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1|回复: 0

[军事] 《校场》2021-02-20:印度会解体吗?我们在南亚方向面对的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0 0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印度会解体吗?我们在南亚方向面对的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
新浪军事  2021年02月20日 12:01


1.png
受特殊的历史和现状影响,中印两国人民一直处于非常微妙的关系之中。这也导致网络上关于印度的消息真假难辨。其出发点大多是贬损印度,造成了很多原本没有根据的流言在广大网友群体中生根发芽。但作为我们在南亚大陆上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邻国,我们理应对印度的历史及现状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了解。



2.png
在关于印度的流言中,流传最广、也最为广大网友所接受的恐怕就是印度内部的分裂了。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印度就是一间“破屋子”,内部毫无团结可言,只要踹上一脚,自己就会分崩离析。主张印度内部不团结,是一盘散沙的重要依据是大诗人泰戈尔的一句话:印度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理概念。有人据此人为,印度人没有经历过大一统时期,其表面上的统一是殖民时期由英国帮助其完成的。这种说法广为接受,但泰戈尔毕竟是个诗人,还是个印度教民族主义的领军人物。他说这些话背后有自身的目的,我们并不能盲目当真。



3.png
事实上,印度历史上是经历过大一统时期的,即莫卧儿帝国时期。莫卧儿帝国的正式名称为印度斯坦,是由突厥化蒙古人后裔巴伯建立的王朝,16世纪中叶至18世纪早期,莫卧儿帝国几乎统治了整个南亚次大陆。是一个穆斯林统治的,以印度教为基础的,对宗教、民族问题采取怀柔手段的庞大帝国。诚然,此时的莫卧儿帝国内部存在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信仰,也经常会有反对帝国的起义事件发生,但这并不能作为“印度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理概念”的论据。因为世界上很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都经历过类似的阶段,如欧洲的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俄罗斯等。



4.png
18世纪开始,莫卧儿帝国盛极而衰,也曾一度分裂出不少贵族国家(殖民时代土邦的前身)。但这一时期的印度倒并非我们一般认知中的“四分五裂”,而是更加类似于欧洲的神圣罗马帝国和我国历史上的周王朝。虽然各诸侯相对于皇帝是相对独立的,但又都承认皇帝拥有帝国内至高无上的权力——不仅仅是穆斯林贵族,甚至连马拉塔人、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也是如此。这也充分体现了在150多年的时间里,莫卧儿帝国已经让南亚次大陆上的人们产生了国家认同。



5.png
在雪崩式的衰颓下,莫卧儿帝国不得已成为大英帝国的保护国。虽然英国已经在印度土地上享有了超然地位,但名义上仍然保留了莫卧儿帝国的皇帝。直到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爆发,英国人才罢黜并流放了象征印度最高权威的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并在不久之后由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取而代之。此后,英国国君开始享有印度皇帝/女皇的尊号。



6.png
为了方便对印度的控制,英国殖民者对印度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治理策略,将从莫卧儿帝国分裂出的小型政治实体认定为土邦。这与我国古代的乡绅政治不无类似。至1947年印巴独立,英国殖民者官方共计承认了565个土邦。如此庞大的数量,也难免会让我们产生“印度分裂得乱七八糟的”的感觉。但这些土邦并非等同的概念,而是一类半主权政治实体的统称,其权力义务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只接受英印政府控制,有些是受英印各省省督领导。一些土邦拥有在财政、税收、司法上的独立权限,有些则完全是英国殖民者的傀儡。



7.png
从印巴独立时各土邦的反应来看,这些土邦并没有形成自身独立的国家认同,而是在追求自身部分传统利益的基础上继续认同印度或巴基斯坦作为国家方面的认同——1947年独立时,所有的土邦均没有选择独立,而是各自选择加入了印度或巴基斯坦。土邦加入国家的流程基本是和平的,仅有海得拉巴选择独立后被印度共和国武力吞并。(另有土邦选择加入巴基斯坦却被印度武力吞并,但这已经不属于土邦与国家的矛盾了)



8.png
同时,土邦也并非英属印度帝国(British Raj)的主体组成部分。后者的主体部分其实是英属印度(British India),即英国王室直接统治的印度领土。以欧洲历史举例,印度帝国就是神圣罗马帝国,英印就是哈布斯堡王室直接控制的奥地利,土邦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其他诸侯国。以中国历史举例,三者分别相当于周王朝、周王畿和诸侯国。至1947年印巴独立,565个土邦仅实际控制了印度40%的土地和23%的人口,其余60%的土地和77%的人口都在英印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



