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9|回复: 0

[百家杂谈] 一个已经成熟的城市,该学会自己做这十件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 05: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已经成熟的城市,该学会自己做这十件事

造就  2021-01-06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观测(ID:GJCSGC-SASS)

 

01


城市作为疫情集中爆发地,

治理能力经历大考


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城市作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汇集地,也成为疫情的集中爆发地。


中国,武汉封城雷厉风行,并在封城之后得到了全国乃至全球华人的支持和援助;


在美国,由于严重的政治分歧,多地封城措施无法通过,纽约州长不得不含泪呼吁民众戴上口罩并保持社交距离;


在英国,病毒变异、传染力骤增70%导致伦敦在圣诞节前夕封城,在此前的第二轮封城中,伦敦警察局在封城的首日逮捕了104个被警方称为“一群人无视新的防疫规定聚会”的人;


在印度,不少城市封城期间为了阻止民众上街,警察手持木棍对“非法”出门的民众进行驱赶。


IMG_8894.JPG
图源:新华社


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代名词,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之下却显出了能力局限,如何提升城市的四种能力值得深思。


一是供给保障能力,城市是人口聚集地,也是消费中心,新冠疫情导致的封城行动是否有相应的物资供应保障,这是引发人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二是应急调配能力,封城只是阻断病毒传播,但更重要的是对患者采取治疗,如何有效调配应急物资和人员,这考验的是城市的应急能力;


三是民沟通能力,封城意味着民众的权利受到抑制而政府的权力得到扩张,在这一过程中,官民之间该如何保持有效沟通,这是抗疫情政策成败的关键;


四是议题建构能力,新冠疫情导致的不确定性增加要求社会各界要形成统一共识,全城团结一心共同应对不确定性挑战,城市政府的议题建构能力则是确保这一过程能够顺利进行,并确保城市抗疫这一长期战役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

 


02


疫情重击已然步履蹒跚的全球化进程,
城市谋划对外开放与本土扎根再平衡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迅速蔓延,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截止2020年12月31日,疫情已导致全球感染新冠病毒患者超过8千万人。疫情影响下,各国纷纷采取“封国”、“封城”政策,国际经济互动受到巨大影响。


2020年上半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同比下滑49%,上半年流入发达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降至980亿美元,下降了75%,其中流入美国的外资为510亿美元,减少了61%。欧洲发达经济体更是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外资净流出。


受“封城”影响,国际间人员流动集聚下降。2020年11月25日,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航空客运量预计将暴跌至18亿人次,比2019年的45亿人次下降60.5%。


IMG_8895.JPG
图源:The Washington Post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预测显示,2020年全球经济将收缩4.3%,两年内或将有1.3亿人陷入极端贫困。在这一趋势下,全球化在2020年呈现出速度趋缓和规模收缩态势。


在外部链接强度急剧下降的状况下,作为国际要素流动枢纽的国际城市将发展视野逐渐转向周边区域与本土经济。在疫情控制较好的区域,城市群与大都市圈的发展成为新的城市合作热点。


在中国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后,202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提出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中国主要国际化城市在城市群、大都市圈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区域协调作用进一步凸显。


国际城市强化城市群、都市圈联系的现象,显示出城市与周边区域形成协作,在外部环境集聚变化过程中提升根植性与本土服务功能的新趋势


同时,开放性城市也着力谋划对新一轮更高标准经贸合作的部署2020年10月、11月,深圳特区40周年与浦东新区30周年的庆祝活动,展现出中国城市推动形成高水平开放功能的发展方向。


同时亚太地区高水平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与推进,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城市服务周边跨国区域互动的需求。


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标志全球最大自贸区正式诞生。2020年11月与12月,中韩两国元首分别表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


亚太地区区域经贸合作水平的提升,将有助于区域内国际城市进一步形成基于本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城市间互动网络。

 


