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2|回复: 4

[中华脊梁] 淞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8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淞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0-07-18
来自专辑
八年抗战:1937~1945


    本篇我们来完成读者朋友们之前布置的“作业”——淞沪会战。


    目录


    1、前奏

    2、决策

    3、会战

    4、影响


41D9EF50-44C6-47B5-B259-BD6EBC150BFB.jpeg

淞沪会战的“淞”指的是吴淞江,吴淞江上海段即大家熟悉的“苏州河”。上图为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外白渡桥



前奏


  

    淞沪会战是中国和日本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


    双方投入了百余万兵力,可谓是“倾国力的一战”。


    “前奏”这一章节中,我们先来探究一下1937年之前上海的态势。


2450FD5E-5684-4EF9-AF60-BA261D78CC13.jpeg

三十年代的上海外滩的堵车场景


    话说日本在1931年自导自演了“九一八事变”之后还不过瘾,准备在上海重复一遍这出戏。


    于是,日本关东军通过著名间谍川岛芳子(参考《末代皇花》),买通了几个中国的闹事者,准备策划一场“反日活动”。


    这便是著名的“日僧事件”。


    日本人从甲午之前便开始非常重视研究“国际形势”。


    不得不说,其水平的确高国民政府好几个档次。


    他们策划这次“冲突”的目的是什么呢?


    其实是给西方列强和“国联”(三十年代的联合国)一个调停的面子,从而转移日本刚刚吞并中国东北的焦点。


    这也解答了读者朋友们可能的疑问,即为什么一场上海的“反日活动”是关东军负责策划的。


    借着“日僧事件”的由头,1932年1月28日晚,日军突然向闸北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发起了攻击,随后又进攻江湾和吴淞。


    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史称“一二八事变”。

   

B1D9D309-F023-4CBB-B4AF-56112CFF6E3D.jpeg

一二八事变中的十九路军。十九路军为原“粤军”一部,在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和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表现出极为强悍的战斗力,被誉为“铁军”。十九路军是早期军阀部队中“革命意向”非常浓厚的一支部队,因此其主要领导者蔡廷锴、蒋光鼐被蒋介石罢免、长期赋闲,建国后加入民主党派


    

    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为集中兵力在江西剿共,军政部部长何应钦急电第十九路军“忍辱求全”,令上海市长吴铁城接受日方要求。


    暂时下野的蒋介石更是“心急如焚”,担心与日本爆发全面冲突,遂紧急委托国民党元老张静江说服蔡廷锴避免与日军冲突,并调宪兵第六团接替上海第十九路军防务。


(关于蒋介石的心理我们在《七七事变: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一文中有过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日本人的“国际形势”判断的没错,此后的“剧本”果然是按照日本人的设想在进行。


    事变发生后,各路列强为了保护自己租界的利益,开始出面调停中日在上海的战火。


    为了“平息上海的冲突”,列强们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采取了放任的态度。


    1932年3月1日,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满州国,达到了在中国东北建立傀儡政权的目的。


    上海方面,日方在冲突后以虹口营房为核心,在周边租界、纱厂构筑百余处坚强掩体工事,由海军陆战队精锐驻守。


    至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前夕,驻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约有三千人(后国民政府出于政治考量,夸大到一万人)。


    这支驻守上海虹口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就是后来淞沪会战初期国军的主要对手。

 楼主| 发表于 2020-7-18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决策



F0BCC6EC-E73A-42EB-8A2E-E774CA890DB9.jpeg

汉阳八八式步枪模仿的是德国一款1888年出品的步枪,由张之洞的汉阳兵工厂获得德国授权生产。这款枪在清末新军、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以及朝鲜战争中都是中国武装部队的主要步枪枪型之一,服役超过60年


    

    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已知中日决战不可避免。


    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和内部一众高级将领经过反复分析,决定将上海作为抗日“第一炮”的打响地。


    促成这个决策的主要有以下几个考量:


    1、外交层面:引起国际社会注意


    蒋介石最擅长的就是“纵横捭阖”。


    他遇到事情特别喜欢找人“调停”,采取“政治+外交手段”而不是“军事手段”来解决问题。


    这种出发点我们无可厚非。


    不过,在日本已经刺刀见红的情况下仍然心存幻想,却是有待商榷的。


    2、军事层面:扬长避短


    面对平津一带日本挑起的战火,当时中国主要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均认为,应尽量避免在华北平原与日本决战。


