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7|回复: 0

[哲史艺丛] 这个福建女人,“称霸”中国沿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0 0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20-10-20 01:05 PM 编辑

这个福建女人,“称霸”中国沿海

 最爱君 最爱历史 2020-10-20

 

人类憧憬大海,但又恐惧大海。


相传,北宋宣和年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当他带着一队船舶浩浩荡荡北上的时候,平静的海面突然掀起狂风大浪,船只接二连三地被卷入海浪。


路允迪非常害怕,仰天长叹,难道自己马上要葬身海底?

慌乱之中,他看到一名女神登上了樯竿,稳住了船只。

路允迪有惊无险地逃过一难,心想这名海上女神必然法力高强,就跟属下李振讲了这件事。

李振是莆田人,听到领导这样说,告诉他这是他家乡莆田的妈祖娘娘显灵。

路允迪大为感动,回朝后向皇帝上表,宣扬妈祖庇佑的功劳。皇帝对于爱卿能顺利归来也是又惊又喜,随即诏以“顺济”为妈祖庙额。

妈祖于是从地方神,升格成为了国家神。

FD9FC681-1A36-4A0D-8049-69CCFB503112.jpeg
▲妈祖像 图源/摄图网


宋代以后,渔民、商人出海,在准备生活用品以外,到妈祖庙祭拜妈祖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妈祖这个称呼,不像“X帝”、“X仙”那么高冷,倒像是人间对女性长辈的爱称。

她到底有何魅力,千年来让沿海百姓都信服呢?



01. 真实的妈祖



在距今1060年前的北宋建隆元年(960),一个婴儿在福建莆田湄洲湾林姓人家呱呱坠地。父母看到是个女孩,开始时非常不高兴。但是这个小女孩生来奇异,婴儿居然有不哭的,就给她取名叫阿默。

阿默不仅长得可爱,还聪明伶俐,父母对她越来越疼爱。年纪渐长,阿默不仅可以预测祸福,还水性极好,能够帮助遇到海难的人。四方的乡里都对她称颂不已,叫她“通贤灵女”。

阿默终生未嫁,二十多岁就因为救人遇难身亡。她死后,邻里都十分悲痛,宣称是默娘成仙了,还会在海里显灵救助众人。

北宋雍熙四年(987),湄洲岛的岛民为她建了一座小小的祠,敬称为“妈祖”。


妈祖出身的家族据说是名门九牧林氏,“妈祖”的称谓,原来是族人对奶奶级别的长辈的称呼。

妈祖神化的传说会产生在湄洲湾秀屿港,不得不说是得益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

这个地方在宋代还是一座荒凉的小岛。但秀屿港刚好夹在湄洲岛、盘屿、岖屿三大屏障之中,风浪很少。有利于船只避风的形势,可能就被讹传为神仙的法术所为。

湄洲所在的莆田,在妈祖在世的年代,也算是宋朝的新兴城镇了。根据《兴化军祥应庙记》记载,“七闽诸郡,莆田最为濒海,地多咸卤,而可耕之地又皆高仰,无川渎沟洫之利”。


北宋初年还是一个种不出粮食的不毛之地,但在太平兴国二年(977)被纳入宋朝版图以后,政府在该地建立兴化军。之后的一百年里,建成南安、太平、使华、木兰等四大陂,筑堤围垦,让莆田江口和南北洋几十万亩的土地得到灌溉。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了改善,社会经济也有一丝繁荣的迹象了。

莆田一带自身有宁海、白湖、湄洲秀屿以及仙游枫亭等著名港口,而近在咫尺的泉州在南宋时更是跃升东方第一大港。在这些港口城市,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妈祖庙都建立起来了。

这些在港口建造的天妃宫(妈祖庙),除了能让来往船只上香,也给他们提供了及时上岸避难和祈祷的场所。

但是莆田一带的港口,规模都比较小。妈祖能落户到更远的地方,泉州功不可没。


42AD46FF-3674-410C-9FF0-526D20AF48C0.jpeg
▲莆田妈祖庙 图源/摄图网


泉州与妈祖渊源颇深,皆因莆田、仙游两县在北宋初曾隶属于泉州,太平兴国四年(979),两县才隶属于新置的兴化军,所以泉州人自称“妈祖一半是泉州”。

元代的泉州成为世界大港之一,其经济影响力和辐射力,使得妈祖信仰传播得越来越远。

妈祖在元朝受到政府的“宠幸”,源于帝国内部运输的大宗从运河漕运改为了海运。元泰定三年(1326),元朝统治者在海运漕粮必经的“舟车攸会,聚落始繁”的海津镇(今天津),建造了海神天后宫,供奉作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祈求海运平安。

