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7|回复: 0

[影乐之声] 这样NB的片子,看一部少一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9 02: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样NB的片子,看一部少一部

 朵夫 局外人看电影  2021-01-17

IMG_5216.JPG



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事,不是强者对弱者的压迫,而是弱者对弱者的鄙夷。


在鲁迅的小说里,我们常常能读到这样的故事。


比如《药》里,那些在茶馆嘲笑造反派的普通老百姓。


比如阿Q,在赵太爷府上被打了之后,一句话也不敢说。


但碰见和自己地位差不多的小D,却气不打一处来,动手就打。


路上看见小尼姑,也要调戏一下,摸摸她的脑门。


这样的事,你说今天就没有了吗?


打开社交媒体,看看那些热搜微博底下的评论,你就不会这么觉得。


前阵子,我在微博分享了一个叫做《犴达罕》的纪录片。


IMG_5217.JPG


这片子讲的是北方一个叫鄂温克的少数民族近年来如何逐渐衰落的故事。


没想到不少人评论:


“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自然就要被淘汰”

“消亡就消亡吧”

“少点矫情吧”

……


看到这些评论,我只觉得愕然。


但仍想好好推荐一下这部小众却生猛的纪录片。


我想着,如果认真看完这个片子,那些说着“落后就该消亡”的人,或许也会动摇他们的想法。


IMG_5218.JPG

在我国北方的大兴安岭森林中,生活着一群少数民族——鄂温克人。


大约三百年前,他们的祖先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来到了大兴安岭,靠饲养驯鹿与打猎为生。


几百年来,鄂温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但因为外来人口增加,出现了大范围的砍伐和偷猎。


半个世纪下来,大兴安岭的森林面积逐渐萎缩,生活于其中的野生动物也急剧减少。


进入21世纪,当地政府决定进行“生态移民”。


大批鄂温克人和他们的驯鹿从大兴安岭腹地搬出。


从小生活在森林中的鄂温克人住进了定居点的小楼,享受上了现代的医疗和教育,还有人开始从事旅游业。


IMG_5219.PNG


但部落里的老人却忧心忡忡,因为会说鄂温克语的小孩越来越少。


2003年起,鄂温克人还被禁止使用枪支,他们的驯鹿也被赶下山饲养。


可驯鹿是放养的动物,无法适应山下的圈养,大批大批地死去。


很多鄂温克人也无法适应山下的生活,于是他们带着驯鹿,重新回到了山上。


这部片子的主角维加,就是其中之一。


IMG_5220.JPG


从外表上看,维加和普通农民没什么区别,人高马大,穿着朴素。


和很多鄂温克男人一样,被收了枪之后,他仿佛丢了魂,无所事事,终日酗酒。


但谈起过去的日子,他那懵然的双眼里,却透露出温柔的哀伤。


IMG_5221.JPG


外表粗旷的维加,其实是个大学生,还是画家和诗人。


谈起大兴安岭,他对着镜头吟诵起自己写的诗:


大兴安岭是鄂温克人的祖先留存的地方,我记得幼时,跟随母亲沿敖鲁古雅河而上......我记得那时候的人们与大自然交谈,仿佛她也有灵魂......


一天,维加和同伴上山寻找犴达罕,这是兴安岭里体态最大的动物。


过去,森林里遍布着野生的


但由于偷猎者增多,的数量急剧减少。


森林里布满了套索和陷阱,旁边就是的白骨。


IMG_5222.PNG


对于拿枪捕猎的鄂温克人来说,用陷阱是他们所不齿的行为。


巡山时,看到被套索困住的驯鹿,他们都会打开绳索,把它们放走。


鄂温克人对自然的索取是有节制的。


他们狩猎时有一个原则,那就是遵循自然时刻表,对于交配期的动物,绝对不打。


捕猎到熊妈妈和小熊,也一定要把小熊放走。


IMG_5223.JPG


维加记得小时候,他和姥姥一起去打猎。


顽皮的维加踢了一个蚂蚁窝,姥姥叭就给了他一个耳光,还骂他:


这是它们的家,你没有家吗?


仰赖森林生活的鄂温克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尊重自然,尊重所有生物。


因为他们知道,竭泽而渔就是自毁家园。


但贪婪的伐木者和偷猎者可不管这些。


无情的陷阱也不会分辨什么动物能捕,什么动物不能捕。


IMG_5224.JPG


人口稀少的鄂温克人,没能抵挡住庞大的偷猎群体,守护住自己的家园。


然而禁猎政策下来后,他们却一样被要求下了山,收了枪。


中国最后一个狩猎民族就这样告别了森林......


