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2|回复: 0

《原佛》观察|关于“大千世界”的正确打开方式,99%的人都误解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29 01: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20-4-29 03:10 PM 编辑

《原佛》观察|关于“大千世界”的正确打开方式,99%的人都误解了
原佛  今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药禅院 ,作者药王子
药禅院: 禅参最上乘,法说第一义。

微信图片_20200429141721.png


      《维摩诘经》开篇,描写了一个神奇的场面:毗耶离城中五百长者子来看望佛陀,各自持着宝盖,头面礼足、敬拜佛陀之后,将宝盖献给佛陀,随后佛以神力将五百宝盖合成一个,而这一个宝盖便可以覆盖三千大千世界。(《维摩诘所说经》:“尔时毘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宝盖是指用各种珠宝镶嵌在上面作为装饰的伞盖,在佛教中,常悬挂在佛菩萨或者法师的高座上,既起到装饰作用,显得更加庄严,同时也具备遮挡的功能。

      读到这一段,一般人可能就这样来理解了:这就是神话而已嘛,是一种夸张的写作手法。

      佛教徒就会赞叹:这是佛的神通力啊,真伟大、真不可思议!

      两种理解都有各自理由,但是用修行的眼光来看,不管哪种理解,都没有触碰到经文的真实义,都没有读懂到底什么是所谓“三千大千世界”,以及为什么佛能够以威神将五百宝盖合为一个,就可以覆盖住三千大千世界。

      佛法的秘密、修行的秘密,就隐藏在这些看起来或平常、或神奇的小细节里。管理学中有一句名言:“细节决定成败。”修行也是如此。

      到底什么是“三千大千世界”呢?《显扬圣教论》中这样解释道:


    《显扬圣教论》卷一
   
      三千世界者,一小千世界,二中千世界,三大千世界。

      谓一日月之所照临,名一世界。

      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苏迷卢山王、千南赡部洲、千东毗提诃洲、千西瞿陀尼洲、千北拘卢洲、千四大王众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睹 史多天、千乐变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合名第一小千世界。

      复千小千世界,名为第二中千世界。

      复千中千世界,名为第三大千世界。



      这里提到了世界的不同数量级:一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

      一世界指一日月所照耀的世界,看起来好像相当于现代宇宙学概念中的“太阳系”。

      一千个世界就构成了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就构成了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构成了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大千世界经过了三次“千”的指数运算,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这样的宇宙确实很宏大、很壮观!

      如果一世界相当于太阳系,那么小千世界就至少相当于银河系,而大千世界的时空数量级更加广大得无法想象了。

      一个宝盖需要多么巨大,才能够覆盖如此广大的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呢?!

      然而,且慢!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只是字面上理解了,却并没有读懂、读明白经论的真正意思。

      一百个人读这段话,大概九十九个人都会这样来理解,认为这是对宇宙作出的描述。之所以读佛经读不懂、读不通就是这个原因,往往把佛教中的理事当作“知识”在读,而不知道佛教谈论的是“智慧”。“知识”可以是外在的,是和生命不发生联结的;而“智慧”则不但可以是外在的,也一定是内在的,是要和我们的生命发生联结的。

      如果不与生命发生联结,再多的知识也无法转化为智慧,再多知识的累积也无法变现成智慧。

      怎样在阅读佛教经论时,完成从知识到智慧的转换?有两个方法很重要,一个叫做“随文入观”,另一个就叫做“消归自性”或者“消归自心”。

      “随文入观”就是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把心定下来,进入一种类似于“止观”的状态,这就叫做“因定发慧”,有一定程度的“慧解”,才能对经文作出某种程度上正确的解读。

      “消归自性”就是经论中所谈论的教理或者事实,都拿过来,在自己的身心上加以体会,通过自己的修证实践加以印证。只有这样,才会看到经论中所说的,无论看似多么复杂的教理,或者看似如何神奇的事迹,其实都和自己的身心、生命有密切关系。《易经》中说:“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这是一种深刻的智慧,这一种智慧,我们在《易经》等中国古典当中可以看到,也同样在佛教经论当中可以发现。所以“远取诸物”的言语,要能“近取诸身”来体会。所以明代蕅益大师在《示阅藏四则》中说:“须体如来说法本意,要人超生脱死,非为口耳活计,句句消归自心,如说修行,方不受说食数宝之诮。”

      佛教的宇宙观、世界观当然是极其宏大的,但是,如果仅仅把“三千大千世界”理解为外在的客观世界,就不能深入佛法最精髓的部分,也不能在实际修行上对自己有所帮助,反而变成了一种玄想、一种空谈。

      如果回到身心上来体会,“一日月之所照临,名一世界”,其实所说的就是我们自身的生命。

微信图片_20200429141735.png


      “一阴一阳之谓道”,日是阳面,月是阴面,每个人都本来就具有阴阳两种能量,阴阳互相配合,生命才能存在与延续。禅宗有一则公案,马祖大师身体不适,有人来问候,问:大师身体如何?马祖回答:“日面佛,月面佛。”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作为生命体的存在,要能完成自平衡,一定有这“一阴一阳”在发生作用。“一花一世界。”一朵花之中,也同样有阴阳的道理在,所以一朵花也可以是一个世界。

      如果真的把“一日月之所照临,名一世界”看作是有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在旋转运动的一个太阳系,或者是被太阳、月亮照耀到的一个空间,所以叫做“一世界”。那就被经文给“骗”了。并不是说不对,而是这样一来就和修行没有关系了,稍走几步,就跑到科学的路上去了,对于见性、对于体证实相一点帮助也没有。这就叫”骗“。许多人就是这样被“骗”了,六祖大师说“心迷《法华》转”,要“心悟”才能“转《法华》”。

      那么,什么是小千世界呢?

