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8|回复: 2

《原佛》辑刊|第二辑•经解篇|宗舜法师:净土本义(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6 04: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佛》辑刊|第二辑•经解篇|宗舜法师:净土本义(全)
宗舜法师 原佛  昨天

微信图片_20201026172900.jpg
宗舜法师2014年6月1日至2日讲于苏州西园寺



      首先谈谈殊胜的缘起。

      第一,我和西园寺的缘分。研究所是九六年创办,我是九七年来求学,有幸成为第一届毕业的研究生,也经历了学习、管理,个中滋味我是深有感触。正如唐代义净三藏写的《取经诗》中所说:“后人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他人不知道取经的艰难,就觉得得到佛经很容易,把经随便一卷(放在一边),看得太容易了。现在大家觉得很自然,一伸手就有,往往就会把来历看的太容易了。十七年以来,我见证了整个西园寺“三艰”:艰苦、艰辛、艰难的发展。这不是一个普通人站在局外,吃着现成饭能够体会得到的。九六年创办戒幢佛学研究所的时候,我还没有出家(我是九七年元月份出家)。当时我还在武汉市的江汉区委宣传部工作,就在《佛教文化》上看到写创建戒幢佛学研究所的一个纪实,描写了这里环境如何的优美,藏书如何的丰富。当时我在心中就特别的仰慕,想到要是能到这里去读书就好了。就是这么一个因缘,动了这个念头。九七年元月份(初十)剃度以后,在三门跟老上师学,也承担了很多工作。后来我跟老上师说:我在家还有时间读书,我现在披了袈裟事情更多,忙得连看书的时间都没有了。这不行,跟我出家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我要赶快逃掉。所以安居一完,请了假就跑到西园,看看这个地方行不行。如吉法师管教学,很慈悲,很欢迎我;这里环境和藏书也都跟自己预期的一样,于是就留下来。当时大和尚让我就在这里安心的读书,好好把研究所的事物管起来就行,并且答应了我的两个请求——两个不管:第一,财务跟经济有关的方面不管;第二,跟人事有关的不管。也就是除了研究所跟弘法、佛教教育相关的事情以外的所有事情,我都不参与、都不管。我就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情况下开始学修,相当于研究所办的第二年。所以我是完全知道这期间的艰难的,也知道我们一以贯之的一个标准。

      第二,西园寺的办学是跟时代的脉搏紧密相关。九六年,是刚刚佛教教育复兴的时期,西园寺就出现了一个高级的研究所,成为大家心目中向往的圣地。经过了这十五年的发展,佛教又面临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当前,我们国家把佛教的定位是,中国优秀文化的复兴,佛教要担当重任,佛教要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承文化、文明的一个载体。这样的时代背景,对于佛教来说是千年难遇,是佛教发展的极好的时代。大和尚顺适时代机遇而提出调整研究所的办学方向,提出对汉传佛教要重视,其实这都是由来有自的。十七年前,西园寺办的这个学就已经定位——我们为佛教培养高级人才,培养弘法、研究、管理最核心的三类人才。这是从来就没有改变过宗旨,从来就没有更改过最终的初衷——初心。大和尚并非今天怎么忽然有什么创新,而是把握研究所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呈现不同的发展样态,仅此而已。只大家明白这一点,就知道我们研究所的脉搏是紧密和佛教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大和尚提出的对汉传佛教的重视,尤其要对天台、禅宗、净土重视。汉传佛教表面上看来是八宗并弘,其实核心就是三家:教宗天台、行门宗禅、归心净土。

      天台是什么呢?天台是理论依据,是整个的信仰的理论来源。为什么要尊天台,不尊唯识、也不尊中观?难道是祖师们不知道唯识与中观重要么?不是。核心是因为天台宗的立教是依靠《法华经》。《法华经》是什么?《法华经》是一乘圆教、圆顿之极,而且是会三皈一,是畅佛本怀的究竟圆满的真谛。《法华经》是我们大乘行人修行的皈依之处,法身慧命安立之处。离开《法华经》讲别的,要么不圆满,要么就是偏于某一方面。“教宗天台”并不是只以所谓的天台宗立教、立信仰,更是暗藏着以《妙法莲华经》的会三乘归于一佛乘立教、立信仰,讲一切众生学修行持都是为了成佛这一个终极目标。《法华经》是真正的成佛之道,前面的那些都只是方便道,开权显实,唯在法华。所以教宗天台隐藏的核心是教宗《妙法莲华经》。这个永远不会错,只要承认自己是大乘行人,归宿绝对不错。

      行、行门,以禅入手是中国的特色。原本如来禅的禅那、祖师禅的见性,在中国的禅里面是统一在一起的,但是今天受一些学者影响,大家很容易把它割离,说祖师之禅是祖师禅、如来之禅是如来禅。但是,哪一个祖师开悟前面不修如来禅呢?有几个祖师是不坐禅的?无论是哪一个禅宗的祖师,没有离得开禅那之禅、禅定之禅的。如来禅和祖师禅其实在中国的禅宗里面是一个禅。方便,是坐禅的这个定,而见性则讲究《六祖坛经》里面说的三无:无相、无念、无住。无相、无念、无住和禅定之禅合起来才会发生作用。没有一个说光拿禅能成佛、或者光拿无相、无念、无住没有禅作依托而能够成就(除非是极好根器的人)。所以这两个是入手方便,极容易找到深切的身心受用。离开禅的方便,中国佛教也没有什么特色可言。所以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之特质唯在禅宗”,其实原因也就是如来禅和祖师禅的合体,绝对不是单一的一个。

      最后归宿在净土一门。我常常讲,一个人有没有信仰,只需要拿一根金针一验——看他有没有净土宗信仰,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究竟有没有大乘佛教信仰。我们今天讲的都是大乘佛教信仰,学修大乘跟南传或者其他无关。为什么呢?净土是什么?净土是一个归宿。可不可能有一个人不要这么个归宿呢?我们这样讲,尽形寿——当这期的生命结束以后,我们一定只有三条路可以走:第一条成佛,成佛自然有净土,就无所谓求不求生净土;第二个,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不用去净土,随业力,最高到天、最低到地狱;第三个,成佛我们觉得自己离得太远,六道轮回没有一个人愿意,这两条路既然走不通,就剩下唯一的一条路——往生净土。不然准备到哪里去?有没有第四条路?绝对没有。一定只在这三条路里选一条。即生成佛,看来有一点难;六道轮回我们不愿意;所以最后兜率净土、药师净土、阿閦佛国净土……十方无量净土你总要去一个。它是驿站,是我们学修的一站,在那里充电、学法、供佛培福,最后再建设自己的净土。所以如果一个大乘行者否定净土信仰,这个人绝对是一个伪大乘信者,是一个伪菩萨。为什么要这么讲?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净土本义”就是要告诉大家,净土宗不是一个单单念佛往生西方的净土宗,它是一个成佛之道,是一个究极圆满的成佛之道。它的意义绝对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样——只是生到哪一处去(那只是小小的一个方面),所以净土信仰是我们的归宿。

      立教有了、入门方便有了、归宿有了,学佛不就完整了么?把这三家抓到手上,可以说这就叫“穷尽诸佛的本觉因心”——把核心的都给抓到了。所以这一辈子只学这三家足矣,其他的一切都统摄在这个里面。大和尚讲重视三宗的时候,我忍不住拍手叫好。

      这十多年以来,我自己常年专诵《法华经》、《普门品》、《药师经》,诵了若干遍以后才发现净土才是核心的归宿。我研究了净土差不多快二十年的时间,从九八年底开始在弘法部做讲座,二零零零年以后开始在佛学院讲净土宗、讲《菩提道次第论》,讲了很多课,一直在谈净土。过去大家只知道我们批评汇集本啊,批评一些不完备的净土观念、偏颇的净土观念,其实就没注意到,我对净土是有极其深切的信心和好乐的。其实,我一开始跟一般人一样,对净土也没有那么大的兴趣,而是在研究过程中,越研究深入越发现里面的奥妙无穷,可真不是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禅的部分更是如此。本身我就很喜欢禅宗,也喜欢学禅宗的典籍,包括后来追随净慧长老承接禅宗法脉,成为曹洞四十九代传人。净慧老和尚给我写的传法偈,法卷上面就是这么写的:“西园相见十年前,亲切乡音问老禅,皎洁一轮空界月,清光历历照中天。”十五年前净慧长老来西园寺参访,我领着长老在西园兜了一圈,最后到弘法部。现在我还珍藏着当时老和尚送的一串凤眼菩提的念珠。就是这个因缘,十年后有这个传法。我跟他是老乡,所以叫“亲切乡音问老禅”。你们知道传法偈是干嘛的?传法偈就相当于今天的防伪标签。为什么呢?法卷上写的传法偈是要量身定做的,因为它保证了这个一定是传给你的,别人不能冒认。为什么呢?一般传法偈会写藏头诗,把法派名藏在偈子里面,但容易冒认。我们这个冒认不了。西园寺十五年前见面,我跟他是老乡,这些东西谁能冒认去呢?所以这个因缘留在这,我现在还常常看这个,很感动。净慧长老当时就说西园寺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佛教的一个前途。当时就是这么说的,长老眼光过人,他知道西园寺办这个事情将来有什么好处,所以河北佛学院的建立也是老和尚花了好大的心血。

      所以这天台、禅宗、净土三家是我们的核心、神髓、肝胆,离开这个基本上没有立足之处。离开这三家,中观、唯识全不好使。不离这三家,没有中观见也没关系,没有唯识判设也没关系。为什么呢?稀里糊涂的念佛,稀里糊涂的往生,稀里糊涂的就成佛了。否则如何说净土独胜,还要横出三界呢?还要唯识才能往生?要学中观才能成佛?那完了,大部分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人都成不了。

      今天讲学佛的次第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拿现有的次第来框。大家容易说要有一个从一开始到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一个阶梯,才能算一个完备的佛教。这个话对不对呢?应该说对了一半,或者说对了一部分。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回到禅境,禅宗干什么?禅宗说我接引的是最上乘利根之人,所谓明心见性,刹那之间电光火石的当下会心,要次第干什么?要次第就不是禅宗,祖师禅就是为了打破次第,所以他是圆顿之极,是第一个不论次第的法门。第二个净土宗,为什么要设立净土宗,是因为竖出三界的法门太难了。竖出三界就是次第,净土的祖师早就说过,像一个虫子在竹子里面想要出头,就开始咬,啃啊啃啊,第一个节啃穿了,跟着到了第二节再往上啃,一直啃到竹梢,才能见天日出头,这就是次第法。净土宗的祖师说,这样子修下去大家没有办法看到希望,怎么办呢?特地把佛说的净土的这一部分拿出来讲横超,或者横出,怎么个横法?你现在是竖着咬,我这横着咬,竹子再厚,三毫米五毫米、一厘米、一米,总归比十几米长的竹子短的多吧。你横着咬的时候,三毫米五毫米咬破了就见天日了,不用咬十米。以佛之果觉为众生因心;以全佛之功德的本体,让我们刹那得到受用。不用你去集积资粮。靠佛的愿力,回向给我们。这是两力:自己的信力和佛的愿力,两个起作用之后刹那之间就是横超三界。这个又是一个不论次第的法门。所以再讲次第,大家又修不起来。能海上师当时讲《菩提道次第论》的时候就讲过,我们因为圆顿与次第常常打架。他说,真正地圆满的教,圆顿是次第之上的圆顿,次第要包含在圆顿里面,这样合起来修才圆满。单讲圆顿——偏空,很多人缺少实证变成口头禅;专讲次第,大家好像永远看不到希望在哪里。把这两个合起来才是圆满。

