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58|回复: 14

推荐大航法师微信公众平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26 09: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21-7-12 03:36 PM 编辑

推荐大航法师微信公众平台


115155u88s8kvksvzx8vxc.jpg


     弟子跟随大航法师的视频学习大乘佛法已经整整三年了,虽然大航法师从今年年头开始静修,可是法师的视频录音资料还是有善心护法在继续传播弘扬。弟子从找到这个平台后一直坚持学习,从未缺课。借这里的板块推荐给有缘的师兄善友,祝愿大家2020年福慧增长,修学精进。南无阿弥陀佛!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08: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大航法师在讲述《佛法与我何干》时一直否定佛法是宗教,绝大多数的人应该不会同意,我们见到的僧团、寺院乃至仪轨、经教、法事,难道这一切不都是构成了宗教的轮廓不是吗?

      弟子再复述说一遍,佛法不是宗教。您要是读完了转载的这几篇文章和视频,譬如《佛说稻芉经》,其实您已经有能力思考,佛法到底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不是在引导我们怎样如理正念观察这个身心世界?

      我们是不是要去检查一下,这里所说的佛法道理,是不是符合事实?观察这些道理符合事实,并且确认它们没有错。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宗教信仰的成分在里面?有没有在增长我们见闻觉知的智慧?

      见缘起见法,见法者见如来。有佛无佛,法尔如是。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08: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加了一档,开始播讲中论了:

01~2《中论》讲记(大航法师·佛学讲座)
中观学 航法谈  今天


微信图片_20200503095422.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08: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20-12-29 01:51 PM 编辑

1《中论》讲记


     阿弥陀佛,诸位法师,各位大德,大家晚安。

      一下要谈这门课,其实有一些挂碍,因为它不容易讲清楚。对没有相对一些背景知识的人,一下这样谈,听到最后也许有些睡眠不好的人,因此会治好。因为听不懂,一直绕一直绕,不知道在绕什么?有点枯燥。以前在台湾上课的时候,我是大四讲的。有一些同学上到一半,很想溜出去,因为动摇他原来的信仰。他说:“再听下去,不知道怎么修了。”不过到最后,破了又立,他就高兴了。学期末,写报告的时候,后面加一段他们这一年的学习心路历程。从文字表面来看,好像也不是什么问题。因为我们平常比较少把这些观念拿来当作我们现在知见的一种检证,所以读起来没什么感觉。如果大家闻法学法很恳切的话,就在当下,学得很多观念,其实是互相矛盾冲突的。可是你为什么没感觉?因为我不一定要修它,就像中药柜很多药,一个一个放在药柜,我也不一定要吃它。如果把它拿来用的话,你就会发觉它有冲突。这是我们现在很多教育容易产生的问题。我们同时吸收很多观念,其实它没有根本冲突。可是正常上来讲,就某层表层的解释它是有冲突。假如没冲突,今天《中论》不用谈。《中论》为什么还要破这么多不当的知见?所以我们谈《中论》,不光只是一个理论的探讨,而是建立一个正见。因为我们太容易把很多佛法的东西当作一块一块的知识,而不是打算把它拿来实践。就好像说,我们拥有很多地图,但没有自己的方向感。很多人可以书很多,讲义很多,知识很多,片片断断。这是我的教学经验,我所看到的,可能学得很多,但属于自己的修行路并不清楚,要么懂了很多,懂的跟修的又是两回事。

      在座有很多人是念佛,可是念佛跟中观有什么关系?我们有上过唯识,唯识观跟念佛有什么关系?我们很多观念能不能融合到我们的实际实践里面?包括必须靠它得解脱的这一条路,跟所学的,到底有没有直接关系?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学得比较杂一点,样样都不精,都是碰到一点,为什么我要多学?并不是要成为什么专家,其实我有一个最简单的想法,我为什么看那么多地图?就是想找到一个回家的路。我不一定要把地图背起来,不一定要在乎地图是用什么材质做的?我在乎的是那个方向感。利用不同的地图,帮我建立一套属于自己能安身立命的一个方向感出来。有的人说:“你过去学天台,以后要不要弘扬天台宗?”我说:我弘扬佛法。天台宗是佛法,所以我弘扬,如果唯识宗有人需要,假如我还能用得上的话,我就讲。因为它叫佛法,只是佛法的某一种介绍法住智。《阿含经》特别强调的依法住智,而后得涅槃智。法住智,就是世俗智,我们现在就是在懂世俗智,法如何法安住的理由?这张桌子为什么会这样存在?法安住,得以稳定,得以存在在这个地方,理由在依法住智,才能入涅槃智。佛法的不同教说,都只是不同的法住智的彰显,所以我本生不会有宗派观念,因为我认为不需要。可是我会尊重,因为这是依佛的智慧所彰显出不同的法住智,帮我们入涅槃智。

      我们必须要透过不同的理念来淬炼我们的正知见。有很多观念,我们懂的跟我们实际修的,能不能拿得进来?有一位学僧他出家好几十年,最近也打算把他的寺院职务交出去。他有在听我的课,也了解修禅定里面的九住心。他想确确实实地把经论里面谈的,修禅定的原理套在他的念佛法门上。过去他一直忽略了,他修的跟他所知道一直是分开的。

      我们听到很多的知见,是不是有问题的?《中论》可以让我们抉择到我们很多的观念,到底有没有问题?先跟大家提,有没有苦集灭道?在《中论》里面如果有苦集灭道,就无苦集灭道。如果没有苦集灭道,就谤圣,谤三宝,三宝不得安立。到底有没有苦集灭道?如果说苦集灭道有自性的话,苦有自性,怎么去断苦?苦永远是苦,怎么修苦都不会灭,因为它有自性,所以苦无自性。了解《心经》里面讲:“无苦集灭道。”念得也很习惯,可是我们就认为有苦集灭道。

      离苦得乐,我们要断苦,有苦让你断吗?真正的断苦,是了解苦无自性才叫真的断苦,没有苦让你断的,如果果有一个苦,这个苦到底是什么因缘而成的?整个佛法探究是一个苦的真相,不是一种盲目的,用感性的想要离苦得乐。初学人才这样,到最后是要探究苦,如何为苦?既然苦在此,就找苦因,就是集谛。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讲八苦,是从十二缘起里面一直衍生出来。最主要来源是无明,并没有真苦。所以在佛法里面寻求解脱,并不是站在一个宗教上感性的设想有一个苦,然后我想要离这个苦。真正佛教修行人,必须要顶尖人物,慧根深厚的人才有可能做到。他不是用一种感性地面对苦去逃避,或是所谓的进入佛门,找到一个安稳的,用一种宗教的框框把自己包在里面,以为没有烦恼,不再面对烦恼,就没有烦恼再产生。不是的,真正修行人是直接面对苦,把苦看到底,这才是真正修行解脱的根本之道,所以没有那种相当气魄,要修解脱道不容易。过去的祖师大德每一位都是具有相当气魄,假如有机会去看看蕅益大师的传,那更不一样。

