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5|回复: 0

[史地人物] 日本人把鲁迅捧成国民作家,是从背课文开始的|8字路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 11: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本人把鲁迅捧成国民作家,是从背课文开始的

 8字带路人 8字路口 2020-06-30
91088A78-48B5-4C9C-A0DA-F3DD4A765F98.jpeg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30分许。

450架美军飞机升空,轰鸣着飞过已成一片焦土的东京。遮天蔽日。

刚刚,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进行了日本向美英中苏等盟国无条件投降的正式签字仪式。

飞机升空是为了向日本示威,昭示着这场战争的正式终结。

三天后,在日本最为走红的青春文学作家太宰治出版了一部小说。

书名:

《惜别》

书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世纪之初,一名日本学生和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仙台的医学院相遇。

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周君,初到仙台不熟悉环境,颇为拘束;来自日本农村的学生田中则为自己浓浓的乡下口音感到苦恼。

之后,他们成为莫逆之交。田中见证着周君弃医从文,走上了另一番不同的人生道路。

促使周君弃医从文的,是一次幻灯片的播放:

正在这时,画面突然一变,出现了一个中国人因做了俄罗斯的军事间谍而被处刑的场景。听了老师的说明后,我们又激动地鼓起掌来。就在这时,阴暗的教室侧门突然悄悄地打开了,一个学生偷偷地从那里溜到了外面的走廊上。我认出了他的身影,心中一惊,是周君。

周君说:

对现今的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并非身体的强健。那些看热闹的人,他们的身体不都健康得很吗?如今,我更深深地确信,医学并非当前的紧要之事。紧要的乃是精神上的革新,是国民性的改善。……我要立即弃医回国。

在《惜别》中,还安排了一位对周君关怀备至的善良老师。他说:

在历史上,日本也曾向唐宋派遣过留学生,也曾受到对方不少关心和照顾,这次轮到日本来报答当年的恩情了,必须把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尽数传授给他们。

这位老师的名字叫:

藤野严九郎。

等等,是不是看起来很眼熟?

对,你没看错。太宰治这部小说,就是取材于鲁迅当年在日本仙台留学后写下的文章《藤野先生》。

他用这种办法,也表达了对自己这位素未谋面的文学偶像的一种尊敬。

书名《惜别》,也来自于此。

那位曾经执教过鲁迅的藤野先生,在离别时送给他一张自己的照片,照片背后写着两个字:惜别。

彼时的日本,到处残垣断壁,一片兵荒马乱人心惶惶。

这部充满温情的小说,用周君告别藤野先生和日本,踏上新的征途为结尾,是有深意的。既有日本人对战前生活的追忆,也有迫切开始新生活的渴望。

鲁迅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会让大多数中国人大吃一惊。

用日本人的话说,他是日本的国民作家。


01


直到多年后,藤野先生也没等到周君的来信和照片。

对于这一原因,《藤野先生》中写道: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

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隐晦地说出了,这些年他们二人没有联系的原因,在于他一度过得不好。

弃医从文头十年的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收获的,跟他梦想的差距很大。

想做杂志,没钱作罢;只能回绍兴老家当中学老师,教生理学。还是没离开这一行。

结了婚,却是个包办婚姻的乡下老婆。走了仕途,但也就做到教育部一个科长。

写文章也没多少人赏识。只能寄情于研究古书、佛经和金石拓本。

鲁迅的爆发,要整整等到1918年,38岁的他发表了小说《狂人日记》,轰动文坛。

这时,他才第一次以鲁迅这个笔名横空出世,一飞冲天。

而就在鲁迅大放光彩的时候,藤野严九郎的人生却一路走低。

听起来像上一代人的他,其实只比鲁迅大七岁。

鲁迅辍学之后,他在仙台医学院继续任教十年,下岗了。

仙台医学院后来被合并到了东北帝国大学,也就是今天的东北大学,成为它的医学部。

藤野下岗的原因是,当时的日本高校风气越来越崇洋媚外,最后弄到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都待不下去。十六个教授只剩下六个,其中还有两个是降职使用。

他也曾考虑前往德国留学,但因口语水平太差未能成行。

想想也是,他连说日语都带着抑扬顿挫的难懂口音,何况是说德语呢。


02


失业后的藤野严九郎,曾经想找个教职继续教书,还去东京开过诊所,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最后,这个中年失意的前浪,只得回到日本中部福井县的农村老家,靠经营一间小小的耳鼻喉诊所谋生。