      在讲之前我为什么要渲染一通?就是现在强调三宗并弘,是符合中国佛教的发展的。这才是汉传佛教的根底、基础和归宿。这三家大家如果过去觉得好像他们不重要,那今天可就要开始重视起来。我们自己总结一下,这三家都有中观或者唯识的学修见地在里面。这不是说抛开戒律。戒律是基础的基础,再加上这三宗的特色,基本上把大家要想学习的都包含在内。以后有因缘,还有很多大德法师跟大家分享其他内容,我们今天就着重来讲“净土本义”。

      其次, 净土究竟是什么。

      今天讲净土,大家大部分人是把它看轻了。有的人说净土宗还有什么理论可讲,或者说净土宗还有什么玄虚奥妙可言。这个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倒归净土的大批祖师全部是通儒通教的,甚至兼通宗。通宗、通教还通儒,最后弘扬净土。假如说净土没有什么高妙之处,他们何以死心塌地。我们应该问自己,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中间的奥妙,他们却念兹在兹,原因何在?大家看轻的原因就是没有深入学,这是第一;第二,我们把净土看的太小。第一是看的太轻,第二是看的太小。今天只要一说净土宗就一定是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或者念阿弥陀佛就叫净土。那么往生兜率内院怎么办呢?往生东方净土怎么办呢?还有其他的各种十方诸佛净土怎么办呢?它不是净土宗吗?所以我们把它看的太小,小到把原本很广的一个净土信仰给无比局限了。《观无量寿经》讲“净业三福”,起码还要修三福,我们现在却只以持名代替所有,就进一步把它小而又小。当然我们会有各种解释,说一句佛号万德弘名,一切具足。这样一讲有点像天台和禅的讲法,一念都具足。但是本具和你能不能顿证还不是一码事,不是本具就能顿证,不是本具就能即生成就的。天台讲六即佛,理即和究竟即的圆满究竟还远得很。所以太轻太小才导致我们忽略在净土上的学修。

      我们今天的课不是讲净土的历史,也不是讲净土宗的修学要义,我们定位在先认清楚净土的本义,再谈其他。

      净土怎么解?清净的国土,庄严的国土。对不对呢?对,但是不全。我们今天要讲“三义”给大家——净土的本义是有三义,哪三义呢?

      第一是偏于名词性的,净土就是佛土。讲净土的时候就是在讲佛的刹土。我们娑婆世界也是净土。不少人认为这个明明是秽土,怎么娑婆世界也会是净土?关于这个问题在《维摩诘经》里面讲过,当佛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的时候”。阿难心中产生疑惑,他说我观娑婆世界高低不平、秽恶充满,难道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因地所发的心不够清净,才招感娑婆世界秽恶不堪这样的一个果报么?难道释迦摩尼佛当时发的大菩提心是杂染不清净的么?当他产生这个念头的时候,螺髻梵王说:“仁者莫做此念”——你不要这样想,我观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是一样清净庄严的。是因为你们凡夫业障障碍你才看不到。这就是我们常在经典里看到的:一条河,天人观是琉璃,凡夫看是一条河流,饿鬼看是一条流满脓血的河流,三人所见均不相同。是为什么呢?业感差别。螺髻梵王讲完这个话以后,释迦摩尼佛伸脚用大拇指按一下大地,与会众生全部看到自己坐在莲花座上清净庄严,每个人就是身处在极乐世界一样。佛再把脚一收,好了,娑婆世界又回归我们今天的样子。这就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其实还是个净土。这是第一义,偏于名词的义。佛的国土都叫净土,因为佛不可能成就一个秽土。秽土也只是为了度众生的一个净土,他是化现秽土像的净土。

      第二是偏于形容词性的,是清净的,庄严的佛土,这是大家知道最多的。

      第三是偏于动词性的,是庄严净土,净佛国土,清净净土,也就是建设净土。这不是动词,是动宾结构,一个词组,这样的结构是偏于建设。这个太重要了。一般人平时理解的都是偏于名词和形容词的净土,所以才把目标定位所谓的净土宗就是往生西方。而在大乘佛教经典里面强调的“净土”,第三个含义才是核心。净佛国土才是整个的菩萨道的精髓,离开这个,无佛道可成。净土不是用来自己居住的一个好的环境,它是用来摄受众生用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下面引经论可以来证明。

      第三条太重要了,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净土宗原来是立足在建设净土上,那就把整个净土由一个成佛之道变成一个单纯的往生之道(那就太狭隘了)。往生之道是成佛的一个方便,而成佛有无量法门。严净净土、庄严净土,有无量法门,念佛往生一门而已。净土宗的第八祖莲池祩宏在明代早就说过:“华严具无量门,念佛求生西方,乃无量门中一门而已”。这么判设,他认为华严境界比净土要高。到了九祖藕益智旭就不同意莲池的观点,他就认为净土最高。这是有一个判教不同,但是我们要知道,莲池大师早就说净土具无量门。其实用经论来印证,莲池大师的说法更接近佛在经典里面描述的情况,以下就通过经论的依据,从这三个方面帮助大家推进对净土有一个新的认识。

      我们来看第一条,“净土本义”第一条是国土和刹土的含义。这样的涵义是在佛经里面也是常常见到,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在《妙法莲华经》中的《如来受量品》里说:“我净土不毁”。根据梵文的翻译,这个净土就是说的佛的国土——我的国土不会受劫灾变化的影响。即使风灾起、火灾起,乃至世界成住坏空,我的净土是永远不毁的。如来寿命无量无边,这是《妙法莲华经》里面讲的,这样的净土其实包含着我们佛教所讲的三身和四土。

      三身,法、报、化三身。法身,是我们说的修摄律仪戒成就的;报身,是修摄善法戒成就的;化身,是修饶益有情戒成就的。这也是我们讲的菩萨戒的三聚律仪为什么重要,因为成佛就要靠这三条,少了一条就不行。摄律仪戒不修,法身成就不了;摄善法戒不修,报身不能圆满;饶益有情戒不持,化身修不圆满。所以三聚净戒和三身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戒幢律寺有律的核心,跟净土、跟成佛就有了天然的关联,三身就靠菩萨三聚净戒成就。

      四土,大家听得最多的就是天台宗的讲法。我们说常寂光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也叫实报无碍土、凡圣同居土。天台宗讲的最多,这个不是我们讲的重点。为什么呢?因为天台宗的讲法大家太熟悉。另外唯识宗讲的跟三身能够紧密结合起来的土,是我们要补充学习的,所以我们以唯识宗的讲法作为我们主要的学习内容。哪四土呢?法身成就的是法性土;报身成就报土分为两个受用土:自受用、他受用;第四个其实就是化土,变化土,度众生用的。“三身四土”,用唯识的讲法最容易贯通,所以我们学教,不需要死守一家,我们毕竟不是天台宗的专宗学院,哪一个讲法容易让我们契入我们就学哪个,哪一个能够融汇我们就学哪个。三身的法性身也叫自性身,法性土也叫理土,理土是以佛性以绝对真理作为他存在的依据。这个土是什么样的呢?根本是无土之土。无土是说他没有任何形象,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一个处所。所以我们说生到常寂光土去,或者生到法性土去,可不可能呢?不可能,因为没有这么一个土可生。那这个土怎么理解呢?法身遍一切处啊,青青翠竹、郁郁黄花、山河大地,无不是法性的显现。所以法性土在哪里?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汇归法性之土,就是把我们汇归到绝对真理的状态。我们不以光、也不以声音、不以形象存在,但是跟光、跟声音、跟世间万物却是一模一样。所以法性土,既神奇又平常。神奇是因为他是绝对真理,平常到青青翠竹、郁郁黄花都能悟入,这就解决了参禅何以能开悟。大家始终有一个疑问:那个开悟太玄虚,我不相信,为什么禅能开悟呢?——是因为法性遍一切处啊,搬船运水也好,砍竹子烧火做饭也好,还是喝茶跌落茶杯,也就是我们讲的五蕴六尘,根根尘尘与法界是一体。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十八界,这十八界是什么的佚名?法界的佚名,我们讲法界是什么?就是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涵括一切法,别的法怎么能超离过这十八界呢,整个法性也不过就是这十八界上的相契入的部分。耳根圆通以声音入道,香严童子以触觉入道,大势至以香光庄严念佛入道……《楞严经》的二十五位圆通全是讲自己的那一个部分,某一根某一尘某一个境界。但是,它开出二十五门,二十五门只是强调学的入的那一门、证的那一门,而不是终极圆满。哪一个是终极圆满呢?这又得回到《法华经》。《法华经》的观音菩萨的普门才是圆满、终极圆满。大家想,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很厉害,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也很厉害,香严童子香光庄严叫妙香圆密闻沉水香开悟。现在蛮流行香道,但是香道的本意大家未必去研究过。香严童子才是香道的鼻祖。为什么?《楞严经》里面说,佛教观有为相。什么叫观有为相?好多《楞严经》的解释就是观有为之相,其实这里说的有为之相就是空相,一切有为法毕竟空嘛。其实观空相是什么相啊?是实相。香严入道,佛在《楞严经》里面只是说教他观有为相。有的学者就照字面理解,以为他是观有为法。不是,其实是佛教他观实相。他宴晦清斋,回到他自己的处所,在那打坐,突然闻到比丘烧沉水香,一下悟道,等他去注意到这个香的时候,香又没了。所以他说这个香,非木非空,是木中生还是空中生,非烟非火,找不到他的处所,去不知道他归向哪里,刹那之间,香尘消了。六尘中间这只是一尘,他不是六尘,他只是香尘、味觉。刹那间分别、妄念、尘念顿消,妙香圆密,于是证无生法忍。他证得是阿罗汉,还不是大乘菩萨的果位。佛为他印可说你可以叫香严,以香庄严。这是闻香悟道,鼻根悟道的一个例子。所以香道的老祖宗是除了佛以外,香严童子就是鼻祖,开山的祖师爷。但这些不够圆满,为什么?他一门而已。耳根圆通观音菩萨也是一门。等到了法华会上,观音菩萨不再讲耳根圆通了,而是讲普门,圆满的应一切,有求必应,也叫圆通大士,也叫普门大士。原因是什么呢?普,是遍;门是法门,无量门。什么是无量门呢,众生需要什么门,就给你开什么门。我们讲三门:空、有、中,空、无相、无怨(作)三门,三门殿的三门就从这里来的,也可以说中道实相观的空假中三地圆融观也可以。总归是什么?这还是三门,等到普门大士的圆通法门的时候说连空门也没有,有门也没有,中门也没有。为什么?因为我不安立任何一门。我所谓的门是一个镜子,五智里面的大圆镜智就像一个宝镜。你去照,众生每一个人随着自己的业报森罗万象,刹那之间在宝镜三昧里面圆满呈现,纤毫无遗。一切众生刹那间的心念,佛能够遍知,也能圆满的相应、感应。感应,就是刹那间感应一切,同时也刹那间能够满足你的需求。这就是普门大士的妙用,观音菩萨在普门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立所谓的一门,你需要我就给你立;你有无量众生,我就有无量方便法门。千手千眼的塑像,很多人不能理解,常常有居士问:说法师,这个菩萨也很累,千手千眼,那他晚上睡觉的时候是倒向那一边睡才行呢?我听了真是无语。也对啊,你也不能说菩萨不睡觉。他们认为菩萨一定要睡觉,那到底怎么睡呢?确实,睡到哪边都压到了,难过的很。等到后来,我就告诉他说是这样子,千手千眼干什么呢?其实是代表观音菩萨的悲智圆满,大智慧是眼睛,大慈悲或者大方便用手代表;手上有眼睛,是代表方便要在智慧的觉照和引领之下才行。没有智慧的方便,就是出下流的方便。所以刚才大和尚说,你们不要以为我软绵绵的,其实我很凶的,这是看你们需要什么。这也是一种具有智慧的方便。随你们需要,你们需要我软绵绵,我就软绵绵;你们需要我很凶,我也可以很凶。这就叫基感。基就是众生的根基,感就是感应。不拘泥于一个形象,所以千手千眼的观音菩萨,大智慧在眼睛做代表,大慈悲大方便用手代表,千手千眼其实就是说他具无量的妙用与手段。根本不是说菩萨非要修一千个手一千个眼睛才能够干什么事情,不是那个问题。明白这个以后,就知道原来普门大士的高妙之处就在此。所以法性身的成就就是普门的最直接的原因,普门之所以能够建立起来就是因为法性圆一切处,遍一切处。禅宗能够开悟也就是因为法性之身遍一切处,法理无处不在。