      修行有没有?如果道谛是有自性,就不会涅槃。有些人听到最后,到底用什么态度来面对四谛?《中论》都有提到。我们会以为我们懂,可是不一定真懂。当用中观正见来调整自己的时候,才知道什么叫修行的真原理。包括念佛,请问念佛到底是不是佛法?念佛可以不是佛法,但是佛法,如果用世间知见,充其量只是依念佛法门得人天福报,不一定解脱。三法印就在这里印证的。这张桌子是不是佛法?桌子是无情物,可是当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它可以是个佛法的所缘境。连尸体都可以成为所缘境,桌子当然也可以。可是尸体对一个殡葬业者,他只看成是钱而已,不会看成是不净观,他不会看到一个无常的生命现象。假如同样我们在修学佛法,没有养成佛法的不共世间的正见,并不表示你在佛门就是修学佛法。可能一路上只是在佛门当中修学人天福报,跟解脱道根本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我们要的不是一个知识,要的是一个知见。我不敢说能给你们,可是我是这一份用心,我的智慧很有限,可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心情:今天不为什么,就一条回家的路。你可能学很多,可是那一条路从来你不清楚。以为我在修道,可是修的道是一种你自己认知的道,跟佛道无关。

      不生不灭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们就是从生灭执着有“我”的,就在生灭当中,寻求生命的归依处。明明不生不灭,却从世间法当中找一个依止处。本来是要出离的人,结果反而选择会轮回的东西作为我们的出离处。就像念佛是不是生灭?有没有好好思考念佛是不是生灭?是,可是就不生不灭的,为什么要念佛呢?生灭就是无常,阿含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念佛是生灭心,为什么它可以让我们解脱?能不能为你的方法找到一个理由?所修的是佛法,而不是大家人云亦云的。净土法门是一个可以解脱的法门,可是不一定是你修得来的。它是生灭的,因为生灭即不生不灭。不是在玩弄语词,是在内心里面坚定地信受。不是一种命令,不是一种宗教的格言式的告诉你,生灭就是不生不灭。这样一直背一直背“生灭、不生不灭”,然后这样信受。可是内心并没有欢喜信受,所以不会依教奉行。为什么修行有时候会有一种苦闷?本来我要写一篇叫《苦闷的出家人》。这个苦闷有它的意义在。我是苦闷来的,因为一直在找一条路,尝试很多的执事,尝试很多的工作,很多的研究。依然现在在找,不过心里笃定了很多。这个苦闷如果纯粹在寻道上还可以。唯有有此道心,但我不知道何处是我家?一辈子,时间一直过过过,无常一直逼近。好像生活还可以,可是内心的那一份潜在的,最微细的那一份生命的不安,却始终都还没有处理过它。所以我现在很习惯,就是躺着,当作睡下去,没再醒来的想法,我最受用的就是对无常的观察。假如能看出这一点,我们自己修行的路应该往哪里走?会很清楚的。否则的话,这个无常念头带不起。对世间充满希望,就会染著这个世间,如果无常念头强了,就会想到,可能这样一睡就没再起来。我依止的是什么?要仰赖什么?有什么东西可以作为修行解脱之处?现在连路都还不清楚,不要说走上去,我可以在门内,可是观念一直都不清楚。假如我们一开始动机不确定的话,这一门课其实真的是浪费大家的时间,没有多大意义。

      也许在座有的人不是念佛,可是我是念佛。我珍惜现在很难得这一身,可以因为念佛的关系,对我的生死有个交代,可是又同时观察到我宿世六道轮回的因都还在,在《略论》讲:“来世快,还是明天快?”如果现在死,就是来世快。如果今天刚好侥幸没死,就是明天快。外面狗在叫的时候,不要怀疑,假如你没解脱的话,明天就是你。所以在最紧要关键的地方,不让自己一生空过,我急着为自己的修行找到一条确信的路,不是你告诉我的路,是经过你告诉我以后,我内心里面信受了一条我真正的路。

      唯识有一种叫胜解心所,就是我确定。待会走出去,你们看到那扇门,有没有怀疑?虽然无常,不过门就是门,所以你们不会撞墙壁,会找门出去,为什么?你眼睛看是有确定感。当我在讲这块手表的时候,你的胜解心所浮现出来,确定,不疑惑,决定了。可是当我讲一些你不敢确定的东西,你马上观察那个念头里面有没有那一个东西?你有一个属于你外在的那份心所。佛法在观察,它不是一种想象,是从刚才举这个例子,你可以感觉你的心念有在动,一个是确定的,一个是不确定的。如果一个很细微在观察的人,他会看到什么?当我今天在礼佛,我的念头动在哪里?可以感觉得出来。所以我们心念必须要随时观察到。当我们在听闻佛法,我们以为我们相信佛法,请问你真的相信吗?很多是感性的相信,真实的相信未必有。我可以用很多方面去测试,算出你的道心值多少钱?我经常举一个例子,现在打佛七,刚好外面有人拿一箱钱说:“某某人,有人要赠送你这一笔钱,出来领一下。”会要的时候,就看出你的价钱值多少?求生净土,一心不乱,因为你有二心。一心不乱可以是禅定,也不一定是禅定。如果了解念心跟定心可以在很多地方是关联在一块,可是可以看出你保留很多空间去爱染世间,所以念佛很难一心。对世间很多东西,只要透过某些方面,你可以觉察这种观念出来。同样的,我们以为我们相信佛法,在《阿含经》里面谈到,要不了解四圣谛,不相信佛。并不是说今天拜佛的时候,相信佛。是了解四圣谛的,才能名之为信佛,于佛法僧戒不疑。缘起正见就是四圣谛,四圣谛就是缘起正见。缘起正见就是要谈的《中论》。正见一旦有,才能知道什么叫佛教?否则的话,你可能是有这样的信仰,有这种善根,有这种信根,可是未必能坚固到不退。因为有太多可以取代你这一份信心的,尤其是生命交关的时候,就可以知道你的信心有多少?