9.png
至印巴独立,印度面临的最大危机其实就是莫卧儿帝国时期埋下的,上层统治者的伊斯兰信仰与普罗大众的印度教信仰之间的矛盾。世界历史上其实出现过很多国内出现不同信仰的情况,在很多时候,这也会成为导致国家和民族分裂乃至内战的诱因。比如断断续续打了四十多年的法国宗教战争;打了整整三十年最终导致德意志民族分裂并最终形成今天的德国和奥地利两个国家的三十年战争以及后来我们所熟知的南斯拉夫内战等。



10.png
一般处理国内宗教问题的方法通常有:采取宽容的宗教政策,使国内的各个宗教相安无事——如莫卧儿帝国时期的宗教政策、法国的《南特敕令》、罗马帝国的《米兰敕令》等;统治者改信多数宗教——如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实际同情天主教,但为了维护统治到死前一直信仰新教等;促进国内各宗教的融合——如中国古代儒释道三教合一,罗马帝国早期通知范围内的宗教融合等。其中第一条因宗教政策而变,只保一时不求长远;第二项、第三项可以或直接或根本的解决问题,但莫卧儿帝国并没有这样的意识也来不及转变;英国统治者则根本没有这样做的动机。因此在印度的国家认同形成的过程中,宗教问题成了印度迈不过去的一道坎。



11.png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兴起。英国殖民时期,印度本土的宗教领袖开始借鉴西方文化,试图将其与印度教文化合为一体。历史上这一运动被称为印度教改革运动。改良的印度教吸纳了西方“人人生而平等”的新思潮,反对英国在印度宣扬的白人至上主义。在这样的矛盾之下,改革后的印度教开始反对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并主张民族独立。也正是这样的历史渊源将印度的民族独立与印度教信仰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



12.png
这与同一时期穆斯林宗教领袖推动的阿里加尔运动形成了微妙的关系——两者都追求脱离英国独立,也都反对两国论(印巴),但在宗教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但也就是这点不一致,最终导致了印度境内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分道扬镳。印度和巴基斯坦成为两个独立的国家。总的来说,印巴分治之后,印度团结最大的隐患——宗教问题便即大体趋于稳定。另一方面,对于反对两国论的印度教徒来说,印巴分治是堪比苏联解体的重大国家灾难,这一伤痛会对他们今后的选择产生重大的影响。



13.png
虽然目前印度境内依旧有为数不少的穆斯林、基督教徒和锡克教徒,但其中占比最多的伊斯兰教徒(约占印度人口的14%)多居住于印控克什米尔西部和印度-孟加拉国交界处。基督教徒和锡克教徒分别只占到印度人口的2.3%和1.7%。印度步入现代后的最大内部隐患也基本可以归因于宗教问题及其所导致的民族问题。不过,正如同美国南方至今仍有“精神联盟国人”、加州现在还有人追求独立一样,这些叛乱多是少部分激进分子所为,并不能代表印度国家的整体情况。



14.png
上世纪80年代,印度军队和锡克教民兵在锡克教圣地阿姆利则爆发血战(金庙事件/蓝星行动),但同时仍有大批锡克教徒在印度军队中服役;印度东北部的叛乱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但印度政府在东北部诸邦的统治却并未动摇,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邦的叛乱者在本地也越来越不受支持。以至于叛乱事件越来越少,因叛乱事件造成的军警和平民伤亡也越来越少(2019年东北住邦的叛乱事件相比2013年减少了70%,平民死亡人数减少了80%)。此外,2014年印度大选中,东北诸邦的投票率均高于60%,总体投票率为78.06%,这也充分说明了该地区绝大部分人均认同印度政府对该地区的统治(投票说明认同,但不投票未必说明不认同)。



15.png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历史、宗教还是现今的实际情况来看,指望印度分裂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印度国内还存在着海量的社会问题,但社会问题在每一个国家都存在,并不能随意将其上升到国家的分裂上。另一方面,印度自独立以来,一直在遵循着自身独特的民族主义进行对外扩张,比如肢解巴基斯坦,吞并锡金,控制不丹等。这些行动极大增强了印度人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成为了印度方面缓解国内矛盾的重要手段。这直接导致印度政府始终将对外扩张和对外强硬作为一种获得选票政治手段,使其在外交上更具侵略性。而这样的一个印度,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的,切不能在各路网络大神编制的“印度解体论”中自我麻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3 07:35 PM , Processed in 0.07777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