      第二个所谓的报土,也叫受用土。因为佛教是因果法则,因果是什么呢?种如是因必定感如是果。也就是说,累劫所修的四摄六度菩萨万行,这一切将来一定有一个酬报。酬劳果报——这个是无功用、任运呈现,不是求菩萨求得来的,菩萨不用求,它必然有。求与不求它都会有,这是一个自然的果报。只要修这个行一定感这个果,求与不求都会有。所谓受用,就是享受,辛辛苦苦的耕耘,就一定能够得到一个非常丰富圆满的享受。我们讲圆满报身佛,怎么个圆满法?他有两种圆满:第一个叫自受用圆满,整个的报身佛跟法身佛不同,法身佛无形无相。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其实根本没有办法塑像的,我们塑一个大日如来,那是我们心中模拟的法性身的形象,其实法身无相。但是报身有像,卢舍那佛有相。什么相呢?圆满相。怎么圆满呢?天相。在印度人的传统观念里面,世间修的最圆满就是生天。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佛、法、僧、施、戒、天”六念,里面的“念天”,不是说念念生到天道去、西方极乐世界去,是念天人的果报最为圆满。塑卢舍那佛戴天冠,天冠就是五佛冠的那个宝冠,其实就是头上是个花冠,珍宝璎珞,顶上有一颗最珍贵的宝珠,这是修行受用所感。身上挂璎珞,璎珞是干嘛的呢?在《妙法莲花经·普门品》里面,无尽意菩萨把身上的璎珞摘下来,双手献给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不要,释迦摩尼佛就劝:说你为了怜悯无尽意菩萨,就应该接受。其实不光是怜悯他,而是怜悯所有众生,因为无尽意菩萨是代表所有众生来修福的。观音菩萨收了,把璎珞分成两份:一份供养释迦摩尼佛,一份供养多宝如来。献璎珞干嘛?——戒庄严,这是持戒的庄严。戒是最好的装饰,就跟世上有一个涂香,戒香密封十里也能闻到。所以菩萨身上挂璎珞,不是为了好看,是代表他戒圆满,所以要有璎珞挂在身上。菩萨穿天衣、轻纱,都是天人相。因为天人的受用圆满,呈现的天人的样子就是一个腰肢很细的形象。佛就不是,佛的腰就很粗,可不像菩萨那么细的。因为佛是圆满像,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描述的那样。我这么多年讲课只要讲到造像艺术,我必然举西园这一堂佛像拿来夸赞。大家上殿去看看这三尊佛像,脸有一点婴儿肥,脸是个胖嘟嘟的,两腮有肉垂下来一点,像个小婴儿一样,两个腮是鼓鼓的。看新塑的佛像,脸都是光光的,不会鼓起来,还有的像个瓜子脸。那不对啊,佛的脸肯定是圆的,这是重要的一相——狮子颊相。少掉这个三十二相就变成三十一相了,怎么能把佛的相好都改掉了呢?佛的相好里面有这一相,脸要像雄狮。这就是一个庄严威武之相,同时代表着勇气,这是一个大无畏之相。为了所谓的美学上的好看,把佛的脸变得尖尖的,这是错误的,根本不知道塑像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观念。西园的这三尊佛,都是胖嘟嘟的,这才符合传统造像准则。所以处处留心皆学问,表面上看好简单,实际上处处都是学问。再去看新塑的佛像,有一点索然无味,是塑工的问题,不是佛的问题。佛是圆满的,后世人心识幻化出来的相不圆满了,这个很可怕。不要觉得这是个小事,认为是审美在变,今天的佛像改改有什么关系呢。不对,其实就表示你福德福报已经不圆满了,你不要以为你改改好简单。但就告诉你,你原来能证三十二相,现在只能证三十一相,因为你的心识里面相应的境界不能与圆满相相应,只能与尖酸刻薄尖刻之相相应,所以我们这样瘦瘦的不是好事,大家都要像佛那样圆满就好了。这表面看来好简单,其实代表自受用圆满,你要长不出佛的样子来,自受用不圆满,就不是佛相。天衣天冠腰肢细,挂各种耳环、项链装饰。戴这些全都照做天人的享受天人的形象来塑,因为他是圆满报身。这是自受用圆满。第二叫他受用圆满。我光享受,我的亲戚朋友家人,乃至徒弟学生,并不能得到我的好处,那自受用圆满又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必然说我也希望我的自受用能够帮到你们、其他跟我有缘的人,于是就再受用土里面开出了第二个土。原本是一个土,他自己享受是一个方面,同时还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用我们今天的话就是要承担社会责任、回报社会、回馈大众,与大众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共同成就。必然要拿出一部分来让大家也享受圆满,他受用土。这当然是要地上的菩萨才能够进入那个世界。有没有例外呢?有,阿弥陀佛的净土是个例外。因为凡夫原本不能入报土,凡夫哪有资格呢?于是阿弥陀佛特别发愿,说我不用你们修圆满之行,你们乘我愿力,我愿意把钱分给你们,把财产让你们享受,于是凡夫也能入报土。这算是西方净土法门的特别之处。不是十方诸佛净土都是这样的,唯独西方净土是凡夫能入报土,这是一个特别之处。两个受用土:自受用和他受用。自受用他受用都是实报土,但是它会随众生的根器发生变化,或大或小或劣或胜。看你能够享多大的福,就呈现什么境界。他受用土没有一定的,根据你的状态呈现不同,他已经圆满,他无所谓。

      到了第四个土,变化土,也叫变化身依变化土。佛陀是因为大智慧证得之后神通无碍,因为有大智慧,所以生死无碍。但是他却不愿意安住在享受的涅槃境界里面,他的大悲心策励他必然要入生死、度众生。所以度有缘众生,化现各种佛土,或者殊胜、或者下劣、或者清净、或者杂秽、或者大、或者小,这是变化成就。我们娑婆世界可以说就是释迦摩尼佛的变化土。因为他是为了度我们这一类有缘人示现的。关于这个问题在《妙法莲华经》的《如来受量品》包括《从地涌出品》,佛袒露心地,告诉大家说:今天能与《妙法莲华经》生一念信心的人,其实并不是今天听到《妙法莲花经》的,而是我从无量劫来度了他们无数遍。我或在此方作佛、或在他方作佛、或叫这个名字或叫那个名字、或现这个身或现那个身,我把你们度了无数遍,度到今天总算根基成熟。所以在《妙法莲华经》上面给他们授记,但是,即使如此,还有五千人退席。这就告诉我们,成佛这件事情、度众生这件事情,真的是太艰难了。尽管那样度,度了那么多劫,还有五千人——这不仅仅是五千人啊,到了今天还有一堆人在诽谤大乘,各种讲法,这都是属于法华会上增上慢人。佛说这些人不要紧,这些人不用我多度,或者不是今天度,将来他会遇到其他的佛。释迦摩尼已经入灭了,再也遇不到了,但是他并没有走,他会叫其他佛还要度他,总归要度他成佛。今天,随着天台宗没有那么兴盛,《妙法莲华经》渐渐地不被大家重视,尤其是偏于学者型的法师,弘扬更多的都是一些比较深难得经典,甚至于连《解深密经》这么深的经典,都不乏人弘扬。除了专一天台宗的法师以外,大部分法师都不太重视法华,就觉得法华经听起来简单,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所谓一大乘,这么一讲就完了。七卷啊,读到最后我忽然有一天明白,只要是跟成佛有关,学修有关,这样的疑问,几乎全能在《法华经》里面找到理论依据找到圆满答案。后来我基本上只要跟大家讲课,居士也好,法师也好,形成一个原则,就是大家提到的任何问题,我都一定要在《法华经》里找出一个印证的依据来。事实证明,这样做一点问题都没有。所以你就知道人称东土小释迦的天台智者何以伟大,他一下就抓住全盘佛经,整部一大藏教的神髓所在。所以这个教,希望大家重视起来,回去抽空好好学习一下。

      三身法、报、化,四土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受用土自他两种。四土,这就是我们说的清净的庄严地佛土。整个的这样的一个国土就是我们常说的偏于名词性的国土,它包含的基本含义。