    另一方面,如果不“主动”将日军主力吸引到江南一带,日本很可能会采取“稳打稳扎”的方式逐步侵蚀华北-江淮。


    届时,日本会像建立伪满洲国一样成立很多稳固的亲日政权,这对我方非常不利。       


1DE55C23-5ADC-4E1B-80AC-9634CB9878A8.png

冯·法肯豪森 ,德国陆军上将 ,一位积极的反纳粹分子。法肯豪森曾长期担任德国军事顾问团领导人,1930~1938年驻华期间他一直是蒋介石非常信赖的军事顾问。1950年法肯豪森的72岁生日时,还收到蒋介石寄去的12000元美金作为贺礼,并称他为“中国的友人”。


    

    促使蒋介石下定决心“大打淞沪”的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冯·法肯豪森。


    早在1935年8月,他就向蒋介石呈送了《总顾问法肯豪森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


    在这份建议中,他提出了“将四川作为最后防地”的设想。


    国民政府根据其建议,早在全面抗战开始前的几年即对西南后方进行了整体的军备建设及防卫部署,未雨绸缪。


    纳粹德国与日本结盟后,为了向日本表示善意,希特勒承认了日本在中国的傀儡满洲国,并撤回德国对中国的援助。


    离别前,法肯豪森答应蒋介石不会向日本透露任何中国的作战计划。


EBFEC48D-C653-4F2A-A39D-C4AC486B79F6.jpeg

淞沪会战时的日本海军。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海军在世界上的“排名”是远高于其陆军的


    今天我们从“复盘”的角度来看淞沪会战,当初其“外交层面”的考量并没有实现。


    西方列强除了一些口头的谴责,连对日本的制裁都没有。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苦苦支撑的中国军民几乎没有得到除德国、苏联之外的任何一个西方大国的援助。(抗战硝烟:宝塔山下百万兵(总纲篇)


    但是从“军事层面”来看,淞沪会战确实起到了“扬长避短”的效果。


    我们很难想象,这四十余万日军精锐要是出现在华北平原,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不过,近年来随着诸多档案的解密,关于这场会战还有另外一种解释。


    当时日本参谋本部制定的《对华作战计划大纲》中,有这样关键的两条:


   “一、以中国驻屯军进行作战,在平津地区对中国军队尽量加以沉重打击。

    

    二、在情况不得已时才在青岛和上海附近作战。”


   从这份“大纲”的表述里我们不难发现,当时日本人并未想大举增兵(强调“以中国驻屯军”)以及全面对华开战(局限在平津地区)。


    日本人策划七七事变的目的仅是“侵占华北”,搞第二个“伪满洲国”。


    从这个角度上讲,淞沪会战也是一次中国方面主动出击,从而改变抗战进程的战役。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8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会战



CCA35A5A-99EB-4C8B-A71E-4A854A0A0E43.png

激战后的上海市区,一寸山河一寸血



    中国方面对于淞沪会战的“准备措施”是从长江开始的。


    由于很容易预计到日本会利用其海军优势沿江包抄我军后路,所以在战前,国民政府海军部长陈绍宽就筹划了著名的“江阴封锁线”。


    这道“封锁线”的底牌就是“沉船锁江”。


    1937年8月12日,在陆军发起进攻的前一天,国军两个舰队主力在江阴江面集合完毕。


    最初的计划是在岸基炮台的配合下,与日寇决一死战。


    这次海战中,国军第一第二舰队倾巢而出,成为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海军第一次对外大型动员。


    可是国军还是大大低估了日本海军的实力。


    此后的一个多月里,日军出动了大量主力战舰对我海军进行打击,其中包括“加贺号”在内的三艘航空母舰。


    大部分国军的舰艇,连日军军舰的影子都没看到,就被空中袭来的舰载机击沉。


     9月25日夜,四艘残存的国军舰艇进行了最后一次航行。


    在封锁线附近集结完成后,国军最后的四艘军舰在凄凉的汽笛声中打开海底门,静静地沉入长江。


    自刘公岛之后,中国海军又一次全军覆没。


    (参考阅读:《中国海军往事  喋血沉船》)