      我最近经常问:如果比尔盖茨在你面前,你会不会很羡慕他?你觉得你比较有福报,还是比尔盖茨有福报?如果比尔盖茨要供养你一个大地方,你会不会很高兴?讲实话,你看你的念头有没有在动?你为什么会高兴?我们不用回避这些问题。如果真的有正见的话,就知道念头动的时候,代表另外一个此生彼生,代表另外一个烦恼在里面,否则你不会动这个。现在讲的都是实际的,为什么会动念?马上动,马上遮止掉它,表示你某方面的正念正见在,你的戒体很强。比尔盖茨一打电话说要给你,就好几天睡不着,这麻烦了。我可以接受,但我不挂碍这个,因为我们尊重我们自己,问题是,连最起码的正见没有的话,这一方面要动摇你,太容易了。

      正见的养成,不管是修戒、修定、修慧都快速成长,这绝对不是知识,而是一个活生生在你生命上可以改变过来的一个东西,跟纯粹的研究理论是不一样的。会觉得一种安心,知道一个笃定,这不是感性上抱着佛腿的那个感觉。《阿含经》讲:“我知它并不由它。”对世间的一切判断,不因为佛跟我说。佛之前跟我说的,现在是由我自证知道它,不由它。我当如何行,当如何走,我如何得自在?是我自身清清楚楚,不需要靠别人,不是由佛来保佑加持的。不一定要到证果,从一个观念上改变的时候,其实人的身心已经改变掉了。假如后头有机会慢慢借着讲课当中,也许可以引导大家去观察,因为一个佛法的正见绝对不是一个理论,它是一个可以身心改变的。不但是一个知识,它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可以让你从此依什么样的态度来抉择。正见不是一个观念,正见是一种抉择力。我们经常是观念虽懂,一转头以后,就用世间的观念在思考。这并不表示你的生命有在因为修学佛法以后有所改变。当你踏出去,用什么心情?现在听佛法,可是一转个头,我们还是活生生十足的凡夫,没有改变过任何一个,也就是说,并没有将佛法的观念转为现前当中对任何境界的抉择。

      这次为什么要谈《中论》?建立一个正见。而正见一旦有了以后,后续的修行路,你会有一个明确的路。有一句话说:“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我认为引进门,就是这个门——正见。路给你了,蓝图给你了,你已经确认了,不用我管了,自己修吧。在这一条路未成之前,所有的师长始终都有一份责任,要带到他自己能修。它不是一个课程的完成,是一条回家的路的确认。当弟子可以的时候,要不要回家是你的事,师父没办法代替你生死。

      是一个很单纯的心,想尽所有办法,参所有的学,读所有的课程,到最后就是要建立正见。我在这里讲中观,是属于中观学派的吗?我认为它就是佛法的正见,所有大乘法,大乘宗派几乎没有一个离开《中论》,包括唯识。唯识也以龙树为祖师,他们也是依循着。在谈《中论》的时候,我是以一个正见的角度来读它,而不是以一个中观学派里面的一个论来看它。因为它是大乘的一个共法,站在弘法的立场上,站在建立自己的正见上,了解它,有它的必要。

      从于弘法上,尤其认为是弘扬大乘法者不能不清楚它。因为你可能教了很多,结果一了解《中论》的时候,发觉原来很多自己是错的。假如有机会把《中论》弄熟,我相信你对于修行,法跟法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阿含经》讲法法相支,法法相润,法法相类?为什么从一法、安般法、修四念处,四念处可以得七觉分,得二明,得涅槃?为什么一个法可以相互支撑着?因为都依缘起法。依缘起法故,法跟法中没有一个固定的法。我们修的法是什么法?有时候我们太笼统地认知一个法,其实佛法没有一定的框架,它是相当灵活的,是应缘而生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09: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20-12-29 01:52 PM 编辑

      这次要谈,有几个目的:

      第一,建立大乘正见。我是一个大乘行者,一个还在烦恼中的菩萨,不是果上的菩萨,是发心的烦恼菩萨,我是发心要修菩萨道的人。我对菩萨道的立场很坚定,正因为由见而来。现在有很多问题出现,包括在台湾,各种法都传进来,所以大家什么都学。你们大概也读过佛教史,请问大乘经真的还是假的?大乘是佛说的,大乘经呢?当我们在谈论很多历史观念,也都在教学,可是我们无意中用历史的观点来衡量一代圣教,所以佛教变成历史中的产物。

      佛教有在历史留下痕迹,可是历史能不能代表佛教的全体呢?不可能。因此我们在分佛教大乘初期、中期、晚期。请问什么叫原始佛教?大乘经典就是原始佛教。我依于佛法的知见,确认这个观念。我不依于现在的一般这种学术的角度去看它。我如果顺着这样谈的话,第一个,坏掉我的根本大乘的信心,所以我说大乘经典就是原始佛教。可是我们竟然都偏到一边,又相信大乘经典是佛说,可是无意中又认为大乘经典是后出的。为什么要特别这样谈呢?现在很多人都依中观龙树学为大乘的信仰者。龙树菩萨认为大乘经是佛说的,所以现在人在相信龙树都是相信他要相信那一部分,并没有相信龙树真正内在的抉择。很多人相信中观,不相信念佛,可是《十住毗婆沙论》就是龙树菩萨著的,他强调念佛,强调很多大乘经典。假如有机会,大家能更进一步去看。我们现在要建立的不光只是理论上的大乘,而是大乘的正见,目的是建立大乘的法幢。

      现在上课主要针对我们这些法师谈,所以我的立场会很清楚地说出来。你们不一定完全接受我,不过这是我的看法,不会让自己动摇。为什么我是一个大乘行者?为什么我会教《阿含》?为什么会教其他的声闻法?因为《阿含》所有的声闻法都是摩诃衍,大乘经这么说的。所有的法都是摩诃衍,这叫共中士道。三乘共法,是共处,是不能毁坏处,是佛所说处。所以应该恭敬学习,依菩提心,依慈悲心一定要融在一块。所以我们发觉有时候怕说,学了这个容易堕入到哪边?是你的立场没有坚定,认知没有完整,所以修学上零零散散的。为什么我们现在不会产生大的动摇?没有动摇是因为没有真的下手修,所以内在的矛盾不会产生。假如有机会好好地用功修行,你过去知见上模糊的,疑惑的,在你正修到最后,不容许有另外一心生起的时候,马上就动摇你的修行,因为有二心。这时候,你念佛还可以安稳,可是到最后,到底真的还是假的?偏偏这个念头在临终的时候出来,这时候起颠倒。