讽刺的是,狩猎有节制的鄂温克人下山了,但偷猎者却不会遵守政策,反而因为失去了鄂温克人的监督,更加猖獗。


这让维加和同伴们感到哀痛,但更让他们悲伤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消失。


IMG_5225.JPG


在山下生活的小孩,很少会说鄂温克语。


更不用说,从小就没见过枪的孩子,怎么可能还会狩猎?


眼看着自己民族的生活方式逐渐式微,醉醺醺的维加在镜头前,愤怒而无奈地说:


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失去了一切就面临着消亡,喝死拉鸡巴倒。


IMG_5226.JPG


在他写的诗里,同样能看到他的愤怒:


我从弓与箭的文化环球

来到了原子弹的时代


他们把我抛出去

我们的文化 正在消失

语言和制度 也在消失

还有四个青年

被带上了法庭

这是对狩猎文化

末日的审判


审判吧!

审判......


喝吧 喝死我得了

剩下的只能适应了


在他那个小小的部落里,已经有8个男人死于醉酒。


为了管住维加的酒瘾,他妈妈给他发布了相亲消息。


一个海南的姑娘——夏老师因为仰慕他的才华,找到了维加,并把他带到了海南岛。


夏老师的出现,是维加生活中的重要转折,也是片中难得明亮的部分。


IMG_5227.JPG


但可惜终究是昙花一现。


夏老师使尽一切办法让维加戒酒,像哄小孩一样,跟他谈条件。


还带他去戒酒中心,带他看中医喝中药。


因为爱情,维加也剔去了飘逸的长发,不拿酒瓶,改喝凉茶了。


IMG_5228.PNG


看到这一段时,虽然明知道戒酒对维加是好的。


但看到他庞大的身躯佝偻在矮小的楼房里,看他像小孩一样被哄骗时,我却仍然觉得他就像那被圈养在山下的驯鹿,格格不入。


也让我想起了左小祖咒那首《爱情的枪》里唱的:跟我去北方吧,逃离爱情的肤浅,南方的江山太娇媚,腐蚀了我的热血......


果然,一个北方森林的汉子,终究难以适应炎热的海岛。


一个被酒浸透的灵魂,更难摆脱酒精的诱惑。


因为戒酒失败,维加被夏老师送进了精神病院,关了好几个星期才被放出来。


因为无法戒酒,维加的这段爱情无疾而终。


最后,维加孤身一人回到了大兴安岭,回到了他熟悉的森林。


他仍然充满愤怒,眼里仍然透露着悲伤。


影片中,他一个人踉踉跄跄地走在雪地中,吟诵出他绝望的诗句:


如果有更文明世界的警察向我开枪,那就开枪吧。


IMG_5229.JPG


真实世界的警察没有向他开枪,但网络媒体上的键盘侠们,却已经向他开火。


很多人评论他就是个酒鬼。


还有人说,社会要发展,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自然要被淘汰。


读到这些评论,我不知该说什么好。


但我想起周轶君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有一集拍的是芬兰的教育。


芬兰同样有饲养驯鹿和狩猎的传统。


尽管如今依然过着狩猎生活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但在很多芬兰学校中,依然有关于驯鹿的课程,孩子们从小就被带到森林中学习。


IMG_5230.PNG

如今,芬兰也是一个移民国家,这些年还接收了很多难民,所以很多学校里,都有许多说着不同语言的不同种族的人。

但是芬兰的学校,不会要求课堂上只能说一种语言,相反很多课程都以外语教学,从小学开始,每个学生都会学习两三种以上的语言。

为了让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们为各自的文化感到骄傲,不管来自哪里,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到广播室,和所有同学分享自己家乡的语言。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完全效仿芬兰的做法。

只是常常看到很多人说:社会需要发展,文明需要进步,不能跟上步伐的文化,就应该让它自然淘汰。

不知道为什么,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说法,在我们这特别流行。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残酷竞争,在我们这的接受度也特别高。

但我想指出的是:

文明的进步其实不一定要以牺牲所谓“落后文化”为代价。

恰恰相反,在许多例子中,我们都能看到,真正先进的文明一定不是只能包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的。

真正先进的文明,是可以协调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努力达到和谐共存的生态。

所谓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真正和谐的发展,一定是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

我们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共同体,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其实都是我们所有国人所共有的财富。

任何一种语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的消失,都不仅仅是那个民族本身的损失,更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损失。

因为,从此我们可以选择或欣赏的的生活方式就又少了一种,我们中华民族在这个世界上的文化独特性就又减少了一些。

所以,我不知道有什么理由,看完这个纪录片,我们可以事不关己,甚至幸灾乐祸地说,“落后的文化就该让它消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9 09:44 AM , Processed in 0.0697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