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0|回复: 0

[转贴] 中日第一次交锋:一场举世罕见的双赢战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6 10: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日第一次交锋:一场举世罕见的双赢战争

最爱历史 2020-04-10

以下文章来源于东亚评论 ,作者归玉

东亚评论
东亚评论

读懂东亚,理解中国,拥抱世界。



提到日本,我们的感情总是十分复杂。这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与中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至今日,唐朝和日本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仍被传颂。


然而,唐朝时的中日关系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双方既有“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的真情,也有风云突变、兵戈相见的岁月。其中一个绕不过去的历史事件就是白江口之战。

这一次海战,不仅奠定了东北亚千年以降的地缘格局,也进一步推动了日本的大化改新,它也是世界史少见的“双方共赢”战争


烽火半岛:战争前夜的野心


朝鲜半岛是连接东亚大陆和日本诸岛的重要跳板,中国的诸多文化成果,例如佛教和儒家文化,均是通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
 
公元4世纪中叶,朝鲜半岛陆续兴起了高句(gōu)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国家,三个小国合纵连横,互相征伐,其中以高句丽最盛。高句丽建国于西汉,在西晋时期就开始进攻辽东半岛。

47364B4B-0A5C-4F30-8777-F0FA38B3CDEA.png
公元576年,汉江之战后的朝鲜三国
 
高句丽强大的前提,是中原王朝国力的衰微。当隋帝国统一中国时,高句丽感到了生存危机,于是主动挑起战争,骚扰边疆,隋与高句丽的战争爆发。此后,隋炀帝曾四次远征高句丽,但因为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过长的补给路线而失败告终。此后,高句丽成为隋唐两朝头上的肿瘤,时刻威胁着帝国安全,朝鲜半岛不平,帝国北疆难安。
 
贞观年间,高句丽与百济、倭国结成联盟,试图谋取半岛霸权。唐帝国则联合新罗,采取了支持弱者抵御强者的平衡策略,旨在维系半岛的力量平衡。李世民曾在公元645年,亲率陆军六万,水军四万征讨高句丽,一度逼近高句丽腹地重镇——安市,终因天气酷寒而班师撤兵。
 
EE9FA061-4E14-4270-9457-15F14A0D9AB4.png
韩国曾根据隋唐远征高句丽之事,创造出“抗唐”神剧《渊盖苏文》。图为《渊盖苏文》剧照,隋炀帝背后的屏风居然是《沁园春·长沙》。此剧另有多处荒谬情节,例如唐太宗竟被韩国人射瞎眼睛。
 
此后,唐太宗认识到从陆上进攻难度大,随即改变策略,建造战船,准备从海路进攻,无奈突然驾崩,事不成。
 
58E7B34F-1FDB-4ED8-8F6E-32C7039196C3.png
太宗征讨高句丽图
 
尽管战争因为皇帝的驾崩而突然停滞,但朝鲜半岛的局面依旧在不停恶化。公元659年,高句丽和百济联手,再次进攻唐朝属国新罗。继位已十年的唐高宗李治,决心彻底平复朝鲜半岛,战争一触即发。
 
 

天皇的野望:


日本为何如此渴望朝鲜半岛



在唐帝国准备进攻高句丽和百济之时,朝鲜半岛的另一端——倭国正在不停窥探局势发展。面对强大的唐王朝,倭国并不畏惧,甚至急切地想开战,这又是为何呢?这一切都要从数百年前的佛教传入开始说起。
 
南北朝时期,佛教由百济传入倭国,朝野震动,深刻影响到了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神道教将天皇看作现世的神,而佛教主张六道轮回,反对把天皇神化。在圣德皇太子和百济移民苏我家族的支持下,佛教徒传播的中华先进文化,逐步成为时代主流。圣德皇太子设定“冠位十二阶”制度,以品行录用人才,并在公元600年向中国派出遣隋使,悉心学习中华文化的律法、制度和科技。

806B0024-B5A6-4583-8A8D-EDDCBF1E2B38.png
旧版一万日元上的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死后,苏我家族为了自身利益,肆意擅权,企图破坏圣德太子所立下的诸多集权制度。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并在公元646年开启“大化改新”,正式学习唐朝的经济政治制度。
 
大化改新之前的日本,是由诸多氏族集团连起来的国家体系,这种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国王以利益为纽带拉拢强大的氏族,氏族首领再控制民众,从而达到统治全国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氏族领袖权力相当大,常常影响天皇的废立。
 