      最近有一位法师,他也算弘法事业有成,不过一路上,生病很严重,好几次面对死亡。最近他急着要跟我谈一件事情,他是用真心话:“请问法师,临终时,我的念头要放哪里?因为我可能随时走。”他对生死很清楚,他不怕死,可是他要知道那时候的念头操作在哪里?念佛,真的念得下去吗?如果不是念佛的人,这时候我如何面对生死?大家能不能真正细心思考这个问题?你能不能安住?安排你最后的念,当初最后一念就是用这个念,其他绝无第二念,我就是以这个念,等着它死。你们准备好了吗?其实很少人去想这个问题。现在必须要把这个观念理清楚,然后建立最根本的态度。如果你修大乘法,务必要将你对大乘法所有的疑惑,在你现在有能力的时候,先把它荡除掉,不能存着你的疑惑去修,应该积极地针对你的疑惑。在我的观念,修学佛法绝对不要委屈,我们待人忍辱可以。可是在知见上,我不妥协。观念上,我不妥协。我欢迎你们反对我的看法。因为这是佛法的态度,能接受就能接受,我不因为你,所以勉强接受你的看法。我也不因我慢,认为你不行。我是依于佛法,内心不能接受,还有疑惑,下功夫就是要解决这个疑问。今天要建立的是一个知见,利用《中论》荡除对法的疑惑。

      《中论》有谈到如何破凡夫,如何破外道,乃至如何破声闻的不究竟?如果这种观念清楚了,你大概就知道佛法的修行位置在哪里?《中论》重点是在于破邪显正。破的不彻底,正无得以显出来。有些人认为大乘非佛说,他应该要有办法回答龙树菩萨在《中论》里面的一切遍破。因为他提出问题来了,这是龙树在教学上的一些善巧。比如说你喜欢吃甜的,我喜欢吃咸的。两个打到没有一个结论,因为没有标准。最有效的反驳是叫系统内的反驳,就是让你自相矛盾,这个观念跟因明有很大关系。对《中论》很多的辩证,应该要有一些因明的基础,必须对当初印度六派的一些观念要清楚,对声闻法要清楚。所以到《菩提道次第广论》后头,一般人不容易懂,因为他必须要唯识的观念,必须要有毗昙的观念,甚至必须要有中观里面自立量派的观念,因此才能显出中观应成派的正见。如果没有这种背景,你不知道它在讲什么?整个《广论》真正要能熟,必须要很清楚它当初的思想背景,否则不大容易懂。

      他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效?因为他是用你的立场破你自己,如果认为龙树菩萨的看法错,你必须要修正你的看法,我们经常讲一个在逻辑推论上叫做:“我的前提正确,我的推论是合理的,我的结论你就必须要接受。”这就是演绎逻辑里面的特色。我如果前提是对的,而我的推理是合理的,是有效的,我的结论你就必须要接受。要么你反对我的前提,要么你反对我的推论,可是我两者都对,结论你就不得不接受,如果不接受,这个人不够理性,不是一个追求真理的人,是感情用事的,我也不跟你谈。我们不是泼妇骂街的在跟人家讨论,我们是纯粹为讨论佛法。

       在佛法因明里面有一个观点:先依共许,然后再谈不共许。共许法就是必须要找到彼此沟通的地方,如果彼此还没找到认同的共同点,我们以下的讨论一概无效,所以不会一种扭曲别人的看法。在正确因明论辩的时候,我要跟你讨论,一定会谈我的认知。先跟你确认我的理论,有没有误解你?彼此是不是有一个共同的沟通点?我们同时认定什么东西?从我们彼此认定的地方,再来谈不共许(彼此不同意见),任何辩论一定从彼此认同的点为基础来谈不认同的点,不会一开始岳飞打张飞,打得满天飞。它一定是有一个沟通处。假如认为他讲的错,就看他讨论的问题。因为他的立场是你的立场。除非你说我不是这个立场,我误解你,你是什么立场?当我们认为说大乘是不是佛说的时候,第一道难关就必须要回答龙树菩萨提出的质疑。就像世间人经常讲说五行,金木水火土是如何相生相克?可是在佛法里面问:金木水火土如何存在?如果金存在,跟金木水火土如何克?如何生?如果它是自性的话,它如何生彼?如果你制定的基础会打击到原来的、后头的理论,你是自相矛盾,那是你的问题。假如观念不清楚,我们以为是,但其实一直犯着一个矛盾的观念。龙树用很多逻辑观念,所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如果思考转得不快的话,转到最后心跳跳得太急了,跳到就平了,因为跟不上来。所以越有逻辑观念的人,读《中论》越快。他为什么要这样论证?不是告诉你一个理论,不是告诉你一个答案,他是告诉你有这些思维盲点。在《中论》里面到处看到我们的思维盲点,他帮你点出来,所以用的是不生不灭,可是在很多地方转化出来,就是日常生活的盲点。

      第二,《中论》的探讨当中,培养如何如理思惟?现在的教学最偏重听闻正法,但我们很少有所谓的如理思惟。如果依《瑜伽师地论》来讲,听闻正法,如理思惟,从于闻慧、思慧、不用到修慧,其实身心就改变了。到思慧,很多烦恼要入你的心,就不大容易了,很粗的概念化活动会慢慢消失,很多语言形的,概念化的这种论证会慢慢不见了。在闻慧这种过程里面,属于推敲的,比量的活动会很兴盛,可是往思慧慢慢比量的东西,慢慢收摄,要进入修慧(利用禅定修)的时候,如果你还必须要推敲,还必须要去那里反复推论,是没办法入定的。这一份事先对毗婆舍那的观念,一个对法的抉择点,如果抉择不够清楚的话,在定中里面,心会散乱,没办法修定,必须要快速地,一就一,二就二,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到底它是不是生灭?如果是生灭,就是不生灭。生灭则是虚妄,它因何而生?

       在佛法里面谈很多观念,其实它是有意义的,可是我们把它当作一种知识在看。平时我们谈很多的名相,谈很多的色心诸法,不是要你知道有这么如是如是,知道完了就完了,他是要你去觉察它,我们的身心有这样的转换现象。那种快速地抉择是在于闻慧、思慧,就是从如理思惟当中,转化成自己内心的不动摇的知见。就如刚才讲,这是不是手表?是,这是不是空?毫无疑问,它是空。请问有没有生死?实无生死,是颠倒妄想才有生死。我死后要去哪里?你还要想要去哪里吗?

