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9|回复: 0

[哲史艺丛] 秦始皇的「书同文」,其实失败了 | 短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5 10: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始皇的「书同文」,其实失败了 | 短史记

 陈慕谭 短史记-腾讯新闻 2021-01-15


作者丨陈慕谭

编辑吴酉仁


说一说秦始皇的“书同文”。


所谓“书同文”,就是统一文字。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文字的写法与读音存在诸多差异。秦灭六国后,为便于政令的传达与执行,嬴政遂命李斯等人“书同文字”①,制定全国通用的标准文字。


按许慎的总结,这场文字改革,乃是以“罢其不与秦文合者”②为目的,旨在废除与秦国文字存在差异的六国文字。共造出三篇字书,分别是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和胡毋敬的《博学篇》。


这三篇字书中的新文字,因取自“《史籀》大篆”(殷周时代的古文字)而在字形与笔划上有所改动,所以被命名为“小篆”(有学者认为,小篆这种字体之前已经存在,李斯们的工作是对其进行整理)。


下图左半部分是大篆,来自“史颂鼎”金文拓片,右半部分是秦始皇“书同文”之后的小篆,来自“琅琊台刻石”拓片③。可以很容易看出,与大篆相比,小篆的特点是造型更华丽、字体更齐整,笔画也更简略


6DC054EC-F2FF-4307-87F5-5C4E8111837C.jpeg
♦ 先秦大篆(左)与秦小篆(右)


秦始皇的“书同文”,即是欲凭借着强大的国家机器,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推行小篆。对于这项改革,后世评价以高度赞誉最为常见,主要是说此举以“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实现了文字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④。


但这并非史实。


“书同文”改革之后,秦王朝共计存在着八种文字,分别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按启功的研究,大篆是古文字,小篆是秦始皇致力推广的官定文字,隶书则是自底层新兴的一种简化俗体。其他五种属于有特定用途的特殊文字。


最终成为通用文字的,并非小篆,而是比它更容易书写,也更容易辨认的隶书。在秦帝国存在的短短十余年里,作为一种钦定文字,一种官方意志的产物,秦小篆大体只用于一些朝廷的重要场合(比如泰山祭天刻石),从未在民间普及。后世学者几乎一致公认,秦小篆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最短命的文字之一”⑤;“在汉字史上,小篆只起到了官样文字的作用,而不是一种流通文字,也不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环节”⑥。


出土文物可以证实这一点。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了一批秦简,共计千余枚近4万字。这批秦简虽然有多位书写者,但字体颇为统一。与秦小篆大不相同,这批文字的造型与笔划,实际上介于古隶书与汉隶书之间,一般称作秦隶。它们的具体情状,可参见下图。


096D7E45-6B5F-4249-8551-5556F6DD97F4.png
♦ 睡虎地秦简《效律》(部分)


显而易见,虽然官定小篆在笔画上,已比古文字大篆更简略,但云梦秦简里的这批隶书,又要比小篆更容易书写。它们不但笔画更少,形体也已化繁为简;不但字形向扁方发展,笔道也在变圆为折。扼要说来便是:秦小篆“不切实际地保留了较多的象形成分,使得笔划圆转、笔速迟缓”,隶书则“化圆为方,折笔简疾”⑦,是一种更有效率的信息传递工具。


所以,许慎才会在《说文解字》里说:秦帝国统一之后,“烧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没完没了搞事情,结果便是“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这些事全都摊到底层秦吏们的头上,导致他们有大量的文书工作需要去做;更容易书写的隶书,而非雍容华贵的钦定小篆,就成了他们一致的选择。


秦帝国灭亡后,小篆成了一种装饰性文字,有时会被用于碑额与印信。但留存至今的汉碑与汉简,主要是隶书,很难见到小篆。


也就是说,秦始皇的“书同文”,实际上是失败的。


70412D4A-37F3-447E-8F97-B98521BE816D.jpeg
♦ 东汉隶书所刻“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1964年出土于北京西郊。


既然民间(主要是底层秦吏)已流行更易书写和辨认的隶书,秦始皇与李斯们“书同文”时,为何不在现成的隶书上做整理,反要另起炉灶推广更难写的小篆?


