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2|回复: 2

[历史] 血钻故事|大富大骗:美国石油百年风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2 10: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富大骗:美国石油百年风云(上)

 血钻故事编辑部 血钻故事 2020-04-01

9B847629-6A18-4B0F-AB7F-EAFCDF61BE56.png



每加仑煤油的成本要计算到小数点以下三位数,

精确计算到每分钱的千分之一。

——洛克菲勒

 

 


 

1
乔老爹

 

 

1930年,为了筹措钻井经费,哥伦布·乔伊纳再次拿起生锈的笔,向寡妇们推销石油股票。

 

70岁的乔伊纳,人称“乔老爹”,佝偻着背,一张苦瓜脸,外表已看不出半点男性的雄风。假如第一次见到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很少人会相信,他曾经是令众生倾倒的翩翩才子,笔走龙蛇,妙笔生花,兜售过专治年轻人焦虑的“致富宝典”,也为寂寞妇人书写抚慰心伤的情书。


963A7946-524B-48BD-A817-387F202B8293.jpeg

乔伊纳


1920年代早期,他只身一人来到东德克萨斯,在各大农场转悠,逢人就说自己是石油企业家,夸夸其谈石油勘探,动辄吹嘘“身价上亿”。他暗通人性,擅长情感游戏,尤其喜欢找丧偶的寡妇“单聊”。


寂寞的妇人拿出茶点热情招待,一番不着边际的午间漫谈后,总是乐意把矿产勘探权乖乖交给他。可这个巧舌如簧的老男人,其实除了一张破嘴啥也没有,口袋空空无半点资财,是悄悄阅读了报纸上她们丈夫的讣告后专程来“偶遇”的。

 

截止1927年,乔老爹成功“单聊”数十位寡妇,终于攒够土地,顺利启动了他的宏图大业——石油勘探,事业开张第一件事,便是编造一份《××石油调查报告》,声称掌握了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土地。尽管报告中没有一个字不昧着良心,却成功换取了数十位亲朋和妇人的信任,募集了将近1000美元——足够开挖第一口油井。

 

截止1930年秋天前夕,历经三年艰苦勘探和挖掘,合情合理,未能挖出一滴石油。年届古稀的老爹同志,为了给“挖坑”事业续命,这才再次将镰刀伸向他最熟悉的“韭菜”——寡妇,兜售他早已漏洞百出的人格和信誉。

 

乔伊纳投身“挖坑事业”的20年代末,美国石油业已走过70个年头,并完成了从无序的多元市场到绝对垄断的单一市场再回到多元市场的轮回。当时的美国,无数个亢奋的“夜猫勘探者”再度活跃起来,他们四处凿挖、欺骗、投机,像赌徒那样冒险狂热,整个行业仿佛又回到了最初的蛮荒年代。

 

与此同时,沸腾的石油股票交易,让这股狂热蔓延至整个社会,大量股票推销商,向公众尤其是家庭妇女,发出一封封天花乱坠的宣传单,“你想投入100美元而获得5万美元吗?”承诺无一不夸大其词,跟卑鄙的欺诈也没什么区别。一名叫库克的博士,一个月内向全国发出了30万封推销信,警方逮捕这货时,他已妥妥骗取了200万美元。

 

不过到了1930年,就算乔伊纳再怎么妙笔生花,似乎也打动不了那些家庭妇女,一是当时这类半欺骗性质的“众筹”实在太多,韭菜也有了免疫力。


二是乔伊纳开挖石油的地点集中在东德克萨斯拉斯克县,此地丘陵遍布、黄沙漫天,此前没有任何人挖出过石油,一名德士古公司的地质学家甚至讽刺道,“你们能从这些窟窿眼弄出一桶石油,我就喝一桶”。


三是当时的美国正处大萧条期间,股市暴跌,企业破产,而他开凿石油的地方又刚好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干旱,附近的居民连吃饱饭都成问题,根本无暇顾及其他。

 

花言巧语不再有效,乔伊纳的荷包渐渐瘪下去,最后工人罢工撂挑子,他只能使出终极绝招,以矿区的开采权换取工人劳动。

 

就在乔老爹彻底绝望之际,1930年10月3日,历史改变潮汐方向的时刻终于姗姗而至。夜里8时许,一个叫“戴西布拉德福德3号”(以乔老爹欺骗的寡妇名字命名)的油井,突然冒出汩汩黑色液体,负责该井的队长立刻丢下作业工具,兴奋地向四周工棚疾呼:“快灭火!把你们的烟头掐灭!快!”

 

话音刚落,一股夹杂着泥水的石油流柱,像一条压在地下万年之久的暴龙,直冲夜空,刹那间,大地为之颤动,群兽闻之丧胆。


工人沸腾了,欢呼拥抱,任凭滴落的黑色油污四散流淌。一名工人情不自禁掏出手枪,试图向油柱射击,旁边的3名工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倒了他,因为此刻稍有星点火花,就会引发一场巨型爆炸。

 

亲眼目睹这一壮丽时刻,多年靠嘴续命的乔老爹喜极而泣。他立刻指使工人测量管道中的流量,当得知流量每天6800桶时,他睁大了眼睛惊呼道:Unbelievable!

 

 

 

 

2

亨特骗局

 

 

当地报纸把乔老爹夸成是“油田大师”,小镇居民载歌载舞,为他单独举行了一次全天大游行。


但就在举镇欢庆的时刻,一个混入人群中看热闹的中年男子,却在暗中盘算着如何夺取本属于乔老爹的荣光和财富。这个中年人40出头,外表冷峻,蓝眼睛藏在牛仔帽檐下,自称H·L·亨特

 

亨特并非德克萨斯本地人,父亲是个农场主。他因为擅长心算,从小被人视为神童,成人后留恋赌场无法自拔。22岁时,父亲死了,他继承了一笔5000美元的遗产。


一开始倒腾棉花,后来在妓女黑帮混子扎堆的阿肯色州埃尔多拉开了一间赌场。赌场挺赚钱,但当地政府勾结3K党,把他的赌场给关了。他后来像许多无业游民一样,将目光瞄准了混乱的石油行业。


初期跟乔老爹差不多,反正就是坑蒙拐骗,但他运气好,没用多少时间就找到了一个小型油田,价值高达60万美元。35岁时,他将60万美元兑现,把老婆和3个孩子留在阿肯色州,自己一个人跑去了佛罗里达,仅因为他看上了当地一个叫弗拉妮娅·泰伊的21岁小姑娘。


就这样,亨特一手渣男,一手石油,闻风而至东德克萨斯,寻找新猎物。


E52DAF24-FB6A-4746-999B-8D83D474E03F.jpeg

老年亨特


717CEF93-B844-476A-A651-F3F31591203E.jpeg

乔伊纳和亨特在油田相见

 

乔老爹第一个在东德克萨斯发现流量巨大的自喷油井,但过程充满了欺诈和谎言,所以他一夜成名之际,也是各路债主登门之时。


3年以来,他为了筹措勘探开凿资金,向几十位当地人出售了3轮投资证书,只需出资100美元,就能获得4英亩土地的收益,为了补充不断扩大的亏空,大部分土地收益权重复卖了多次,其中一块土地竟然同时卖给了11个投资者。

 

亨特暗中观察了一段时间,已十分确信乔老爹手里攥着一片被远远低估的巨型油田。当大批投资者发现了乔伊纳的诡计,并将他告上法庭时,亨特知道自己出击的机会来了。他在法庭走廊堵住焦头烂额的老头,然后狡黠地说道:“你大可不必害怕官司,我可以出钱买断你油田的一切,包括债务。

 

面对亨特这位不速之客,乔老爹心理打鼓,他确实急需现款,但要卖掉多年辛苦经营的油田当然一万个不愿意。如果附近有更多高流量油井被挖掘出来,仓促出售必然得不偿失,可是官司逼得紧,又容不得他半点迟疑。


狡猾的亨特抓住老头进退维谷的心理,短时间内发动猛烈的谈判攻势,将他秘密安置在了一家酒店,一边帮其躲债一边软磨硬泡。此时,又恰巧传来一则令人丧气的消息:戴西布拉德福德3号”附近新开挖的两口井都是干井。

 

前有万丈枯井,后有债主上门,备受煎熬的老爹终于绷不住了,在第一口高流量油井发现后的第7个星期,他答应出让手里将近4000英亩土地的租赁权,以换取亨特提供的3万美元现款,以及投产后130.5万美元的后续款。

 

签完所有书面协议,乔伊纳如释重负,多年不要脸打拼换个百万富翁也不错。但更加兴奋甚至狂喜的,是赌徒亨特。


就在签协议的当天下午,他暗中派往油田实地盯梢的密探,悄悄给他带来了油田最新讯息:乔伊纳油田的西北部,刚刚挖出了16英寸的岩芯材料,其中10.5英尺含有石油。这意味着,正在交易的4000英亩油田被远远低估了,如果乔伊纳也及时得到此消息,肯定将价格提高至2-3倍不止,甚至干脆不会出售。