      还没读哲学之前,我是读理科(科学)的。我上过一个叫海洋生物学,教授有时候会带一群人到海洋去潜入海水,看里面的植物。因为海水浮力很大,所以裤子里面要装一些铅块,才沉得下去。那时候的器材不是很好,有什么状况就用打手势的。结果有一个人因为氧气不足,他就打手势。可是又浮不上去,因为太重了。教授就打手势跟他讲,把铅块拿起来。他就把铅块提着,还是继续在水底。因为提着,重量还是在身上,可是他觉得拿掉多可惜。都已经快没命了,还怕浪费那个铅块。结果那个教授在那里一直瞪着他:“我叫你放下,你提着干什么?”

      我们以为放下,其实没有。你找到背后一个点,你依着某一个执,才敢放下。其实在我们生命当中,念头当中,经常找一个定点,才敢修解脱法。可是问题根本点没放,是白修的。不过是站在某一个所依止的东西上去说:“我为什么能舍?是因为我有个依靠处。”我们还不敢把一切法放下的,一切法皆空的那个念力还不能生起,你还信不过。打坐的时候,一修到空会怕。以前我们都有过,就是会吓醒:“要是空了以后,我跑去哪里?”藏传里面修观的地方,有类似这种心境,它有描述过。要是不能对一切法空,空跟有的关系有一个完整的认知,你会不甘愿空,你会想提着。在任何想要放下的时候,一定会找一个点先抓。在做任何修行的时候,找一个下手安住处,才愿意修,所以你的生死始终不能真正放下,因为后面有个链子绑着。那个知见并没有真正的生起,你不敢全然放,会有这种现象出来。

      第三,从于如理思惟转为法随法行。我们要将这个观念成为现实生命当中的自我抉择的一个法则,而不再只是读完一个理论,而是一个法随法行。一个观念的养成以后,假如这个观念融成你的信念,它是可用的。佛教讲的信智合一,有信无智,增长愚痴,光靠信不行。有智无信,增长邪见。一个人他能身心放下,最主要不是光靠信可以用,必须要真的从自内心,从于自己的思维当中,荡除一切疑惑,安然地接受这样的观念。这种观念要是没有去除,你绝对不会轻易放。今天是拿身家性命所有的付托在这一点上,却是还不能确信的东西,你放得下心吗?不可能。我们很多的修行为什么修不下去?其实一开始你对法产生疑惑。我们讲破疑心,就是对佛,对法,对僧,对自己,对师产生疑惑,所以修不下去。因为毕竟将生命付托在这一点上,要没有对他十足相信,你修不下去。为什么说要建立这种观念?从于如理思惟,转化成一个具体的对世间的一种抉择能力,而不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如果只是偶尔要用,讨论的时候来讨论,可是跟你的生活完全是拨开的,是没用的。这一生走下去,始终觉得很寂寞,你总是希望有人同伴同行,只要住在深山,就会有一种期待:“电话有没有打过来?”明明觉得生活很烦,想要去住山。结果一住山:“最近好像都没有听到脚步声?很少人来拜访我。”在念《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谁在念?“我在念。”那不是白念了吗?你不就是在念无我相吗?

      我们的背景知识够不够?对于声闻法是不是够了解?今天要破的那个东西,所执为何?是不是知道呢?外道的,凡夫的,乃至属于大乘法里面的一些盲点,你如果没有这种背景,不容易要求。过去我在研究天台,读《法华文句》《法华玄义》的时候,每个字都懂,但我不知道在讲什么?因为他当初有针对当时代的一些问题,那个背景我不知道,不知道他在讲的是哪一个东西?我无法谈。所以我在引导一些学僧的时候,一般来讲我会跟他们讲因明,因为这里面有一些辩证的理哲。虽然它不是死板板套着因明。我会谈因明,先谈印度的六派哲学,一些外道思想。然后一些观念,逐步一个一个来,这样你就知道现在破哪一个?同时你必须要把他破的东西,转化成你内心有没有类似同样的执着?因为这些外道的思想,你不要以为他们是简单人物。很多都是哲学家,他们有他们的论证,甚至有的还有禅定功夫,只是他见道的未彻底。所以不要轻易的以为你能破他,他有他很殊胜的地方。要不是很清楚他的看法,你很难知道。只能依照宗教信仰说:“龙树菩萨讲的都对,我都接受。”就这样而已。可是你不知道他对在哪里?就因为龙树菩萨是我们家的人,所以我相信他。结果到最后,始终绕回原地,还是靠信心而已,其他没有,这样不行的。

      因明是先以共许法来谈不共许法。他的论证不是讲:“小孩子不要讲话,就好好听,我这么说,你如是我闻就好了。”一定是依你能接受的逻辑观念来破你的执着。有的人会一时转不过来,因为他很多论证会转来转去的。就是以现在常有的知见,以你自己认定的看法,帮助你抉择你的思想的互相矛盾处。所以并不是那么难,如果一时听不懂,回去可以自己再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应该会有答案,没有问题的。

      我们经常论到头昏脑涨以后,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它?读完《中论》以后,回去睡不着觉,头一直涨,不知道它的好处。被这些文字的破法立,弄到自己都已经迷失掉它的意义。只要不生不灭能破,其实后面很多东西都可以依同样的原则。只要缘起正见有了,其实后头的东西你自己就知道。不必然要把很多东西嚼得很烂,最重要你是不是能从此活用缘起的正见?如果离开缘起正见,所有的破跟立都不会存在。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之所以能安立,之所以能遍破,是因为不管用什么相似的语言,用什么观念,只要你有一个立脚处,我就能看出你的脚在哪里?只要从世间法上产生任意点滴的执,我就能看出有生必灭。当初的论师们在印度论辩的时候,不是这样论完大家下课,他是论输可能没命,有的就自杀了。以前已经走到很极端,拿生命在辩,所以玄奘大师也厉害,他把他的量立出一个论证式贴上去,三天没人回答。那烂陀大学是国际级的大学,有六层楼高,回教兵进去烧了好几个月,书都还没烧完,那是一个典型的国际级大学,人才辈出。玄奘大师在那边立出一个论证式,三天没人提出破他。