BE457C21-9D15-4F27-ABA1-644C4756B633.png

江阴沉船


    

    在海军集结与长江口的同时,8月11日,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率蒋介石最精锐的“德械师”第八十七、八十八师赴上海组织防御。


    国军沿北火车站——宝山路——八字桥——江湾路一线,迅速展开占领阵地,并利用杜月笙等人的关系,在市区的建筑内构筑工事,打开枪口清扫射界,形成巷战阵地。


    至8月13日交火前夕,蒋介石几乎把自己所有“压箱底”的精锐部队都派到了上海市郊。


    这些部队包括:


    八十七师(德械师)

    八十八师(德械师)

    教导总队(最精锐,下辖三个旅)

    装甲部队(仅有的“金疙瘩”)

    重炮部队(两个团)

    

   8月13日,在完成优势兵力集结后,国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围攻,试图赶敌下海。


    淞沪会战由此展开。


5CDA3F0D-7902-4C82-8B80-7FA6E28BA3F9.png

据守屋顶的日军陆战队   


    由于是双方第一次“硬碰硬”的交手,中日对彼此的战力都摸不清。


    国军一开始显然是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


    战斗打响后,国军八十八师立即发起总攻,准备一举解决日本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本部。


    前文中我们提到过,这支“陆战队”约有三千人,是当时日本驻上海的唯一“地面军事力量”。


    面对国军的绝对优势兵力,日军陆战队坚守要塞阵地,在江面驱逐舰有力的舰炮支援下,使国军攻势接连受挫。    


    国军发动猛攻后,日本国内立即下达总动员令,以第3师团、第11师团为基干编组“上海派遣军”。


    天皇任命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任务为“协同海军击灭上海附近之中国军,并占领上海及其北方地区要线”。


    战事立刻扩大升级。


E95A9722-82A5-4966-AD03-97361005F548.jpeg


    八月下旬,日军两个师团在吴淞和宝山强行登陆,开始向上海市区进击。


    蒋介石则在陈诚等人的建议下,开始倾国力向上海调兵。


    国民政府一口气从各地征调了五十个师,从四面八方赶来驰援上海。


    可惜的是,由于当时中国基建和运输能力的限制,国军集结和运兵都非常的缓慢。


    淞沪会战时期,国军出现在战场上的部队番号达上百个师。


    但实际往往是某驻地的一个师只能打着“师部”的旗号先运来一个团,个别甚至只运了一个营到战场。


    加之当时国民政府根本没有完成对各路军阀的整合,这上百个师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之前也未经演练,指挥起来极其混乱。


    种种原因之下,国军错失了在战争初期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的机会,给了日本以大举增兵的缓冲期。

    

3163EC01-0279-4F39-9359-762A7C99EFC8.png

美国媒体拍摄的照片《中国娃娃》,1937年8月28日



    淞沪会战度过初期的交锋后,迅速变成一个双方互相“添油”的绞肉战场。


    战场范围也从闸北区迅速拓展到上海市郊区全境。


    日本先后从海路向淞沪战场三次大规模增兵,至九月中旬,日军投入兵力已达十余万。


    淞沪战场的态势由于日本的增兵逐渐“攻守易势”,国军被迫转入防御。   

    
    转入防御作战后的国军,依托城内工事和郊区的水网河道节节阻击日军,战斗异常激烈。


    这种“绞肉机”般的残酷战斗一直持续到11月初,上海大部依然控制在中国军队手中。


    由于日本方面正面进攻受挫,决定采取“大迂回”的进攻方式迫使国军后撤。


    11月5日拂晓,日军第10军以三个师团+一个旅团共约十二万人的强大兵力,在杭州湾北岸之全公亭、金山卫两地登陆。


    之后,日军兵分两路猛攻松江,试图从西南后方包抄国军退路。


    坚守市区的国军面对“后路被断”的风险,不得已于11月11日全线撤退。


    次日,上海市区全部陷落,淞沪会战结束。


    至此,日军在淞沪战场共投入9个师团、2个旅团,海军两个主力舰队,空军战机500余架,海陆空总兵力达30万人以上。 


    会战的规模远远超出了双方最初的预计。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8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影响



1ADE6BB2-5DF2-4AF7-98E5-1FA0BE3986C7.jpeg



    淞沪会战以日军占领上海(除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国军全线后撤告终。

    

