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1|回复: 1

宋晓军博客:中国海军走向远洋的历史逻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9 1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于 2009-03-16 10:55:05 最近有很多媒体中国海洋权益保护问题和见走向可航母的问题采访,发现很多记者对一些背景和基本常识缺乏准备,这是2007年第七期《舰船知识》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用有限的字数基本把问题梳理了一遍。下面贴在这里:

中国海军走向远洋

2006年10月30日,盛大的中非合作论坛高峰会议在北京召开,众多非洲国家领导人云集北京,这是继郑和下西洋、上世纪50~60年代中非友好时期之后的,第三次中非合作高潮的到来。

海军是民族的财富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明朝初期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为中国开辟了经东南亚通向非洲的商路,也为后来中国的瓷器和茶叶输往东南亚、欧洲打开了方便之门,源源不断的海上贸易,使大量白银流向中国。在1840年之前,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但是在明朝中期,虽然中国拥有巨大的人力物力和先进的航海技术,由于缺乏正确的战略指导,海军迅速衰落。同样是经过这条海上通道,清朝末年的列强入侵却使中国陷入衰败的困境。由此可见,海军是整个民族的财富,海军战略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命运的巨大影响,不是一代人,一个政府,一个时期,而是持续几百年漫长的时间。

在中国和非洲国家积极寻求合作发展的同时,从许多西方老牌殖民主义国家那里,也传来了不和谐的声音,他们甚至指责中国为“新殖民主义”。很显然,中国在非洲的行动,触动了一些西方国家的利益。众所周知,在西方国家反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各种手段中,舆论攻势是最温和的一种。将来一旦有敌人封锁海上能源通道和贸易通道,中国对外开放国策的安全保障又在哪里呢?

这些问题,正是今天中国的海军战略必须回答的。

世界海军战略潮流

海军战略是国家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军战略包括海军建设与运用的战略环境、战略使命和任务、战略力量及战略运用方式。

世界海军的发展史上,出现过“大陆学派”、“巨舰大炮论”、“海权论”、“核海军”、“军事战略海军部分”、“由海向陆”等几大战略潮流。

(1)“大陆学派”产生于19世纪的法国,当时的海军仍处于风帆时代,法国是个大陆国家,但国土南北两面临大西洋和地中海,有漫长的海岸线和许多良港,具有发展一支强大海军的良好的地理条件。但法国的战略家们只把海上力量看做是陆上力量的辅助者,以巴隆《海战论》为代表的“大陆学派”海军理论认为,法国不应和英国舰队进行大编队的海战,而应依托海岸,用小编队,直接打击英国商船队,这样可以动摇英国的经济根基,保障陆上作战的胜利。“袭商战”思想成为法国此后一个多世纪的海军战略,虽然法国在财力和海军技术上不逊于英国,1837年时,法国有23艘蒸汽战舰,二英国只有21艘,螺旋桨,旋转炮塔这些技术都是法国首先应用到战列舰上的,但法国海军却重点发展了大量小型舰艇。由于错误的战略指导,法国海军无力维护本国海外利益,国运也从此走向衰败。

二战中,德国海军继承了“大陆学派”的“袭商战”理论,不但进行大规模潜艇战,甚至连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也作为海上袭击舰使用。虽然德国潜艇一度严重威胁英国的海上生命线,但最终在盟军水面舰艇和航空兵的联合打击下,潜艇战彻底失败。

战争实践证明,“袭商战”只是海军任务之一,不能把“袭商战”作为海军战略。“大陆学派”的根本错误在于,把海军作为陆军的附属,只强调海军破坏性的一面,而忽视了海军保护护海上航线,促进国力增长的价值。

(2)“巨舰大炮论”产生于19世纪末的英国,当时的海军已经进入蒸汽机铁甲舰时代。当时的英国是世界头号强国,拥有大量海外殖民地,而新兴的工业国家德国,却急于准备建立一支庞大的舰队,挑战英国的霸主地位,夺取英国的海外殖民地。而英国则提出“两强战略”,要建立一支能同时压倒两个欧洲海军大国的舰队。“巨舰大炮论”主张建造坚甲重炮的巨型战舰,通过舰队决战和海上封锁来夺取制海权。

“巨舰大炮论”赋予了海军和陆军的平等地位,其缺点在于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英国、德国、和日本都曾为此消耗了巨大的国力。

(3)“海权论”诞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当欧洲列强进行造船竞赛和舰队决战的时候,美国海军的马汉将军提出了“海权论”。他把海军建设上升到国家命运的高度。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大战略角度认识海上力量。提出了“炮舰外交”、“海军威慑作用”等观点。认为海军在战时和平时具有“共同价值”的观点。