      大家看到的第二个含义就是殊胜的国土。殊胜的国土是我们大家平时听得最多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于这个庄严地殊胜的国土就一定都了解。我们来问几个问题。清净的庄严的佛土,大家读《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里面,佛预言将来要成佛、叫什么名字,他说“当得斯净土”,就是能够在将来感召到像这样的清净庄严地国土。那我们要问,净土因何而得清净呢?佛的国土为什么能够清净?这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厌舍品》里面,佛明确说:“佛大慈悲,一时中在毗舍离城,为无垢称(维摩诘)说甚深法。汝无垢称以清净心为善业根,以不善心为恶业根。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特地不引《维摩诘经》。为什么呢?是因为《维摩诘经》的这个话,“菩萨欲得净土当为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念得很熟。没有强调,大家都熟,因为大家太熟了,反倒不会重视。而《心地观经》这个地方讲的一个核心就是“以清净心为善业根,不善心为恶业根”。这个地方讲因果,“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这也是讲因果,因果关联,然后这个地方有一句核心的话:“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引这段,其实我要强调的核心在这里。净土的建设,之所以能够建设成功,是因为它以心为本。如果是以所谓的质碍,有一个实体,有一个所谓质的规定性,那这个净土永远也建设不起来。把诸法空相就变成了诸法有相了,那空性、空相、空的道理无从安立。做功课施食念《华严经》的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家念的太熟了,根本不太注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把这个拿来做磕大头的计数用的(工具)。当时在西园住在西花园的时候,每天磕一百零八个大头,那个时候生病也磕。我现在身体恢复,一口气可以磕四十个。之间十年没磕了,做了手术那个地方疼,毕竟还是缝在那个地方。现在还可以磕四十个,中间只要休息一分钟两分钟,全是靠过去打的根基,没有根基磕不动。当时磕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因为这个一二三四五太难数了,数着数着就忘掉了。有的人拿一个念珠在那拨一下,我嫌太麻烦了,一边磕还要一边去拨这个数字。我就想,念这个拜经。我们过去武昌的宝通寺道根老和尚拜《华严经》闭关,一生闭关三次专拜《华严经》。他就讲过,一个字一顶礼。我就记住这句话了,这个办法太好了。二十个字有个逻辑顺序,上下文想的起来,不容易忘记的。我就从“若”磕个头,“人”磕个头,相当于顶礼了一遍《华严经》啊。计数、顶礼《华严经》、磕大头,一举三得,多好啊,就照这个方法来做。二十个头一遍,最多把这个偈子念五遍,一百个就齐了,再多磕几个,就一百零八了,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方法。从那以后我就把这个当成是一个特别好的方法来用,计数用。我在北京教大家静坐,我们也不叫禅修,就叫静坐。坐静,先静下来再说。大家最痛苦就是腿痛,我们教大家揉腿,揉腿总要记个数,一二三四太没意思了,把功夫浪费在数数上去了。我说还不如念阿弥陀佛呢,阿弥陀佛又太少,六个字。我们就这样揉——“若人欲了知”,一直到“一切唯心造”,二十遍。我说我们一点点双盘,最后第一次按摩好揉好,准备工作做十几二十分钟后都能够把腿拿来双盘。双盘腿当然痛啊,我说我们忍一下,还是念《华严经》的偈子,念一遍“若人欲了知”到“一切唯心造”。好,念完就放下来,够了,十几秒二十秒,最后说念两遍、三遍。他们反馈说,在家单盘都盘不上去,在这居然可以双盘。我说我不是为了让你们双盘,双盘没有用。专业才要双盘,老禅和子双盘。普通人双盘,功夫都妨碍在疼上了,没用。所谓“久坐必有禅”,没有什么诀窍。为什么不通呢?坐通。怎么通呢?多花时间。怎么多花时间?久坐。没有诀窍,佛教都是大白话,诸佛菩萨无秘密可言。他恨不能连心都掏给你,佛没有秘密,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我要你体会什么?一切唯心造啊,心造腿子疼,心也能造腿子不疼;心能造单盘,心就能造双盘;心能造坐不住,心也一定能造坐得住。我要你们体会一切唯心造的奥妙。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用意,这个真的是忍一忍就过去了,不就盘下来了么?十秒、二十秒、三十秒,最后到一分钟。到一分钟不盘了,因为硬搬不够柔软,久了还是会有问题,但是我们要坚定他的信心让他看到成效。凡夫在证不到佛果这个果,还要看一个阶段性的小成果,是什么呢?不会盘腿怎么盘腿,只会单盘现在能双盘;双盘一秒钟坚持不了的,我现在能够坐十秒二十秒一分钟。够了,你想坐两分钟,不要你坐。为什么?超过你的水平你坐下去会生病。但是我要告诉你你能做得到。我们一天到晚说你能够做佛,结果你连简单的都做不了,所以一切唯心造。“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当年世界佛教论坛定的宗旨就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心”,特别好。其实我们当时觉得,坚持这就够了,哪怕开一百届还是要“从心开始”嘛,何必每届都要想花样呢。小主题可以有,核心口号不应该变,就是“和谐社会从心开始”。一切诸法,以心为主,三世一切万法,诸佛、天堂、地狱一切唯心造。你要不念这个偈子,施食不起作用。为什么?修密法就知道,密法修一个法一开始要念什么?观空咒,再念缘起咒,再修法。你把这个明白一想,哪有什么秘密啊?为什么要念观空咒啊?破除你对相的执着。因为凡夫说我就是我,菩萨就是菩萨,本尊就是本尊,佛就是佛,不是一个。现在先念观空咒,告诉你一切诸法不过是从因缘而生;跟着要念缘起咒;然后再观想湛蓝的空性中间有一沤,就是一个小水泡,开始缘起出现一个莲花啊、圆月啊。那些都无所谓,本尊不同、观想不同。但是核心部分都是念观空咒、念缘起咒,这就是一切以心为主的核心。国土因何而得清净?就是《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面说的:心能造天堂、心能造地狱、心能成佛、心能也做凡夫。了知一切唯心造的道理,就是殊胜的清净的庄严地国土。其实来源于清净心。再把《华严经》的什么“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五蕴”融汇到一起去,就知道原来所谓的唯心也好、唯识也好、中观也好,都不出当下一念之心。禅净律密,不管八宗还是八十宗,离开心法绝对是外道。

      先从两个方面和大家分享究竟净土所指的本义是什么,我们知道净土的基本含义就是国土、佛土。第一,净土这个词,它是一个中性色彩,无净秽可言、无染净可言,就是一个客观的描述性的名词。第二个带形容词性修饰的清净庄严、殊胜美好。我们要讲殊胜清净、庄严美好就一定要问这些因何而得。佛说是唯心法,以心为主。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唯心法门,就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成佛之道也就是无数可能中的一个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归宿。

      第三个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严净国土、庄严国土。这样的一个含义,是偏于动词性的动宾结构,是一个短语,由动词加上他的宾语组织而成。“净”是个动词,是使什么什么清净、使什么什么庄严;土是国土。这是一个动词加宾语的结构。这样的一个词在《无量寿经》的卷上就说:“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就是说严净佛土的修行,希望您给我们讲一讲这些十方诸佛是怎么修庄严国土之行的呢。这里的“净土”就不再是一个形容词了,这是一个动词短语。又说“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这就是佛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严净佛土。这是对净土的偏于动词性的解释。

      我们这里要回答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首先是为什么要严净佛土?有关这个问题是整个净土必须要回答的。你为什么要庄严佛土,或者净佛国土呢?我们专门选取《大智度论》面所讲的一段话来回答这样的问题。注意,我们这里引用的经论少有净土宗的,而其他的大乘经典引用的比较多。原因何在呢?因为净土不是净土宗的专利。诸佛专说净土的经典,大家平时多见。我们现在把净土通于其他经典的重要经论拿出来,算是给大家做一个知识结构的补充。在《大智度论》里面就有问“何等是净佛土?”——严净佛土,什么是庄严佛土?答曰:“‘佛土’者,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王等诸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概念。“如是等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名为‘一佛土’”,接下来说“佛于此中施作佛事”——佛在一个佛国里面一尊佛出世,不是很多,另外的佛有他们的一佛世界。“佛常昼三时、夜三时,以佛眼遍观众生”。昼三时、夜三时,六时吉祥,就是从这里来的。我们佛教里面讲三时三时是六时,跟我们平时汉地的十二时辰是略有不同,其实就是日夜包括了二十四小时。“谁可种善根?谁善根成就应增长?谁善根成就应得度?”佛在昼夜不停地观察众生,这个观察是用大圆镜智照见,他是无功用的,并不是作意去看,而是众生的状态在里面自然呈现。佛会用佛智去进行判断:谁的善根已经成熟了,可以教化他皈依三宝,种这个成佛解脱的善根;谁的善根功德成就了,可以施摄下面的法门给他呢。等等等等。“见是已,以神通力随所见教化。”“众生心随逐外缘,得随意事,则不生嗔恼;得不净、无常等因缘,则不生贪欲等烦恼;若得无所有空因缘,则不生痴等诸烦恼。”他告诉我们,众生的心是追逐于外缘的,想要他不生嗔恨心,他能够随心所欲,一切如意。在佛教里面判断什么叫好事,其实除了善恶的伦理判断以外,从身心的感受上来判断的,乐意的就是好事,其实凡夫就是这么判断的。要想他无贪、无嗔、无痴,就要他了解无常,让他能够证知无所有、空因缘,这样贪嗔痴就熄灭了。但是,要想度众生,他总要有一个场所,《大智度论》里面接下来的这句话就解决净土为什么要建立。他说“是故诸菩萨庄严佛土,为令众生易度故。”——佛菩萨之所以要清净庄严国土、建设清净的国土,目的是要令众生容易得解脱。所以整个净土的建设核心即在度众生,并不是用于自我享受的。“国土中无所乏少,无我心故,则不生悭贪、嗔恚等烦恼。”这句话也就是说当净土什么都有的时候别人才愿意来,就这么简单。这一句话就解决为什么要建一个清净庄严地,什么黄金为地啊,七宝池八功德水、珠宝行树干吗用的?说白了是随顺众生的烦恼习气,一方面是业报清净感得的功德、报土,另一方面是完全随顺众生的习气,他与这些东西相应,他必然要有。记得我刚刚学佛的时候,我们说我们看了这么多佛,看了这么多大愿,看了这么多佛国,我们也得想想我们将来要成一个什么佛才好呢?我们也要发一个愿啊,法藏比丘选取了那么多的样板,才发了四十八愿,我们成就个什么佛比较好?我们说这样吧,我们发大菩提心,成就一个佛叫强拉硬拽佛。不管你信我不信我,念我不念我,愿生不愿生,总而言之,以我大愿力,我把你强拉硬拽到我的佛土里,令你成就。我们那个时候都很小,十几二十岁学佛的居士,大家都爱开玩笑,说我们就成就这么一个佛好了。别的佛都有了,唯独强拉硬拽佛没有。有人不愿意听你的,怎么办?赶紧把他拽过去吧。后来大家知道这样的佛成就的了吗?肯定成就不了,因为他违背缘起的法则——当众生不愿意接受的时候,却因缘的,你怎么可能把他强拉硬拽就能成的呢?如果真有这么一个佛,过去诸佛如恒河沙出世,一个佛强拉硬拽一个众生,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早就被拽完了,哪儿轮得到我们度众生?所以不可能。我们在家也都会打麻将,虽然于内心我真是不喜欢,但经常是缺一个,不得已凑数要帮着搭一下。那时候还小,二十出头。记得有一次我就劝他们学佛,麻将桌上就谈起了。有人问,西方极乐世界有麻将打么?要有麻将打,就去;没有麻将打,我不去。这就明白了,就是“国土中无所乏少,无我心故,则不生悭贪、嗔恚等烦恼。”因为众生的习气生到净土不是一个等觉菩萨,不是一生去就是一生补处。我们有的人错误的读了净土的经典,以为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不退转、一生补处。我一生就是阿鞞跋致,八地啊——不退转是八地,还是一生补处等觉,哪有那么好呢?其实是说必定不会退转,因为有三不退:信心不退、修行不退、果位不退。他有种种不令他退失菩提圣道修学因缘的条件,所以他一定能够达到第八地乃至等觉。但不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立刻就是八地。所以还有嗔恚,还有悭贪,还有种种这些习气。串习的力量太坚固,所以当你没有麻将他就不往生。如果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以黄金为地、七宝行树,而是以我们大家习惯的青砖啊等等修的,他心中不生殷重贵重之想,凡夫识海里相应的是黄金珍宝最宝贵。包括东方世界是以琉璃为地。琉璃是什么?琉璃可不是今天卖的那个琉璃佛像的琉璃。琉璃是蓝宝石,也叫天青宝,像万里无云的天空一样的蓝色的宝石,也就是东方药师净土全是用蓝宝石铺地的,是那么特殊的国土。这个地方就解释了“是故诸菩萨庄严佛土,为令众生易度故。”诸佛国土就有种种神奇,比如说“有佛国土,一切树木常出诸法实相音声,所谓无生无灭,无起无作等;众生但闻是妙音,不闻异声;众生利根故,便得诸法实相。”这里讲了一个例子,在佛国里面,他的树木风一吹过沙沙的响,这就是《药师经》说的乐音树。乐音树是什么树呢?印度的一种树,风吹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就像有人在那里弹奏音乐一样美妙,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乐音树。这里一样,西方极乐世界的宝树和鸟都是说法的,它是一个度众生的方便。“树木常出实相声”,连树木都在说法。一类利根众生,听到树的声音马上就契悟诸法实相。“如是等佛土庄严,名为净佛土,如阿弥陀等诸经中书”。这是《大智度论》龙树菩萨在解释净佛国土强调的一个核心,建设一个净土的目的是方便度众生。这是我们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净佛国土。