亨特极力掩饰着激动,以最快的速度签完所有协议。一辈子都在蒙骗寡妇的乔老爹,机关算尽太聪明,这一次竟入了一个赌徒设的局。据说签完协议后,两人共享了一盘美味的奶酪和饼干。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是20世纪最贵的一盘点心,直接影响了美国乃至世界的石油工业。因为这片以3万美元现款成交的油田,实际是美国储量最大的核心油田之一,在后来的50年里,一共生产了40亿桶石油。而这些海量的石油,不仅深刻影响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且在二战时成了美国的油袋子,为其赢得战争立下汗马功劳。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亨特拿出的3万美元现款,也是他以这片油田的前景为由,向一家银行借来的。也就是说,亨特没花一分钱,就轻松坐拥美国石油储量最大的一片油田。50年代,曾经的赌徒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首富,频频登上各大财富杂志。他的家族至今也是美国最有钱、影响力最大的家族之一。

 

至于倒霉的乔伊纳老头,当然悔青了肠子,两年后,他以欺诈罪名将亨特告上了法庭。但已经富裕起来的亨特,以庭外和解的方式,轻松平息了他的愤怒。两人达成了什么新协议至今成谜,不过相当清楚的是,1947年87岁的乔老爹悄然离世时,几乎身无分文。


 

 

 

3
第一桶黑金

 

 

乔伊纳和亨特的故事,是美国石油业长达160年历史长河中一小段典型切片,在他们之前和之后,此类充斥着欺诈、谎言、运气和投机的故事一直在反复上演,因为背后一夜暴富的传说足以消弭一切恐惧和不堪,让贪婪者乐此不疲。

 

人类使用石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巴比伦人利用沥青照明、砌墙和铺路,罗马人利用它治病,特洛伊人、拜占庭人则将它当做一种秘密武器,涂抹在弓箭上,然后点燃,射向敌方的船只。中东、古老的中国,也有久远的石油利用记载,不过用途都差不多,零零星星,未成规模,更没有形成产业。

 

规模化的石油开采和炼制,最早出现在东欧的加利西亚和罗马尼亚,农民手工挖掘,炼出少量煤油,1854年,维也纳商人将煤油当成一种重要的照明商品,1859年,欧洲石油产量已有3.6万桶。

 

阻碍石油成为一种大规模产业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开采技术落后,二是煤油燃烧的烟气太重,用于家庭照明,屋子很容易熏黑,还有一股刺鼻的气味。后来维也纳一名药剂师发明了带玻璃罩的灯具,解决了煤油烟气太重的问题,煤油工业大规模兴起,只剩下开采难题待解决。这道难题,最终落在了一个叫艾德温·德雷克的美国人身上。

 

德雷克这人是一“万金油”,什么都干,最突出的一份职业为火车司机。有一年,他因为身体不适歇了假,住在一家纽黑文廉价旅馆。在这儿,他偶遇了同住在此的詹姆斯·汤森,由此改变了一生的航道。



BBB3F6A3-DB7A-4742-85AD-00CA21C5FC85.jpeg


汤森原来是一家银行的总裁,19世纪50年代,他接受律师乔治·比斯尔的邀请,合伙开了一家石油公司,致力于从石油中提炼出照明燃料。在遇到德雷克之前,公司已经拿到了部分投资,并花费526.08美元,取得了耶鲁大学著名化学教授西利曼的研究报告。


这份珍贵的报告证明,石油加热到不同的沸点,可以分馏出碳或氢,是极佳的照明燃料。而且,出于对自己研究的信心,西利曼还认购了该公司200股。

 

说到这儿,有必要介绍下美国人民的照明史。话说煤油灯发明之前,美国人主要靠植物油和动物油照明,质量最高的是抹香鲸油。为此,美国渔民曾大量捕杀鲸鱼,渔船可杀到合恩角,比今天的日本人还狠。但毕竟成本太高,一般人根本用不起,再说鲸鱼有限,扑杀频率上升,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松脂油照明也流行了一段时间,这种油稍微便宜一点,产生的光亮也够,但它有个致命的缺点,易燃,稍不注意就会爆炸。


还有从煤炭中提炼出的“城气”,也因为成本过高,只能用管道输送到中上层家庭。找到一种便宜又好用的照明燃料,是摆在当时美国人眼前的一个巨大商机。

 

过去,还从来没有美国人从石油中提炼出照明燃料,石油主要用于炼药,治疗头痛、牙疼、耳聋、胃病、风湿、水肿和打寄生虫,被称之为“塞尼卡油”。


直到50年代,律师比斯尔突发奇想,觉得既然石油可以燃烧,那里面一定含有照明的燃料,于是找来包括汤森在内的一票人,组了一家石油公司,并购买了西利曼的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有了,可问题是,怎么找到并开采出足够的石油呢?1830年代,当时欧洲已经有人借鉴中国古老的挖盐井技术开采石油,这项技术可以深挖至地底下3000英尺。


不过这项技术并没有大规模推广。彼时的美国人主要利用手工撇油和麻布吸油的方式,采集少量用于药用的石油。

这一次,又是脑子活泛的比斯尔,看见石油药物广告上的盐井架后突发奇想(当时的石油多是盐井副产品),主张用钻盐井的技术开挖石油。

 

同住一间旅馆,汤森将比斯尔的点子和公司的伟大前景,跟火车司机德雷克吹嘘了一番。德雷克立马心动了,他当时在休病假,拥有火车通票,乘火车不要钱,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出去转转。

 

 汤森派他去了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一个仅有125个居民的偏僻小村,而且鸡贼地写了几封寄给“德雷克上校”的信,以抬高他的身价。这招非常管用,当德雷克抵达小村时,他因为“上校”这层身份,受到村民热烈欢迎。这是在1857年12月,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三年。

 

德雷克跟比斯尔的想法一致,觉得只有靠挖盐井的技术才能挖出石油,所以请来的工人都是过去的盐矿工人。只可惜,这些工人大多是中年老油条,又懒又滑,酗酒闹事,经常烂醉如泥干不了活,给1美元挖1英尺,跟算盘差不多,不拨不动,干烦了甚至一走了之。如此一来,工期一拖再拖,浪费了大量金钱和时间,投资者心急如焚。

 

1859年8月,汤森给德雷克寄出最后一笔钱,说这是他个人掏的腰包,如果再不能挖出石油,就只能收摊回老家了。

 

奇迹出现在弹尽粮绝的最后一刻,就在当月的27日,德雷克请来的一个叫威廉·史密斯的铁匠工人,终于挖出了第一口冒油的油井。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瞬间传遍了整个村庄。附近的庄稼人纷纷涌进泰特斯维尔,高喊道:“北方佬打出石油啦!”


E8624592-950A-463A-B8DC-26F3C8004A32.jpeg

德雷克(戴高帽者)在第一口油井前

 

63AFC42F-2BCB-4EB5-B854-334054CC1647.jpeg

1863年的宾夕法尼亚油田


最高兴的,当然是德雷克、汤森和比斯尔。他们公司作为石油业开拓者,迅速推出了从石油中炼出的煤油产品,因为物美价廉,大获成功。三位开拓者因此声名鹊起,成为美国石油工业史绕不开的名字。

 

相对而言,比斯尔得益最多,名利双收,毕竟几个关键点子都是从他的小脑瓜里蹦出来的,他就是当年的马斯克。汤森也获利不少,但作为幕后投资者,名声没那么响,为这事,他一直耿耿于怀。德雷克的名声最响,可谓彪炳史册,历史学家们把这位实操工头视为世界石油工业的真正缔造者。

 

但德雷克本人的生活却并不怎么幸福,他后来兴冲冲去了华尔街,与人合伙做石油股票,把辛苦赚来的钱都亏了个精光,晚年靠宾夕法尼亚州政府馈赠的一小笔养老金勉强度日。人生无常,命运有时候很难预料。

 

当然,德雷克更不会理解,他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正是这个新兴行业大起大落的最佳例证,也昭示了它的喜怒无常和“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流氓属性。

 

 

 

 

4

疯狂的石油

 

 

德雷克和汤森、比斯尔,快速地发了一笔小财,但仅仅维持了一小段时间,就遇到了许多让他们措手不及的难题。

 

最直观的是安全问题,由于涌进来的村民太多,油区管理粗放混乱,一天晚上,一盏打翻的马灯点燃了油井,整个油区发生了大爆炸,导致多人伤亡。

 

石油工业尤其是早期,油井出现无情的火灾,是相当普遍的事。有时候火灾能持续好几个月、半年,甚至一两年。扑灭大火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可早期并没有这样的专业人才,人们掌握的石油知识极其匮乏。前面说过,石油工业发展了70年后,也就是乔老爹挖出自喷井那会,还有缺心眼工人试图向油柱开枪。

 

前BP总裁约翰·布朗在自传《超越商海》一书中,开篇就讲到油井救火英雄麦伦·金雷的传奇故事,其中提到上世纪50年代末,金雷为了扑灭伊朗一口油井的大火,专程从美国飞到伊朗,最后经过5次爆破、47天24小时注水、18天封堵井喷,才算艰难完成任务,这次大火,日均损失高达100万美元。

 

可以想象,在石油工业初期,管理粗陋的工人,遇到自喷井的熊熊烈火,会是如何悲惨的场面。

 

1861年4月,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一个星期,美国石油工业又迎来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石油勘探史上第一口自喷井找到了,不用水泵,每天自动喷出3000桶石油。这口油井发现的消息,热度一度盖过了南北战争,不过不是因其巨大的产量,而是因为它引爆了一场惨烈的火灾,大火连烧了3天3夜,工人没日没夜地扑火,但最终吞噬了19条年轻的生命。


