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3|回复: 2

[转贴] 华人在马来西亚的“锡业王国”,如今没落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12 03: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20-12-12 03:46 PM 编辑

华人在马来西亚的“锡业王国”,如今没落了

最爱历史 今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读懂本星球 ,作者本星君


马来西亚的霹雳州位于该国西海岸线上,其首府城市有个很讨华人喜欢的名字——怡保。


汉字中,“怡”意为喜悦,保则多含有保护、保佑之意。这个地名符合华人“讨口彩”的独特文化心态。的确,这里也是马来西亚城市中华人聚集的地方。


在怡保市,华人占总人口比例远远超过马来人,是当地第一大民族。


如果在怡保旅游,还有几处打卡景点,分别是大奶巷、二奶巷、三奶巷。这更是颇具华人色彩的称谓。


IMG_5132.JPG


和某些地方“二奶村”、“二奶小区”的含义不一样,这里的大奶巷、二奶巷、三奶巷并不意味着此处聚集着当代人的二奶、三奶。


一百多年前,当时一位马来西亚著名企业家将自己的店铺,交给明媒正娶(在当时法律条件下合法)的几位太太打理,故而店铺所在的地方得名大奶巷、二奶巷、三奶巷。


这位马来西亚著名企业家叫姚德胜,和怡保30多万华人的祖辈一样,因为一种独特的矿产资源而迁徙在此处。


这种矿产就是锡矿


1878年,姚德胜为讨生计从广东、江西交界的平远县来到这里时候,还是个穷困潦倒的普通锡矿劳工,凭借华人的勤奋品质,终成当地颇有影响的实业家。


马来西亚的锡矿如何成就了那一代华人的崛起?靠着锡矿发家致富的华人,又遭遇过哪些痛苦的经历?


IMG_5133.JPG

▲怡保街头的壁画,描绘了华人最初在这里充当锡矿劳工的历史




1.华工下南洋的辛酸路


马来西亚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锡矿资源更是著名,曾经有着“锡的王国”的美誉。上文提到的怡保也曾被誉为“世界锡都”。


其实论锡矿储量,中国才是“锡的王国”。


IMG_5134.PNG

▲现在全球锡矿储量示意图


中国不仅现在锡矿储量丰富,而且使用锡矿的历史悠久。早在商朝之时,锡就是制作青铜器的主要金属,由此可见我国开采和利用锡的历史十分悠久,不仅如此,我国锡矿资源也十分丰富,并且长久以来我国的制锡技术也十分先进。


IMG_5135.JPG

▲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的青铜器,国内的大型博物馆中商周青铜器几乎是标配了,其实锡是青铜器的主要成分之一


而作为锡矿储量世界前列的马来西亚,其开采时间则比较晚,直到十五世纪时,马六甲王朝才开始大规模地开采锡矿。


19世纪之后,英国人的到来改变了南洋的历史进程,也改变了这里的锡矿开采。


率先进入蒸汽时代的英国开始了对马来西亚殖民地的大规模开发,而英国人开发的所有种类中,矿产资源占据主要地位,其中自然包括锡矿。但是要想大量开发锡矿资源,怎么着也得有充足的劳动力。


IMG_5136.JPG

▲马来西亚矿产资源分布图,马来半岛西部的太平-怡保-吉隆坡一带曾是马来西亚主要锡矿出产地


那么要去哪儿找人呢?当年英国人倒还真没为此费啥力气。当时正处于英法联军侵华所造成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人打仗的时候就灵光一闪,觉得让中国人去充当苦力在合适不过了。


一来中国离马来西亚路途较近,二来当时统治中国的晚清政府已经腐朽到人神共愤的地步,三来中国老百姓素来起得比鸡早干的比牛多,劳动素质那是没的说啊。所以不管从哪方面来说,让中国人来充当开发锡矿的苦力可谓是再合适不过。


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人在翘着二郎腿叼着烟卷谈判时不遗余力地将“清廷容许外国商人招聘汉人出洋工作,充当廉价劳工”这一条件悄咪咪地加进了《北京条约》中,而中国也从此开启了新的一段大规模移民浪潮——“下南洋”。


IMG_5137.JPG

▲《中英北京条约》第五款,即上图中右数第三列,规定清廷容许外国商人招聘汉人出洋工作,充当廉价劳工


有了华工群体作为充足的劳动力,加上英国人贪婪又没有节制的采矿力度,1883年,马来西亚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锡生产国