福井县是日本偏远贫穷的“北陆三县”之一,粮食常年欠收,穷困闭塞。人的性格多古板认真,口音也难懂。

藤野为人正直,经常拒收穷人的诊疗费,人缘很好。

期间,他也曾经得到鲁迅的消息。知道他当年教过的中国留学生,现在成了名人、文豪。

1935年的一天,他读高中的大儿子被老师找去,拿着一本书问道:

这本新出的书,是中国大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散文集,里面有一篇写的人叫藤野严九郎,跟你父亲的名字一样。你拿回去问问你父亲是不是他

拿到这本书的藤野,细细拿着放大镜,对着书上鲁迅的照片研究一番之后,感叹:

真的是周君啊!

原来,此时的鲁迅已经享誉日本多年。日本要出版一套他的新全集。

在选篇方面,鲁迅提出的唯一要求是:

其他一切选文自便,但《藤野先生》这篇,务必选入。

但藤野随即要求儿子:写的是我。但是,你不要跟别人说。

儿子跟他一样老实,除了对老师承认以外,确实没有对第二个人说。

于是,在中日两国知识阶层脍炙人口的藤野先生,继续隐姓埋名在日本的偏僻乡村。

一年后,等来的是鲁迅去世的消息。

1936年10月19日,55岁的鲁迅在上海去世。

据藤野的侄子藤野恒三郎回忆,几天后,在老家的藤野读到了刊载鲁迅死讯的报纸。

盯着报纸上鲁迅的照片发呆了一会儿,站起身来把报纸举过头顶,拜了几拜。

之后记者上门,他才知道:这些年来,鲁迅不仅是把他赠与的那张照片挂在墙上,还一直在打听他,希望能再见一面。哪怕是见到他的后人也好。

此后,记者对藤野的访问,被编成一篇短文《谨忆周树人君》,发表在报纸上。

关于为什么对这位学生照顾有加,他写道:

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还有很多日本人把中国人骂为“梳辫子和尚”,说中国人的各种坏话。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

我在少年时代时,曾经跟福井藩校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我很尊敬中国的先贤,同时也认为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

为何不愿意见这位学生一面呢,他写道:

周君在小说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就好了。

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的话,周君该会有多么欢喜啊。

可是现在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

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

这当中解释,几分为真呢?恐怕不好说。

更大的可能性是:如今我混成这个样子,面子上实在是挂不住。

他不愿意以一个乡村医生的身份,站出来说:我是名震东洋的大文豪的恩师。

就这样,惜别三十年,师生两人一生再无联系。

果真惜别。


03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的半年后,日文版就在东京、大阪等多地刊发,引起轰动。

《大阪朝日新闻》刊文评论:

此文达到了迄今为止支那小说家尚未达到的境地。

之后,鲁迅的作品被大量翻译往日本,他的名字不断出现在报纸上,水涨船高。无数日本人从此知道了鲁迅。

其中一些,后来跟鲁迅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奇妙缘分。

1913年,20岁的日本青年内山完造来到中国谋生。4年后,他在上海开办了一家以他自己姓氏命名的内山书店。

当时,上海的外资书店都对中国人极为鄙视,甚至不允许中国平民进入。但内山书店的经营原则是:

对于那些愿意读书但没钱买书的人,内山书店不论金额大小,一律允许赊账,包括中国人。

1927年,写完《藤野先生》的鲁迅迁往上海居住,某次前往内山书店购书,与内山完造相谈甚欢,一来二去就成了读书谈书的好友。

之后,鲁迅在内山完造的书店不断会客、讲座,他的新书第一时间在内山书店上架销售,甚至是躲避国民党通缉抓捕时都藏在书店。

内山书店一时间成为上海知名的文化地标。

那时候,开书店还是一门好生意。

后来有鲁迅研究者统计,鲁迅累计去过内山书店500多次,购书1000多册,涵盖思想史、文学、美术、日文图书。

同时,鲁迅的价值和意义,也被日本人所深刻认识。

日本第一代鲁迅研究者、著名学者竹内好认为,鲁迅在中国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

要利用鲁迅来解决日本社会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存在的问题。

他写道:

……时至今日,日本文坛从未出现过鲁迅一般的人。他真正拥有日本古代武士的侠义心肠,同情和体恤一切受到剥削压迫的人,教授他们如何自强自立,改造自我,为一个民族的发展带来新的转机。

