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林汣琰
编辑丨吴酉仁
说一说“过劳死”这个日本舶来词。
1987年,43岁的中年男子八木俊亚,在东京一家中型广告代理公司上班。基本上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十一、二点才能回家。这年2月的某天,他比往常早了一个小时回到家中,给女儿辅导完功课后即上床睡觉。午夜时分,八木俊亚感到身体疼痛,未能等到急救车就去世了。后来,妻子在他的笔记本里发现了这样一段话:
“在今天‘繁荣的日本’,奴隶般的工人,实际上生活得比过去的奴隶还要悲惨。”同年8月,一位叫做安田真司的汽车引擎设计师,在公司的食堂里突发脑溢血去世,时年37岁。留下了妻子和三个孩子。去世之前,他已连续三年持续高强度、超时长工作,早上7时离开家门,次日2时回到家中,也没有节假日。悲痛中的长子说,父亲将自己活活累死在公司,实在是“太愚蠢了”。八木、安田们的死亡,引起了整个日本社会对“过劳死”(Karoshi)的关注。媒体开始频繁报道此类事件,律师、医生与工会组织也行动起来,举办“过劳死学术研讨会”、“过劳死辩护团全国联合会”,开设面向全社会的“过劳死”免费咨询服务——1988年4月,大阪率先开通“过劳死电话咨询服务热线”,由律师与医生来回答员工本人或其家属关于“过劳死”在法律援助和生理预防方面的问题。热线极受欢迎。于是,同年6月,又成立了全国性质的“过劳死电话咨询服务热线”。法律界与医学界,还试图对“过劳死”这一术语的涵义,做出学术上的界定,将其变成一个具备法律与医学意义的“社会性疾病概念”。比如日本国立公众卫生院的医生上畑铁之丞,曾提供过这样一种关于“过劳死”的定义:“劳动者在生理条件承受不了的情况下进行劳动,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遭到破坏,其结果是疲劳过度,但仍在进行着过度的劳动,导致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最后造成致命的崩溃。”再后来,因无法承受超时长工作而自杀、而诱发哮喘等疾病死亡,也被归入了“过劳死”的范畴。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发表的一篇论文里,上畑铁之丞披露,他咨询调查了203例“过劳死”,结果发现:(3)只有不足15%的人在发病后被抢救了回来,其余全部死亡。超过半数是在24小时内猝死。(5)三分之二的病例每周至少需要工作60个小时以上,半数以上的休息日须用来加班,属于长时间超长时间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