0F45682F-FD01-4416-B053-E6402CCE0839.jpeg

油井失火 


火灾和死人,投机和欺诈,是早期美国石油工业的标配。

 

不过这个行业最大的混乱,还不是这点火灾,而是当时石油开采市场的无序竞争,以及由此引出的倾家荡产、环境恶化、黄赌毒、贫富差距等一系列影响更广更深远的社会问题。

 

截止1860年11月,德雷克打出第一口油井后仅1年零3个月,泰特斯维尔附近便迅速冒出了75口出油井,加上成千上万口干井,附近的农田已被钻得像块巨型的蜂窝煤。


行业刚刚兴起,几乎没有任何规则可言,众人默许所谓的“采获原则”:即同一石油层地表上的土地不同所有者,都有权开采,有时地表土地面积所有权更少的人,却获得更多的石油。

如此一来,钻井商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谁都想又快又多的出油,从而造成钻井竞赛,但因为井口太多容易漏气,让油田压力变小,很快就会出不来油,形成无谓的浪费和破坏。油田上密密匝匝的油井架,让人看着就眼晕,有人开玩笑说,“我可以脚不沾地,像猴子一样从油田这一头攀爬到另一头”。


而且,这些石油投机者就像一群蝗虫,他们短时间蜂拥至一个油量丰富的地方,等石油消耗干净,他们又在一夜间搬走,留下千疮百孔的大地。

 

离泰特斯维尔15英里的皮托莱镇,1865年,因为发现了日产6000桶的油井,从原来一个人迹罕至的乡村,短时间内变成了一个拥有1.5万人口的喧嚣小镇,银行、报纸、电报局、水厂、旅店、妓院、饭店、赌场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

 

但仅仅过了几个月,因为石油出产量中断,成千上万的投机者又几乎在一夜间仓皇撤离。喧嚣小镇复归往日沉默,只是这一次多了一些热闹过后的死寂,刚刚新建的公共设施和商店,就像被小孩遗弃的肮脏玩具,没多久便开始腐烂、长草,令人生厌和伤感,过去长着绿色庄家的安宁土地,如今也被一大片一大片黑色油污以及丑陋的枯井覆盖,再不见往日秀丽的田园风光。

 

无序的市场竞争,也让石油价格暴涨暴跌。德雷克开创性的工作被迅速模仿,越来越多的投机者紧随其后找到了更多油量丰富的油井,致使石油价格一路狂泻。


当时没有专门的油桶,所以大多数人都用装威士忌的酒桶替代,但因为油价下跌太快,后来酒桶的价格已比桶里的石油还贵一倍。1861年1月每桶石油10美元,到了年底,价格就降到了10美分。许多投机商人因此破产、自尽、妻离子散。

47268CA8-768A-47D8-A244-9A0DD1727BB1.jpeg

威士忌酒桶

 

但眼泪还未抹干,残酷的内战又给了石油业一针强心剂(后面我们会知道,战争是石油业的兴奋剂),加上出口量增长,1862年每桶石油价格又涨到了4美元,1863年9月更是升至7.25美元。


于是,那些刚刚还要死要活的投机商人,又一个个生龙活虎,“投资1美元狂赚1.5万美元不是梦”,一夜暴富的故事再次传遍大街小巷。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好了伤疤忘了疼”。

 

但狂热的财富泡影永远孕育着下一轮油价的暴跌,届时又将是新一波的破产、眼泪和自杀潮。

 

1865年,宾夕法尼亚的一名编辑苦涩地记录道:“石油和土地引起的激动,已经成了某种传染病。不同阶层、年龄和条件的人都卷了进来。有些穷人变成了富人,有些富人变得更富了,有些富人和穷人把投资全部丢光。但泡影总有一天要破灭。

 

汤森、比斯尔和德雷克打开了石油工业的大门,但他们打开的也是火灾、暴富、癫狂、欺诈和破产共处一锅的潘多拉魔盒。


 

 

 

5
石油业的拿破仑

 

 

德雷克发现石油的泰特斯维尔,紧邻着一条宽阔的河流,河面飘着一层乌黑发亮的油污。有一些印第安人,将油污收集起来,说是可以治疗胃痛和腹泻。


大多数白人尤其是后来涌入的移民,当然是不信的,反而感觉恶心。不过只要有人信就有需求,有需求就会有商机。

一个人称“大个子比尔”的精明人,克服了恶心,将油污灌入精美小瓶里,然后摆在柜台前,卖给印第安人。

 

比尔的原名叫威廉·艾弗里·洛克菲勒,是一个拥有160英亩土地的农场主,平时也做点小生意,比如炒地皮、买卖动物毛皮、贩盐等,最拿手的是贩卖“包治百病”的草药。


他把一些不知名的野藤蔓锯成小条,放在石槽里捣碎,再用油纸包成大小相当的药丸,油纸上写着“癌症特效神药”。这些“神药”帮他赚取了大笔黑心钱,还捞取了一个“神医”名号,有时去外地出诊,回家时看见路旁的小羊羔,还常常顺回家里。

 

1849年,黑人姑娘安妮·范德比克将比尔告到了警察局,声称自己被强奸了。安妮是他家的佣人,主仆丑闻曝光,羞先人哩。狡猾的比尔花了一笔钱,贿赂当地警局,得以免了牢狱之灾,但一家人在当地是混不下去了,于是卖掉了土地和房产,举家搬到了克利夫兰市区。

 

克利夫兰市区,离产油区泰特斯维尔不远,在德雷克发现石油的第5年,大西洋-大西公司将铁路修到了这里,后来这儿成了繁忙的交通枢纽中心,大量石油从这儿的炼油厂运往美国各地的工业区。仅1863年,从克利夫兰运出去的石油就高达150万桶,因此被人称为“油都”。

 

搬进克利夫兰时,比尔的儿子约翰·戴维斯·洛克菲勒,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石油大王”,年仅15岁。


约翰不屑于老子偷鸡摸狗的小买卖,从小立志做“10万元富豪”,但和他老子一样拥有精明、鸡贼和冷酷的性格,十几岁时在一家公司担任记账员,后来与人合伙做生意,创建了贸易公司,认准了石油业的光明前景后,26岁时,一咬牙花了71500美元,买下合作伙伴的股份,全身心投入炼油业。

 

当大老板的前一年,他娶了威士忌酒业富商的女儿劳拉·塞丽斯蒂亚,获得岳父慷慨馈赠的6万美元股票,以及9万美元流动资金。这是他能“一咬牙”的基础。

 

岳父如此慷慨,做女婿的洛克菲勒却显得扣扣搜搜,求婚结婚的每一笔费用,都记于他的私密小本本:求婚鲜花0.6美元,领取结婚证书1.1美元,购新娘用垫子0.75美元,邮票0.03美元,婚礼20美元……婚后请妻子吃饭的每一笔费用也记得一清二楚:2美元、0.25美元、0.75美元、0.35美元……

 

有了精明的头脑和岳父的疼爱,洛克菲勒的炼油厂,刚一成立就是克利夫兰最大的一家。他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石油业一夜暴富的阔佬太多,这些人整天忙着吃喝嫖赌抽,只有他像个机器人一样埋头干事业,1866年,他开了人生中第二家炼油厂,并在纽约组了一家新公司,年销售额超过200万美元。

 

我们前面说过,新兴的石油业虽然机会多,但并不稳定,石油价格暴涨暴跌,投机商人因此被弄得欲仙欲死,运气好,一夜暴富,运气不好,倾家荡产。洛克菲勒之所以是洛克菲勒,不仅因为他异于常人的精明和勤奋,而在于他从来不靠运气吃饭,而是凭一己之力彻底颠覆了行业规则。


BB45C54E-94F0-4B38-A244-95460F131058.jpeg

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投身于石油业的19世纪中叶,亚当·斯密主张自由竞争的市场理念,提出快100年了。这个理念深入人心,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信仰,具备一定的道德威慑力,谁公然挑衅它,谁就可能被群起而攻之。


但洛克菲勒偏偏不信邪,他相信,如果不停止石油行业中“没有任何好处的相互残杀”,不仅赚不了钱,对整个社会也没任何好处。

 

1870年1月10日,洛氏和他的合伙人挂出崭新的招牌: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进入中国市场后,中文名叫美孚石油公司)。从名字就能看出雄心勃勃的野心,洛氏不是来跟谁竞争,而是来立标杆的。

 

当时的石油业什么阿猫阿狗都有,屠夫、面包作坊主、小贩等都来试试身手,石油产量因此严重过剩,价格大幅下降,生产出来的石油质量参差不齐。


为了结束这种不赚钱只赚痛快的局面,洛克菲勒要求公司只出售质量更高、没有烟尘的照明煤油。为了推广公司产品,还免费附赠专属的煤油灯,这就是许多中国老人也非常熟悉的“美孚灯”。

E397634C-E3AD-4C5A-8F0F-2B190730B8C9.jpeg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竞争对手个个满地找牙,但他们哪里知道,这仅是苦日子开了个头。

 