03


多种运动、动荡席卷各地城市,
疫情进一步激化城市包容性矛盾


2020年5月25日,美国明尼苏达州白人警察通过跪压式暴力执法导致46岁的明尼阿波利斯黑人男子乔治·弗洛伊德死亡。


该事件发生后,美国30多个城市爆发了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包括黑人白人在内的成千上万民众走上街头,为非洲裔群体声讨公道,并向欧洲等其他城市快速蔓延,成为美国黑命贵(Black Lives Matter)运动自2013年成立以来发生的一次最大规模抗议活动。


IMG_8896.JPG

图源:CNN


这是美国长期存在的种族矛盾在疫情期间受党派干预而呈现的一次突发式大冲突,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健康不平等、就业困境等诸多因素相叠加,对全球城市的多元化、包容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具体而言,这一事件对具有高度国际化的全球城市产生两大影响:


一方面,“黑命贵”加剧了美国城市的社会撕裂,如何加强多族群的利益均衡、努力扩大就业,真正构筑一个既具包容、又具活力的国际大都市,成为后疫情时代全球城市的一个长期性艰巨任务。


另一方面,此次“黑命贵”运动中有大量白人参加的事实表明,除了种族不平等以外,欧美国际大都市还面临着严重的贫富分化和教育、医疗、就业等普遍性不平等问题。


如何高度关注“沉默的大多数”,解决好整体不平等问题,是任何一座全球城市未来需要高度关注的重大议题。

 


04


东京奥运会推迟举办,
城市需要警惕大事件遭遇波折的风险


受疫情影响,东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宣布将原定2020年举办的第32届夏季奥运会延期至2021年7月23日举行。


这项重大赛事的延期给日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全方位损失,不仅导致门票、餐饮、住宿、电视转播等关联消费骤降,还重创了全球赞助商和利益相关的本土企业。


IMG_8897.JPG

图源:The Telegraph


据估算,日本在筹备2020年奥运会的近7年过程中,已耗资约250亿美元,为最初成本预算的4倍之多。SMBC日兴证券公司预测,推迟举办奥运会将给日本带来2020年年度GDP损失约7.8万亿日元,约合741亿美元,占日本往年GDP的约1.4%。


即使奥运会于2021年得以举办,日本也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耗,据英国BBC推算,日本直接经济损失将达118亿美元。


在全球化时代,城市热衷于通过举办大型赛事、承接国际有影响力的论坛、开展国际艺术节等“大事件、大项目”,以吸引全球目光、促进本土投资、拉动城市增长并寻找潜在合作机遇。这是城市得以跻身全球竞争佼佼者的重要机遇。


但历史上由于突发事件造成国际盛事延期或取消的现象屡有发生,德国柏林、日本东京和芬兰赫尔辛基的夏奥会与冬奥会都曾被迫取消,新冠疫情之外如诺如、寨卡病毒也曾为奥运会主办方带来困扰,对主办国家造成始料未及的影响。


国际盛事即蕴含机遇,也存在风险。


城市发展需十分警惕或预留充足弹性空间以应对国际性大事件、大项目中止带来的风险,从城市发展全生命周期的视角看待国际盛事,优先制定能够链接未来发展目标、优化城市空间的超前战略,增强城市弹性,才能使国际赛事在城市本体开出绚烂之花。

 


05


灾后恢复起于灾难伊始,
考验城市灾后恢复能力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随后政府出台了稳定生产、企业纾困、复产复工、发放消费券和开展地摊经济等政策,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发掘经济潜力和加快经济恢复。


米兰则是通过紧急拨款、延期偿付、增加政府预算、重启法令等措施,减轻疫情影响和加快经济复苏。伦敦于12月20日再度封城,导致经济刺激和《新冠冬季计划》等政策受到影响,部分灾后恢复工作暂停甚至倒退至初期阶段。