      “一世界”指的是一个生命体的存在,而“小千世界”就是指一个关系综合体的存在。

       因为一个人不但生活在自己的生命世界之中,在这“一世界”中,其实还有许多众生和自己一起存在着,而每一个众生又是“一世界”,所以把“一世界”平面展开之后,就成为了“小千世界”。

       “千”不是确数,而是概数。“小”的概念则是说由于彼此之间还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只是作平面的展开,所以称之为“小”。也包括虽然发生互动,但各自都从自我视角出发,所以称之为“小”。

       对于“小千世界”之中的每一个个体来说,都只存在于一个“我”的世界,所以这个小千世界是一种“我-我”的存在状态。

      什么是中千世界呢?就是彼此之间发生了互动,并且在互动中能对彼此关系有所观照,显现为“我-你”的生存状态。因此,我的世界之中有你的世界,你的世界之中有我的世界,我的一言一行、乃至举心动念对你有所影响,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就是互相涉入的意思。彼此之间因为发生了联结,产生了互动,彼此之间的世界就有各种交集的可能。看起来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互动,而从深层次来看,就是两个“小千世界”之间的互动。如果与《华严经》一起阅读,可以对此有更深刻的领悟。

       什么是大千世界呢?就是出现了三元的交互关系,也就是“我-你-他”的关系。
用一个流行的表达,如果说中千世界的互动是二元一次乃至N次的话,大千世界的互动则是三元一次乃至N次。所有关系到这里就完整了,因为个体之间的互动无论如何复杂,个体数量无论如何众多,都逃不出“我-你-他”的范畴。所以不再说“四千”等,就是这个原理。到这里就终结了、完整了,不需要再层层套娃了。而“我-你-他”之间的各种互动,导致个体的行为不但会影响到行为对象及其圈层,还会影响到行为对象的圈层之中的每一个个体的圈层。

       当然,以上所说的对象也好、对象的圈层也好,从佛法的角度来看,都是属于“自性”之中的众生,不曾离开三千大千世界,不曾离开我们的自性。

      在组织经营中,也有相似的理论,称之为“利益相关方”,当组织的经营,对于任何第三方有所影响的时候,都可以称之为“利益相关方”。当组织在经营管理中,充分考虑了“利益相关方”的利益的时候,其决策行为就建立在完整背景的基础之上。只不过,世间法总是有一个内外的划分,佛法则都要回归到自己的自心自性来看。

       所以“三千大千世界”,并不是物理学意义的世界,而是每个人生活、思考、行动的世界,也是每个人的自性世界

微信图片_20200429141740.jpg


      理解了三千大千世界的构造原理,就懂得如何从修行的角度运用这一个理论了。佛教之中,任何理论最终都是要帮助实修的。

      修行时能保持身心的基本平衡,达到阴阳之间的调和,这就是在“一世界”的层面;

      进而照顾到起心动念,这就是在“小千世界”的层面上的修行,主要是对治自己的种种习性;

      更进一步在与他人互动的时候,能够根据对方的根机与习性来随顺引导,这就进入了“中千世界”的层面;

      最后,能够察觉到因缘的复杂关系及普遍缘起,善用各种方式利益并成就自性之中的众生,这就进入了“三千大千世界”的层面,也是个体修行的最高层面。


   
  所以佛教中有“一佛土”的概念,所谓“一佛土”就是一尊佛在其中住持佛法、化度众生的世界。“一佛土”有多大呢?正好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瑜伽师地论》中说:“即此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佛土。如來于中,现成正觉;于无边世界,施作佛事。”

      如果不了解“三千大千世界”的真正含义,就可能把产生错误的理解,认为成佛就好像总统选举一样,有一个地盘划定在这里,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总统,所以需要限定名额,如果不小心,多了一个人成佛,就需要安排其他佛土给他。这就有些好笑了。

      实际上,“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佛土。如来于中,现成正觉”的真正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本自圆满具足的生命世界里成就自我以及成就他人,因为每个人的生命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在这三千大千世界里,每个人都既是自足的,也是自主的。

      看到“三千大千世界”的复杂缘起关系,这是一种生命的大智慧;因应缘起而作出正确的举动,就是一个大成就者。所以当我们阅读佛经看到了“三千大千世界”的描述的时候,这一定是在说大成就者的事情。成佛的时刻,说大法的时刻,现大神变的时刻,都会说“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就是这个缘故。

       成就之后可以作各种事业,这些事业都属于“佛事”,利益的范围也可以更广大,所以说“于无边世界,施作佛事”。在《法华经》中也说:“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

      如果用世俗的语言,便可以这样说:完成于自我,奉献于他人。

      回到开头谈论的《维摩诘经》中那个故事,为什么五百宝盖要合为一个,为什么合为一个就可以覆盖三千大千世界?因为每个人本来就生活在“三千大千世界”中,每个人都在其中接受各种输入,各自圆满自己的“三千大千世界”,又完成各种输出,成就他人的“三千大千世界”。能够成就他人,所以称为“覆”。如果所施加的言行是善的、美的,就是以宝盖覆盖三千大千世界。在这则故事中,五百长者子各自都有自己的修行境界,这所有境界和成就无非都是佛性的体现,所以从佛的眼光看来,都可以摄入佛法之中,又将佛法开示、演说给众生,这才称为:“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微信图片_20200429141744.jpg


      来源:药禅院

微信图片_2020042914444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08:28 AM , Processed in 0.11696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