自此,妈祖信仰不只是南行建庙,还靠着官家之力“北伐成功”。直到今日,天津仍流传“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城”的俗语。


3404F775-4E6B-4136-8DC4-D55396E4737A.jpeg
▲天津天后宫 图源/摄图网




02. 海贸、移民与信仰



明朝永乐年间,一个太监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他用了28年的时间,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南至爪哇,西至非洲肯尼亚,死在异国古里(今印度南部科泽科德)。这个太监名叫郑和,回教徒。

神奇的是,郑和这个穆斯林在带领2.8万人、208艘船组成的队伍首次出海之前,对妈祖进行了虔诚的祭拜。之后每次出海前后,都会举办隆重的祭典。

为了方便出洋的官兵们祭拜,郑和还请旨在造船厂、南京港和太仓刘家港都建造了妈祖的天妃宫。

由此可见,妈祖的海神地位在明代已经无可取代了。

无论是广东、浙江,还是北到天津、东北,都能看到妈祖的身影。作为福建本土信仰的妈祖,是怎么将“业务”扩展到全国呢?

答案是移民。

中国人移民海外,福建人是鼻祖。一部古代福建史,就是一部移民史。

福建远离中原,地处东南边缘。东边对着茫茫大海,三面环山,内境还是山。福建的地貌大约只有一成不是山地丘陵,难怪福建能产这么多茶。以古代眼光来看,这地理状况够悲催的。

常说的隋唐经济重心南移,受惠的“南方”是江南地区,即现今的江浙、江西等地。闽粤这样的“南蛮之地”,没能分到多少肉汤,经济依旧落后。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明清之际以对外移民著称的闽地,在宋代却是移民迁入的圣地。此时又正好是妈祖信仰的发端。

古代的中国,战争、内乱的频率很高,尤其是政治地位高,经济水平好的地区,每逢战乱都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中原之所以比南方发展得早,是因为平原地形利于耕种。但是呢,一览无遗的平地却不利于战乱时躲藏。

福建正好相反。西面、北面都是起伏的山丘,没有坦荡荡的道路与邻省相接,走水路(闽江为主)的话又流急滩多,和平时代不利于与内陆相接,动乱时代却化弊为利。从汉晋以至隋唐五代,北方的“难民”越跑越南,去到福建这样的“穷乡僻壤”,躲避战祸。


1E126E1E-B527-4B84-B5A5-65C7AE117780.jpeg
▲福建山景 图源/摄图网


毕竟,在中原当一个乱世人,不如在蛮夷之地当一只“太平狗”。

移民,对这批北方人来说是不幸,但对福建人来说却是幸事。大批从文化先进地区涌进来的移民,带来了闽人想都不敢想的高级知识和技术。福建省的开发,在此时提上了日程。尤其是唐代福建地方政府兴修的水利工程,为日后的航海商贸奠定了基础。

进入宋代,福建依然涌入了大量移民。只是此时的福建,不再是荒芜却安全的避乱点,而是土地被不断开发的发财地。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中原地区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人地矛盾愈演愈烈。一部分人把目光转移到尚属于处女地的福建。他们迅速地占据了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的沿江、沿海地区,而闽西、闽北山区,还是没人理会。

不久之后的靖康之变,导致大批的汉民随着宋室南迁。直到今日,福建漳浦的黄、林、杨几个大家族,都宣传自己是跟着皇帝逃难下来的贵胄。这些大家族占据闽南比较发达的地方。其他民众只好往鸟不生蛋的闽西、闽北迈进,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的拓展。

当闽西的本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寻求往外扩张。南宋理宗绍定年间,时任福建长汀县令的宋慈,为连接汀州、潮州的商贸往来,打通了汀江、韩江的航道。从此妈祖信仰随着商船,在闽西地区扎根,融入了福建的客家人群体。

元末明初之际,东南港口繁华不再,番人们逃的逃,死的死,剩下的小部分人则融入了汉人群体。明朝政府取消了广州、泉州的市舶司。福建的国际贸易黄金时代,结束了。

曾经地广人稀的福建,此时在日益膨胀的人口压力下,也开始往外移民了。

宋元时期,农业资源不好,但商业资源好,福建人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海上贸易被一刀切停掉后,闽人唯有往农业资源稍好的地方讨饭吃。福建周边的浙江、广东和江西成为了最佳选择,甚至连最南端的海南都出现了闽人的身影。这些闽人在外地建立福建会馆之时,必不可少的便是同时起建的妈祖庙。