      在这种讨论当中,这种论证的过程,我们能掌握这个法则。这个法则一旦有,所有世间法,或是不究竟,有所偏见的法,你很容易。我们经常容易用:“我是非有非空,亦有亦空。”我就问:不管你怎么说?到底有没有?或是你用语言在包装,可是我必须要问,这个东西是怎么去建立它的自性?他一旦立个自性,即便你用种种语词去包装它,我还是看得出。比如讲说,在儒家里面天道下贯为“自性”,天道跟世间如何相融通?可以用种种语词来描述定位天,可以用假设的,或用推论的,可是我就问:它直接关联是什么?就如刚才讲的五行。五行如何相生相克?乃至我必须要问,到底每一行所代表的性质是什么?它如何存在?如何成为可以互动的东西?假如有独特性,为什么它可以跟别人产生共用?有共用就必须要损失自己的自性,可是如果不会损失自己的自性,如何产生融合?这是要交代的,否则的话,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不过是一个你建立的理论,但不一定能真的实践。佛教也有讲四大,不过佛教的四大是依世俗谛而安立的,为了要建立胜义谛,讲法不大一样。

      龙树菩萨对大乘佛教的影响很大,他是千部论主。在汉传,目前可以找到的大概有十几部到二十部,有些不是他的,被冒名用。包括翻译者鸠摩罗什,注解是青目。谈《中论》为什么直接用青目解释的?因为鸠摩罗什很多的翻译,很多的份量是放在龙树学上,所以对龙树学有很深刻的认知。他认为青目在解释《中论》,解释得最好,我们因为相信龙树,所以也相信青目。在藏传有很多《中论》相关的论著,汉传这一方面不像藏传那么丰富。假如以后有机会,有人翻译过来的话,我们可以开辟这一方面领域更多的了解。

      龙树的影响有多大?我过去读过天台。天台学如果把龙树学拿掉的话,天台学大概就垮了。请问天台宗是不是中国佛教?怎么分?你跟我说:“是中国字就中国佛教。”不是,他本生应用了很多印度的经论。智者大师是很博学的人,他对毗昙的了解很广,对龙树学的了解很广,他的《释禅波罗蜜》很多是依着《大智度论》来的,甚至直接抠过来的,我有对比过。尤其是在讲二十五方便的时候,很多地方直接是引用《大智度论》的,他的观念,包括他后来为什么在《六妙法门》里面谈到不定止观?不定止观是《六妙法门》,就是安那般那法。安那般那法,一般认为叫声闻法。可是到了智者大师谈《六妙法门》的时候,他认为这是菩萨法。什么叫不定?可以在六法当中随缘修,甚至可以依着菩萨的观念来修,这种观念从龙树菩萨的观念来。从于《大智度论》来的,从《般若经》来的,一切是摩诃衍。包括《次第禅门》里面的次第观念,其实很多都是参考龙树菩萨的东西。依《般若经》,依龙树菩萨的东西,所以整个天台宗后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很大。他其实受龙树菩萨的影响很大,因此很多观念是依着这样的思想开展出来的。包括最后在《摩诃止观》谈的《圆顿止观》,谈的是一念三千,是十境、十乘观,观现前一念心。如何入观一念心?这个观念的基本原则从哪里来?为什么要讲三观三谛?就是依《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依这句话来的。

      不管是龙树跟鸠摩罗什,他们都是世出世间学,大小乘法通达的。这是一个人为什么在思想上能开演出这么广大的知见?绝对也不是我们现在守住小小一地方就自满自足。在台湾有一些人专精在一经一论。他的师长是非常有名的,就跟他讲说:“你这样不行的。不要老是抓着这个论。佛法利用种种经论,即破又立,又立又破,它有很多面相。”如果有机会,我们看《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里面,很多菩萨讲不二法门。有很多菩萨讲了那么多不二,那不是超过二吗?其实都是不二,只是用于不二法门的这一份正知见抉择,抉择所有落两边见的角度。你如果容易在世间出世间产生看法,产生分歧,我就用不二正见来抉择这两边不对。有漏有为,有漏无为,菩萨声闻的对立,种种的对立,每一个法生起来,他绝对不是在介绍法门,其实告诉你,如果在世间出世间产生对立,应当如是作思维,应当入不二法门。所以不二法门里面其实开演出不同的抉择面,告诉你在我们现前修行当中,有很多两边见。如果开演这个观点就是一种觉照的面,不同的观点就是不同的觉照面。他不是一直在介绍那么多不二法门。最后文殊菩萨讲说不立文字,结果还是讲了很多字。维摩诘干脆不说,不说也说了,因为用无言之教,也说了好多话,都是以一法安立假施设,不是以此为究竟,这是一种善巧。如果能取其意,一切不二法门,虽有种种法门其实唯一不二。

      在了解《中论》的时候,他虽然开演很多的遍破方式。包括很多经论,它立不同的经论,立不同的语言施设,种种言教是提供不同的观察。同立一个佛法不共的正见,但可以依不同的角度,建立不同的观察。所以要能善取经典里面所要提供的一种切入观察的东西,帮助你去观察你容易产生的迷惑和执着的地方。《中论》的实际情况,就不再多说,从文当中,开始慢慢去理解。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8 1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21-7-12 10:57 AM 编辑

25~4《中论》讲记·<观涅槃品 第二十五>(大航法师·佛学讲座)
中观学  大航法谈  今天

微信图片_20201229124631.gif

Untitled.png

微信图片_20201229124843.png


25《中论》讲记·<观涅十五>槃品 第二


      问曰:若有非涅槃者,无应是涅槃耶?

      答曰:有尚非涅槃,何况于无耶!
             涅槃无有有,何处当有无?
     
      若有非涅槃,无云何是涅槃?何以故?因有故有无;若无(有),何有(无)?如经说,先有今无则名无。涅槃则不尔。何以故?非有法变为无故。 是故无亦不作涅槃。


      他没有“有”。那怎么会有?「因有故有无。」那个“有”是因有而有的。这个有法变为无,不是有有法变过来的。涅槃不是待有而呈现一个无尽。「是故无亦不作涅槃。」所以它不是由有法变为无法,然后再叫作涅槃。

      前面也谈,当对一个实有法灭以后,将一个法灭完,独存一个无此法,比如有贪嗔痴,将贪嗔痴灭掉,然后有一个没有贪嗔痴的境,叫作涅槃,这是我们最常想的,所以涅槃就像虚空,没东西的叫涅槃,东西都没了的虚空,叫做涅槃。一般人最容易用虚空的这种相来描述那种空灵的境界,一层都不沾的那种叫涅槃境。内心里面当在修行到一段时间,突然发觉身心极为通透,没有一点挂碍,没有一些分别,处在没有一层都不染的这样的一个通透境界,名为说我已经跟法相应。相不相应?尚且有此生,受此用,连无色界都还没到,如何讲解脱?


      复次:若无是涅槃,云何名不受?
                未曾有不受,而名为无法。

      若谓无是涅槃,经则不应说不受名涅槃。何以故?无有不受而名无法,是故知涅槃非无。

      问曰:若涅槃非有非无者,何等是涅槃?