因此,大化改新的首要目标就是改变这种局势,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大化改新后,朝廷在中央建立了二官八省一台五卫府等机构,在地方设立国、郡、里三级机构,试图打破世袭特权,但氏族制的影响仍然很强烈,地方势力一直在抵抗政令。
 
这个时候,战争就成为了解决困难的最好方法。一场胜利的侵略战争,不仅可以转移矛盾,提高中央权威,还可以消耗氏族势力;即使对外作战失败,同样可以达到削弱地方实力,间接推动改革。
 
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军阀势力,是日本决心干预朝鲜半岛的一个目的。另一个目的,则是为了维系经济。当时的日本,在经济文化上极度依赖朝鲜半岛,上至丝绸下至铁器,都需要从朝鲜半岛(主要是百济)转口。因此,如果能够成功占领朝鲜半岛,日本相当于掌握了贸易的主导权。
 
7B1C13AD-1CFC-4D27-9B88-D101D9086D0E.png
著名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安倍氏,公元716年入唐,曾在大唐为官半个世纪
 
位于朝鲜东南部的新罗地区是距离日本最近的登陆地 。据高丽史书《三国记》记载,倭国早在公元前50年就开始进攻新罗,平均每十五年就要进攻一次。很有意思的是,天皇甚至还将攻打新罗列入遗诏之中,可见日本早已把对朝关系,纳入国家战略。
 
有意思的是,尽管倭国早在隋朝就派遣使者学习中原文化,但倭国从未把隋帝国看作自己的老师。圣德太子曾以“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来挑衅隋炀帝,炀帝虽然感觉十分气愤,却没做什么,这助长了倭国的野心。此后,倭国执政者推古女皇一再强调中国和倭国是平等关系,并且自信地认为,倭国在不停前进,而隋唐正在逐渐没落,这就是倭国为什么敢于出兵朝鲜半岛的原因。
 
地缘和心理因素,决定了倭国必须干涉朝鲜半岛,其与高句丽、百济和必要结成联盟,而新罗为了自保,就只有全面倒向唐帝国。两大对立的阵营基本形成。



决胜白江口:一场诡异的遭遇战?


起初,唐帝国并没有打算决定“围魏救赵”,其首先在朝鲜半岛找到立足点,并以此为根据地,与新罗会师,同时切断百济和高句丽的联系。《旧唐书刘仁轨传》详细记载了此次方略:欲灭高丽,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
 
我们也能发现,这一策略居然与千年以后,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有着惊人的相似。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将领苏定方在山东成山角(今山东荣城)启航,在朝鲜半岛熊津江口(今韩国锦江)登陆,由于百济国力较落,唐军不过三日便攻破国都泗沘城,俘虏百济义慈王。
 
攻打百济虽然顺利,但留守此处却难以维持。由于百济盛传“大唐与新罗约誓,百济无问老少,一切杀之,然后以国付新罗”的谣言,百济遗民在唐军主力撤走后,很快组建了复国军,并向倭国求援,在其表文中称倭国为“天朝”。高句丽则唯恐遭受唐朝和新罗的两面夹击,也在不断催促倭国援军。
 

89C30A51-ED43-4718-A44B-92FF880882F4.png  

4-5世纪时期的日本军队

 
尽管半岛局势急转直下,倭国方面却十分兴奋,统治者们都认为这是恢复在半岛南部的特殊地位的良机。公元661年正月,齐明女皇亲赴前线,却由于过度疲劳,病逝朝仓宫。昔日主导“大化改新”的中大兄皇子迅速回国主持朝政,以举国之兵力,派遣精兵四万,兵分三路奔赴朝鲜半岛。
 
与此同时,唐军将领刘仁轨率领由七千唐军,五千新罗军,合计一百五十余艘战船组成的联合舰队,赶赴百济复国军驻扎地周留城,在白江口(锦江入海口)一带遭遇由四百余艘船队,两万七千人组成的倭国海军。双方经过短暂的试探以后,在白江口展开阵势。
 
D805CD26-7D1C-4956-972E-57675B5F47FD.png
白江口战役形势图,在日本,“白江口”又被称为“白江村”。朝仓宫为当时的天皇居所。
 
尽管倭国军队在数量上占了优势,但唐军舰队多为船体坚固,威力巨大的楼船,倭国战船就如纸糊的一样,结构脆弱,顶不住较大风浪。据史料记载,倭国舰队只适合顺风航行,若遇逆风,就必须放倒桅杆,依靠摇槽航行。战船船体小,且机动性较差,在质量上远低于唐军楼船。
 