(4)“核海军论” 诞生于二战结束后的苏联,当时人类战争史进入了核时代。在第一颗原子弹投入实战之后,很多国家的理论界掀起了“海军无用论”。特别是美国在太平洋上进行的比基尼核试验,证明了核弹对于潜艇和水面舰艇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就在美国海军将领们极力维护海军地位的同时,从1955年开始,由于苏联在弹道导弹技术上的突破性进展,苏联海军却在“导弹——核战争”军事理论的指导下,推出了“核海军”理论。并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建造了大量以导弹为主要武器的核动力潜艇。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为代表的苏联“核海军”理论逐步完善。

“核海军”理论,突出了海军对岸上目标打击的作用(主要是核打击)。把海军的威力从海洋扩展到全球每个角落。“核海军”理论要求建造以水下核力量为主的均衡型远洋海军。苏联的“核海军”理论吸收了大陆学派和海权论的部分内容,同时影响了英国、美国等老牌海上强国的海军理论。

“核海军”理论实现了苏联海军的跨越式发展,但“核海军”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其灵活性不足,难以应付全面战争之外的常规局部军事冲突。苏联解体后,“核海军”理论下建立的苏联舰队,在失去经济支持的情况下基本丧失了战斗力。

(5)“军事战略海上部分”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已经走出了越战失败的阴影,1986年,美国提出“以实力威慑为基础实施全球性海上进攻”的新战略,准备建设一支“600艘舰艇”的庞大海军。“军事战略海上部分”把海军理论上升到国家军事战略的高度。

(6)“由海向陆” 诞生于冷战结束后的美国,由于失去了苏联海军这个强大的对手,1996年美国海军提出“前沿存在,由海向陆”战略构想。把美国海军的作战对手由海权国家转变为陆权国家。把美国海军主战场,从远洋转移到陆权国家沿海地区。把主要作战目标,由夺取制海权,转变为控制海岸和部分陆地。“由海向陆”的实质,是海权国家压服陆权国家。

新中国海军战略

(1) 沿岸防御,新中国建立初期 从1949年到1955年,中国海军奉行“沿岸防御”战略,海军主要任务是“保卫沿海沿江”,肃清海匪,收复沿海岛屿,突破海上封锁。这一时期,海军装备主要来源是缴获、购买和仿制。海军初步建立了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部队、岸防兵部队和海军陆战队。武器装备主要以“空、潜、快”为特征。主要舰艇吨位小,续航力短。

(2)近岸防御,从1956年到1970年 中国海军奉行“近岸防御”战略。海军主要任务转变为保卫海防,。这一时期,海军装备实现了从缴获、购买、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转变,海军装备了自主研制的核潜艇。海军战斗力有了较大提高。海军提出了海上破袭游击战理论、海上独立战场理论和依托岛岸作战理论。

(3)近海防御,从1970年至今 中国海军奉行“近海防御”战略,近海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战略概念,包括我国全部的海洋国土。这一时期我国主要威胁由大国全面入侵,转变为局部热点冲突,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近海经济区。海军的主要任务,已经由协同陆军、空军进行反侵略战争,转变为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上经济利益、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中国海军的新问题

从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世界一直处于美、苏两强争霸的格局之下。而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必然会对中国的海军战略产生深刻影响。

建国初期,虽然美国对中国进行封锁,但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的贸易和技术引进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英国为了维护香港的特殊情况下,也不敢完全追随美国对中国进行封锁和禁运。国家以发展重工业为主要任务,对海外贸易的需求不大。尽管那时新中国海军力量非常薄弱,但国防压力主要由陆军承担(朝鲜战争)。海军的任务也相对很轻,因此,“沿岸防御”战略基本适应当时的安全环境。

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中、苏关系仍然紧张,但在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的基础上,中国逐步打开和西方贸易和技术引进的大门。国家的改革开放战略,对海外贸易的需求逐渐增加。尽管这时中国海军力量仍然不够强大,但国防压力仍主要由陆军承担(北方对峙)。海军的任务也相对很轻,因此,“近海防御”战略基本适应当时的安全环境。

苏联解体后,美、苏互相牵制的格局不复存在,美国不再需要中国牵制苏联,因此,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军事威胁不断增加。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发展,进口能源、原材料、出口产品的海上通道,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命脉。而我国目前的海军力量与外来威胁和安全需求相比,是不相适应的。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

(1)在近海地区可能发生的军事冲突中如何应对超级大国的武装干涉?