灾后恢复推进的前提是灾难可控,否则恢复工作将会停滞甚至是倒退。灾后恢复工作起于灾难伊始,考验了城市灾后恢复规划和执行能力。


IMG_8898.JPG

解封后的武汉车站

图源:RFI


首先,初期灾后恢复在“稳”,必须解决城市居民的生活安全需求,评估灾难所造成的损失和灾后恢复需求,确定恢复工作的时间表和优先级,为灾后恢复做好准备工作。


其次,中期灾后恢复在“渡”,承接初期灾后恢复工作,推动中期恢复顺利过渡,确保中长期灾后恢复工作精准衔接,避免重复工作。


然后,长期灾后恢复在“合,将灾后恢复长期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避免灾后恢复工作与城市发展背道而驰。


最后,灾后恢复规划在“执”,确定恢复工作的具体执行部门和监督部门,强化各部门的执行能力,保障各部门之间的沟通顺畅,准时保质保量完成恢复工作。

 


06


疫情冲击引发城市规划多问题维度和多空间层次再思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迅速蔓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秩序,引发了各界对于城市空间如何应对疫情防控和后疫情时代以人为本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度再思考。


其一,是对城市规划的根本问题进行反思。


以1845年英国诞生公共卫生法为开端,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公共卫生紧密相关,当公共卫生防疫再次成为城市规划无可回避的话题,城市发展回归对人的安全和健康的关注成为普遍共识。


其二,是对与疫情防控直接关联的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和生命线系统安全的反思。


武汉、纽约、伦敦、米兰、圣保罗等城市在大规模疫情爆发时都面临公共卫生设施严重不足的挑战,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快速建立,以及将其他公共设施改建为“方舱医院”取得了良好效果,预留应急场地和设施,保障防疫物资、生活物资的供应生命线安全,建设更加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成为国际城市发展新的目标和任务。


IMG_8899.JPG

10天内修建交付的火神山医院

图源:World Architecture


其三,是对多层次空间格局未来发展的思考。


在宏观的区域层面,人口和经济联系紧密的都市圈和城市群成为疫情扩散的重要路径,而在都市圈和城市群范围内协同防疫抗疫、联合复工复产的成效也较为显著。


未来,城市之间既要加强互联互通,平衡因封城、停航、分流、检疫大规模运用折射出的城市综合性枢纽与分布式网络之间的矛盾,也要设置必要的生态和安全屏障。


在中观的城市层面,疫情的传播引发了人们针对高密度人居环境的讨论,一种观点认为高密度人居环境是造成疫情快速扩散的关键,另一种观点认为密度不是最决定性的因素。


但可以达成共识的是,城市规模聚集与空间格局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需要防范安全风险,综合考虑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


在微观的社区层面,社区作为高密度人居环境中最小的公共生活单元,居家隔离引发针对社区生活圈公共空间配置和城市设计优化的广泛讨论,如何营造一个宜居、健康的居住环境,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

 


07


城市发展面临风险和冲击有增无减,
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韧性成选择


2020年城市发展最大的外部冲击是受新冠疫情的巨大影响,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能力面临挑战,城市韧性接受考验。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1月23日中国武汉第一个封城,3月开始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全球大多国家先后宣布全国“封城”,12月以色列、法国、英国等国家甚至又实行了一年的第二次、第三次封城。


这些“封城”举措导致经济萧条、社交隔离,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治理受到系统性考验。


此外之外,城市安全风险仍然存在,如8月4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区因仓库管理存在严重疏忽发生巨大爆炸,造成30万人约占贝鲁特人口的20%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超100亿美元。


为了应对城市发展的各种风险和冲击,通过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数字化转型来提升城市韧性成为城市发展重要战略选择。


IMG_8900.JPG

图源:Pixy


第一,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提升在线经济、宅经济等新经济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推动传统经济的数字化转型,给受冲击的城市经济带来发展新动能。


第二,加快数字社会建设可以推动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缓解社交隔离带来的社会冲击,如在线慕课、网络会议、远程医疗、数字博物馆等带来优质低成本的社会服务。


第三,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为城市发展带来新治理技术和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如疫情监控、跟踪和隔离等以及网上听证、社情民意等为城市应对疫情冲击提供治理新模式。

 


08


新冠疫情促进各类线上活动蓬勃发展,
数字经济面临产业发展机遇与多领域挑战


贯穿2020年全年的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工作、休闲娱乐、交往等方式。


人与人“面对面”的场景和机会被最大程度地限缩,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开始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IMG_8901.JPG