战斗伊始,倭军天真地认为,可以通过“武勇”战胜唐军。实际上,倭国海军只不过是纠集各氏族武装的乌合之众,却妄图依靠人数优势将唐军舰队逐个击破。
 
唐军方面则以战斗力强大的楼船来正面迎敌,并通过火攻直逼倭船。顷刻之间,倭军阵脚大乱。《旧唐书刘仁轨传》记载,此役“烟焰涨天,海水皆赤”,倭国海军几乎全军覆没,唐军方面损失不过十余人。
 
CF4B8977-085B-404E-A306-2C7B8792D9B0.png
白江口之战

如今日本学者在分析白江口战役之时,都秉持着这样一个观点:
 
唐帝国是中央集权国家,擅长集团式作战。倭国则是各自为战,缺乏统一领导,分股突击式作战。这就导致在海战中,倭军将领难以集中指挥部队。
 
而且倭国的造船技术远逊于唐朝,其既不能远程进攻,又难以抵御大船正面撞击......唐倭之战,更像是一场降维打击,倭国没有不输的道理。
 
C5BCDD0C-9DAC-4F05-8815-3956FE3B8A98.png
隋代五牙楼船
 
百济方面目睹了唐军实力,复国军随之如蝼蚁般溃散,十天后便开门投降。
 
倭国方面,倭军主力一日之间全部丧尽,给“大化改新”后心怀傲慢的日本上了沉痛的一课。
 
千年以后曾有日本人吐槽,白江口之战充分暴露了倭军打仗的缺点:重视战术,忽略常识,在此战中,倭军犹如拿着大刀冲击坦克一样,怎么打都不可能赢。而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首任所长梅原猛则认为,此战比太平洋战争的失败更为震撼日本。“大化改新”因为此战陷入低谷,倭国上下又恐慌唐军渡海而来,在664年连续修筑四道防线,以备不测。
 
唐帝国对此战的态度则轻描淡写。《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九·东夷》和《旧唐书·卷八十四·刘仁轨传》都以很短的篇幅记载了这场战役:“仁轨遇扶余丰之众于白江之口,四战皆捷......”亦或是“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云云。
 
这其中的“遇”字即可表明,白江口之战在唐帝国眼里,更像是一场意外的遭遇战。
 
白江口之战也给后世留下了诸多疑点。例如发现于陕西西安的百济人祢军的墓志铭,上面书写了这样一段话:“千秋僭帝,一旦称臣,仍领大首望数十人将入朝谒,特蒙恩诏授左戎卫郎将,少选迁右领军卫中郎将兼检校熊津都督府司马”。
 
这里的“僭帝称臣”,中国学者马云超猜测是日本天皇,而之后的“将入朝谒”便是入朝觐见高宗。即使不是天皇,但也合理推测,白江口一战,敌方最高指挥官被俘,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D3087648-1FA1-412E-BAAA-91270CB3DED2.png
百济人祢军的墓志铭,其中有“僭帝称臣”和“日本余樵”八个字,此“日本”指的是百济,而不是倭国。
 

白江余烟:


战后唐日关系为何更为亲密


事实证明,战争的确有利于倭国国内改革。白江口之战的第二年,中大兄皇子利用全国上下的恐慌情绪,继续推进”大化改新“,同时利用唐帝国的影响力不断恐吓旧有贵族,有力地强化了中央集权。
 
令人惊异的是,在倭国上下弥漫着亡国情绪的同时,战胜国唐朝在之后的七年里,至少三次派使者出使日本,至于访日的目的,大抵还是为了朝鲜局势而来。
 
唐使的第一次到访,是在白江口之战的第二年。在这一次出使,由于倭国上下对唐帝国充满恐惧,因此唐使郭务悰“不得入国,书亦不上朝廷”,他在对马岛待了整整七个月,却难以入京。第一次访日无果而终。
 
D34251AE-A12E-479D-ABC1-88F06A4645FC.png
唐使访日图。由于有关郭务悰的史料十分模糊,因此许多日本网民认为郭务悰并不存在。
 
第二年九月,唐帝国再派使者刘德高来到日本。《怀风藻》中曾记载了刘德高曾经评论大友皇子(摄政者中大兄皇子之子):此皇子风骨不似世间人,实非此国之分。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发现,刘德高应该进入了倭国首都,并进行了谈判。此外,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在刘德高访日的同时,倭国的菟道(今日本宇治)附近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阅兵(《日本书纪》)。由于白江口一战倭军主力尽失,因此此次阅兵的主角,恐怕不是倭国,而是唐使刘德高一行。
 
