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9|回复: 0

[哲史艺丛] 他的词里,有最繁华的临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4 02: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的词里,有最繁华的临安

最爱历史 2021-01-04

以下文章来源于菊斋 ,作者别贺

E6023773-C961-4AC5-9B8F-436152611655.jpeg


1


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刘辰翁《忆秦娥·中斋上元客散感旧》

公元1258年,元兵南下,几个月的时间连破数城。

山雨欲来风满楼。

此时离临安城破还有17年,将亡的都城有着回光返照式的盛大假象,偌大的皇城上空回荡着冶艳歌姬那若有若无的吟唱,入目皆盛景。

临安城还是那个天下读书人向往的地方。

这年,刘辰翁因“严君子小人朋党辨””而得罪宰相丁大元,因涉嫌诽谤的名义,剥夺了他第一次做官的机会。

他不知道写下这样的文章会得罪人么?

他当然知道。

他不想做官?

他当然想。

二十六岁的刘辰翁清楚,失去了这个机会,从今往后可能都不会再走进临安城。

写一篇歌功颂德的太平文章不难,难的是怎么让自己心安理得。

和文天祥师出同门的他,也有着师兄弟那样的豪气,那种“知道写了得罪你,但不写出来不舒服”的天真勇气。

好在第二年丁大元罢相,朝廷恢复了这个热血青年的贡生资格。


2


两年后,他被补录为太学生,第一次见到了他的老师江万里。

两年又两年,刘辰翁回到临安,参加当年的进士殿试,恰逢权臣贾似道把持朝政,目中无人,更甚当年丁大元。

三十岁的热血青年不负众望,出言忤逆权臣。

宋理宗维护贾似道,亲自把刘辰翁的名字放在了丙等,约等于倒数的名次。

这次倒比上次强,好歹倒数的进士也是进士。

朝廷里口口相传刘辰翁有多么耿直,刘辰翁自己也是知道的。可刘辰翁脸上有点挂不住,他可是当年的解元,乡试第一名。

只得推说亲人年迈,自请做了赣州濂溪书院山长,远远地逃出临安。

两年两年再两年,他的好老师,赋闲近四年的江万里出山,任福建转运使,刘辰翁自觉有望,投奔老师做了个安抚使。

这一次,他终于学会做官。

母两国太夫人初度,谨上小词,用献为王母三千年之曲。
丞相衮衣朝戏彩,年年庆事如新。尊前一笑共儿孙。人间传寿酒,天上送麒麟。
缥缈祥烟连北阙,天颜有喜生春。蓬莱清浅海光平。今年初甲子,重试碧桃根。
——刘辰翁《临江仙》

贾似道的母亲过生日,刘辰翁写下这首贺词。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两度出言得罪两任丞相的不畏强权代表,一个宁可自毁前程也不愿粉饰太平的文人,一个朝中赫赫有名皇帝钦点的耿直进士,一个宁可自请离京维护脸面的热血青年。

2944F0A4-CF46-4466-89B5-8BEC54367333.jpeg

▲《临安年市图》(局部) 图源/图虫创意



3


值得庆幸的是,他终于掌握了为官之道。

贾似道作为贵妃的弟弟,早年横行霸道的毛病直到做丞相也没改过来,直到打了胜仗,回到朝廷,宋理宗和宋度宗父子俩把他惯得越发无法无天。

十天上朝一次、不给皇帝行礼、西湖上盖一个大院子把姬妾美妓全拉来日夜玩乐,大言不惭地化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他的院子起名叫“后乐园”。

时人称“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平章就是宰相的意思。

当然,宰相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比如斗蟋蟀。

别人斗蟋蟀只是找乐子,贾宰相不愧是朝廷专业人才,斗着斗着,写出史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促织经》。

后人把他和宋朝另一权臣秦桧并论,“至如贾似道专国,威权震主,至度宗为之下拜,其权更甚于桧与弥远。”

这样的人做宰相还能被两任皇帝重用,以至于朝廷大小官员很大一部分都被换成了贾似道的门客,腐败乱象自不用多说。

腐烂到根的朝廷不值得,也不配拥有敢说真话的人。

刘辰翁次年随江万里入临安,出任临安府教授。掌握了为官之道的他,终于又回到了繁华的临安。

此时离他第一次来临安,已经过去了七年。

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的七年,足以把一个青年的热血晾至干涸。

可他还是不习惯,他的老师江万里也不习惯,仅半年,两人便双双离开临安。

两年又两年,赋闲再两年。江万里不是个能安心在家的人,他怎么不知道风雨飘摇的朝廷已是大厦将倾?