IMG_5138.JPG

▲上图中马来西亚的三个地方:怡保、太平、十八丁港皆因锡矿而兴起。为了运输开采出来的锡矿,1885年,英国人修建了太平到十八丁港的铁路。马来半岛上的第一条货车能通行的公路,也是专门为了将锡矿运输到港口而建


但是下南洋的过程却充斥着无尽的心酸,首先英国人派人招募华工,然后装船运送至马来西亚,本来是合法合理的招工行为,但是在利益的趋势下,这个过程开始充斥着阴险和欺诈。


当时的招工头眼里除了钱就是银两,所以为了更多地获取金钱,他们惨无人道地通过坑蒙拐骗甚至绑架胁迫的方式“招募”一批批的华工,这些华工在包工头所描绘的“黄金梦”的趋势下,登上了背井离乡的运工船,从此卷入了西方工业发展和开发南洋的心酸历程。


IMG_5139.JPG

▲华工契约图示


当年对于这群下南洋谋生的华工有一个特定的称呼——“猪仔”,因为他们的生活待遇极差,在出国前他们是成群地关在一起,吃饭时食物被装在一个大盆里,所有人围着盆抢食,简直与牲畜无异。


由于产业的黑暗和管理的疏松,上船后他们也会受到虐待和羞辱,而且卫生条件极差,传染病时常爆发,因而最终能够登岛的已经是寥寥无几。


IMG_5140.JPG

▲“猪仔”华工登岸景象


登岛之后,他们便被分配去当苦力,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成为了采锡工人。不过这些华工毕竟不是奴隶,而是实实在在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合法劳工,所以只要他们劳动至约定期限,便可赎身恢复自由。


IMG_5141.JPG

▲一百多年前怡保附近的一个锡矿和那里的华人劳工


这些华工在经过长期的苦力劳动,最终赎身恢复自由后,大多数都选择了留在当地生活。毕竟回国路途遥远,而且国内还处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下,政局并不稳定,所以留下来建设新家园成为了这些华工的普遍选择。


IMG_5142.JPG

▲马来西亚的太平市在发现锡矿之前只有3个华人,十九世纪中后期这里因锡矿开采而兴旺后,大量华工涌入,至今这里都是华人为主的地方,街头到处是中文招牌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2 03: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华人创造了“锡的王国”最好的时代


这些华工在恢复自由之后,开始从事各种商业活动,他们有的成为了种植园主,有的做起了工匠,有的成为了贩货郎。


由于华人普遍具有勤劳能干的精神,于是这他们的买卖越做越大,涌现了一批有名的实业家。


当年的马来西亚各大港口城市,比如马尼拉、槟城、巴生港、丹戎帕拉帕斯等地,到处都是操着闽南语或者粤语吆喝贩卖货品的华人老百姓。远洋到那儿的人,若不知道的还以为自己坐错了船到了大清国。


本文开始提到的姚德胜,最初就仅仅是锡矿的一个雇工,后来被矿主任命为矿场工头。


有了一定积累后,他改当起了小贩,在怡保市开设“德和号杂货商店”。待自己的商店赚足后,又重新回归锡矿开产行业。只不过,这次姚德胜则是矿主的身份了。


他在当地收购锡矿矿山,并用采用式机器开采,很快变成了当地颇有影响的实业家。


IMG_5143.JPG

▲锡矿开采后熔炼制作出的锡锭


由于华人有着特有的故土情怀和勤奋刻苦的精神,很快在锡矿业大展身手,积累了不少财富,于是这又吸引更多的华人为锡矿而来。


新来的华人又积极勘测新的未开发的锡矿,为开发马来西亚和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其中吉隆坡市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


吉隆坡是马来西亚的首都,同时也是该国国内最大的城市。不过在马来语中,“吉隆坡”一词的意思是“泥泞的河口”,因为在18世纪中叶时期,那时的吉隆坡还是一片蛮荒之地。


在1857年,87个华人乘坐小船来到这里勘探锡矿,历经艰难万苦,最终在这片处女地发现了大量的锡矿,但是这批勘探者也付出了几十条人命的代价。


IMG_5144.JPG

▲1884年的吉隆坡景象


发现锡矿后,在这批华人首领叶亚来的领导下,吉隆坡很快就变成了一个繁华的城市,大量的船只和货物从这里流通,而叶亚来成为吉隆坡的主要建设者,同时也享有“吉隆坡王”的称号。


IMG_5145.JPG

▲有“吉隆坡锡矿大王”之称的华人胡子春,在怡保附近的端洛开办的锡矿矿场(摄于1903年)


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另一个群体——当年本地的马来人。在华人到来之后,之前马来人创建的采锡厂不敌华人,因为马来人不仅面临着与华人有这技术上的差异,还面临着人手短缺的问题。


但这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当年马来人的认知十分清奇。他们总觉得矿工应该是由底层的罪犯去承当,而不应该是劳动人民,所以相比于采锡,马来人更倾向于务农!