微信图片_20201026173124.jpg


      再看第二个问题,如何庄严佛土?如何庄严佛土,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当然可以找到很多的答案。按照《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十六,专门有一品叫《净土品》。大家在读《摩诃般若经》的时候肯定有这个印象,这一品专讲菩萨修菩萨道,或者成佛道如何来净佛国土。这一品非常有意思,一看就发现,原来般若经中和净土经中讲完全一致。有学者说,净土思想是从般若思想而来,这个观点也对也不对。他们很死板,怎么个死板法呢?他们说一样东西,一定是说它是子、它是孙、它是爷爷、它是父亲。其实不知道有些地方是属于共通的,没有父子关系,是兄弟关系,是一个思想的不同分支。我们一定要讲大乘从始教开始,再讲方等,再讲般若,最后到圆教。总以为,一定是一二三四,先有、后有的关系。那么大家想想现实社会生活,你今天要吃辣的,他要吃酸,他要吃馒头,你要吃米饭……我们一个食堂,连这些义工阿姨都能够同时间给做出符合南方人、北方人、四川人、广东人能吃的这么多的口味的饭食出来,谁规定了一定先要煮粥才有干饭,吃了干饭再煮面条再蒸馒头呢?谁规定的?非要说某某某就是它的延生、它的发展、它的继承而来,哪里是这样的呢?只不过是佛说法对机,出现一个什么情况,此时众生根基需要这个法,他就强调多说,显得此显彼隐;换一个时间,是彼显此隐,大显小隐,小显大隐。显显密隐,密显显隐,只不过在特殊的时节因缘上,佛强调的略有不同。我们又回到《法华经》——之前说过可以用《法华经》解决一切学修上的问题。在《法华经》上就明确说佛说的法,只为度菩萨、只为成就菩萨。说声闻法,也是为了度菩萨;说大乘菩萨法,也是为了度菩萨。其实不光是《法华经》,《般若经》也是如此。《般若经》里面就有记载,声闻弟子们经常代佛教化菩萨、初发意菩萨。跟僧团学习的时候,佛并没有时间每一个都亲自讲法,于是就把说大乘法的任务交给舍利弗这些长者,包括摩诃迦旃延他们全部都跟菩萨去讲法的。讲什么?讲大乘的菩提心,讲大乘的空观,讲严净佛土,成佛道。去看《般若经》里面有这个介绍,佛委托他们去教育菩萨的。有人说说这才是奇了怪,他当老师能教育菩萨,怎么他还是声闻呢?《法华经》里讲得非常明白,大迦叶他们听闻佛为舍利弗授记以后痛哭流涕,说:我们天天跟着菩萨混,混的久了以后就疲倦了。我年纪也大,在这里听讲已久,坐在那里浑身腰酸背痛,疲惫不堪。我对佛说的发菩提心成菩提道,心中无一念好乐之心。因为这个东西跟我没分,我不是菩萨,修不了这个。但是世尊说法,我也不好意思走,怎么办呢?就用消极怠工的抵抗办法,入禅定但念空、无相、无作。佛说大乘法的时候他在会,也听,但是入耳不入脑,甚至最后连耳都不入——你说你的法、我入我的定。《法华经》就是这么说,所以他痛哭流涕,说:“不意今日,法王大宝忽然而至,无量珍宝不求自得”。原本认为这个东西跟我毫无关系,今天怎么突然从天上掉了一个大珍宝。他们袒露心迹啊。所以在大乘经里记载声闻人去教菩萨,一点都不奇怪,他们真能教,但是照猫画虎、鹦鹉学舌。因为他们自己并无好乐之心,并不想成佛道,只不过佛怎么说他就怎么说,菩萨们的根基利也能发心。《法华经》非常有趣吧,即使这样,听啊听啊听啊,熏习的久了,身心还是其变化有受用。佛一旦告诉他你也有份,他马上领解领受,与凡夫不一样。

      《摩诃般若经》里关于菩萨净佛国土,是佛和须菩提的一段问答。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净佛国土?”——下面是佛的回答,我们这里把它节选一下——“菩萨摩诃萨皆远离如是粗业相,自布施,亦教他人布施,须食与食、须衣与衣,乃至种种资生所须,尽给与之。”第一,修布施,满足大家的一切所求,“亦教他人种种布施。持是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净佛国土故。”第二,教人种种布施,自作教他。这是修六度的第一布施。菩萨修六度所得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希望与众生共享,不光分享,然后严净国土,庄严国土,成就一个令大家都能得到解脱的国土。“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六度他只说了一个布施,其他都包含在内。

      这里就讲到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有一些学南传的,包括一些学其他的,对于汉传佛教做佛事极为不满。对念佛超度、做佛事超度极为不满,认为是骗人的、没有用的。我相信你们也会听到不少类似这样的观点,我们必须要回应。超度究竟有用么?当然有用。为什么?我们只提到这个地方“回向”两个字。我只问你一句你信不信回向?有人说回向还是信的,超度不信。超度是怎么超度啊?超度不就是供僧?他出钱,他供养了僧团,他有供僧之福,这是第一福;第二,你在读诵经典啊,不管是读诵大乘经典还是小乘经典,总归是经典吧,所以有读诵经典之福;第三,还有你的心愿加持之力,心力很重要啊。南传佛教不也是这样吗,供僧求福,接受供养以后得给斋主祝愿,给人家说几句吉祥话。南传佛教的也总不能否定吧?吉祥话是干吗用的?就是用心念力加持他。我给你好的祝愿,这就是祝福,也是回向。和尚无德也好,无戒也好,散心诵经做佛事也好,前面的三样功德,真实不虚。供僧功德不虚,念经功德不虚。除非这个和尚很坏,人家求福,却故意诅咒人家。除了这个以外,总还是愿意为人家消灾,那一念的善心加持,这三个福真实不虚,这超度就有发生的可能。这就是回向的功德,至于是不是定心念,是不是持戒清净念,是不是一个有修的大德大菩萨具无量功德,无非就是超度的力量、功德的福报大小、力量高低的区别,但是并不是说超度就无用,做佛事无用。如果要否定做佛事无用,等于是把普贤行愿的第十愿否定掉了。不光是否定大乘的普贤行愿,其实连小乘认为的佛能给世间人带来吉祥安乐、宁静喜悦这些功能全都否定掉了。如此,自己的生活就好过了?信仰就能建立起来了?所以,佛事有什么错呢?赶经忏才错,是把经忏做个交易换取钱财,以此谋生,甚至谋生之后还不用于建设佛国净土回馈社会,这个是错的。作为一个宗教师,实现对他人心里的安慰慰藉,满足大家宗教信仰的需求,是应尽的责任。不给众生念经,不给大家说请佛保佑你;人家家里的母亲吃斋念佛一辈子,说请师父给念个普佛吧,你却推脱说众生自度、佛不能度,你妈要往生不往生要靠她自己,好了回去吧,都是空的,超度也是假的。你让人家情何以堪啊?人家护持你一辈子,你自认为是讲了一个实话给人家,却不近人情!你不能提供对别人心里上的慰藉,满足别人心灵上、信仰上的需求,那你这个师父平时坐在那里受人供养不惭愧么?所以“回向净佛国土”,“回向”这个词大有深意。我们今天做的超度、诵经、普佛、施食乃至水陆,不管别人认为他有用没有,它能发挥的作为教理上的依据就是回向。这点非常重要,有的人不能领解,把这样的价值看轻了。

