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4|回复: 0

[百家杂谈] 托马斯·赫斯维克:站在上海世博会英国馆前,你会不会也在惊喜中透着困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5 05: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20-11-25 05:56 PM 编辑

托马斯·赫斯维克:站在上海世博会英国馆前,你会不会也在惊喜中透着困惑

 造就 造就 2020-11-24

6万颗种子,6万根每根长达7.5米左右的透明亚克力杆随风摆动。

 

IMG_4885.JPG
IMG_4886.JPG

IMG_4887.JPG

上海世博会英国馆&透明亚克力杆近景

来源:Daniele Mattioli


站在上海世博会英国馆前,你会不会也在惊喜中透着困惑,它的设计者是谁?它是建筑么?它想表达些什么?


它的设计师在24岁就成立个人工作室,被《泰晤士报》誉为“英国当代最具创意的奇才”,36岁获得具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菲利普亲王设计奖”。

 

他就是具有当代达芬奇之称的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



FD6FF60D-83C4-4F32-9C47-7BEF516FCF8F.jpeg

托马斯·赫斯维克

英国建筑与工业设计师

上海世博会英国馆、复星艺术中心建筑设计师


在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的方案竞选中,他以“种子圣殿”设计理念,击败包括建筑界女魔头扎哈·哈迪德在内的其他五家建筑事务所,获得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的设计资格,这也让他的名字传遍全球。

“种子圣殿”不仅展现了当代建筑对传统造型的瓦解,也展现了赫斯维克借由建筑形态将观念、感知落实到建筑上的真实体验。

 

最终,“种子圣殿”成为世博会最受欢迎的十大场馆之一,在世博会期间,共接待750万人。


IMG_4888.JPG
英国馆内景,透明亚克力杆中的种子
来源:Daniele Mattioli

托马斯自此开始了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不解之缘。随后他开始了“外立面会跳舞”的复星艺术中心的设计和苏州河畔“千树”项目的构思,都成为了上海的地标性建筑。

 

IMG_4889.GIF

“外立面会跳舞”的复星艺术中心

 

正值上海设计之都十周年之际,设计之都主办方邀请到托马斯·赫斯维克,听他讲述与建筑、与上海有关的故事。


在他看来,对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的设计,是他本人和他所创办的工作室的转折点,也让他开始思考建筑与城市的融合,而这正是当代建筑所缺少的。

 

IMG_4890.JPG

托马斯设计的陀螺椅

来源:Pinterest

 



以下是托马斯的自述:



大家好,我叫托马斯·赫斯维克,我非常高兴能“几乎”和你们在一起,或者说,我非常沮丧不能够真的和你们坐在一起,坐在你们漂亮的会场,并与我们的“千树”项目——一座令人惊叹的沿河建筑,只相距几英里的距离。

 

我很高兴能够与你们交流,因为我感到(自己)与上海历史的过去十年缘分颇深。

 

令人惊叹的是,上海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UCCN)的设计之都,至今已有十年了。

 

我很荣幸能参与其中。而且,距我们为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献力设计已有十年了。


IMG_4891.JPG

上海世博会英国馆草稿


工作室里的朋友则说,“不,是你不理解。中国的观念在2010年就会超过(英国)。

 

这说得多对啊。现在我很自豪能庆祝这个十周年的纪念日。


我真心觉得那也是我们工作室的转折点。我真的感觉到来自上海和中国的友谊之手,这给了我极大的鼓励。

 

我知道上海在发展成为经济和创新中心。一直以来,它在不断创新,在委托(创新的项目),拥有一种欧洲没有的自信。

 

世界也确实地感觉到,现在的中国已经被视为应对气候危机的领导者。

 

在我们开始英国馆项目和世博会之前,关于中国的叙事似乎是中国是气候问题的主要制造者,但我认为人们逐渐而深切地意识到,通过创新的思考,而不是对已有想法的实践,中国可能是问题的主要解决者。

 

我们的研究结果也告诉我们,中国人与自然有着异常密切的联系。

 

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们很荣幸获得世博会国家馆中的金奖,有750万人走进我们的展馆,因为他们想看看“种子圣殿”的结构。


这对我来说很有趣,因为后来我们了解到,中国人们去理解和体会它的方式,这让我感到中国比英国更加了解我们的想法。


我们也得到了英国文化协会的大力协助以创造出这座建筑。我真的很感谢他们,他们是英国杰出的文化大使。

 