鲁迅去世后,亲友们组织了一个治丧团,全权负责处理丧事。内山完造就在其中。

关于这个治丧团的名单,现存的资料考据中有四个版本。

不管是哪一个版本,鲁迅的老领导蔡元培都排在第一位。内山完造分别排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位,跟宋庆龄、沈钧儒等人前后脚。

内山完造排在第二位的那份名单,出自内山自己的自传《花甲录》。

鲁迅去世前,见的最后一个外人,竟然也是一个日本人。

还是他的粉丝。

鹿地亘,日本九州大分县一户地主人家的儿子,从小接受父亲传授的中国文化,毕业于东京大学。

多年来,鹿地亘在日本看完了各种版本的鲁迅作品,把鲁迅的思想作为自己下一步参加日本社会运动的参考方针。

1936年,鹿地亘直奔中国,目的就是要认识鲁迅。

鲁迅在哪儿呢?这难不倒他,去上海最著名的内山书店,找内山完造帮忙介绍就行了。

其实内山根本也不认识他。

鲁迅去世前的两个晚上,最后见的人正是鹿地亘。

他去往鹿地亘家中,将自己最新出版的杂志和各类作品送给他一份,希望他能带回日本,交给更多的人阅读。

鹿地亘写道:

鲁迅于我,是心魂上的导师。

尽管先生在文章中数次写道:自己不是青年的导师,但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的青年都尊敬他。

他在不屈的斗争中体现出的精神给人鼓励和温暖,鲁迅精神给我的并不是行动上的指导,而是鼓舞。


04


就在鲁迅去世大半年后,爆发了七七事变,中日进入全面战争阶段。

跟鲁迅产生缘分的那些日本人,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战争的影响,甚至被直接卷入战争。

还在上海的鹿地亘,做出了一个可以说让99%的日本人目瞪口呆的选择:

加入中国国民政府成立的对敌宣传工作处,从事对日军的反战宣传工作

之后, 他发起成立了“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自己带领几十位日本战俘和在华日本侨民奔赴前线,用扩音器向战场上的日军士兵喊话,瓦解日军军心,敦促他们投降。

为此,日本全国报纸发文大骂鹿地亘:

国贼鹿地亘!你胆敢卖国!

多少日本国民感到悲伤和愤怒,国贼鹿地亘,你的生命肯定不会长!

在鹿地亘的老家,周围的邻居出门遇到他的家人都要绕道走,远远的躲开避免惹祸上身。

内山完造在上海的书店生意也受到了影响。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要求内山完造接收南京路上的中美图书公司,在各大书店内出售鼓吹侵华战争的各类书籍。

内山只有答应日本军队经营书店的要求,尽量保全自己。以及:

利用自己日本人的身份,照顾鲁迅的家人。

1941年12月8日,也就是袭击珍珠港的第二天,鲁迅夫人许广平被日军逮捕。想要通过她打开突破口,抓捕那些反对日本侵略行为的青年。

为此,内山完造奔走在日军上海司令部,四处打点疏通,终于在76天后将许广平保释出狱。

连远在日本乡下当医生的藤野先生,都受到了战争的影响。

由于在中国多个战场持续开战,日本军队很快面临各种物资的匮乏。国内加大了从民间征调药物的力度。

当然,军队买得急,出的都是高价。很多民间小诊所都趁机发了一笔横财。

当他们来到藤野的诊所时,得到的答复却是:

药物余量已不多,只有少量的留给抢救乡民使用。

真实的情况是,藤野故意不配合。

因为他知道,一旦把这些药物交给军队,很可能会流向中国,救治那些在战争中扮演侵略者一方的日本士兵们。

他不愿意帮助自己的国家,去侵略周君的国家。

来人走后,藤野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叫来,对他们郑重地说:

你们记着,中国,乃是将文化教给日本之先生!