从小读书以科举为己任的文人,读着圣贤书长大,眼里看的是四书五经孔夫子。无论身处何方,他们心里总是装着家国天下。

天下盛世,同看海晏河清,王朝末路,就陪它一起走完。

江万里带着他的好学生又回到临安,这次刘辰翁在临安只待了一个月半,因母亲病故返回江西。

刘辰翁在江西闲居数年,1273年,江万里来到湖南做官,刘辰翁得知,急忙来拜访。

这是两人最后一次相见。

江风吹拂过山岗,岸边翠柳发了两次新芽。元军从北往南打进饶州,江万里走完他四十余年的官路,带着全家老小一百八十余人投水殉国。

“左右携孙,自为纷纷,父忠子孝,兄贞弟烈,天义妇顺,笑赴止水。”

陪伴自己多年的恩师以这样的方式逝去,刘辰翁自然是悲伤的,奸臣当道的王朝,不值得付出。

朝廷在此时忽然想起,还有个叫刘辰翁的人可以用,于是宰相陈宜中荐居史馆,他没去。

第二次,授刘辰翁太学博士,他没去。

其实刘辰翁心里一直惦记临安,只是当时江西到临安的道路都被元军堵塞,没去成。

第三次,朝廷任他为知临江军。

刘辰翁读书人出身,初任书院山长,再任中书省架阁,一直以来,他做的都是文官。

能看出来,朝廷实在没人了,不然也不会连请他三次,最后一次甚至是知临江军这样的半个武官。

这次他也没去成。

65EE01EC-5A76-4E79-9B42-5EC31F5DAAF1.jpeg
杭州西湖 图源/摄图网

1276年,临安城破,这个承载着无数文人士子向往的富丽都城以一种狼狈的姿态毁于元军刀马之下。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刘辰翁《柳梢青 春感》

1279年,崖山陷海,宰相陆秀夫背着年幼的宋末帝跳海而亡。

刘辰翁得知恩师江万里的养子江镐可能生还的消息,一路从庐陵到都昌。

其实刘辰翁心里清楚,找寻江镐只是个引子。恩师跳江,皇帝跳海,临安不再,大宋已经成了故纸堆里的朝代。

身为遗民,总得做点什么事,叫自己还有活着的奔头。

元世祖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初,他在都昌埋葬了江万里,连同恩师一起埋葬的,还有他深藏在心底半生的一汪热血。

之后刘辰翁回家,不出仕,不任职,只写文章和教书,他得把从恩师那里学来的东西,一代代传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往后的日子里,他仍固执地在作品上留下宋朝的纪年,哪怕元朝的皇帝已经登基数年。

他在家中以前朝遗老的身份写了十七年文章,作品大多感怀故国,字里行间沾着化不开的浓稠哀伤。

不知午夜梦回的时候,他是否会想起二十六岁那年,满腔热血的年轻文人下笔多么慷慨激昂。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红无寐,满村社鼓。
——刘辰翁《永遇乐 璧月初晴》

都不见了,就像他永远回不去的临安。

他曾见过最繁华的临安,也曾经历过最腐败的官场,可如今都没有了。

宋朝女子多穿长褙子,把身形勾勒得越发颀长,踏乐而舞,执檀板高唱,美不胜收。吃着冰湃瓜果,饮百样茶点,走过喧闹街市,有天子高居庙堂,有市人走街串巷,有游子感怀叹息,有美人红袖添香。

这是他亲历过的地方。

白鹭洲书院的同学评价刘辰翁“思其平生,肝胆火热”。

纵观他的一生,在濂溪被迫给贾似道的母亲写贺词,在都昌忍痛埋葬恩师,在庐陵隐居教书,都算不上“肝胆火热”,除了在临安,他讽权臣,轻高官,打马街市,观灯河间,用尽毕生火热肝胆。

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
父老犹记宣和事。抱铜仙、清泪如水。还转盼、沙河多丽。滉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冻、散红光成绮。月浸葡萄十里。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
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又说向、灯前拥髻。暗滴鲛珠坠。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
——刘辰翁《宝鼎现 春月》

他晚年诗词里的临安,富丽繁华得就像那年初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6 10:34 AM , Processed in 0.0394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