1872年,克利夫兰负责石油运输的滨湖铁路公司,联合几家主要炼油厂,成立南方改良公司,将石油运输费用提高一倍。


愿意参与的炼油厂可以拿到丰厚回扣或退款,不愿参与或者没有实力参与的炼油厂,必须支付比之前高一倍的运输费。实力雄厚的洛氏,举双手赞成这一举措,并出资入股了南方改良公司,从而得到了运费优惠,狠狠打击了竞争对手。一时间,大量小型的炼油厂,要么被低价收购,要么无奈宣布破产。

就在这个当口,洛克菲勒又使出贱招,将公司股票免费送给银行和铁路公司,要求他们禁止给小型炼油厂贷款,致使不服气的小厂只能眼睁睁倒闭关门。

 

这套残酷的打法,让整个泰特斯维尔油区惊恐不已。这不是自由竞争,这是置人于死地。3000多个怒火中烧的石油生产商,挤入当地剧院,声讨南方改良公司,并在各个城镇游行示威,高喊该公司为“魔鬼”和“四十大盗”,声称要抵制铁路公司和参股的炼油厂。报纸也加入讨伐行列,认为如果整个油区只剩一家炼油厂(美孚),最终只会榨干泰特斯维尔。

 

持续的抗议奏效了,美孚的原油供应受到重创,处理原油的工人从1200人降到68人。随后,南方改良公司被迫解散。

 

但洛克菲勒不为所动,他坚持认为,公众没有权力干涉私人合同,他对妻子说:“报纸要骂就让他们骂好了,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该干嘛干嘛。”


抗议游行没能阻止美孚迅速壮大,1872年春天,它已控制克利夫兰30家炼油厂中的27家,并将势力扩张到了纽约,顺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炼油集团。

 

运费大战后,已经天下第一的美孚依然不满足,外界非议还未完全消失,公司就在暗中布局下一步的扩张计划。为了收拾剩下的炼油厂,美孚公司一般先开出不好不坏的条件进行利诱,劝导其入伙或答应收购。


如果对手不从,公司便按照洛克菲勒的指示,“让它好好出一身汗”,利用低价竞争、控制油桶供应、抬高运费等暗黑手段,迫使其亏损、破产,直至最终屈服。

 

凭借这套“大鱼吃小鱼”的打法,1879年,美孚控制了全美90%的炼油业务,掌握了石油管道和收集系统,有能力支配运输公司。


洛克菲勒,成为石油业名副其实的“拿破仑大帝”。许多人惊呼,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还没有人像他这样在工业界独领风骚。小商贩鼓捣的小气候一去不复返,巨无霸一举定乾坤的大时代浮出水面。

 

 

 

 

6

资本主义病症

 

 

石油业进入美孚公司的“大一统”时代,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一直到今天也没定论,但这家公司的名声是真臭了。油区里,连母亲警告不听话的孩子都会说:“你要小心,否则洛克菲勒会把你抓走。”

 

为了避开公众和舆论的非议,1882年,美孚的股东们签订了《美孚石油托拉斯协议》,建立新的董事会,将所有美孚控制的实体公司股份交给“托拉斯”。新成立的董事会,一共41个股东,负责“监督”旗下14个全股份公司和26个部分股份公司,总共发行70万股,洛克菲勒本人占19.17万股。


托拉斯成立后,每次有人攻击美孚,狡猾的洛克菲勒就会搬出这玩意挡锅,说美孚并不拥有或控制一大批公司,而他本人也不过是个“有权分点红利”的股东。

 

当然真实的情况是,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美孚设在克利夫兰、费城和新泽西的3家炼油厂,控制着世界1/4的煤油供应量,通过严密的谍报和通讯手段,洛克菲勒本人可轻松了然每一桶石油的去向。

 

同一时期,美孚还攻下了最后一块垄断壁垒——原油生产。在俄亥俄州西北部,一处占美国石油总量1/3的大型油田,被勘探者发现了。洛克菲勒早就受够了宾夕法尼亚州的石油生产商,得知消息后,毫不犹豫投入巨资进入原油生产领域。


截止1891年,美孚控制的产量已占到了美国原油产量的1/4。1895年,负责替美孚收购原油的公司约瑟夫·西普发出《致石油生产商通知书》,声称原油交易价格应根据世界行情交由“收购办公室”来决定。

这一纸霸王条款,标志着美孚不仅彻底控制了炼油业,也完全掌握了原油的定价权,实现了行业产业链全垄断。愤怒的原油生产商、受压迫的悲惨工人,都只能在这头巨型野兽脚下瑟瑟发抖,奈何不了它半根毫毛。

 

面对这头史无前例的石油巨兽,公众的恐惧达到了最高点。1897年9月18日出版的《世界日报》悲情地泣诉:“美孚石油公司的头头们是一群吃人肉、喝人血的野兽,他们把有秩序的世界搅得地覆天翻,民不聊生,有些中产阶级被迫沿街乞食或开枪自杀,他们掠夺妇女、儿童、老人、寡妇和小商小贩口袋里剩下的最后一分钱。这是一伙有组织的匪徒和强盗……”

 

但洛克菲勒依旧不为所动,反而坚信自己在造福人类,是给黑暗世界送来“新光明”的使者。逼急了,他摆摆手说道:“我只是在按资本主义精神行事”。

 

1870-1920年,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镀金时代”。在1873年出版的《镀金时代》一书中,马克·吐温和查尔斯·华纳形象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筹谋宏图大业,进行各种投机钻营……为了暴富欲火中烧。


当时并不止美孚一家托拉斯,19世纪90年代,企业联合蔚然成风,截止1904年,美国的托拉斯数量超过310余家,掌握的资产超过72亿美元。

 

这些巨型怪物,已然成为美国的病症,连总统大选也把解决这一难题当成拉选票的政治承诺。1894年,著名的扒粪记者艾达·塔贝尔,通过马克·吐温的引荐,取得美孚三号人物罗杰斯的信任,以给美孚写传记的名义,接触到大量公司机密。


1902年,她将收集到的材料,整理成生动的文章,连载于《麦克卢尔》杂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文章就像一颗炸弹,完全炸开了美孚打击异己、一步步走向垄断的暗黑历史,让各路吃瓜群众惊掉了大下巴。后来这些文章又集结成书,取名《美孚石油公司史》,更让美孚的声望跌入历史谷底。


E704929F-1F8C-4644-81C2-3ABAF8C34874.jpeg

艾达·塔贝尔 


罗杰斯后悔不已,大呼上当,连洛克菲勒也被这波舆论打得晕头转向,抱怨说,“如今世界充满了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者,谁有突出的商业成就,他们就咬谁。”

 

不过这无力的抱怨终究是来不及了,1904年当选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下定决心,必须打掉那些“坏的”托拉斯,首当其冲的正是美孚。1906年,总统依据《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控告美孚阴谋限制市场竞争,并私下里跟司法部长说,“该公司的董事是这个国家最大的罪犯”。

 

美孚花费巨资请来大批律师,翻遍了各种法律条文为自己辩护,之前还给罗斯福竞选送上10万美刀。但都没什么用,罗斯福因为受到民主党的撕咬,更害怕选民不高兴,很不舍地把10万美元给退了,冠冕堂皇说要“公正竞赛”,言下之意,洛克菲勒的捐助是“脏钱”。

 

群情汹涌,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最终做出裁决,解散美孚公司。

 

消息传来,围坐在洛克菲勒办公室的董事们,一个个沮丧地耷拉着脑袋,只有美孚二号人物阿奇博尔吹起了口哨,慢悠悠走到壁炉前,静默了一会说道,“生活就是一件倒霉的事接着另一件”,然后继续吹他的口哨。

 

解散清算时,人们终于清晰地体会了一把美孚公司之“大”:运输了宾夕法尼亚、俄亥俄和印地安纳州4/5的原油、提炼全国所产原油3/4、拥有美国一半以上的油罐车、经销4/5以上的消费煤油、承担全美煤油出口4/5以上、提供全国铁路润滑油的90%,一共700多个品种3亿多支蜡烛,78艘蒸汽轮船、19艘帆船……

 

解散后,美孚被分成了多个实体公司,最大的一家是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分走几乎一半资产,后来变为埃克森石油公司,第二大的是占净资产9%的纽约美孚石油公司,此外还有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后来演变为雪佛龙石油公司。


巨龙被政治力量摁在地上生吞活剥,一名原美孚公司高管开了个酸楚的玩笑:“我们恨不得把勤杂工派出去领导这些公司。”

 

对于洛克菲勒本人而言,利益并没有受损,在公司肢解后四年,他手里的股票没有贬值,反而上涨了一倍,华尔街的祈祷词变成:“哦,仁慈的上帝啊,再让我们解散一次吧。”而他的家族,也继续引领着时代风骚。


上集完。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END

 楼主| 发表于 2020-4-2 1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主宰白宫:美国石油百年风云(下)

 血钻故事编辑部 血钻故事 2020-04-03
19B245DC-117C-4FD4-B161-A258C1167797.png


没有石油,美国文明将不复存在。

                        ——富兰克林·罗斯福




1
后美孚时代

 
解散了美孚这个巨无霸,美国石油业是不是就永保太平了呢?
 