然而,战争并没有放过这家人。

他的长子藤野恒弥,就是当年被老师问“藤野严九郎是不是你父亲”的人,毕业于东北帝国大学医学部,成了鲁迅的学弟。他也被纳入日本军队,成了一名军医。

1945年1月1日,在中国大陆患病,被送回日本医治的藤野恒弥病逝于广岛陆军医院。

白发人送黑发人,藤野先生受到极大打击。

七个月之后的8月10日,71岁的他在一次外出巡诊时晕倒,次日在家中去世。

这一天,距离战争结束,日本宣布投降仅剩四天。

作为一个生在动乱年代的日本人,他度过了平凡而又命运多舛的一生。


05


藤野先生想不到,自己的名气,会在死后多年彻底大爆发。

在他的老家日本福井县芦原市,成立了“藤野严九郎先生彰显会”,历届市长基本都亲自担任会长。

藤野家的老房子,今天也被改建成了藤野严九郎纪念馆。
       
4A7C8737-6D41-4826-82FC-048B43D62D97.png
        
馆内陈列他写过的教案、穿过的手术服、用过的解剖刀、学校的聘书,当然还有给鲁迅批改过的笔记复制品。

当然,还树起了一座藤野先生的纪念碑,上面刻着他送给鲁迅的那张照片,命名为:

惜别。

战后,鲁迅意外地成为了日本人的新偶像。

因为被美国实施军事占领,日本人倍感屈辱和压抑,体会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人的真实感受。

鲁迅爆红。

读卖新闻联合日本最大的出版社之一岩波书店进行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

在五六十年代,鲁迅作品集在日本出版发行数量超过两百万册,属于日本的畅销书;美军占领日本期间,关于鲁迅文章的小册子印刷和单篇文章的传单,印刷了超过1000万份。

1952年,日本教育出版社在日本中学三年级的语文教科书里收录了《故乡》。

到20年后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全日本大小几十家教材出版社相继都在课本里收录了这篇小说,以及鲁迅的其他作品如《藤野先生》。

半个多世纪以来,基本上所有接受过义务教育的日本人,都在课堂上背过鲁迅的文章。

他们都知道闰土、迅哥儿,和“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为什么日本人格外喜欢这篇呢?

东京大学教授、被称为第三代鲁迅研究者主将的藤井省三说:

鲁迅在日本不是被作为外国作家,而是作为国民作家来对待的。

对内,日本人需要日本化的鲁迅,从鲁迅的反叛,质疑和批判精神中学到东西,这些均是日本文化中极其匮乏的产物。对外,则通过鲁迅来了解中国,鲁迅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日本人的中国观。

日本学生对鲁迅的熟悉程度,快赶上中国学生了。

唯一的不同是,在日本课堂上学习鲁迅,不要求分析中心思想,钩划核心段落,也不需要解析那个困扰多少代人的世纪难题:

为什么院子里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这些年来,日本的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大江健三郎、松本清张等人,都在接受采访时谈过鲁迅对自己的影响。

1994年,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家中接受媒体采访时,母亲说了一句:

他呀,跟鲁迅比还差得远呢!


06


2020年初,东北大学——也就是当年的东北帝国大学,又向一年一度招收的新生发出了入学通知书。

在通知书上,介绍学校光辉历史的那一页,鲁迅的照片依然排在第一位。

其中写道:

1904年,东北大学前身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中国留学生周树人(笔名鲁迅),鲁迅在仙台立志走向文学之路,用短篇小说描写了当时与教师藤野严九郎的交流。

排在后面的有:

日本高校历史上首次出现女大学生,已于我校毕业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来访我校

……

至于这所学校至今取得的最高成就,就是那个一不小心拿了诺贝尔化学奖,最近两年在中国爆红的化学家田中耕一,并没能排在第一页。

其实,日本的鲁迅热早就过去了。

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独步天下,把东京的土地卖掉可以把整个美国买下来的时候,就是鲁迅的书滞销卖不动的时候。

如今日本经济多年不景气,日本人又想起鲁迅来了。

日本讲谈社旗下《群像》杂志发起读者调查:请提出三篇你最爱的短篇小说。

最终,超过一万人集体评选出的前二十名榜单中,鲁迅的《故乡》位列第六。

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检索书名中带有“鲁迅”关键词的藏书,有超过6000本以上;检索书中带有“鲁迅”关键词的藏书,有超过21000种。

2019年,由日本知名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的工作室设计,索尼开发的动作类游戏《死亡搁浅》上线后,卖出超过300万份。

有眼尖的玩家发现了游戏中的一项设定:主角穿过荒地前并没有道路,走过了之后,地上便出现了道路。

工作室一位工作人员上网答疑时表示,这个思路,就来自于鲁迅《故乡》中那一句:

希望是本无所未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9 10:14 AM , Processed in 0.1491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