公元668年,唐军攻陷平壤,高句丽被平定。唐帝国和新罗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再度激化——双方都想争夺朝鲜半岛的主导权。公元670年,唐帝国和新罗军队爆发正面战争。由于此时唐朝已陷入与吐蕃不断作战的泥潭,因此有意收缩辽东战线。
 
756842D5-1E47-485D-A0A1-9817A1F6F50D.jpeg
新罗王冠
 
据《日本书纪》记载,唐军曾不止一次向日本请求援助,共同攻打新罗,而日本已经无力卷入这场风波中了,拒绝了这次请求。于是,唐帝国的第三次访日拉开了序幕。
 
公元671年11月,郭务悰率领两千人使团抵达倭国。主流的学术观点都认为,郭务悰此行,一是将日本俘虏送还,重修两国友好关系,二就是再次敦促倭国出兵新罗,支援唐军。
 
倭国对自己的军事实力没有自信,依旧拒绝。并且,对于唐帝国的恐惧也让倭国确定了“用新罗来牵制唐帝国”的政策,这也从侧面表明白江口一战,彻底断了倭国对朝鲜的野心,倭国从堆糖。此后的日本,在近九百年里都不得不施行保守外交政策,在此期间再也不敢染指朝鲜半岛。
 
A10F1398-C29D-4406-95F3-C28638144763.png
公元676年,新罗首次统一朝鲜半岛
 
由于唐帝国和新罗之间爆发的战争,唐日的关系已经逐步缓和。战后唐帝国主动出击,希望相互协作。而倭国也在畏惧中逐步配合,双方很快达成了一致,信任的大门也逐步打开。
 
此后数十年,倭国采取保守外交政策:与新罗对峙,与唐交好,配合唐帝国恢复两国关系正常化。同时,倭国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习方向,“唐化”成为全国上下共同的目标。

在“唐化”的过程中,当时的天智天皇决定学习“嫡长子继承制度”,然而用力过猛,引起了旧贵族的不满,也因此爆发了日本最大规模的内乱—壬申之乱,最终叛逆者大海人皇子(天武天皇)继位。

然而,继位者同样追捧唐化,天武天皇在位期间,采取了相对温和的“唐化”的中央集权之路,例如服制改革、八色之姓、冠位制度改革等。也正是在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天皇”这一称谓被正式使用,国号也从“倭国”变更为“日本”,“平成京(奈良)”的建设也仿照长安......
 
07C2ADB1-D74B-4EFB-AC1A-B52FFE985B69.png
日剧中的天武天皇和他的皇后鸬野赞良。令人惊异的是,皇后是天武天皇的侄女,这是天智天皇为了稳定朝政而做的举动。
 
公元701年,仿照中国唐朝律法制定的《大宝律令》正式推行,“大化改新”基本完成。国内局势稳定,在位的文武天皇决定再次派出遣唐使粟田真人与唐交流,倭国也开始默认自己是唐“藩属”的事实,例如粟田真人在拜见武则天之时,曾数次请求中国同意“倭国”改名“日本”的申请。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百济和高句丽的覆灭,大量朝鲜半岛遗民都逃到了倭国,而倭国也抓住这次机遇,根据移民的身份和技能,对其进行不同的安置。元正天皇时,日本将散居各地的高句丽人迁聚于关东一带,设高丽郡。这些带着先进文化的朝鲜群众,很快融入了日本的社会主体,日本能在唐化中进步如此神速,离不开这些移民的帮助。
 
2EF3FF31-77D8-4075-8ECD-D10F30BC4AC7.png
朝鲜半岛移民流亡日本
 
总体而言,白江口一战,是一场带有“双赢”性质的战争,它为朝鲜半岛的统一开辟了路径,为中日交流奠定了基础,为“大化改新”确立了方向。而唐文化也不断东渡日本,成为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于是有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茶道、花道等日本传统文化。

时至今日,许多日本学者都把白江口之战看作日本积极学习唐风文化的转折点,“以唐为师”成为日本的主要基调,它成功地建立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灿烂一时的 “唐风文化时代 ”也因此到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8 09:51 AM , Processed in 0.15088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