英国馆也促成了许多其他的项目。在离你们不远的外滩上,占地45万平方米的外滩金融中心,使我们有机会去探索如何寻找一个想法,既具有前瞻性,也致意中国的惊人历史和丰富文化。

 

而我的兴趣是步步前行地探索中国丰富的传统材质、纹理和工匠精神。这就是我们有机会在不同的项目中做的事情。

 

十年前的世博会,还促成了我们的“千树”项目,这是一个32万平方米的项目,其中还包括历史建筑。

 

IMG_4892.JPG
IMG_4893.PNG

苏州河畔“千树”项目

Design & Source:Heatherwick Studio

 

我感到从中成长并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因为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自然与城市的融合是当代建筑一直缺少的东西,而中国给了我们机会,去真正解决这种问题。

 

“千树”项目前一半现已完成,它也影响了我们在新加坡和日本正在进行的项目,并引发了我们对“情感”的认真思考。


我们感觉到很多正在进行的城市建设,甚至包括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都忘记了人们感受的重要性。


他们遵循功能需求,创造了避雨的地方,承纳办公桌和计算机的地方,让人们睡觉的地方、学习的地方却常常做成了感受贫瘠的地方。

 

我们经历了新冠疫情,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点,即设计环境的人性化比以往更加重要。

 

在我看来,融合自然一直是营造场所中至关重要的一点,以给人们建造出带来精神抚慰的空间。

 

然后,我们有幸得到机会,在我们的设计工作中,进一步推动这方面的发展。例如,在世博会结束后,我们受谷歌委托,与一家名为BIG的公司合作,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山景城设计了它们的总体规划和总部项目。

 

而且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使工作场所更加自然,并寻找一种策略,去创造场所,让人们聚在一起的动力超过以往的空间。

 

这是疫情导致封锁的生活中所缺少的,即你可以因为封锁在家工作,但是这里缺少的要素是人们在一起工作时奇妙的化学反应。

 

在建造新建筑物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尝试思考如何融合“爱”。这听起来有点多愁善感,但是到底如何建立与人们产生真正联系的场所?

 

毋庸置疑,可持续发展性与完成项目中的能量使用有关,以及创建它所需要的耗材和内含碳量。

 

IMG_4894.JPG

新加坡伊甸园公寓 

Design & Source:Heatherwick Studio

 

但是,除非有人真心喜爱这个地方,否则它就不会延续下去,更无从谈起“可持续”。因此,这是一个有趣的杂耍和平衡的游戏,是我们尤其喜欢做的事情。

 

在“千树”项目中,我们就得到这样一个机会。在南非,我们也一直致力于另一个项目。

 

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是学习如何不拆掉建筑,而是给现有的结构注入新的生命,让现代性和创新性能够存在其中,以致敬使用者和所在地的文化。

 

而且我认为,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比以往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所有的地方都需要与情感发生联系,并以某种方式体现文化性。

 

思考对人们真正重要的事情,并将城市视为具备欢乐的东西,而不只是机械的东西。

 

数字技术,意味着人们在一起已经不是必选项,但当你和别人相聚时,就意味着你们选择在一起。这种“在一起”时的质量就非常重要。

 

我认为这适用于所有方面,甚至包括医疗保健,如我们刚刚完成的一个地处英格兰北部的医疗建筑。我们一直努力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真正体现,并重新给它定义。


IMG_4895.JPG

利兹Maggie’s疗养中心

Design & Source:Heatherwick Studio

 

我觉得我一直在学习和汲取的这些经验,以及我们工作室的发展壮大(已有200人),起源正是中国。

 

IMG_4896.JPG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 

Design & Source:Heatherwick Studio


正是由于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和立于其中的英国馆,我们才有机会探索一个想法,探索与一个国家的联系。


而这友谊之手不仅是友谊,它还增强了我们的信心,我感到一种无比的忠诚以及承诺,将我的心和激情投入到我们在中国的合作项目,而尤其是上海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


因此,我希望你们今晚有一个特别的夜晚,我希望我能被允许和你们在一起,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隔离几个星期,因为这绝对值得。

 

所以,我希望很快见到你们!


本演讲由托马斯·赫斯维克在上海设计之都十周年论坛工业设计主线论坛上发表。

指导单位: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活动主办单位: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造就科技。

战略合作单位:脉伽特(上海)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上海杨树浦馨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8 06:45 AM , Processed in 0.1461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