入清后便选择像女性一样在头上挽出一个小发髻。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髻人说》,声称自己之所以留发髻,是为“常思为女子”。活到1677年的陈确(比宋应星晚去世十余年),则在入清后给自己做了几顶竹冠,宣布从此以后,将戴着这些竹冠“以游人间”,度过残余的人生。另一位遗民余若水,则无论春夏秋冬,常年戴一顶“皂帽”,即便最亲近的友人,也见不到他的脑袋顶。④


那么,宋应星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宋应星入清之后有无剃发,史料中没有确切的记载。但今人可以做一点合理的推测。由目前留存的相关史料,可得到如下两点结论:


(1)宋应星始终不认同清廷的统治。早在清军入关之际,宋应星便撰有《春秋戎狄解》。这是一篇对清军极不友好的文章。好友陈弘绪(也是一位明朝遗民)评价说,在众多明朝官员改穿胡服投降清军之际,宋应星这篇文章“殆有深意”,应该广泛传播,“以伸内外之防”。清军入关后,宋应星自己和子孙,更是三代不参加科举,不出仕清廷。


(2)宋应星的兄长宋应昇服药殉国之前,便拒绝剃发。宋应昇的传记,是宋应星亲笔撰写,时间约为1655年之后。当时,宋应星的好友陈弘绪得到了一个编写《南昌郡乘》(即南昌的地方志)的机会。陈弘绪入清后隐居赣江不出,以编辑《宋遗民录》明志,欲趁此机会,为那些拒绝向清军投降、拒绝与清廷合作的南昌士民立传,于是便邀请了宋应星为其兄宋应昇写一篇传记。


宋应星在传记里说:北京城陷落时,兄长宋应昇正“杜门守丧”,听闻消息后痛心疾首,随后便响应广东官府的勤王号召,将包括妻子嫁妆在内的资产全捐了出去。清军席卷江南,宋应昇回乡隐居,“抵家,不入城市”“约同志披缁百丈,会大雪不果”,后服毒药自杀,“鼻口喷紫血数把”。⑤


所谓“抵家,不入城市”,便是暗指宋应昇拒绝剃发——“不入城市”是明朝遗民抗拒剃发的常用手段。如袁荣之“终不剃发,……隐西乡袁家山,不入城市”;杨廷枢藏于洞庭山中,不肯剃发,“三年不入城市”;徐枋也在明亡后不剃发,“遁迹山林,终其生不入城市”,俞之琦“隐于元度岩洞,三十年不入城市”;宋之盛“结庐髻山,足不入城市”;……而不入城市的主因,便是为了保住头发躲避告发。这类事例甚多,“不入城市”便成了不剃发的另一种说法。


至于“披缁”,一般指出家,但此处可能是指自杀。因宋应昇还写有“撒手悬崖谁未休?归山正欲唤同游”这样诗句,似是与一干志同道合者相约前往山中某处悬崖自杀,但因大雪无法入山而作罢。


43.jpg
 传统上,宋应星被视为明代人


据此,笔者的推测是:既然清军南下时,宋应星选择与兄长宋应昇一起隐居;他又在为兄长做传时明言兄长“不入城市”拒绝剃发,那么,宋应星自己的情况,恐怕也大体如此。


支撑笔者该推测的另一个证据是:现存最早关于宋应星的传记,是其族侄宋士元所写的《长庚公传》。据潘吉星的考据,该传记是宋士元在宋应星去世之时所写,内中详述了宋应星在明代的行迹,对他入清之后的约二十年,却只留下了短短的一句话:


“公退居家食,抒生平学力,掞摛文藻。”


之所以如此简略,显然与宋应星“不入城市”式的隐居有关。正是这种以不承认、不合作为目的的隐居,让宋应星的人生最后二十年,成了与社会近乎绝缘的二十年。这种与社会绝缘,让族人在为他做传时,既感到无事可写——若宋应星如寻常士绅那般在乡间发挥能量,当有许多造福乡里的事迹可以载入传记,也感到难以下笔——详述这种绝缘,以彰显宋应星的不承认与不合作,显然是件危险的事情。


最后,说回节目里“宋应星”脑后的那根辫子。有辫子不能说错,毕竟是一种可能,但笔者认为,在无法百分百确定宋应星已经剃发、而史料又足以证明宋应星至死都不愿承认清廷、其兄更是明确拒绝剃发并选择服药自杀的情况下,基于对历史人物的尊重,较之直接给“宋应星”脑后挂上一条大辫子,还可以有更合适的处理办法。比如让他像余若水那般,戴一顶看不出有没有剃发的“皂帽”;再比如干脆不出现入清后的“宋应星”——如前文所言,《天工开物》完成于明代,入清之后的宋应星是一个隐居者,是缺乏事迹的。



44.png
①“宋应星事迹年表”。潘吉星:《宋应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50-657页。
②李介立:《天香阁随笔》卷一“华部郎完发不屈”。
③吴熊光:《伊江笔录》下编第三十七页。清代广雅书局刻本。
④林丽月:《故国衣冠:鼎革易服与明清之际的遗民心态》。
⑤转引自丁文江《重印<天工开物>始末记》
⑥潘吉星:《宋应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3-104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14 08:19 AM , Processed in 0.10671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