在中国近海的热点地区,如钓鱼岛、南沙、台湾等,存在美、日军事同盟,美、澳军事同盟,最近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与日本首相安倍也将签署联合安保宣言,两国将进行情报合作,日军也可以在澳大利亚国土上进行联合演习,尽管日澳安保宣言级别低于日美安保协定,但很大程度上将意味着两国关系提升为一种“准同盟关系”。

美、澳、日之间这种2+2军事同盟的存在,使中国近海地区安全形势复杂化,近海问题可能牵涉到超级大国,并波及范围更大的地区,这一变化是中国近海防御战略需要面对的。

(2)如何保证从中国通往波斯湾这条能源通道的安全?

即使中国成功的避免或解决了近海地区的危机和军事冲突,从发展的眼光看,仍然是不够的。一旦超级大国或地区军事强国对中国进行海上封锁,一支为近海防御而建设的海军,如何维护中国通向波斯湾的石油航线的安全?

(3)如何维护中国在非洲地区的经济利益?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对外投资项目不断增加,特别是在非洲和中东地区。虽然中国对很多国家一向奉行友好政策,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利益冲突,也出现了由地方势力、恐怖组织进行的绑架中国工人等现实威胁。应对这些低强度冲突与恐怖威胁,也是海军战略需要考虑的内容。

近海防御,远洋打击

综上所述,中国海军在近海防御的基础上,应该加强远洋打击能力。

(1)通过国际合作,应对低强度冲突。在远洋发生低强度冲突时,中国可通过和友好国家的国际合作,例如提供舰艇临时停靠和补给,或多国海军联合行动,例如科所沃战争时,希腊海军曾帮助中国运输侨民。同样,中国海军也需要帮助友好国家海军处理发生在亚太地区的低强度冲突。

(2) 有限的远洋打击能力是对近海威胁的遏制。假如中国和周边国家发生武装冲突或局部战争,保持对敌方远洋航线的有限打击能力,是对战争升级有效的限制手段之一。增加战争成本,就是降低战争风险。

(3)区域安全交换。假如中国和超级大国发生军事冲突。中国海军显然没有能力在远洋和敌国进行舰队决战,但如果中国海军能有效控制对敌方有重要价值的海区,则双方可能达成默契,保证中国船只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安全。当然完成区域安全交换,需要比有限打击远洋航线更强的远洋作战能力。

(4) 陆、海、空军联合进攻。假如中国和超级大国发生军事冲突升级。中国海军还可以在陆军、空军的帮助下,获得前进基地,扩展打击范围。

加强远洋作战能力的几个问题

中国海军现有的装备,是缺乏远洋作战能力的。大多数为近海作战设计的舰艇续航能力和自持力都不足以完成远洋作战任务。特别重要的是,舰队脱离岸基航空兵保护时,缺乏夺取远海制空权的能力。

因此,发展航空母舰,是远洋作战的必然需要。但由于中国从未建造和使用过航空母舰,很多人对于航空母舰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

(1)发展航空母舰是对强国海权的挑战吗?拥有3~4艘航空母舰是否有实战价值?

由于海军建设的长期性和高投入的特点,从近代海军史看,后起国家要直接挑战海军强国是非常困难的,德国和日本都曾经惨遭失败。但有一个成功的例子常常被忽视,这就是美国。美国根据其“海权论”发展起来的强大海军,并没有和英国“巨舰大炮”的舰队进行决战,就取代了英国的位置。

美国海军挑战二流对手,打败西班牙海军,扩张自身实力,等到英国自败,自然取代英国,因为头号强国往往也是众矢之的。问题是,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这就是美国早期发展战列舰的价值。

孙子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2)近期战略目标用不上就不搞吗?

海军战略研究应注重整体性,海军建设需要长期连续的投入,舰艇的使用寿命往往超过某种海军战略的有效期。例如英国早期的战列舰“君权”号,到了1945年,虽然其航速太慢无法用于海战,仍然可以担负护航任务。长远看,这是对军费的节约。

今天发展的新型航母,在未来的大规模远洋舰队中很可能担任配角,但总比先后建设近海、远洋两支海军成本低。

(3)“导弹万能论”与“航母消亡论”。

在1945年原子弹爆炸之后,,美军内部就出现过航母消亡论,但直到今天,美国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航空母舰。军事史上,此类唯武器论的错误观点曾经多次出现。今天是精确制导武器的时代,西方国家海军中有人把航空母舰称为“导弹吸尘器”。虽然导弹技术已经有了极大发展,但导弹的出现并未使坦克和飞机消亡、更不可能使综合防护能力更强的航母消亡。舰载机可以应对各种高低强度威胁,其任务多样性是导弹无法代替的。假如有一种更先进的导弹出现,航母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作战平台,只能增加这种导弹的效能。

综上所述,海军是民族的财富,海军建设需要几代人长期、连续的投入,海军战略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几百年盛衰的大事。对于奉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中国来说,中国海军应该走向远洋。

发表于 2009-7-22 07: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thx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8 05:14 AM , Processed in 0.03901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