这或许是因为,隶书的“出身”太过卑微。


关于隶书的由来,汉晋之际的知识界,流传过“程邈狱中造隶书”的故事。大意是:程邈是秦帝国底层衙门里的一个狱吏,因事被判入狱十年。程在狱中不愿虚度光阴,整日推敲自己从前做文书工作时常用的那些字,对它们做了改进,更便于书写。出狱后,这套新文字得到了秦始皇的青睐,“以为御史,使定书”⑧,于是就有了隶书。


这种故事,可信度自然是低的,底层囚犯被始皇帝看中,更接近演义而非史实。但它的广泛流传,至少意味着在两汉魏晋之人看来,隶书的创造者(或曰整理者)只能是底层使用者


在当代,则有学者认为,秦国隶书的源头其实是兵器铭文。秦制,工匠造出兵器后,须刻上“工隶臣某”这样的文字,“这类文字是刻画上去的,须用很大的力气,因而也形成了与篆书完全不同的握笔(刀)方法和运笔(刀)方法”⑨。刻字时多用直线和折笔(隶书的基本特征),要远比多用曲线和圆笔(大篆和小篆的基本特征),省力太多。这种说法,未必是正确答案,但却是一种很合理的解释。


消灭六国后,秦始皇自认为是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为了配得起这一伟大,他搞了许多事,不但给自己创造了“皇帝”的名号,还废除了针对君王行之已久的谥法。在他眼里,从前的名号没有一个配得上他,当代及后世之人也没有一个有资格对他做出历史评价。


不难想见,当秦始皇决定废除东方六国的文字,来一场“书同文”的大变革时,绝不会选择“出身”卑微的隶书。只有那经过李斯等人整理、得到了嬴政审核通过的小篆,“结字纵长,结构均衡对称,线条匀整,行笔宛转圆通,一派端严整饬、和谐典雅的典范美形态”,才配得上用来记录秦始皇的赫赫功绩——今天所能见到的秦小篆,如“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全部是在歌颂秦朝帝王。⑩


8864DF2A-63D9-421B-A5FA-E91CBAD25E08.jpeg
♦ 泰山刻石拓本


有学者如此评价秦始皇的这种做法:


“秦灭六国之后,本该顺应时势,采用简便的隶书。但是秦国为了保持征服者的尊严,竟然采纳李斯的主意,断然逆历史的潮流而动,下‘书同文’之令,以早已过时的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强迫推行,并以严刑峻法作为后盾。……秦亡之后,各级政府迅速改用隶书作为通行文字,足以说明秦的‘书同文’非但不是功劳,而且是逆历史潮流而动。”⑪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靠着强力解决。秦始皇死后,秦帝国土崩瓦解。早已用惯了隶书的秦吏们,迅速投入了新王朝的怀抱。在新时代,是隶书,而非秦始皇钟爱的小篆,实现了真正的“书同文”。



850757CD-C7B5-47FB-B5EE-CD5D46F00BDD.png
①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许慎:《说文解字·序》。
③图片引自《中国教育活动通史第2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山东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2页。
④《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8月第1次印刷,第44页。
⑤王立群:《千古一帝秦始皇(下)》,大象出版社2016年版,第320页。
⑥王蕴智:《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现象探索》,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5页。
⑦殷伟仁:《隶书之源非小篆》,《江海学刊》1995年第3期。
⑧卫恒:《四体书势》。
⑨马超、胡长春:《六国文字与隶变关系的再思考——黄惇先生<战国竹简墨迹的笔法问题>一文阐微》,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⑩王祖龙:《楚简帛书法论稿》,湖北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213页。
⑪史式:《皇权祸国》,万卷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24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8 11:27 PM , Processed in 0.0874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