      “是菩萨摩诃萨或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珍宝施与三尊,作是愿言:‘我以善根因缘故,令我国土皆以七宝成。’”这是从布施的角度上说。布施是为了破除财富的缺乏.我布施之后我就发愿,希望我的佛土珍宝受用圆满,不会缺钱。今天可以这么告诉大家,我们常常说某个人有钱,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我们要随喜赞叹,这是人家修布施感得。他不可能是盗窃而得,盗窃之因绝对不会感得富足之果。看谁相貌庄严,心生欢喜,因为这个相好庄严,一定是修善业所感。甚至今天他有任何受用圆满,房间一屋子书,住的冬暖夏凉,衣服穿得,该凉的凉、该暖的暖。一切圆满具足是从善业感得的,有什么好嫉妒的呢?要嫉妒就恨自己修的不好,因为绝对不可能他干了一件坏事而今天感得受用圆满。所以我布施我就回向,希望我的财富具足。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天妓乐、乐佛及塔,作是愿言:‘以是善根因缘,令我国土中常闻天乐。’”用美好的声音供佛的时候,希望我将来的国土里面,天乐充满。我们今天伎乐歌舞要有一个原则。有的佛学院女众男众都在那唱歌演出,有的好有的不好。好的是供养佛,音声供养佛好,但是要把它当成是娱乐就不好了。还有的舞蹈幅度过大,比较夸张,尤其是比丘尼不合适。这虽然是伎乐供佛供塔没什么问题,但他不一定非得是出家人赤膊上阵来一番,梵呗赞佛也是以音声供佛。还有一种是供养——在佛前供养口琴、葫芦丝、风笛,实在不行小铃铛,能发声音的小海螺,在那里也代表音声供佛,将来你的国土就能充满天乐,不是非要自己去唱。佛教音乐唱没问题,那种太过世俗太过柔媚的一些舞蹈,女众不太适合——我们梵乐或者佛乐也要看合适与否。我自己做个小宣传,马上《禅刊》这期要出版了,还有《佛教文化》,马上要发表我写的六首禅音乐的歌词,其中两首我还做了曲。是四月二十号、二十一号,净慧老和尚周年祭的第二天。我是受老和尚《赵州禅茶颂》的影响,因为这个歌是有唱的。我就想,我也可以写个这个啊,于是就定了个调子。我这个人没有一点音乐细胞,到了北京生病。我那些徒弟为了让我排解病中的郁闷,硬是逼着我去学古琴,供养我一张古琴。教古琴的老师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家,特别慈悲,每个星期到家里来上门来教,逼着我学。因为我病中的生活太过孤寂、寡淡,沉浸在那个状态里,不善于调剂,过于枯槁,人生命的火花就会越来越弱。你们也要注意,养病要有一个调节机制。养病不能什么都不干,要干一些有生机的事情,要搞一些有生命激发活力、生机、创造的事情。这就是因缘、缘起法,你增加一些活的部分,你活的希望就偏多了;你要是形同枯槁,你的生命就会枯槁起来。就这样弹了一个琴,简谱也不会,五线谱也不会,反正就是强背,在哪里按、哪里弹。学了三四年,到今天还弹不出来三四个曲子,实在没功夫练,但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经历。我觉得我在文学上还可以写写诗词,大家还说宗舜法师还可以,但是在艺术方面我真是毫无修养。但是突然灵感一发,你们都喜欢唱歌,现在的歌要不就是佛经的原文,要不就是咒,要不就是佛的名号,要不就是写些小情小感,这些都没什么。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的法师,能不能换一个方式,比如说我用一首歌来概括一部佛经呢?让人唱这首歌的时候就能够了解佛经的大意,我突然就觉得找到了一个方向。唱歌就是在弘法,唱歌就是在念经,学歌就是在听经,这不很好吗?于是一鼓作气连写四天,一天一两首,写了六首之后,实在有点写不动了,因为要高度概括要首首都很精很不容易,我就先做一个尝试吧。这就是我自己理解的一种音乐供佛,不见得是自己唱。里面讲的内容全是佛经的内容,这个我有把握。我给大家背一段歌词,根据《妙法莲华经》和《阿弥陀经》写了一个《青莲花》,歌词两段。刚好我们讲净土,这个歌跟我们净土关联太大了。我是这么写的:“我是青莲花,娑婆世界开,释迦慈父怜悯我,教我出火宅。尘劳做佛事,化城莫徘徊,青山处处是道场,初心未忘怀。我是佛前青莲花,觉悟奉献学菩萨,我是佛前青莲花,滚滚红尘是我家。”这是第一段。第二段“我是青莲花,极乐世界开,阿弥陀佛接引我,将我亲手栽,鸟儿也说法,菩萨常往来,八公德水浇灌我,安乐又自在。我是佛前青莲花,微妙香洁人人夸,我是佛前青莲花,极乐世界是我家。”就是这么一个《青莲花》两段。第一段是《法华经》的内容,既俗而真。这个娑婆世界逃离不了,虽然火宅化城莫徘徊,但是我们还是在这个娑婆世界里面,我们要学会的是青山处处是道场,不要忘记初心,我们最初发的成佛大菩提心不能够忘怀。到了下半段,归向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接引我,就像亲手把我种到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里面去。是不是比什么风啊、雪啊、花啊、月啊、禅啊还要有意思点啊?把意思蕴含在里面,换一个形象的说法,这样大家对比起来看,娑婆世界一方面要厌离,但是离不开的时候还要尘劳做佛事;同时化城也不要徘徊,要学会初心未忘怀。极乐世界更好,我们都能生到那里去。音声做佛事有好多好多种,即使我们不会唱,我们也可以写啊;我们不会唱,我们可以请别人来唱啊。还有写《金刚经》的,也很有意思。追求的感觉就是打开经本从炉香赞、奉请八金刚到云何梵,到“如是我闻,佛在舍卫国一直到乞食已敷座而坐”。前面的一大段,都循经摘句,稍稍做一些改变。古德《金刚经》只讲到“敷座而坐”就完了,因为整个核心的妙义都在“敷座而坐”之前平平常常的那一段里了。因为这个举动,佛乞食、洗足、饭食,最后敷座而坐,才有“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才“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是看到佛跟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的时候,突然明白了应该像佛这样去领会无住的道理、安心的方便。所以我给那个歌起的名字叫《如是观》,最后四句是:“如是无人亦无我。”无四相嘛,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金刚经》的核心。“如是生心如是安”,要像这样生心、这样安。“如是如梦亦如幻,如是应作如是观。”这不是一个卖弄修辞,“如是”是什么意思?是像这样,这是第一层;第二层是真理、真谛实相,“是”是真理,如实之道就是真谛,真理应该像这样看。像哪样看啊?前面说的无人、无我,无住生心、如梦如幻,还有佛跟普通常人一模一样,像这样观。当然前面还有一段唱的内容,这不就领会了《金刚经》的精髓了么,这也是另外一种弘法的方便么?有的人不愿意读《金刚经》,嫌太长。我们唱一个歌,把要点提炼了。所以伎乐供佛非常重要,没有这个,成佛以后没有人帮忙宣传的,没有人赞叹功德的。都没有眷属,那就麻烦了——没听众。大家知道灵岩山印光大师,因为有口音,所以一辈子讲法没有法缘。没有人听他讲经,都听不懂。但是他靠文字,写信、写文章,文字般若做佛事,这就是每个人的因缘不同。如果老人家过去多修以音乐供佛,他的口音就会改变。这不是我们说枉评印祖,事实就是这样。各位如果觉得南方口音想要改变,就赞佛,用美好的声音供佛,就能够达到改变的目的。这是一个修养。我听了一下自己十年前讲经的录音,还有十七年前讲的录音,发现几乎跟现在讲经的声音差别不大,十几年几乎没什么变化,除了讲的太多有点沙哑。我从十几岁当老师就是扯着嗓子喊,讲课激情投入声音比较大,从十八岁到现在已经养成的习惯,快三十年了,改也改不了。但这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沉浸在一个讲课的境界中间。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像这样子的讲课,我经常讲三个小时四个小时可以连一口茶都不喝。为什么不喝呢?因为讲着讲着这个舌底的唾液是源源不断的涌起来,就跟打坐入定一样。别人是越讲话口越干,我们是越讲经口里的唾液越多,不会口干,不会嗓子沙哑。我出家十几年来讲法,还从来没有倒过嗓子,从来嗓子没有哑过、失声过。因为讲的都是佛的事情、佛的道理,不完全是自己的力量,还有加持力在里面。完全入到里面,不是为了等下课干熬、嗓子也哑、喉咙也干,学生听着也没有味道,讲着也烦恼。入到那个境界里面去以后,跟那个内容就变成一体,越讲越有劲。这些就是要靠我们发自内心去被法义感动,自己真正体会到佛说得太好了,佛怎么这么伟大,就会越讲越欢喜、越讲越受用、越讲越觉得开心,绝不会枯燥、不会觉得为难,所以讲三个小时也觉得很好。当然回来之后总会伤气总会累,回去稍微休息一下就好了。还有要记得,每次讲完以后都要回向。我讲完任何法义,都要提醒大家,每次都要祈祷、感恩。把这一场讲下来,感恩祈祷自己利益众生之外,有什么心愿每次都默默地许一下。我相信许愿,相信超度,相信做佛事,相信这些加持是有用的。虔诚的祈祷,以讲经的功德回向成就自己的某些心愿,一定是有用的。如果不相信,不这么做,功德就像会一个个的珠子散掉了,白白浪费,可惜了。要用回向,给它一个贯串。就像大和尚,一门心思就要把西园建的更加清净庄严美丽,让大家有一个好的学修环境。一切发心出于这样的一个目的,就有了一个奔头。这就是发愿回向,然后把点点滴滴都回向成就这一件愿望,力量就强,别人障碍不了。这就是回向加持力,所以音乐能够在将来让我们说法圆满。

      第三,“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天香,供养诸佛及诸佛塔,作是愿言:‘以是善根因缘,令我国土中常有天香。’”这是根据六根六尘来讲的,他分别有愿。香代表什么呢?香代表戒德,之前讲过。在《法华经》里面有香花供佛,供佛要供养这几样东西,要带香气的花,像栀子花、茉莉花都很好,带香气的花叫香花。不是香和花,香和花是两个。这里的香花是指香气芬芳的花。第二烧香,点的香。第三,涂香,香油香水。因为在印度是有钱人涂,为了避免蚊虫叮咬、皮肤病、湿热就涂这个香。第四末香,末香很多人不明白,以为我们烧檀香的时候加一些香粉叫末香,不是的。那是粉末的香,是烧的,还是烧香,不是末香。末香是研成粉末的香,洒在地上,这叫末香。印度是泥地,要建坛场讲经说法,先把旧泥铲掉,敷上新泥,敷上以后扫撒干净,把香末一撒,用的就是末香。《法华经》里讲的四种香:香花、烧香、涂香、末香。末香是撒在地面上的香粉,不是用来烧的,烧的都叫烧香。木块也叫烧香,做的线香也叫烧香,粉末也是烧香,都是烧,末香撒布。这个是戒德庄严,还有五分法身功德香。前年,我在广州的光孝寺讲《坛经·忏悔品》中“传五分法身功德香”,就定了题目《六祖坛经与香道》。所有的人听了都傻眼了,《六祖坛经》还能跟香道扯上关系呢?真的就在那里讲了这么一个题目,大家反响都很好。《六祖坛经》里面有一个“传香”,我们就依禅宗丛林的传香制度,从传有形之香到六祖传法身功德之香,串起来,结合佛教的烧香传统,这个题目不就容易讲了吗?

      这里有一个总结,是菩萨以随意五欲(色、声、香、味、触),用这些做佛事,“共一切众生,回向净佛国土。”包括四禅、三十七助道品严净佛土。“是菩萨随尔所时行菩萨道满足诸愿,是菩萨自成就一切善法,亦成就一切众生善法。是菩萨受身端正,所化众生亦得端正。”是因为福德因缘厚故,受用圆满福德厚,是因为他修了净佛国土之行,所以我们要赞叹随喜。“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净佛国土。是国土中乃至无三恶道之名,亦无邪见、三毒、二乘——声闻、辟支佛——之名。耳不闻有无常、苦、空之声,亦无我所有,乃至无诸结使烦恼之名,亦无分别诸果之名。风吹七宝之树,随所应度而出音声,”看,这是《般若经》讲的,简直就和《阿弥陀经》讲的一模一样的。“所谓空、无相、无作;如诸法实相之音,有佛无佛,一切法相一切法相空,空中无有相,无相中则无可作出。如是法音,若昼若夜、若坐若卧若立若行,常闻此法。是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十方国土中诸佛赞叹,众生闻是佛名,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持名的功德。“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净佛国土中,众生无杂秽心,若世间法若出世间法、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乃至是国土中众生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净佛国土。”

      如何严净庄严佛土就这样做,这样的论述在般若的经典里比比皆是。如《放光般若经》卷十九、《光赞般若经》卷二、《大般若经》卷三九三至三九四、卷四七六、卷五三五至五三六等等。净土类经典自不待言。这些经典的共同特点,即诸佛菩萨并非以成就自身为目的,庄严佛国目的是利益众生,佛菩萨不是为了成就自身。过去广慧老和尚,明开、安上老和尚也好,今天的大和尚也好,西园建得再好,自受用能有多少?自受用能有多少年?菩萨成就净土并非以成就自身为目的,庄严佛国的目的是利益众生,可以说是为了成就众生而庄严清净而使众生安住的世界。所以我们讲,净土之行即是成佛之行,净土之道即是成佛之道。发菩提心就是成就净土的根本。原来我们讲了半天发菩提心,它可以跟净土有紧密的关联。它跟净土不是两件事情,是一件事情。落脚点就在这里。