而台湾,更是涌入了大批福建移民。

福建与台湾岛距离非常近,最近处从福建平潭岛到台湾新竹,仅有70海里。宋朝之时,澎湖(包含台湾本岛、周边小岛和澎湖列岛)隶属于泉州府的晋江县管辖,县中有不少人直接跑到澎湖去从事渔业和畜牧业了。但可能是因为宋代的福建对外贸易发展得有声有色,这时到台湾去的移民还不算多。

到了元代,人口过度增长的恶果初现,连大港口泉州人都逐渐往澎湖定居。台湾岛不再是荒岛了,政府也得开始管理了,所以元朝至元年间,行政机关巡检司设立了。

明代虽然直接禁止海上活动,但阻止不了福建人迁徙到慢慢发展起来的台湾岛去。

可是,由于实施海禁,明朝官方对妈祖信仰不太感冒。两百多年间,官方对妈祖的褒封只有两次,是历代以来次数最少的。官方对妈祖信仰的态度,其实就是对民间海贸的态度。

官方渠道走不通了,但是福建人能甘心金盆洗手,不做海贸了吗?

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做正经交易,也可以做走私呀。泉州在明代是不复宋元的霸气了,但海上贸易却一点也没有落下。

福建做走私最成功的,还是那个堪称“开发台湾第一人”的海贼王郑氏家族。

郑氏发家于泉州的安平港。这座港口位于围头澳内,入港处形势险要,行入港内却廓然开朗,是天成的避风良港。老天爷赏饭吃,安平怎么能不吃。

明代安平商人偷偷地制造海船,雇佣船员,把货物运到日本、吕宋等地方售卖,其中最成功的就是混成头目的郑芝龙。这名东南沿海的海盗头子,勒令当时的海舶必须插着郑氏令旗才能随意走动。

只是郑芝龙后来决心降清,儿子郑成功便与其分道扬镳。顺治三年(1646),郑成功起兵抗清,以金门、厦门两岛作为他的根据地。郑成功把厦门港的对外贸易搞得有声有色,每年前往日本、南洋各地的商船有七八十艘,贸易总额高达二百五十万两左右。很是赚了一把“通洋之利”,也足够他养十多万人的军队了。


AB9EE755-095A-4254-A264-725212C412B4.jpeg
▲郑成功像 图源/摄图网


十五年后,骁勇而又多金的郑成功从“红毛番”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时,把大批的闽南士兵和他们的家眷,一起带到台湾岛上去。

把持东南沿海的郑成功,成为了满清统治者的眼中钉。



03. 妈祖保佑谁



清朝是褒奖妈祖最积极的朝代,足有15次之多。难道是因为满清统治者特别迷信这位女神吗?

非也。主要是表扬妈祖在对台事务中作出的“杰出贡献”,还有就是在当地群众中巩固清朝统治。

在海的另一边,为了抗清,郑成功和他的部下也拜起了妈祖。郑氏的官兵大多是闽南人,出征时都会在船头供奉一座从湄洲祖庙分灵来的妈祖像,叫做“船仔妈”。今天的台湾鹿耳门天后宫,还保存着一尊木制妈祖像,据说是郑成功来台的时候带过来的,称为“开山妈祖”。

问题来了,清朝祈求妈祖保佑征台成功,明郑也祈求妈祖保佑抗清成功,那么妈祖会保佑谁呢?

满清为了对抗郑氏这个强大的汉人武装集团,实行“迁界”,将大批老百姓强行从沿海线迁入内陆。越是这样干,越是把其中一部分不满清朝的人逼向郑氏集团。与此同时,不愿降清的明遗民也把台湾岛当作世外桃源。

清廷无论如何不能容忍这样的情况发生。康熙四年(1665),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攻台,在清水洋遇上飓风,不得不折返。郑氏集团的统治在妈祖的庇佑下,很是持续了一段时间。

康熙十九年(1680),清军水师提督万正色把郑氏在福建的据点一锅端了,郑经狼狈地带着余部逃回台湾。

万正色打了个大胜仗,但他说自己是在梦中得到神妃的辅佐,才能攻克厦门取得大捷,因此奏请朝廷嘉褒。康熙皇帝当即开心地下诏,册封神妃妈祖为“天上圣母”。

一年后,郑经病逝,郑氏集团开始窝里斗,这给予了清廷趁虚而入的机会。康熙二十二年(1683),时隔十八年,施琅再征台湾。这次他带领的部队,把郑氏主力杀个片甲不留。

妈祖最后还是站在了清朝一边,郑氏集团正式宣告灭亡。

征台统领施琅是泉州人,率领水军攻克台湾后,也学着老万上奏称是得到海神天妃的帮助。康熙皇帝在第二年赐封妈祖为“护国庇民”的“仁慈天后”。

同年,施琅又奏请于台南建造天后宫,这座天后宫是台湾现存最早的官方妈祖庙。随后全台湾各地妈祖庙数量急剧增加,新建大大小小的妈祖庙达222座,以云林县的北港“朝天宫”规模最大,香火最旺。妈祖在复台、定台中发挥了女神“护国”作用。