      这个「无」变成是你所受的一个对象。「无有不受而名无法。」如何来确定涅槃的意义?这一段很重要,比如《中论》我们都以为它里面都是这样的论辩,其实《中论》很多品所彰显的重要的语句。大家有机会把它整理出来,因为你有这种观念以后,假如没有透过一些理解,我们把这些《中论》的语句拿出来,再来这样忆持它,作用不大。如果你听过理解以后,为了不忘圣言,所以要背、要记。假如我们透过一个《中论》这样理解完了,对某些观念掌握到了。中间你不需要对整个论证过程一直在谈,所以你可以将它重要的一些语句记下来。因为你道理懂,又怕忘,所以就经常忆持这些关键语句。当你在忆持关键语句的时候,就会忆念它的论证过程,由于你经常忆持它,可以让你不忘这个正念。

      妄念就是忘圣言,我们应该要正念。正知是随身口意所作一切知现在在做什么?正念不但是知,而且有品质上的要求,依于正见,依于正抉择,面对所有境,时时依于正见处,叫作正念。而不是像在修行的人,我知道我在做什么?吃饭、睡觉,每个动作我都知道,这样对不对?当然对。可是我知道我在吃饭,而且还蛮好吃的。这样对不对?有吃,但不正念,要正念,世间人也常有,他也知道。他该怎么享受,我现在很烦恼,所以我在骂人,我骂人很清楚。有这种正知而住吗?所以他必须还含摄不但知,而且以适当的角度在抉择现在所做的。不忘圣言就是这样,你对于不忘圣言于念念当中,以正法相应,这叫正念分明。否则我们现在明明知道,看这个世界,我们要看得很清楚,但心不要动摇。你都已经看上去,抓上去了,怎么会不动摇?这个动摇,不是人要放才叫动摇,你抓上去,执着为真,就动摇了。必须要时时以正念相应作意,才叫不动摇。

      答曰: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
                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


      涅槃义在哪里?受不受苦来证明在抉择的。受就是取。因为能取所取,对此法产生一个实质义抓的话,一旦产生的一个认定,都不一定要你伸手去要,也不一定要你的身口去做,当你产生一个实质意义的时候,生死就出来了。

      因此道理懂了以后,在我们现前生活所缘一切境,就必须要随见随离。不是刻意去离,不是刻意去对治它。而是知道从于不可着处,无自性处,知道我不能去抓它。我们一直在提醒,不是实有一法,我把它推掉叫离,而是我所执处无所执,这叫离。「不受诸因缘,」不染诸因缘为实法的,是名为涅槃。


      不如实知颠倒故,因五受阴往来生死。如实知颠倒故,则不复因五受阴往来生死。无性五阴不复相续故,说名涅槃。

      他用一个很好的语词叫「无性五阴」。我们在一个修行的过程当中,这个五取蕴相依染著心会一直在衍生。之前有提过,所有的五阴相,包括我们现在每个人就是这么一个人。五阴,你认为等不等同?坐在这边,可是你也眼睛在看,耳朵在听,每个人的烦恼性不同。我们在讲等同,是在讲都无自性,可是就在我们眼前这样,就算是你的个子很小很小,可是你可以造很大很大的业,现神通都无法帮你把业拔掉,可以力气很弱,但你的染著性可以是很强很强。也就是你以为同样只有这种五阴相,如果就五阴来讲是这样,其实你的五阴的众生性可以很强很强,强到无法回转。我们这个五阴,当你现在开始了解涅槃义,性空义的时候,同样这身体也没改变,可是你的众生性改变了。在理解佛法的时候,你的众生性竟然就改变了。看似你现在还没有动,没有任何一个修行的改变,其实不是。染著性没有,叫涅槃义。

      当我们现在开始慢慢离于受的话,是不是向于涅槃?涅槃分每个人都有,换句话就是每个人都有佛性,从这里来讲,只要你现在的妄想心慢慢离于这种染污分别的时候,是不是就向于涅槃?在启发真如,就是相应佛性。这样就可以讲得通。修行到最后,五阴不复相续,这是无余涅槃。可是在我们的过程当中,有些因烦恼相续的五阴相会变化。我现在是人道,当我修五戒十善的时候,现出一个天道的五阴相,因为人道的染污的沉重相,在修五戒十善的时候转的,当你对某些地方不染著的时候,依此染著产生出来五阴沉重相会没了,剩下的就是你还执着处,就现怎么样的五阴相。所以五阴相随你的妄想分别在一直转。



微信图片_20201229125323.gif
微信图片_20201229125328.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6 10: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21-3-17 03:11 PM 编辑

      现在这个公众平台正在连载大航法师讲解的《维摩诘经》,已经是第三篇(第三天)了。还有《小止观》和《南普陀佛学问题解答》,每天都有相当篇幅的佛学内容在连续转载,愿有缘的信众长期关注,跟随修学。



      阿弥陀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1 10: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01明代四大师净土思想节要·紫柏大师(大航法师·佛学讲座)
专题演讲 大航法谈 今天


一、紫柏大师


    《紫柏尊者全集》卷2:「念佛求生净土之义。义在平生持念。至于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但知娑婆是极苦之场。净土是极乐之地。譬如鱼鸟。身在笼槛之内。心飞笼槛之外。念佛人以娑婆为笼槛。以净土为空水。厌慕纯熟。故舍命时。心中娑婆之欲。了无芥许。所以无论其罪业之轻重。直往无疑耳。倘平生念佛虽久。及至舍命。娑婆欲习不忘。净土观想不一。如此等人。亦谓念佛可以带业往生净土。以义裁之。往生必难。故庐山先造法性论。次开白莲社。非无以也。葢法性不明。则情关不破。情关不破。则身心执受。终不能消释。以执受未消释。故于饮食男女之欲根。断不能拔。所以口念弥陀。神驰欲境。如先以破身心之方。教之渐习而熟。则能了知身与心皆非吾有。此解若成。则身心执受虽未顿破。然较之常人。高明远矣。破身心之方。莫若毗舍浮佛传心前半偈。最为捷要。或先持千万过。五百万过。三百万过。持数完满。徐为持偈者开解之。自然身心横计。便大轻了。」(CBETA, X73, no. 1452, p. 164, a10-b7 // Z 2:31, p. 338, d4-p. 339, a7 // R126, p. 676, b4-p. 677, a7)

      
      这一系列共25集 明代四大師淨土思想節要 - 大航法師 的讲座,弟子曾经在2018年6月份做过转载, 今天再来学习,欢喜信受。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1 1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10422122011.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7 02: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21-7-12 10:58 AM 编辑