美孚石油公司一家独大,并不符合自亚当·斯密以降确立的资本主义“传统道德”,但它给石油创造的“稳定秩序”,却也消除了价格暴涨暴跌,避免了资源浪费。将这头野兽肢解,石油业最初的混乱和蛮荒又会死灰复燎。

事实上,历史确实惊人的相似。开篇我们说到的乔伊纳、亨特,正是美孚解散后涌现出的“低成本投机商人”,也就是俗称的“夜猫勘探队”,他们和德雷克时代的“野生勘探者”所遭遇的问题、造成的结果,几乎一模一样。
 
在亨特和乔老爹的交易完成后不久,东德克萨斯原油开采,便立马陷入滥采滥伐的局面,每天出油量高达100万桶,超过全美需求量一半。因为出油量大,导致全美石油价格迅速暴跌。

1931年8月,和德克萨斯比邻的俄克拉马州,最先感觉到危机,州长匆忙宣布:全州进入紧急状态,军队、自卫队纷纷出动,强制性关闭州内主要油田,直至“石油价格达到每桶1美元”。

东德克萨斯油区,此时同样陷入一片混乱。官员到处呼吁,请生产商停产。可苍白的呼吁根本不起作用,石油产量节节攀高,直到价格远低于生产成本,直到油田出现了暴力冲突。

一些因为价格暴跌的商人,甚至运来了炸药,扬言要炸掉油田和油管。时任州长兼石油公司创始人罗斯·斯特林,终于也绷不住了,放弃了“资本主义传统道德”的自尊,迅速调遣自卫队和巡警开往油区,拿着枪逼着油田立即停产。
 
随后,德克萨斯州授权铁路委员会,发布“限额生产指令”,并指派军队监督贯彻执行。从这时起,德州石油业实际进入了“军管计划经济”。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精神?让它们见阎王去吧!

州政府授权铁路委员会,一连发布了19条生产指令,尽管没有一条得到司法部支持,但市场还是在半推半就中,慢慢恢复了秩序,油价也在逐步上升。

89711069-6B01-4D26-98D5-E47AB35B83EF.png
密密匝匝的井架

可是到了1933年,情况又急转直下。这是因为,没有玩过计划指令经济的铁路委员会,给的生产限额过高,超过了油井压力允许的一倍还多。

与此同时,大量非法开采的“热油”,也在黑市泛滥成灾。德士古公司将每桶油价从74美分猛降到10美分,但黑市上的热油只需要2美分,比水还便宜。

情势恶化无可挽回,此时大量油管真的被暴徒秘密炸毁,而不再仅停留于扬言。
 
州政府压力山大,自感无力平息失控的局面,于是跟当初肢解美孚一样,他们又想到了神力无边的联邦政府
 
当时美国正处大萧条,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推出新政,采取积极财经政策提振经济。1933年,罗斯福正式上台,任命哈罗德·依克斯为内政部长,并由他处理石油业那一摊烂事。

30E81B50-26D5-43A4-B890-2B52FF3E4D8D.jpeg
哈罗德·依克斯

依克斯原本就相当鄙视那些大型的石油生产商,此时终于逮着机会管管它们,内心相当雀跃。

他主要依据为了抵制大萧条而制定的《全国工业复兴法》,一方面大力打击黑市热油,为此不惜下令禁止州际石油交易,另一方面派遣联邦调查员前往各州,精确核查油田出产量,同时给每州每月的产油量严格限额。
 
1935年,《全国工业复兴法》被最高法院判定违宪而失效。不过好在州际限额契约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各州依然自觉遵守限额令。

此时,管控州际契约的联邦政府,实际就扮演了托拉斯或卡特尔的角色。
 
除了禁令和限令外,联邦政府还出过一个大招,那就是提高石油进口公司关税,每桶原油收取高达21美分的关税,而汽油更是每桶收取高达1.05美元关税。如此高额的关税,比石油本身的价格都要高,进口基本也就死绝了。

其实美国国内石油需求量大,但它也一直是石油出口大国,直到现在也是,因为它的石油产量大,且开采历史久远,技术也过硬。
 
通过这样一番“很不资本主义”的操作,石油价格总算稳定了下来。1934年——1940年期间,美国石油平均每桶价格,始终稳定在1-1.18美元之间。在政府强力管制下,美国石油业又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

政府之手

 
自从20世纪初联邦政府肢解美孚石油公司以来,不知不觉间,石油业中政府的角色,似乎越来越吃重。维护石油业市场稳定,防止一窝蜂开采和价格暴涨暴跌,避免浪费、破产潮、犯罪,是政府深度介入的“官宣”借口。
 
如果对比不同时代政府介入的真实动机,就会发现更有意思的东西。

1911年美国政府依据反托拉斯法解散美孚,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理由是“美孚的董事都是罪犯”,到了1930年代,政府再次强势管控石油行业时,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的理由却变成了“没有石油,美国文明将不复存在”。
 
注意,前者针对石油商人,后者的重点则放在了石油本身。为什么会有如此戏剧性的变化呢?答案显然并非“官宣”那么简单。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壳牌石油公司总裁迪特丁发出世纪预言:“这是一个旅行的世纪。战争造成的不安分会使旅行的愿望更为激烈。”在当时,这话听起来是有悖常理的,因为残酷的战争,只会让人恐惧和贫穷,从而将人们禁锢在家里,怎么可能激励人们去旅行呢?

后来的历史证明,迪特丁是对的。因为一战后,除了烧煤的火车外,另一种在陆地上奔跑的交通工具即将大行其道,并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这就是象征着财富和激情的家庭小汽车


8F142E5A-BDA0-4ABE-98F6-95B19AB7CA98.jpeg
20世纪初的小汽车
 
迪特丁做出预言的当年,美国注册的汽车达到340万辆,到了1929年,美国汽车已暴涨至2310万辆,每5个人就有1辆。以前用于照明的煤油变得微不足道,汽车大量消耗的汽油和柴油取而代之。1929年,85%的石油都被用于炼制汽油和柴油,以满足人们不安分的汽车之旅。
 
与此同时,因为汽车修建起来的加油站、五金店,以及因汽车修建的公路,也都在疯一般迅速增加,因公路带动起来的商店、旅馆、茶馆、购物中心同样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1920年美国的汽车加油点不到10万个,1929年已经增长至30万。



4EEFA684-BDB8-456D-9404-1A06E9A6922F.jpeg
老式加油站
  
美孚时代,是煤油照明时代,它解体之后的新世纪,却是一个由石油推动的机械化时代。此时的人类,更加难以离开这种黑色液体,甚至可以说已被石油完全“讹”上,生活方式被彻底颠覆。

一种变得如此重要的物质,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政府,再怎么标榜自由,也不可能允许它被滥采滥伐。“没有石油,美国文明将不复存在”,说的一点也不夸张。
 
促使政府积极介入甚至控制石油的动机,还有一个更加直接的理由。
 
美孚肢解的1911年,美国政府做出了一项大改革决定:将海军舰船由烧煤改成烧油。

从此,石油从一种日常的照明燃料,一下子变成了一种影响国家安全的军工资源。3年后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人正是凭借燃油战舰,击败了德国的烧煤战舰。事关国家安全,那政府深度介入,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为了保证石油的稳定供应,塔夫脱和威尔逊时代,美国划出了3个大型油田,当做“海军石油储备”油田,一个在怀俄明州的茶壶山,另外两个在加利福尼亚。
 
不过美国这个国家吧,从来就是一个“吵架”大国,身体虽已诚实,但嘴巴却不会消停。建立石油储备区的决定于1912年正式推出,可一直到上世纪20年代,不同政治理念的政客们,还在为这事喋喋不休,争个没完。
 
1920年,哈定总统入主白宫,想彻底解决这场烦人的争吵,找来一个叫艾尔伯特·福尔的人任内政部部长。福尔这人名声向来不太好,对手一直怀疑他手脚不干净,还讽刺说“要找一个比他更差的内政部部长,着实不容易”。但哈定不信这些攻击,认为福尔诚实可靠,授权于他,令其尽管放开手脚处理这事。
 
福尔上任后,以极快的速度、极其优惠的条件,将茶壶山出租给了哈利·辛克莱建立的辛克莱石油公司,将加利福尼亚的埃尔克山出租给了爱德华·多汗尼的泛美石油公司。

干脆利落,不留话柄,这事就这么轻松解决了。期间虽然有一些议员产生过怀疑,但查了半天,也没查出什么问题。直到1923年,福尔从内政部部长的职位上退下来,没有任何人说他处理不当。
 
但与此同时,许多人发现了一件事,几乎在茶壶山出租给辛克莱的同一时段,拿死工资的福尔,投入巨资大规模修葺了自家农场,而且还买了一个新农场。

另有更神的传言,说他总是从一个秘密的锡盒中掏出钱来,里面全是崭新的大面额钞票。媒体依据传言,对他穷追猛打,反复追问和调查他的财物状况。
 
终于有一次,福尔实在受不了,开口为自己辩解,说钱是从《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内德·麦克莱恩那借的,一共借了10万美元。不依不饶的媒体,又去问这位报纸发行人,结果麦克莱恩一脸懵逼地回应道:“是,他是向我借钱来着,但他没过几天就还我支票了呀,根本没去银行兑换。”

显然,这是狡诈的福尔耍的一个小诡计,试图伪造借钱记录,从而打消记者的逼问,只可惜,麦克莱恩并无意愿帮他擦屁股。
 
真相慢慢浮出水面,辛克莱为了得到政府合同,让秘书送给了福尔3万美元,多汗尼则转给他10万美元。随着调查的深入,人们还发现,辛克莱通过一家叫大陆贸易的皮包公司,持续送给福尔数十万美元。前前后后,福尔一共收受贿赂40.9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丑闻曝光,舆论大哗,福尔锒铛入狱,商人辛克莱被判了6个月。狡猾的多汗尼狡辩说,自己转出去的10万美元,只是借给一个老朋友,因此躲过了官司。虽然司法奈何不了他,公众却不信他的鬼话,都说,“美国的百万富翁就是屌,法律也奈何不了”。
 
福尔腐败案,是政府之手伸太远的典型例证。
 
但奇怪的是,美国政府并没有就此缩手,反而在柯立芝时代成立了“联邦石油储备委员会”,更深一步介入石油行业。因为傻子都知道,如今的石油,再不是一种普通的燃料,也不是矿泉水、自行车这样的普通消费品,而是比大米更金贵的战略资源。

一点腐败,算得了什么呢?
 