所以在华人在采锡业大放异彩的时候,不少的马来矿主都觉得反正自己的场子也比不过华人,何不干脆把厂子卖给华人,自己快快乐乐地回家斗地主,啊呸,回家当地主,这难道不香吗?


比如当年怡保的马来矿主拉惹比拉就因为无法与华人矿场竞争,就把他最大的锡矿卖给华人。于是在1890年后,马来人的势力渐渐退出了采锡业的舞台,而将其拱手让给华人。


IMG_5146.JPG

▲正在马来半岛端洛的锡矿矿场洗矿石的华工


正是由于华人吃苦耐劳的品质,马来半岛的锡矿开采在20世纪初进入鼎盛时期。1901年,小小的马来半岛锡产量就达到4.7万吨,占当时全世界锡矿总产量一半以上。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2 03: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马来西亚采锡业的华丽落幕


进入二十世纪后,英国人才反应过来,合着自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本来想让华人当奴隶结果华人竟然当起了爸爸!于是,英国人开始挖空心思地想把锡矿业的垄断地位给抢过来!


但这时候的华人在采锡业基本处于了垄断地位,实在难以匹敌。于是英国人在经过了长期的冥思苦想之后,他们开始在开采技术上做文章。


虽然华人在马来西亚采锡业上一呼百应,但是毕竟开采技术上还比较传统,无法与机械化的先进机器相提并论。而当年大英帝国就是靠机器发家的,所以英国人还是回归本行,进行技术转型升级。在挖矿中使用疏浚机,很明显的提高了挖矿效率。


IMG_5147.JPG

▲先进的采锡船


原本马来西亚锡矿中1912年华人矿场占百分之八十,欧人矿场仅占百分之二十。但自从1912年之后英国人的锡矿公司采用先进的机械铁船采锡后,双方所占比重就逐渐发生变化。


1928年,华人矿场的锡产额占百分之五十一,欧人矿场为百分之四十九;1930年欧洲资本锡产量占生产总额的五分之三,1939年增加到三分之二,至此华人锡矿业开始走向了下坡路,处境日益困难。


于是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英国在采锡业基本处于了领先地位,而华人只能排居第二。


IMG_5148.JPG

▲20世纪中叶仍在开采的马来半岛西部的主要锡矿场


不过英国人也没高兴多长时间,毕竟都已经处在二十世纪了,民族独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马来人也是时候干点什么了。


在世界民族独立运动无法抵挡的趋势下,英国人也想开了,所以马来西亚没有经历太艰辛的独立运动过程,就于1957年8月31日正式宣布了独立。


IMG_5149.JPG

▲马来西亚独立


马来西亚独立后,发展经济成了首要任务,但这时的马来人扭脸一瞅,发现国内的经济基本都掌控在英国人和华人的手中!此时,由于国家已经独立,所以英国人的势力已经开始渐渐退出舞台,但是华人的势力实在令马来人感到不安。


于是,马来政府出于各种考虑,最终于1970年实施了带有鲜明民族主义色彩的“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目的就是增强马来人的经济力量,削弱外族势力,其中矛头直指华人。


就这样,华人在锡矿业的繁华终于不再重现,马来人在政策的扶持下渐渐壮大,华人与锡矿的缘分也就此落幕。


但是事情还没完,马来人的运气实在不好,由于之前华人和欧洲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大规模开发,加上来自巴西的竞争和锡价的下跌,马来西亚的锡矿开采量急剧下降。


IMG_5150.JPG

▲马来西亚锡产量与全球产量的对比图


所以马来人的锡矿企业占据C位后,并没能得意多久。到了1985年,锡矿枯竭危机迫使马来西亚政府强制关停了150家锡矿公司,曾经的被誉为“锡的王国”的马来西亚,在锡矿产业上也就黯然失色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9 02:08 AM , Processed in 0.1223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