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3|回复: 0

[军事] 《出鞘》2020-04-17:“海飞丝”亮相在即,双座歼15将何去何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18 1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鞘:“海飞丝”亮相在即,双座歼15将何去何从?
新浪军事  2020年04月17日


1.png
自从90年代中国邂逅苏-27之后,“侧卫”家族就已经在中国海空军牢牢地扎下了根。从最初的26架苏-27SK开始,到现在已经批量生产,实现完全国产化的歼-16,中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超越俄罗斯成为“侧卫”系列的最大使用国。在经历将近30年的使用历程中,中国版“侧卫”也衍生出了许多连苏霍伊原厂都没有的设计,其中就有问世以来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直到最近才以电子战型的面目再度现身的歼-15S。在辽宁舰刚刚进行跨区机动训练,中国俨然成为太平洋航母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时新一代舰载机进度喜人的情况下,歼-15/歼-15S以及歼-15D三兄弟又将如何在未来发挥自己的价值呢?



2.png
在中国航母的发展史上,歼-15的出现可以说是生逢其时。在经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707工程与891工程后,中国在对航母进行过长期的探索过程后,已经大体上将弹射起飞/拦阻降落(CATOBAR)型航母作为自己未来航母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通过对倒霉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号航母上装备的蒸汽弹射器与拦阻索系统进行分析后,也已经对这一类型航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了解。



3.png
上世纪90年代,西班牙纳凡蒂亚一度曾向中国兜售的弹射起飞航母方案虽然最后不了了之,但也提供了这一类型航母的设计思路。而在关键的舰载机方面,中国此时并没有多少可以参照的实物。尽管中国曾多次与美军舰载机进行对峙,并在中美蜜月期考察过F-14战斗机,自己动手研发的歼-7、歼-13舰载型也已经有了大体方案,但碍于囊中羞涩,这些设想最终都没能实现。



4.png
真正对中国的舰载战斗机研制起到推动作用的,还是苏联解体后至今穷得叮当响的乌克兰。作为苏联航母的诞生地和舰载战斗机的主要试飞基地,乌克兰在苏联航母发展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同时遗留了不少苏联时代打造的舰载机原型机。其中就有后来抵达中国的T-10K-7 号原型机。与一般认为的不同,T-10K-3并不是乌克兰交付给中国的原型机,它一直留在老家,并最终成为备件来源。T-10K-7才是后来的歼-15系列的参照对象,也是当时技术状态最好的一架原型机。后面生产的T-10K-8由于电传操纵系统故障而坠毁,T-10K-9则已经寿终正寝。



5-compressed.jpg
作为苏联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舰载战斗机,苏-33虽然在雷达火控系统方面与苏-27S半斤八两,但是却成为首架换装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的俄制战斗机。同时还从木质模型起步,摸索出了苏联自己的折叠翼、尾钩设计。这些技术对于在舰载战斗机领域技术积累几乎为0的中国而言,是相当宝贵的一笔财富,同时在长期的使用中也证明了具备足够的可靠性。因为即使是舰载机技术最发达的美国,舰载机在空中把机翼折叠起来的事故也时有发生。这足见其设计难度。



6.png
苏-33在气动布局上也进行了相当大的改动,除了增大翼面积,还在机翼外段设置了副翼,改变了苏-27家族靠单块襟副翼包打天下的局面,同时也在“侧卫”家族中首次使用了三翼面布局,可以说是苏-30MKI/SM系列三翼面布局的鼻祖。与今天“侧卫”系列烂大街的三翼面布局不同,在上世纪80年代设计苏-33时,初次尝试数字式电传飞控的苏霍伊设计局也没有摸透三翼面的气动特性。这一问题也延续到了歼-15身上——导致后者偶尔会出现不可预测的突然上仰。其实即使是俄军自用的苏-33,这一问题也依然没有很好的解决。直到老苏-35以及苏-30MKI出现,才最终消除了不可控上仰的问题。



7.png
对于“修改原始设计要慎之又慎”的中国“侧卫”设计单位来说,此前对“侧卫”系列的改进基本以航电系统为主,而至于气动外形本身则基本上继承了苏-27SK的设计。其在进气道改用部分复合材料,最后反而增重的故事已经为人熟知。就连歼-11系列安装的“太行”发动机也不得不遵从“慎之又慎”的原则,用把推力降低到与AL-31F相当的方式去适应进气流量不足的进气道。这与原厂利用原计划出口到中国的苏-27SK散件,改进出IRST右置,加强机身结构增加一对挂点,并换装AL-31FM1发动机的苏-27SM3相比,显得像是腐草之荧光和天空之皓月。然而在歼-15家族的发展上,始终遵循“慎之又慎”思维的中国设计单位却首次推出了一种没有俄罗斯原型的型号,也就是歼-15S。