      我也谈谈有关菩提心的见解。我知道大家学的非常系统和完备,多的不必说,我就用十个字来认识菩提心:“目标成佛,目的利益众生”。当有人问什么是菩提心的时候,只要教给他这十个字就够了。“目标成佛”,目标就是成佛。那成佛的目的是什么?为了什么成佛?是自私自利么?逃避现实么?躲到极乐世界享受清净吗?目的是为了“利益众生”,这就是为利有情愿我成佛。这就是我个人认为对菩提心最简洁的最方便记忆的描述。至于说整个菩提心什么圣意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几个层次若干类别,我就不讲了。我只是在这里用这十个字,简单好记。记一个目标,记一个目的就够了。发菩提心是成就净土的根本,净土之行即是成佛之行,净土之道即是成佛之道,那我们就必须要研究一下净土和发菩提心是什么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往生西方的条件。在这里面,共同的一个条件都是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不能生。大家看《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三辈往生的共同条件。一共是三条,三辈往生都有这样三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愿生彼国”,你不肯生到西方去,不发这个愿没有用,这是核心;第二个,就是“发菩提心”;第三是“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有一个括弧最低限度“乃至十念”,不能做到专念、一向专念,临命终也得十念。这是《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都必须具足这个条件。三辈往生,上辈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中辈是至心专念彼国,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下辈至心欲生彼国,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可见“菩提心”是《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三辈往生的共同条件,也就是不发菩提心往生西方有点难。《观经》所说的下品往生是一种特殊情况,极恶之人造恶,欲与善知识在临命终的时候开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他不能等同三辈。注意,九品三辈不是一个对等的关系:上辈等于上三品,中辈等于中三品,下辈等于下三品。《观经》的下三品还不是《无量寿经》所说的三辈,不在那个范围之内,所以《无量寿经》必发菩提心,而《观经》所说是特殊情况。《观经》讲净业三福,这又是往生西方的条件,“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净业一福,世间之福,世福。很多人做不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如师长违逆,现在很多人不知依师之法。我记得密乘戒的那些条,开口就是“违依止法骂辱师,轻玩故犯三律仪,嗔恨心说同学过,有情离乐得欢喜”。第一就是违背依止法、骂辱自己的师长,这是最严重的过失。第一条重罪,别的都不含,违背依止法,骂辱自己的师长最严重。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净业三福的第一福。我们念对上座、对长老、对和尚的恩德,有的人不明白,一个丛林里面依止的是方丈,唯一的一个依止的师父。丛林里在过去,即使是十方丛林,和尚也是所有人学修所依的对象,这是亲教师。只要在这个丛林里面留下来住,都是依止和尚而住。所以建立的关系是个依止关系,违背依止法果报是蛮严重的,所以大家净业三福的一福还要讲奉事师长。第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出世间之福,已经从修世福到出家持戒。“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个因果还不是普通的道理,菩提心都发了难道会不相信因果吗?这里的因果是净业因果,愿生必定能生的因果,是净土的因果道理。“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读诵大乘就是学修大乘,还要转化他教育他人。“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净业正因”四个字,净土之业的真正的,最准确最无偏差无误谬,做这三件事情,肯定没有问题,想要往生,离开净业三福也没有用。所以大家不能够修行一辈子还做这样的打算:作个五逆十恶人然后临终十念一念。这跟我们修一辈子不相应,所以我们不讲临终十念一念,我们得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是我为什么不谈下辈往生的问题,因为我们要求自己还真不能够把目标定在下品往生,我们起码要生个中品,要有这么个打算才行。第三,彻悟大师净土修行十二字纲领。《彻悟禅师语录》卷上之“普说”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后面有一大段对这十六个字的解读,“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十六个字是印光大师也极为推崇的净土修学要诀。净土修的不得力,拿着十六个字来做照妖镜检查。拿它照照自己看看,是不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有没有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我们来看后面的内容,先讲要求出离,“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在生死,皆应出离。”我是要求出离,但是这么多的众生他们难道不要出离嘛?“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于理有所亏,心有未安。”也就是说把净土当成是一个自己躲清闲、找安静这样的一个修学方便是不对的。自利的人于佛法的道理是有亏的,怎么能够心安呢?既不符合佛法道理,心也不能安啊。“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所以彻悟大师说“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怨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以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修行如果有障缘就是因为菩提心没有发起来,“纵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然大心既发,应修大行。”既然发了菩提心就要修大行。大行是什么行呢?“而于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者,则无如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矣。”这就把净土法门自然推出。所谓深信者,什么叫深信呢?“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无诳语”。佛绝对不会骗我们,佛讲西方极乐世界能往生,绝无虚言;弥陀世尊大慈悲心,决无虚愿;他肯定能把我们救度过去,决无虚愿。“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见佛往生之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响必应声,影必随形。因不虚弃,果无浪得。此可不待问佛而能自信者也。”信因果的道理以后,不要说佛说了,自己一推也能相信啊,深信就这么来的。“况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所以净的法门和禅的法门是一个道理,不是两个。这个地方,彻悟祖师就把这一点在这里点了出来。“横遍竖穷,当体无外。弥陀净土,总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这就是念佛的奥妙。如果没有受用,我们就要看我们并没有以我本具的佛心念我心具之佛,佛是佛,我是我,西方是西方,娑婆是娑婆,打成两截。“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我本具的佛怎么能不响应我本具足的佛的佛心呢?这就是身说的奥妙,净土宗的法门与般若的法门,乃至各宗,唯识见、中观见完全融合贯通。彻悟大师这段话,建议大家细读。

      最后要和大家分享,净土本义究竟对于我们学修有什么启迪?我们花了长时间,占用大家宝贵的时间,尤其是有大和尚亲自在这里如此慈悲地督促我们学习。净土本义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价值呢?我们学了一个净土本义究竟学来干什么用呢?我们要坚定这样的一个信心:我们学习净土本义的启迪,要落实在发大乘心、学大乘法、修大乘行这三点上。

      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心,什么样的法,什么样的行呢?我举两部特别短的经,来做一个印证。我们要有理有证,有教有证才能够证明真实不虚。如果没有教证,再讲的天花乱坠也不能相信。现在把以上讲了那么多的话,归结到两部佛经上来看,看看经典是不是能跟我说的净土汇通起来。我第一部选《心经》,讲一个《心经》的成佛之道;第二选《八大人觉经》,讲一个《八大人觉经》的成佛之道。其实没有一部经典不能跟成佛之道挂上关系,什么经典都能找出成佛之道。

      《心经》大家参加演讲比赛,是必讲的经典之一,讲了很多回了,平时大家也听了很多遍。我有一次跟马上要参加演讲比赛的几位学生法师聊天。我就问他们,你们都要讲些什么经啊?他们说其中有《心经》。我突然想到说行啊,你们讲讲看,我们现场考题,给十分钟做准备,你给我讲一个你心目中的《心经》给我听。第一个同学张嘴就说,把《心经》分析一通,结果说还没看过一部古人著书、现代人的解释。我当时汗就下来了,我说这还不是比赛啊,这是关起门来在家说,一个《心经》古人的注解和今人的解释都没有看过,你怎么能够张嘴啊。我说以后千万不能在外面说这个话,这是家丑不可外扬啊!学了这么多唯识、中观、阿含,读了这么多一大堆经典,却连《心经》的古人的解释没看一部,现代人的解释也没看一部,怎么行!第二个一讲,就知道他是学阿含出身的。只有十分钟讲,五蕴、十二因缘、十八界,头头是道……我一听,能分辨这是学阿含出身、学唯识出身的,但听到最后我都摇头。我说,你们讲的不是我要听的。再来第三个,讲般若空义。讲的水平太高了,他是研究三论宗的。我又摇头,这还不是我要听的。他们说那法师您究竟要听什么呢?我说我想听一个大乘的《心经》讲法。他们说,难道讲唯识,讲中观都不是大乘讲法么?我说是大乘,只是大乘的教理,没有大乘的行持。他说,这是什么意思呢?我说这样吧,我来给你们讲个《心经》,看看跟你们讲的有没有区别。我第一句就问,为什么一个般若的经典,要由观自在菩萨宣说?我先问这个,他们都答不上来。大悲菩萨宣说大智经典,一开始的这个观自在菩萨一下就给这个经典定了调。偏讲大智慧是不对的,偏在空理去了,或者偏于般若一门,根本没有抓住经典精髓。文殊师利也能观照啊,应该是文殊师利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嘛,怎么是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第二个问题,《心经》两百六十个字已经很浓缩了,还能不能再浓缩呢?假如说别人来问我,或者别人来要求一分钟讲心经,怎么办?讲什么?只给一分钟,多一秒都没有,怎么办?五蕴、十八界能讲得过来吗?我说能讲!我只要三十秒。开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十一个字,整个《心经》只要讲这十一个字。《心经》的核心就是开篇的这两句话。“照见五蕴皆空”是般若空慧,“度一切苦厄”是般若空慧所发的大悲之作用。为什么要证悟空性?是要起大悲力度众生啊。证悟空性是为了玩的吗?是为了定而定的吗?大乘菩萨行核心的部分是为了利益众生必然要有手段,没有空慧度众生就没有方便,因为执着于一门。证得“照见五蕴皆空”之后,一切法就能安立了,所以空是核心、是立足点。但是光有空不够,跟着说空的作用是什么?——“度一切苦厄”。有一个大智、一个大悲。所以我说这才是《心经》的精髓。一天到晚分析若干种般若的空,说句实话,在内心深处离经义隔得太远了。有很多法师讲经十几年,大家也看过很多这样的文章,就可以发现这么多年发表的有关《心经》的讨论文章,大部分都是从阿含、唯识讲或者般若所谓的空观讲得非常多,但是极少有人站在通体大乘这样讲。如果这十一个字大家还嫌不够,最多可以再补充一句:“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整部《心经》里面讲色空关系的般若智的部分确实最多,所以就误认为这是一部讲空的般若经典,但是两处讲到度苦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第一次出现的;“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是第二次出现——两次度苦厄,也就是出现很多的大智是表面,大悲是藏在里面,讲两次大智大悲。“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能够除任何苦,而且我有勇气和信心告诉大家,真实不虚,绝对不骗人。这是什么?佛的大雄大力。一部《心经》,在我的心目中圆满的讲法是,应该揭示心经的大智大悲大雄力:大智“照见五蕴皆空”,大悲“度一切苦厄”,大雄力“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除此以外,那些都在为这三句话背书,是不是?只是为了阐发这个道理。所以我说《心经》的成佛之道,短短的二百六十个字的《般若心经》讲的就是一个成佛之道,是一个大悲菩萨一定要有大智慧、大力量、大担当。我们唱的《三宝歌》:“大智大悲大雄力,南无佛陀耶”,这就是《心经》的成佛之道。我自认这样的解释才是圆满的,从哪里来的传承呢?不是我自己的发明,而是受了弘一法师的启发。我看到他的一个书法对联,上联是:“能除一切苦”;下联是:“照见五蕴空”。我一看这个对联,真是如甘露灌顶,就是这个感受,忽然就明白了,这就是《心经》的要义啊。从那以后我再讲《心经》,全就讲大智大悲,这就是大菩提心啊,成佛之道学来学去不就是修这个吗?修,能观空,能把观空发起作用,最后具足圆满的力量有救度众生的能力。所以《心经》只需要一分钟讲,如果背原文三十秒就够,总共加起来就那二十个字。这是第一部《心经》的成佛之道。