歼灭郑氏势力后,为了维护对台湾岛的统治,康熙皇帝决定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纳入福建省的管辖。

清廷平台之初,把不少郑氏残部、各地难民都遣返原籍,台湾的人口较郑氏时期减少了一半以上。台湾的地方官员在大陆招揽移民,反应却并不热烈。经过战火蹂躏的福建,人地矛盾倒是消失了,大家也不想背井离乡去小岛上过活。

一直等到福建的太平日子过了快二十年,生活平稳了,人地矛盾又冒头了。这时,不需要政府宣传,不少福建人都自愿移民到岛上生活,台湾岛逐渐热闹了起来。

由于征台战争中妈祖有“保驾护航”的功绩,封号也由“妃”“圣母”升格为“天后”,人间女性能得到这样高的名分,妈祖还是头一位。收复台湾后,中国大陆的土地上再度掀起了崇拜妈祖的热潮。根据民国《福建新通志》记载,福建内地县绝大多数的天后宫是在雍正年间新建的,照例春秋致祭。


而跟随着福建移民渡过海峡的台湾天后宫,早期多是从湄洲祖庙分灵过去的。在例定诞辰日有“遥拜”的仪式,还需要面向湄洲的祖庙施三跪九叩礼。


8911E052-141D-4F82-91D8-B3D51735BB22.jpeg
▲台湾天后宫牌坊 图源/摄图网


收复台湾后,清朝对海上私营贸易的禁令逐渐松弛,福建商帮又开始了“南征北战”的商业活动。


他们的身影遍布中国19个省,由闽商建立的福建会馆兼天后宫,多达227座。截止到晚清,凡是“天下通都大邑,滨江濒海商贾辐辏之区”,都有福建人和妈祖的落脚点。

清朝的福建人,闯荡的地域并不局限于国内,日本长崎成了闽商和妈祖的新据点。这些泉漳帮、福州帮的游子,即使远在海外也不忘供奉他们挚爱的妈祖。他们所起的具有和式神社风格的妈祖庙,至今仍延续着在日华侨们的香火。



04. 历史与现实



道光十九年(1839)三月,妈祖娘家一名林氏后人到澳门接见葡澳官员后登妈阁山,同行的葡籍摄影记者为妈祖留下了第一张历史照片。

这名林氏后人,便是林则徐。作为妈祖的同族人,妈祖“护国庇民”的精神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也努力做到了。


43403883-E81F-45DC-82C2-2B18D5EE8319.jpeg
▲林则徐纪念馆 图源/摄图网


但是他再怎么努力,都不能在道光二十年(1840)的鸦片战争中挽救腐朽的清廷。七十余年后,1912年,清帝退位,中国帝制走向终点。

进入民国,妈祖被皈依了基督教的蒋介石视为邪教异端,禁止祭祀。

莆田县九牧林氏的士绅向民政厅申请备案,妈祖的天后宫才得以以“林孝女祠”的名头留下。此时的蒋介石没有想到,他视为异端的妈祖,日后会为两岸的情谊作出伟大贡献。

妈祖的孩子,无论足迹有多远,始终心系着福建家乡,心系着湄洲岛上伫立着的那尊妈祖像。

1981年,台湾云林县北港朝天宫的信众蔡辅雄几经辗转,终于到达妈祖的“娘家”湄洲岛朝圣。这是在1987年正式开放探亲前,首次有台湾同胞回到大陆。正是信众们的狂热,才促使台湾当局意识到,民众回国之心是多么的热切。

2009年,妈祖信仰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湄洲岛的一场盛大妈祖祭典,吸引了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士踊跃参与。

妈祖曾经随着移民的脚步走向世界,而走向世界的移民又跟随妈祖,踏上了祖国的土地上。

历史与现实,构建了一个美妙的循环。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参考文献: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地理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唐文基主编:《福建古代经济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等:《福建经济发展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
林国平、邱季端主编:《福建移民史》,方志出版社,2005年
朱天顺主编:《妈祖研究论文集》,鹭江出版社,1989年
鲍国之:《妈祖文化与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最爱历史】原创内容。


- END -

作者丨眉妩

编辑丨最爱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9 12:28 AM , Processed in 0.09375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