图源:Capacity Media


户外出行日益依赖实时健康信息登记,中国推出了能够整合个人防疫信息的“健康码”,美国加州、新加坡、墨西哥等地也开发了具有疫情信息追踪功能的应用。


线上购物方式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美国“黑色星期五”线上交易额达到90亿美元,同比增长22%,达到历史新高。


数字金融在这一年也得到长足发展,比特币价格于2020年底不断刷新历史新高并成为全球第20大货币,与此同时中国也正在加快金融业数字化转型。


创作类娱乐休闲社交软件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在疫情期间的身心压力,全球网民日益流行在TikTok、Instagram、YouTube、bilibili等平台创作并分享自己的多媒体作品。


不过,数字技术与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积极应对相关障碍与风险所带来的挑战。


一是,数字产品(尤其是具有基本公共服务属性的产品)需要加强包容性设计,关注老年人、身心障碍者等不同群体的需要。


二是,把握好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数据利用之间的平衡,积极推动立法保障个人数字隐私权。


三是,加强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互信合作,推动数字应用产品的跨区域双向推广。


四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避免资源向少数具有先发优势的数字企业过度集中,促进数字技术与市场健康发展,保持永续的创新活力。

 


09


线上教学和文化传播经历压力测试,
拓展知识和文化传播主流维度


2020年,在新冠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时期,全球许多国家的中小学和大学几乎都开展了“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育活动,全面进行了线上教育和文化消费的压力测试,展示了文化传播新维度、新可能,拓展了城市公共文化场域从实体空间到线下线上结合的建设新思维。


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也普遍实施了远程授课。


在K12教育领域,城市得益于较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高的居民收入水平与较为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线上教学与在线文化传播已经全面铺开;一些国际教育展也将线上教育选作2020年的展览主题。


此外,未来5G通讯技术VR/AR等人工智能技术都有可能增强和丰富线上教育的体验,从而扩大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线上教育与新媒体文化传播能否就此成为主要教育形态与主流传播媒介,还需要回答好三个问题:


一是线上教育作为新模式和新工具,如何实现教育三大基本目标的平衡,即思维训练、价值培养、情感交流,特别是价值培育与情感交流的体现。


二是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网络组织最为发达的空间,长期以来依赖于人与人面对面的思想交流。过度依赖线上传播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习者的群体意识和集体观念,不利于个人与社会正常关系的建立。


三是在公共教育资源领域,限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较为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线上教育的拓展如何提供更好的城乡教育平等的机会,防止加大了城乡教育、文化鸿沟。


IMG_8902.JPG

非洲卢旺达,一个小孩正在用收音机听课

图源:UN

 


10


全球气候异常严重警示下,
主要碳排放国家展现减排雄心,
未来城市面貌和路径将有深刻改变


2020年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突破记录,不同地区灾害加剧。


据世界气象组织(WMO)消息,2020年2月南极西摩岛的最高温度达到20.75℃,是南极有记录以来高温首次超过20℃。南极大陆气温变暖的后果不可估量。


IMG_8903.JPG

融化的冰川

图源:Vox


NASA发布的卫星数据显示,连续燃烧了近7个月的澳大利亚大火在2月中旬结束,火灾造成超过10亿野生动物丧命,1170万公顷的土地被烧毁。


2020年9月,美国加州发生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山火,火灾蔓延到华盛顿州及俄勒冈州,烟雾遮盖了整个旧金山湾区和北加州地区的上空。创纪录的灾害正是地球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缩影。


面对严峻气候变化的警示,国际社会再次展现了共同应对的决心和担当。


2020年12月全球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表示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法国拟就是否把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写入宪法举行全民公投以示决心。英国政府提出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至少减少68%。美国新一届政府承诺将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协定》。


而城市作为工业国家碳排放主要空间,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键,以低碳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低碳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将深刻改变未来城市发展面貌和路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0 03:28 AM , Processed in 0.06445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