 
 

3
为石油而战

 
伴随着石油业私权衰落,石油行业的竞争主体,很自然地从公司转变为国家,而竞争的主场,也从国内转移至国际。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几个石油出口国之一。从德雷克打开石油工业大门那一刻起,其石油就远销全世界,洛克菲勒公司生产的石油,一度销售至遥远的中国和俄罗斯。
 
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每年到了夏季,白天就会越来越长,最长一天可达23小时,可到了冬季,它的白天会变得越来越短,最短的一天只有6个小时。

1862年,首批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煤油运抵圣彼得堡,从此煤油灯取代当地使用几百年的牛脂灯,照亮了这个城市漫长的冬季。一名代理商激动地给远在美国的洛克菲勒写信道:“预料在未来几年内,俄国将被我们提供的煤油所淹没。
 
代理商的愿望实现了,在后来的数年时间里,美国的煤油慢慢覆盖至俄罗斯全境。只不过这种好日子,仅仅维持了10年。
 
1873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引入外资开放经济,允许外国资本在俄国高加索地区开采石油。

这一决定吸引了大量国外资本涌入俄国,其中来自瑞典的诺贝尔家族(玩炸药那人的兄弟),以及来自巴黎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干得最为出色。

两家财团,投入巨资开挖油井、研发更高效的石油运输方式,很快就让高加索地区的“巴库石油”驰名全球,不仅满足内需绰绰有余,还远销欧亚,出口量一度压过美国。

9B25DA39-F7DA-4B4F-AAA8-5D100BCA6C46.jpeg

29AB4CAA-38D9-4CB6-B25B-F8FAD1AB1FFB.jpeg
诺贝尔家族石油、巴库油田
 
直到1920年,新上台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宣布将境内石油国有化,诺、罗两大家族才不得不仓皇撤资。

罗家把资产转卖给了荷兰壳牌公司,诺家则找来了美国新泽西石油公司接盘。经过多轮博弈,最终壳牌公司成为苏联唯一认可的贸易公司,顺利承接诺、罗两大家族留下的利益和地位,但新泽西石油公司则无力收回赔偿和投资,当了接盘侠。
 
新泽西石油公司这次挫折,算是美国石油业第一次尝到国家力量的暴击。它提醒美国人,石油的国际竞争,面对的对手常常是主权国家,而不是私有公司。因此,往往只有政府亲自带兵上阵,才可能打赢石油战争。正如1935年一名敏锐的观察家所言:“石油业务,90%是政治,只有10%才是石油。”
 
1941年,在遥远的亚洲,美国石油商人们再一次上了一堂“政治课”,这次让他们交学费的,是一条新兴的资本主义恶犬——日本。
 
1941年12月7日,日本先斩后奏,突然轰炸了美国珍珠港。在袭击珍珠港的同时,它还轰炸了香港、新加坡、菲律宾、威克群岛和关岛,入侵了泰国、马来西亚,并且准备入侵荷属东印度群岛,其最终目标不是美国,而是令美国舰船瘫软,无力干涉它将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石油运回日本。

D2CA794E-93CB-4668-B6FD-C2B1218F6AC6.jpeg

4E35198A-D940-426B-B2A4-33587E654595.jpeg
袭击珍珠港
 
日本本土资源极端匮乏,基本上一滴石油也没有。战争爆发之前,它的石油主要来自三个方面:7%产自日俄战争期间夺取的库页岛南部油田,算自产吧;10%进口自荷属东印度群岛;80%以上从美国进口。另有少数搜刮自中国东北、台湾,以及少量的合成油。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人就曾经在我东北地区勘探过石油,但他们当时相信所谓的海相生油说,且钻井技术也不到位,因此压根没发现大庆和松辽地区的大型油田,要不然历史会是另外一番模样。
 
1930年11月,日本首相滨口雄幸,被一名极端右翼凶徒击中腹部,死于第二年8月。从此,一群极端右翼军人控制了日本政坛,主张激进的扩张和侵略。

要扩张侵略,首先要保证战略物资供应充足,尤其是为战机战舰坦克提供动力的石油不能断。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人的命根子,自始至终就一直握在为其供应了80%石油的美国人手上。如果美国有一天决定断供石油,日本人也就完球了。
 
但令人错愕的是,珍珠港惨剧发生前5个月,也就是1941年7月初,美国总统罗斯福,还不愿意彻底断了日本的石油供应。

内政部长依克斯,几乎快要跟他吵架,曾经反复建言,必须尽快彻底禁运。有一次被逼急了,罗斯福极不耐烦地回应道:“向日本出口石油的问题,属于外交政策,是我这个总统和我的下属国务卿担心的事,跟你内政部长无关。”

直到1941年7月28日,罗斯福才下定决心全面禁运日本石油。因为,就在三天前,还没等美国人动手,日本已举兵入侵了印度支那南部。
 
罗斯福不愿意断供日本石油,主要的担忧,是害怕会刺激日本人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但当时的日本,四处挑衅,野心昭昭,说白了就是一颗不挑不破的脓包,早破早痊愈。
 
其实在珍珠港战争前10年,日本人的浪子野心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占领了我大东北,建立所谓的伪满洲国,紧接着1934年,推出《石油工业法》,排斥西方公司在中国东北的石油生意,同时要求所有向它出口石油的西方公司,在满足其日常工业需求之外,必须提供6个月的储备石油。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感觉到了一丝丝不适,直到当年10月,日本人恐袭了4艘停留在扬子江上的美国船只,罗斯福才含含糊糊提出采取“隔离政策”,意思是不宣战不刺激,仅采取经济制裁,将日本人“无法无天的行为”隔离在美国本土之外。

但日本人的恶行并未停止,反而变本加厉,尤其是1939年5月对重庆的残酷轰炸,令大量中国平民遭殃,时代周刊形容它是“空中恐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当时一项盖洛普民调显示,72%的美国人赞成对日本实施军用物资禁运。

B1D9941C-13BA-4E98-979F-C6AC1C3E0330.jpeg

CC6DC222-CFA9-4477-B762-9A26EC8EA998.jpeg

C7467E02-4185-483A-B033-65A26A6B2777.jpeg
日军重庆大轰炸犯下累累罪行

但在美国高层,禁运石油的政策,始终落不了地,一直拖拖拖。1940年,经过激烈的内部博弈,美国政府终于宣布对日本实施禁运政策,其中包括部分航空燃料,但仅限于辛烷值87以上的航空汽油,可这并不会影响到日本半分,因为日本的战机使用的是辛烷值87以下的汽油。

因此,在美国宣布禁运政策后5个月,日本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550%的燃料进口。换句话说,美国人嘴上痛恨日本人的残暴,但身体力行在支持他们对中国人的屠杀。直到日本人用美国的石油,炸到了英法的殖民地,炸到了美国人自己的家门口,才促使其全面禁运石油。
 
美国这个国家历来如此,不疼不动,但这次血的代价,终究还是给所有人上了一堂政治大课:石油,不仅是钱,更是现代战争的命根子。




4

渣男富豪


 
珍珠港战争爆发当天,亨特一家子,在达拉斯北部的登顿县参加试井。一家人是在回程的汽车收音机里,听到了战争爆发的消息。亨特最喜爱的儿子哈希·亨特最为兴奋,不顾家人的反对,立即表达了参军的愿望。后来,他如愿以偿,被派往华盛顿,担任“中华民国政府”石油顾问。
 
完成了和乔伊纳的交易后,亨特并没有停下来,始终活跃在油田开采第一线。他跟原配莱达,以及五个孩子,定居在德克萨斯泰勒县的梅菲尔德别墅,除了儿子哈希外,还有大女儿玛格丽特,以及三个小儿子:邦克、赫伯特和拉马尔。
 
前面我们说过,亨特除了正室外,还有一个秘密情人,叫弗拉妮娅·泰伊。泰伊年轻时,算个傻白甜吧,一直不知道亨特结过婚,甚至不清楚他与乔伊纳的那笔世纪交易。直到报纸上刊登了亨特的名字,她歪着头问身边的亨特,这人是你吗?老渣男笑着回答:“不是,是我的一个叔叔。”
 