写在卫塞节后的感触


      大航师父时常讲到这么一段故事。说是一位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一直非常忌讳过母亲节,因为他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体验到母亲的温暖和关怀,他的人生经验中从来都没有感受到母亲的慈爱,所以呢,他不想过母亲节。

       现在他已经是长大成大孩子了,当他得到消息说母亲已经因病离开了人世,他就搭火车回了一趟老家,到底他还是想看一看出生的地方。在母亲简陋的家里,他看见了一张旧书桌,在打开抽屉的时候,满满一抽屉的票根映入眼前,票面上打印的来回地点就是母亲家和孤儿院的地名。

      从那一刻起,孩子对母亲的怨恨一下子烟消云散,他知道了母亲对他的爱。

      今天,佛陀离开我们已经有三千年了,可是当弟子有幸在中年听闻佛法,在不断地修学大乘经典的时候,弟子同样也能深切体会到佛陀的慈悲,感受到佛陀教导我们众生离苦得乐的恩德,获得解脱生死轮回的智慧。弟子对于三宝的信心,是这么地建立在如实知见上的。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皈依佛,两足尊。
      皈依法,离欲尊。
      皈依僧,众中尊。

      皈依佛,不堕地狱。
      皈依法,不堕恶鬼。
      皈依僧,不堕旁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1 09: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21-7-12 10:56 AM 编辑

58闽南佛学院女众部佛法问答(大航法师·佛学)
大众开示   大航法谈 Yesterday

5.gif


    问:阿赖耶识确实是个体存在的吗?阿赖耶识在哪里?还是整体性的?

      阿赖耶识就在摇头的,在哪里?在哪里?就是那一个。这个根身阿赖耶,叫一和合,我们阿赖耶识是什么?如果不谈阿赖耶,你就要看到一大苦聚集,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一大苦聚集,这个和合的,没有一个离开阿赖耶,从阿赖耶所展现出来的七转识,我们是把识里面的功能,为了了解它中间的缘起,唯识就是让你了解缘起。你必须要说明这个世间,要空它,你要说出它为何空?唯识就是把十二缘起细说了。无明、行、识、名色,这里面细说的就是唯识。识里面的分别,为什么有这些重重出来?把意识、分别心里面谈到更细的,还有我执是因什么而产生的?因为你了解末那识的因缘,才能断它。是不是一个末那识就是放在那里的?末那识也不是一个东西,我们讲叫俱有依,离开阿赖耶识不会有末那,因为末那执着阿赖耶。离开第七末那识,阿赖耶不叫阿赖耶,因为阿赖耶就是我执,带着我执的才叫阿赖耶,此生彼生,彼生此生,就这样。所以离开阿赖耶不叫末那,离开末那不叫阿赖耶。

      什么叫阿赖耶?和合的七转识,丢给它的在执著,这样的一个执着根源底性的那种无覆无记的那个,是阿赖耶,细说的时候,七转识不是阿赖耶,和合说的七转识,哪有离开阿赖耶?离开了七转识,一个能藏所藏,能藏就是八阿赖耶可以藏所有的东西,同时也是站在他这个立场,我能含摄你们这些法,丢给我的。从另外一个角度,如果从一个我能包容一切法,这是我能。从七转识,我能给你东西,我叫我能,你叫所。从立场不同,我是仓库能包容你,另外我是运送的,我能给你,都是相依为命的。为了要说出众生的那种颠倒,因为你要否定这个世间,否定一切法,必须要说出这个法为什么可以被否定?为了否定之前是不是要先说明?所以八识就要说明苦集为何苦集?后来讲唯识观,就是从这个苦集相建立如何突破的一个修行,所以为什么唯识观?你不唯识观,行吗?

      你说:“我不修唯识。”

      没有那个不修唯识的,只是你要讲我不修为唯识,唯识宗。观身受心法不就是唯识吗?有独立离开心的身吗?有离开心的受吗?有离开心的法吗?分别看的时候,观身受心法,细看的时候,都总在一块的,它的原理在这里。所以阿赖耶识的存在,阿赖耶识不是假的,就在我现在展现我的执着,我再讲一切法的时候有没有我执在里头?我们有六识在运作吗?有,都是从哪里来?靠着现行种子,种子现行,我现在整体生命根身器世间,不就阿赖耶识吗?七转识,由阿赖耶识显现出来,现前一大和合相,不就是阿赖耶的展现吗?是。


3.gif
2.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2 12: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21-8-5 11:27 AM 编辑

      弟子的理解:我们知道电气线路里有电,是因为我们可以打开电器使用,或者用仪表来测量,甚至用手直接触摸会导致触电身亡,后者都是功能的展现,所以我们可以合理地推导出有电这样子的存在。你我不能说抓一把电来看看,电流还是物质的,是有为法,有电子波的运动存在,依赖于载体而展现功能。
   
      经典提到第八识时,有三个不同的意义,有时是指能藏,就是不生不灭的心体;有时是指所藏,也就是所藏的种子,以及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有时是指执藏,也就是能够引生后有的染污种子。第八识有能藏的这部分是常住法、是不生灭的法,不是缘起法,无法用个体存在来描述。所藏和执藏部分是无常法,所藏种子和其现行是在生灭变化着的,我们的色、受、想、行、识的一切见闻觉知,都是第八识流注种子变现出不同的功能差别,第八识整个都是一真法界。不仅我们正报的五阴身与第八识是“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我们依报的山河大地、器世间也是第八识的功能差别相,第八识从无始终、永恒地存在着。

      对于佛,我们不说是阿赖耶识,而称之谓大圆镜智,由转阿赖耶识(第八识)而得。谓可如实映现一切法之佛智。亦即在证入佛果之时,阿赖耶识舍断一切烦恼习气,转依而成纯粹的无漏智。此智能明察三世一切诸法,万德圆满,无所欠缺,犹如大圆镜之能显现一切色像,故称为大圆镜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6 08: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Untitled (3).pn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6 08: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世间法代替佛法来弘法是很令人困惑的事,这是往水里掺牛乳。世间法不顺向解脱,不顺向诸法实相,没有办法形成与佛法觉悟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只有从声闻、缘觉、和大乘佛法中找到觉悟的方法,不然怎么说也都是相似的佛法,没有办法生起对佛法如实知见的信解。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2 10: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盂兰盆经
大航法谈 2021-08-22

33.png

34.pn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9 06:21 AM , Processed in 0.21659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