8-compressed.jpg
作为歼-15的双座型号,歼-15S有着足够的吸睛能力。它是“侧卫”家族中,唯一采用串列双座布局的舰载型:苏霍伊在为苏-33开发双座型,也就是苏-33UB时,为了照顾舰上起降时的视野而采用了类似苏-34的并列双座构型。在苏-33仅生产了一个团,且舰载机飞行员大多是经过反复训练的精英的情况下,苏-33UB虽然刚出现时着实吸引了一波注意力,但随后该项目就毫不意外的无疾而终了。现在在苏-33已经停产,米格-29K卷土重来,俄罗斯唯一一艘航母又已经趴窝了,苏-33UB的复出也基本不可能了。



9.png
中国在为歼-15研制双座型时,并未盲从苏霍伊的经验,而是另辟蹊径研制串列双座型,除了能够继承歼-11BS的研制经验外,中国缺乏并列双座战术飞机的研制经验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况且,歼-15S高耸入云的串列座舱本身也有着极佳的前方视野,后座的下视角几乎不受前座影响,即使在后座也能毫无困难地进行驾驶。而这一独特的三翼面串列双座布局也使得尽管中国并未引进当年一直被嘲笑的苏-30MKI,但却也自力更生研制出了一款外形神似的国产飞机。



10.png
然而与当初叫好不叫座的苏-33UB相同,歼-15S虽然露面时给人以不小的期待,但却一直仅有一架原型机出现过,而且从未有该机上舰的消息。而单座型歼-15则一直没有停止发展的步伐,除了之前露面的歼-15T弹射型外,在今年复工复产的新闻中我们也能看到新一批歼-15的身影。这显示出海军并未把双座型号作为歼-15的发展重点。



11.png
除了中俄两国,同样的情况也可以在只有一艘航母的法国看到。法国海军装备的主力舰载战斗机,从F-8到“阵风”M一直都是纯单座型,“阵风”M虽然一度计划发展双座型号,但最终在预算规模的限制下,法国还是选择砍掉双座型,只保留单座型。反而是印度,其引进的米格-29K系列以及自研的LCA舰载机都采用了单双座共型的设计,这也使其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双座舰载机使用国。



12.png
而使用双座舰载战斗机最多的,就是目前航母数量最多的美国。自从1958年首飞的F-4开始,美国海军就对双座舰载战斗机有着近乎执着的偏好。1986年上映的《壮志凌云》更是有着不少F-14前后座互动的戏码。美国海军当年的NATF计划、A/F-X计划和超级猫21计划也都同样采用了双座设计。对于美军来说,双座舰载机后座的角色往往是武器系统官(WSO)或者雷达拦截官(RIO),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飞行教官。毕竟对于寸土寸金的航母来说,在进行部署与作战的过程中,在一个架次让两个会开飞机的人上天是很不划算的。



13.png
在美军的早期双座舰载机中,后座的功能基本相当于一台“能识别前座语音的智能任务计算机”。以F-14为例,前座负责开飞机、发射武器;而后座负责在前座的指挥下进行雷达控制、激光制导炸弹控制、武器参数设定、导航、无线电通信等等。直到F/A-18B出现,美军才有了真正的舰载双座教练机。但从F/A-18D的后期型开始,后座的操纵系统也被取消,成为全职的武器系统官,F/A-18F的后期生产批次也同样取消了操纵系统。



14.png
美国海军对双座机的偏爱并非没有道理,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空战中,多一个人意味着处理机载传感器、数据链提供的信息的能力多了一倍,决策速度更快。即使在狗斗中,后座飞行员提供的态势感知能力也相当关键。在F-14和F-15问世之初,F-15A凭借优秀的推重比,在空战机动性能上对F-14有明显优势,然而信心满满的F-15A就在一系列与F-14A的模拟空战中以27:1完败。究其原因,F-14后座“第二双眼”提供的态势感知能力功不可没。



15-compressed.jpg
虽然双座战斗机在空战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优点,在对地攻击过程中更是能极大降低飞行员的负担。但对于第二艘航母刚刚服役,机队规模有限且面对强大海空压力的中国海军来说,双座战斗机提供的优势并不是急需的。强行推进其列装的话,甚至还会对舰载机部队形成作战能力造成一定拖延。而相比之下,及时打造出一支拥有战斗力的舰载机部队才是当务之急。在第四代舰载机已经取得明确进展的情况下,未来航母编队的主要远程打击任务也势必由具备隐形能力、突防能力强大的歼-35代承担。



16.png
歼-15S在未来或许并没有多少量产的机会,但基于歼-15S平台发展的歼-15D电子战机的出现,则让歼-15S的双座布局、大体积和挂载能力强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目前的歼-15D的机体基本与歼-15S如出一辙,主要是将雷达罩缩小,这意味着其可能换装了与歼-16不同的新型AESA雷达。同时歼-15D还并取消了风挡前的IRST以及机身右侧的机炮,并将歼-15S的“太行”发动机换成了俄制AL-31F3发动机。未来歼-15D凭借强大的电子战能力、火力以及机动性,在可能的海空作战中与歼-35配合,或许能让强敌的F-35C一筹莫展。相比之下它安装的两台AL-31F3发动机,则可能是歼-15S重生以后最大的遗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04:45 AM , Processed in 0.0380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