泰伊为亨特生了4个孩子。每过几个月,老渣男会过来小住一段时间,其余时间都说去纽约出差了。

直到1939年,泰伊和四个孩子搬到达拉斯生活。她傻傻地以“亨特夫人”的身份出去社交,结果被当地的贵妇人告知,她是当了多年的自甘小三。

知道真相后,她又气又恼,最后闹到了原配莱达的家里。两个被蒙在鼓里的女人,抱头痛哭,一起控诉了“亨正淳”这个禽兽。最后两人共同决定,不宜向法院状告亨特重婚罪,因为那样“只会伤害孩子”。

这事闹了好几年,最后在1942年1月24日,三方终于达成了“和平共处友好协议”:亨特给泰伊的四个孩子分别设立基金,同时一次性支付给泰伊30万美元,且每月支付2000美元生活费。

泰伊恢复自由身,亨特加紧烧毁两人相处过的所有证据,一切就当没发生。
 
方案达成12天后,泰伊似乎是要报复多年来的懵懂无知,一狠心嫁给了亨特石油公司一个叫约翰·W·李的员工,并在战后定居于亚特兰大,暂时生活在亨特家族视野之外。

但,这事没完。
 
按理说,有这么一次就够丢人了。但亨特这人从来不要脸,泰伊的事安排妥当之前,他又和公司里一个叫露丝·雷的女秘书搞在了一块。

老流氓这一次有经验了,不仅把小蜜安置在纽约一处秘密公寓,还让她跟一个叫雷蒙德·莱特的军官假结婚,掩人耳目。雷女士也是亨特的生育工具,一共为他生下5个孩子。1943年4月,雷为亨特生下了第12个孩子,取名雷·李·莱特,这人成为了日后亨特家族最牛气的人物。
 
亨特的行为方式,显然非常操蛋。据她的原配莱达说,他之所以到处留种,是因为他真心觉得自己的基因太优秀了。

亨特是德克萨斯1930年代崛起的石油富豪之一,在这个群体中,他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其实并不特殊。

1930年,像亨特这等级的德克萨斯石油富豪,至少还有三人,分别是曾经的棉花商人罗伊·卡伦,长着大脑袋、蒜头鼻的克林特·威廉姆斯·默奇森,以及默奇森的发小希德·理查森。

这些人个个富得流油,但也一个比一个古怪。50年代之前,很少人了解他们的身家故事,直到1948年,《生活》杂志的一名记者,偷拍到亨特前去朋友家赌博的照片,并在照片底下配上一行文字:这就是美国首富?从此,他们的故事被美国大众知晓。

但很多人不知道,二战时期,正是他们掌握的油田,为美国的坦克、驱逐舰、轰炸机提供了大部分燃料。
 
说到这儿,有必要单独介绍下德克萨斯石油的历史。美国最早工业化开采的油田,是在东部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那也是美孚的大本营。直到1901年,一个奥匈帝国海军上尉,叫安东尼·卢卡斯,在德克萨斯南部“纺锤岭”,第一次发现产量丰富的大型油田。从此,美国石油中心,逐渐从东部转移至南部。

8B20780D-A4B6-40E8-91D2-2D4CBDAA6E7F.jpeg
纺锤岭油田

但最早发现“纺锤岭”油田的商人,跟乔伊纳和亨特一样,都是些“野猫勘探者”,实力相对薄弱,所以他们手里掌握的油田,很快就被东部实力雄厚的石油公司买断或瓜分了。因此德州本土的石油公司,始终没能取得主导地位。

直到1930年代,美孚解体,东部石油公司力量削弱,随着乔伊纳发掘出德克萨斯东部大型油田,驻守德州本土(不一定是本地人)的石油大亨们才慢慢崛起,这其中就包括上面提到的四大石油富豪。
 
德克萨斯这个地方,幅员辽阔,东部是松树林、西部是沙漠和沙丘,以前是墨西哥的领土,后来自立为德克萨斯共和国。截止1901年,作为美国领土的一部分,也就56年的历史。

3DC14030-BC83-4C0A-8379-D0E126079ED3.png

德克萨斯人,骄傲、顽固而独立,相对封闭和排外,美国东部都是蜂拥而至的欧洲移民,可这儿却几乎没有移民。或许正是这一文化特质,这儿的石油大亨们,在政治上也普遍趋于保守,并将这种特质,深深烙印在了50-60年代的美国政坛。
 
 

 
5
石油大亨的政治游戏

 
1952年,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上台第一号行政命令,就是成立总统顾问委员会,其中“石油拿破仑”洛克菲勒的孙子纳尔逊·洛克菲勒,正是该委员会的主席。

艾森豪威尔一直跟石油富豪们走得很近,但对他支持最大的,并非洛克菲勒家族,而是德州的石油大亨。他当选四年后,北卡莱罗纳大学的一名教授,曾经对其背后的政治献金结构做过分析,发现捐款最多的是德州四大石油富豪之一——罗伊·卡伦。

98FA8E79-7ACA-4CCD-BD2E-5A6CBC574708.jpeg
艾森豪威尔

另外,理查森也为他花了不下120万美元,默奇森则聘请了一家公关公司,这家公司发行一份叫《德州本地人》的报纸,专门负责抹黑艾森豪威尔的竞选对手史蒂文森,污蔑他“对斯大林忠心耿耿”。
 
美国的政治献金,说白了就是一门生意。理查森因为提供了金钱支持,成为了白宫常客,借着跟总统多次谈笑风生的机会,曾反复游说,让一个叫罗伯特·B·安德森的前德州税务专员,担任海军部长。

为什么要让安德森担任海军部长呢?因为此人以前是德克萨斯的农场主,过去默奇森和理查森都在他管理的农场挖过石油,彼此关系非常铁。而海军又是石油最大的买主。事实上,安德森担任海军部长后,德州的石油商人们确实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石油销量成几何数增长,远远超过之前的献金“投资”。
 
在宾夕法尼亚州,艾森豪威尔也有一农场。德州的石油大亨们为了讨好总统,花费巨资,不断给这农场添加各种新鲜玩意,最后硬是把这农场打造成了一度假胜地。艾森豪威尔老婆的姐夫,养了一个550英亩大的赛马场。精明的默奇森注意到了,于是主动承担了赛马场的所有运营费用,而且每月给这位姐夫开高额的工资和佣金。

尽管这些大亨们费尽心机套近乎,但生意就是生意,私下里,艾森豪威尔对粗鲁的德州石油商人其实相当刻薄寡恩:“这些人都是蠢蛋。”
 
除了艾森豪威尔,知名的反共疯子、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也是德州石油富豪们的座上宾。

770A3E5E-3AA1-4998-93F9-724D93F75F1A.jpeg
约瑟夫·麦卡锡
 
美国的反共浪潮,缘起于罗斯福时代,后来不断扩大化,在杜鲁门时代达至高潮,收尾于艾森豪威尔总统。这股浪潮中,最活跃的正是麦卡锡这个神经病。

在他的煽动下,号称自由民主的美国,曾一度神经兮兮,许多无辜之人被怀疑是中苏间谍,因此被打倒、审讯、下狱、谋杀,或驱逐,许多文艺作品也被视为反动叛国,因此被查禁和销毁。

比如著名的英国喜剧演员卓别林、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以及知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这股风潮最荒谬的时候,连马克·吐温的作品都被禁止上架,3岁小模特也要先签署“忠诚宣誓书”才能领取报酬。
 
发动这一切的搅屎棍,却深得德州石油大亨们的欣赏,尤其是罗伊·卡伦,对麦卡锡佩服得五体投地。亨特居住的达拉斯,居民们为了支持麦卡锡,甚至发动了全民捐献100美元的募款活动,连麦卡锡的研究助理,也获赠一辆凯迪拉克轿车。默奇森也多次捐款,把私人飞机借给麦卡锡免费使用。

但对麦卡锡支持力度最大的是亨特,他旗下的广播媒体“事实论坛”,几乎成了“麦卡锡主义论坛”,其中三名重量级员工,全都是麦的前助理,节目中整天喋喋不休麦式阴谋论,偶尔还夹杂一些反犹主义、礼赞希特勒这样的糟粕。
 
亨特这人除了喜欢到处撒种外,他还有一大癖好,那就是特别热衷于推广自己蹩脚的政治见识,出书、出钱、办媒体,政治对他而言,是猎艳、赌博之外的另一个玩物。除了创办“事实论坛”,他还办了一个叫“生命线”的激进右翼媒体。

但政治游戏毕竟不同于其他消遣,弄不好会出人命。
 
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乘坐的敞篷车,在达拉斯的迪利广场遭遇袭击,肯尼迪中枪,于当日傍晚身亡。

239A41AB-0EC8-430F-A06A-6B4665FBB7A5.jpeg
肯尼迪遇刺

就在枪声响起的前几分钟,常年热衷于宣扬种族、意识形态仇恨的亨特,正站在自己的办公室窗前,观看经过的总统车队。总统中枪后几分钟,亨特的儿子赫伯特和保镖保罗·罗瑟梅尔,冲进了他的办公室,忧心忡忡地建议他尽快离开达拉斯,因为他过去没少公开批评肯尼迪。

亨特一开始不愿意,觉得没必要,但在儿子的苦劝下,还是匆匆去了华盛顿,用他的话说,是去见一个老朋友,也就是第二天匆匆宣誓接任总统之位的林登·约翰逊——一位德克萨斯土产总统,石油商人的保护伞。
 