    这场规模空前的大战,是中日自甲午战争之后第一次“真正的交手”。


    由于这场会战实际上是国民政府“主动”挑起的,因此事后产生了诸多的争议。


    就当时的形势来看,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国内对于是否全面侵略中国摇摆不定,以参谋次长石原莞尔为代表的“不扩大派”暂时占了上风。


    直白一点,即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并不是想全面与中国开战,其目的更多的是在华北再造一个“伪满洲国”。


    如果蒋介石能延续他以往的“绥靖风格”,是可以将全面抗战继续延后的。


    诟病淞沪会战的“绥靖一派”认为,该会战实际上是一场“引火烧身”的战争,它把日本逼上了对华全面开战的路线,给江浙、华中一带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把国府“黄金十年”积累的一点家底挥霍的荡然无存。


    绥靖派认为,即使要全面开战,也应等时机成熟、做好准备后再主动出击,而不是逞一时之快。


    支持淞沪会战的一派意见则完全相反。


    “主战派”认为,平津失守之后,华北平原已是砧板上的鱼肉,随时任凭日本机械化部队宰割。


    日本方面在筹谋妥当、平定华北后,必然会南下江淮。


    与其在华北和江淮一带的平原与日军决战,不如主动出击,将日军主力引入水网密布、山地众多的江南。


    从日后的实际效果来看,抗战的“主战场”的确被南移到了长江一线。


7D407AC0-8844-4572-8492-02DB70F4E7E6.png

1937年日本在北平成立的伪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在天安门上悬挂了巨幅标语“庆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聊完两派的意见,我们再来聊蒋介石。


    尽管在“抗战专辑”的文章中我们经常“黑”蒋介石,但是仅就淞沪会战来说却是很难黑他的。


    蒋介石在淞沪会战几乎投入了他所有的精锐部队,可谓是惨重伤亡。


    在此之后,蒋介石与各地各军阀间的实力差距大大缩小,开始不得不与“各路小弟”争夺税赋资源,造成抗战中的内战。


    另一方面,由于“中央军”的惨重牺牲,奠定了蒋作为中国抗战军事统帅的地位和形象。


    之前很多各立山头的军阀,在抗战时也大多听令于重庆政府。


    如果没有淞沪抗战,各地军阀根本无法形成统一指挥,蒋也无法“从道义上”处决韩复榘等消极抗战派。


     从这个角度上讲,淞沪会战实际上是一场“统一人心”的会战。


    其政治上的意义或许比军事上更为重要。


281DA902-E82E-42A7-8BC4-7C45866B4169.png

身着戎装的蒋介石



    聊完了委座,我们再站在敌人的角度上来思考一下问题。


    淞沪会战对于日本来说是“虽胜犹败”。


    抛开巨大的伤亡消耗外,日本自北向南“蚕食”中国的大战略被完全打乱,之后更是陷入了中国战场的泥潭不能自拔。


    日本在七七事变之后明显低估了中国军民的抵抗决心,认为中国就是一堆小军阀、一盘散沙,绝无想到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还敢“主动出击”。


    事实上,虽然当时中国军阀林立、内斗不止,但大多数军阀在“大义”面前还是不敢胡来。


    几千年来华夏民族的文化传承,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还是能够明辨大是大非的——谁都不想遗臭万年。             


    所以我们很惊喜的看到,在抗战期间,各路军阀基本都能做到慷慨赴义。


    很多人在民国混战的年代“抠抠搜搜”、“见风使舵”、“反复无常”,但面对日本侵略者,却舍得拿出来“老本”死拼。


    这些都是日本的情报官们在评估分析之初所不曾想到的。

   



4EE99E2F-74DF-4B36-A66D-C1295B63FE51.jpeg
    

    最后,我们站在当时世界格局的大背景下来总结一下这场会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是一个“两极分化严重”的局面——强国千帆竞逐、弱国江河日下。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国家中最为出色的了,也是唯一一个敢于向列强亮剑的弱国。


    实际上,七七事变平津沦陷后,中国人心中最后的底线已经被突破。

   

    尽管彼此之间矛盾重重,但此刻中华大地上的一切阶级都认识到,如果再向日本屈膝妥协,对中国一切阶层都将意味着毁灭。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18 10: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3 05:33 PM , Processed in 0.05442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