      我们再看第二部《八大人觉经》的成佛之道。这部经我讲了很多年,一直在讲,我自己认为路子没有走偏过。因为最早我反思汉传佛教是不是学修没有次第,令人找不到下手方便、入门方向呢?等我读到《八大人觉经》的时候,发现这里就有啊,不需要读其他的了。《广论》、《略论》讲的内容,在《八大人觉经》里面早就有了!那位安息国的王子安世高,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能够跟鸟兽对话,本来要继承王位,后来自己放弃,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从西域来到洛阳从事翻译,一直到至灵帝建宁三年(170),共在中国待了二十余年。这位安世高大译师是有学有修有证的一个高僧。吕澂曾经很高地评价过他的翻译,吕澂说:“安世高的汉译佛典,可算是一种创作,内容和形式都有特色。就内容说,他很纯粹地译述出他所专精的一切。譬如,译籍的范围始终不出声闻乘,而又有目的地从大部《阿含经》中选择一些经典,且都是和止观法门有联系的。至于译文形式,因为安世高通晓华语,能将原本意义比较正确地传达出来,所以僧祐称赞它说理明白、措辞恰当,不铺张、不粗俗,恰到好处。”能够得吕澂如此评价,在早期的翻译家里面,安世高真是第一,还没有人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就是因为他能通晓中文。这部《八大人觉经》,有经录记载是非常可靠的。到今天,一千多年过去,流畅明晓,没有任何文字障碍。它说“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这个要这么断句,“八”、“大人”、“觉”。“大人”就是菩萨,“觉”是觉悟,“八”是八种,不能够念“八大”。“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sǒu),如是观察,渐离生死。”这是“知无常”,第一觉悟。我们简单过一遍,因为这个只有四百字,很快。这个文辞太美,四个字四个字有独特的音韵之美。“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是“离贪欲”。“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世俗人追求财富追求名利,菩萨以追求慧业作为自己学习的目标。这是“增慧业”。“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四魔就是烦恼魔、生死魔、五蕴魔还有天魔,阴界狱就是五蕴、十八界。要“勤精进”,否则就会懈怠堕落。“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这是“广见闻”,还不能不读书,还要广学多闻增长智慧,还要成就辩才,还要教化一切,这是菩萨要做的事情。“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这是“乐布施”,教我们菩萨道的行门。“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这是“求出离”。这个出家不是普通声闻的出家,而是大乘菩萨的出家,慈悲一切,所以是“求出离”。“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是“利众生”。发现在生死里面不光自己苦,众生也苦,所以要发大乘心,代众生受苦,令众生大安乐。“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佛光大辞典》对此解说:“八大人觉在阿含经典、佛遗教经、成实论中均广有论说。其顺序、名称虽异,然旨趣则同。”《阿含经》里面有《大人八念》,与此近似,但没有大乘内容。而在本经中专门讲到发大乘心。我们归纳起来看,整部《八大人觉经》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大乘佛教的学修体系——它告诉我们修大乘菩萨的成佛之道必须要具足这八个方面,也可以说是八种次第:第一,要了解无常,才能发起出离之心,所以要知道“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是佛教的世界观、国土观,认识论了解世界的真相,所以以知无常作为开篇的第一步。要先修“知无常”跟着第二步“离贪欲”,第三“增长慧业”,第四“精进修道”,第五要“广学多闻”,第六要“修布施”包含四摄六度,第七要“求出离”。大乘菩萨的出离,就告诉大家要出家,要作为菩萨出家,而不是做为声闻人出家。最后第八,以圆满功德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成就众生获得解脱。“乘法身船,至涅槃岸,精进修道,慈悲修慧”,最后十六个字就是《八大人觉经》的成佛之道。

      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呢?——当用大乘的思想、成佛的思想,念兹在兹,去体悟经典的时候,在任何经典中间都能找到一套完备的菩萨道的学修体系。过去因为过于偏重宗派见,以致于纠缠在偏见之中。禅是圆顿之极,只接引上上利根,不论次第;净土宗横出三界也不论次第;天台止观双修,有止有观有次第;唯识五种唯识观也有修法;中观修中道正观也有办法。其实一切法门它原本都有相应的配套体系,往往它是禅律净合修、以戒律为根本、以禅作为接引众生或者平时参学修行的下手方便,最后以净土为归向,怎么说它不是一个完备的学修次第呢?戒律打好根基,以禅作为入手方便,最后导归净土,这也是一种方法啊。教也是如此,隋代的净影慧远在《大乘义章》里面剖析大乘修学法门找出无量多的方便,甚至各宗,台、显、净、律、密其实每门都有自己的一个逻辑,只是表现得有侧重而已。由于一宗往往有偏赞,所以一个不够圆满的人,短时间在一宗中间难以完备学修,于是佐使。特别是宋代以后,都讲几家合流。永明延寿的《万善同归》是开的一个最好的先河,他告诉大家所有的法门都可以统摄到一门。过去有人在强调西方净土修法的时候,过于强调以万善倒归西方极乐世界。今天我们稍稍在这里变换一个角度,我们是以万善倒归净土,因为净土包含一切净土,大家不一定要生西方,也可以生到东方,也可以生到内院,还可以生到阿閦佛国,十方佛国都可以。在今天,诸宗合流已经成为必然,想要建立起一个纯粹完善独一无二的宗派不现实。中国文化的特性即在“染”——中国是一个大酱缸,这是无始以来中国人的习性串习使然,如果能这么容易改就不叫中国人了。所以不要怕,转依不就是这个么?转染为净、转烦恼为菩提。转身之间就变了,成佛之道根本就没有排斥过染,没有排斥过所谓的秽恶,没有排斥过所谓的杂染不清净。中国文化的特质在此。中国文化最擅长的就是把人家的马上吸收过来改造,变成中国的。你看中国的历史,汉武帝的拓展疆域,隋唐的国家繁盛,宋代制造业的发达坚强。我们最精美的东西不是唐代的,而是宋代的最美;文人的文化修养宋代达到极致;明代也只是继承,到了清代外族文化入侵,才落后了。真不是汉人的问题,是满人统治的问题。这不是为汉人开脱,大家自己想想,蒙古文明、满清文明入侵,元代和清代,包括太平天国,都是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打击。中国人自己是在酝酿中改变,像酿酱,发酵发酵发酵,大酱一开始很臭,熟了就好了,反倒有特殊的氨基酸各种营养。中国人吃酱在春秋战国时代都做的,那是补充氨基酸和有益物质的重要来源。中国人特别擅长酿酱,醋啊、酱油啊,这就代表着中国人就是这么个特殊的文化。大家明白以后就知道,合流就是取其精华酝酿改造,最后发酵出来一个更加美味、有营养、对身体健康的东西。中国文化是这样的一个特点,所以大家不要认为禅净合流不好,或者各宗合流就一定很坏,有一个绝对纯粹的就很好。世界上就没有一个绝对纯粹的。

      以上的净土本义,讲的是庄严国土,落实在当下,就是庄严我们今天生活的地球、中国、江苏、苏州、西园,乃至自己住的那个寮房。“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西园都不能清净庄严,怎么能够说可以清净庄严天下所有的丛林?要从建设爱护自己所居住的这个国度开始。大家现在就在这个国度里啊,这个国度就是自己的报土,自己受报之土。不要认为这是释迦摩尼佛的化土,这对我们来说就是我们的报土,我们还在这里身心煎熬、烦恼重重,那就是我们自己的业报,这个土就是自己的报土。如果不想着去圆满这个报土、庄严这个报土、建设这个报土,指望别人弄好了,你来享受现成的福报,这是不可能的。与菩提心不相应,这个净佛国土之行永远成就不了。大和尚来请我讲净土倒还甚合我心。为什么呢?今天的净土是一个更高的认识的净土,是一个发菩提心成佛的修学法门。念佛往生西方也好,东方也好,哪里都可以。今天的落实就要落实在建设人间净土,建设当下净土。“觉悟奉献学菩萨”,是我编的那首歌里的一句话。“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慈悲的人生,大智大悲”,这是净慧老和尚提的。老和尚每次都笑笑说,这哪里是他提的呢,是佛经里说的,他换个包装。说什么慈悲、智慧、般若都不能理解,那就换个包装说觉悟、奉献,就容易懂了吧。果然生活禅二十多年来,大家都特别的认可觉悟和奉献。他讲的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共享。他把大众摆在第一。如果大家不认同,大和尚累死没有用,所以建设当下的净土,你我都有份。十几年前提过一句话:“西园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后来好像没怎么提了,有的人听了这个话不理解,说这个话好俗气啊。我初出家时也特别不喜欢这个话,什么我家啊,我们都出家了还有什么我家啊。茗山老和尚见了几回,他一口一个我家、我们家的。他讲的家指的是庙,他的庙。武汉的昌老也是一口一个我们家,道根长老也这么说。后来我就反省自己,我刚刚出家怎么这么反感这个话?怎么在庙里待了一辈子的他们不知道出家,我们就懂得出家了?后来才明白,那是丛林。出家人依丛林而住,我们就像里面的鸟,如果把大树砍光了,住在哪里啊?日晒叶落非死不可。这才明白,原来说“建设靠大家”还真是这个。最直白的话就是最直指人心的话。那些加了很多虚事伪装的,不干脆,不是直心是道场。今天有这么一个因缘我们一起来分享学习净土本义,一方面是呼应我们西园若干年来坚守的道风、学风与家风,坚守的修大乘行、发菩提心这从来没有忘记的根本。乃至从明开、安上两任老和尚到大和尚,始终坚持的是建设西园,成就大众,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我觉得在这里讲严净净土之行是非常殊胜契机的。庄严净土之行有甚深的含义,也有非常殊胜的因缘,希望大家借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重新认识净土,重新认识净土宗,重新审视自己学修的法门,拓眼界、广听闻,甚深思维抉择,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学修的法门。这样有了用功入手之处,游心法海,自然法喜充满。我就讲到这里,感恩大家。我们还是一起回向。(全文终)



[宗舜法师,字化默,号无尽灯楼主人,禅宗曹洞正宗第四十九代传人。1967 年出生,1997 年依浙江三门多宝讲寺敏公上人披剃,出家后一直从事佛教教育、 弘法和研究工作,曾多年主持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教研工作。现任中国佛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法师深入经藏,学养深厚,以弘扬正信、树立正见、护持正法为己任,除讲经说法、撰写佛学文字外,长期观察撰文批驳坏法邪见、相似佛法,为维护正法做出了积极努力和贡献。]



微信图片_20201026173053.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0-10-26 05: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6 05: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源济 发表于 2020-10-26 06:38 PM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11:42 AM , Processed in 0.06132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