赫伯特的建议显然是对的。肯尼迪被刺杀两天后,一个达拉斯夜总会老板,名叫杰克·路比,开枪打死了杀害肯尼迪的凶手李·哈维·奥斯瓦尔德。这一幕,被当时正在报道奥斯瓦尔德的记者“现场直播”。

D7B3DF41-7B56-4FAF-B485-D5D8644EB200.jpeg
杀死奥斯瓦尔德

蹊跷的是,警方在杰克·路比的上衣口袋搜出了两份“生命线”的广播稿,而且还找到了亨特儿子拉马尔的电话号码。根据警方审讯,杰克·路比一直就非常痛恨“生命线”对肯尼迪总统的诋毁。

媒体大量报道这一案件细节,老亨特一下子就成了全国闻名的“幕后黑手”,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他参与了肯尼迪刺杀案,但可以肯定他不断输出狭隘偏激言论的媒体,助长了德州的“仇恨氛围”,间接为这次刺杀埋下了伏笔。
 
在那之后,亨特和家人时常受到死亡威胁,半夜里经常接到骚扰电话,甚至有人朝他们家居住的山庄开枪。后来联邦调查局电话询问了拉马尔,拉马尔否认他认识路比。亨特本人没有被调查,但有几个达拉斯居民,说好多次看见路比和亨特待一块。

亨特一直为这事提心吊胆,私下里去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找熟人,要求他们监督专门调查此案的沃伦委员会。直到1942年9月,沃伦委员发布了官方调查报告,明确指出亨特一家没有不法行为。这才一块石头落了地。
 
尽管沃伦委员会没有怀疑亨特,但挡不住其他私人调查组织将他牵扯进来。随着调查越来越多,肯尼迪案几乎成了一桩说不清楚道不明的悬案,各种阴谋论肆意传播,那些稍有牵扯的人,也都成了意淫对象。

一直到今天,许多反映肯尼迪刺杀案的影视作品,还是喜欢把德州石油大亨,尤其是亨特,想象成最大的幕后大佬。亨特为此苦恼不已,为了撇清嫌疑,他后来的公开言论软化了许多,甚至公开支持约翰·肯尼迪的弟弟爱德华·肯尼迪担任总统,这与他过去极端右翼的形象相比,简直像换了一个人。

不过一切都来不及了,自肯尼迪刺杀案后,以亨特为代表的德州石油大亨的形象,算是彻底黑化,怎么洗也洗不干净。他们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是淫乱、仇恨、狭隘和愚蠢可笑的代名词。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 1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结局
  
 
1979年,德州休斯顿迎来了一位中国客人。他先参观了林登·约翰逊航天中心,然后去了一家生产油井钻头的公司。


尔后,他被邀请参加了一个盛大的烤肉宴会,观看驯牛竞技表演。这场宴会和表演,由德州的石油巨头组织举办。当地的报纸,把这位中国客人称为“Teng Hsiao-ping”。
 
我们前面说过,德州这个地方,极右氛围相当浓厚,反共仇外的疯子比较多,因此在两国建交没多久的情况下,中国leader前往此地访问,需要很大勇气。


据凌云先生的回忆录记载,有一次,总设计师从下榻的宾馆出门前往乘车时,有一哥们突然从人群中冲过来,被当时美国安全警卫凯利一个箭步撂倒在地。后来美方通报,这人叫路易斯·比姆,是美国三K党成员。
 
在这场宴会中,很少见到德州本土石油大亨的记载,反而另外一位来自加州,并未出现在主办方邀请名单的石油巨头,得到了和总设计师比邻而坐的待遇。这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亚蒙·哈默。


哈默是俄裔犹太人,曾于1921年前往苏联,支援社会主义建设,被列宁亲切地称为“哈默同志”,是当时游走在美苏之间极少数的企业家之一,因此被人称为“红色资本家”。


481353D4-DA03-4208-94CD-CA00641DE00A.jpeg
哈默的朋友圈


30年代,他回到美国,从事制酒业、农牧业,50年代末,加入濒临破产的西方石油公司,正式进入石油业,1979年他与总设计师见面时,西方石油公司的年收入已超过60亿美元,3年后壮大为美国第十二大工业企业。
 
这次在德州,两位老人的会面,除了让哈默此后可乘坐私人飞机自由出入中国外,还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其中包括在中国建立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矿——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


这次有意思的相遇,意义当然远不止于此。两个和德州“传统政治理念”完全不同的人,竟然能在德州成功会面,这本身就是个小奇迹。它至少说明,在德州这地界,有些事情确实正在起变化。


尽管当时德州许多政客都刻意退避三舍,但当总设计师戴上德州宽边牛仔帽时,围观市民还是禁不住发出一阵阵欢呼。
 
回到28年前的1951年,一位刚刚从耶鲁大学毕业才3年的高材生,突然觉得给人打工没什么意思,于是从叔叔和家族朋友那筹集了50万美元,在德克萨斯米德兰,成立了一家油田租赁交易公司。


两年后,这人又从叔叔、阿斯特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等朋友那筹集了更多的资金,组建了一家名为萨巴达的石油钻探公司。这人叫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老布什。他仅用了两年,就让公司石油产量达到了每天1250桶,几乎一夜间成了百万富翁。
 
不同于过去德州“夜猫勘探队”,老布什自始至终就是“含着金汤匙”进入行业,事业顺风顺水,几乎没有任何挫折,因此也就不需要欺诈和谎言做“保护伞”。


这种顺遂的环境,深刻地塑造了他的个性。当他于1959年第一次涉足政坛后,其政治理念也相对温和执中,不再像亨特那一辈石油商人偏狭、反共、仇外,相反他主张使用“超越遏制”战略面对苏联,还是出了名的亲中总统。


67D39B2B-DE17-472A-8760-8BA63EC35F51.jpeg
老布什在中国
 
老布什是新一代德州石油商人。他的出现,也标志着那些德州老帮菜进入了历史的坟墓。
 
1974年11月29日,85岁的亨特因癌症去世了。
 
他是德克萨斯老辈石油富豪中活得最长的一个。公众对他和整个老辈德州石油大亨们的盖棺定论,基本也停留在肯尼迪被刺杀身亡那一刻。
 
不过,对于亨特的死,人们还是有那么一丢丢伤感,因为他的离去,意味着石油业最后一名“夜猫勘探者”,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石油业迎来老布什那样的新秀时,勘采石油不再是一个低门槛的行业,靠一张嘴和坑蒙拐骗就能一夜致富的故事,成了历史的绝唱。

有一组数据可以证明这点。1959年至1972年间,油田生产成本上升了2/3,1965年,勘探者每打一口井需要花费175万美元,还未必能挖到石油。纽约证券交易所上独立的石油生产者,从1952年31个降到1962年15个,1963-1965年,超过150个独立勘探者被兼并或歇业。
 
“夜猫勘探者”退出历史舞台,也意味着石油业的“大富时代”彻底终结,石油业中最精彩的故事再也不是发财致富,而是国家或大型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尔虞我诈。(这方面故事,可关注血钻将推出的《伊朗悲歌:石油》
 
“亨正淳”死后,他的家族,几乎毫无悬念地掉入了豪门争产的肥皂剧戏码。他在遗嘱中,非常意外地将家族财政大权,留给了第三个妻子露丝·雷为他生下的第十二个孩子,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雷·李·莱特(后改成雷·亨特)。这让正室莱达一家大吃一惊,尤其是以父亲接班人自居的邦克非常不爽,两家人差点对簿公堂。


这并不是老亨特留下的唯一麻烦。第二个妻子泰伊在离开亨特36年后,也拿起了法律武器,要求瓜分亨特遗产。
 
就在这一家子乱成一锅粥时,家里又爆出一个几乎差点灭顶的巨雷。莱达的儿子,邦克和赫伯特两兄弟,因为囤积巨量白银(一度囤了全球77%的白银),引发全球白银市场恐慌。


纽约和芝加哥交易所,以及美联储强势介入后,导致白银价格暴跌,两兄弟亏损高达50亿美金。邦克从原来的世界首富,弄到不得不抵押父亲油田的地步,最困难时,连农场中的对讲机、收割机和饮水机都抵押了出去。
 
好在老亨特独具慧眼,他选定的家族主事人雷·亨特,是一经营奇才,不仅保住了祖产,而且将亨特的石油事业越做越大。2001年,德州石油商人后裔小布什入主白宫,总统晚宴的名单上,雷·亨特的名字赫然在列。
 
2002年,98岁的泰伊,在孤独中悄然离世。死之前,她和亨特所生下的孩子,也全部离开了人世。亨特家族争产戏码,就此画上了无言的句号,再无声息。
 
富贵在天,生死有命。该有的会有,不该有的终究会走,一切尘归尘土归土。




END


本文作者:左页,血钻故事研究员,前媒体主笔,公众号左页乱翻书(zuoyebook)的主人。重点研究方向:东南亚,日韩。


部分参考文献:


(1)《大富时代:德克萨斯四大石油豪族的兴与衰》
(2)《石油大博弈:追逐石油、金钱与权力的斗争》
(3)《超越商海:BP石油总裁,约翰布朗》
(4)《洛克菲勒传》
(5)《石油战争》
(6)《国际能源通道恩仇录》系列文章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9 06:39 AM , Processed in 0.0750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