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平民汽车:德国奇迹最钟爱的孩子
1955年8月5日,德国沃尔夫斯堡,10万人挤在一个临时搭建的体育场内,观看一场演出。演出的节目很丰富,既有美国红磨坊的摇摆女郎,也有南非黑人合唱团的灵魂音乐,还有苏格兰高地伴着风笛的踢踏舞。整场晚会持续3个多小时,堪比一场德国版小春晚。
原来,为了庆祝第100万辆汽车下线,大众专门搞了一个庆典,还安排了1200名媒体老师去现场观礼(顺便写写公关稿)。这辆被人群团团围住的车,不仅被漆成了金色,并且在保险杠上镶嵌了水晶钻石。庆典的最后,大众老板大声疾呼:“向着第二个100万辆车前进!”
台下顷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此时,距纳粹倒台仅仅十年。
大众第100万辆车下线庆典,1955年
大众汽车的成功也是西德经济迅速复苏的缩影。1950年代西德GDP年均增长率为7.6%,英法分别为3.2%和4%,美国只有2.2%。老百姓从战后在地上捡烟头换面包,变成每家每户一台电视机,家用轿车拥有量也在10年内增加7倍,其中大众汽车占了很大一部分。
1950年代末,《明镜》杂志给大众贴上了“德国奇迹最钟爱的孩子”的标签,把大众捧上神坛。然而,这个在30年后首批入华、并以“大众桑塔纳”为武器席卷中国大江南北的汽车品牌,在当时却像德国其他制造业一样面临巨大的困扰——合格的技术工人越来越难找了。
这个问题在战争刚结束那会儿,根本不是问题。战后初期,德国到处都是一片废墟,城市中的住房、食物、衣服和燃料都严重短缺,货币疯狂贬值,以至于人们用美国大兵留下的香烟作硬通货来交易。据说一根香烟就能换一天的口粮,两根香烟甚至能换一个姑娘。
与废墟相伴的是随处可见的难民。这些难民常常几户人家挤在一个房间,用挂在天花板上的毯子彼此区隔,连吃饱饭都困难,所以对薪酬和工作环境毫不讲究,有活就干,其中不乏高技术工人。所以,从东方涌来的难民潮为西德提供了充足的产业工人,既物美,又价廉。
大众公司也依托这股难民潮迅速崛起。战后初期,盟军考察团发现沃尔夫斯堡的大众工厂70%的建筑和90%以上的机器都在战争中幸存了下来,还囤积了大量战争结束时遗留的物资,这使得这家大众汽车厂成为德国唯一的一家原则上可以在战后立即投入生产的汽车厂。
为了缓解占领区车辆短缺的问题,也为了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秩序,在“马歇尔计划”的支持下,这家大众工厂迅速开工,且由于沃尔夫斯堡靠近东西德边境,于是这家工厂还吸纳了大量东欧难民。有了充足且廉价的劳动力供给后,大众产量迅速增加,不到10年就翻了50倍。
柏林街景,1960年
然而,随着1961年柏林墙拔地而起,分割东西欧的铁幕缓缓落下,来自东边的难民劳动力迅速枯竭,大众也开始面临“招工难”的窘境。不过,与竞争对手福特在20年代用机械化替代熟练工人不同,大众却反而加强了对员工的培训,熟练劳动力占比稳步提升。
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西德政府也没闲着。1960年代,它开始大量招募来自土耳其等国的客籍劳工,著名球星厄齐尔的祖父母正是在这时来到德国。
客籍劳工缓解了劳动力短缺,但却解决不了劳动力素质问题。同时期,东德开始实施“新经济体制”,大力强化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投入一度达西德2倍,这让柏林墙对面的西德深感焦虑。1969年,西德通过《职业教育法》,大名鼎鼎的德国双元制教育由此开始。
双元制教育模式的主体一般为中学毕业生,学制2-3年。学员60-70%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实操,30-40%的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培训。由于在实习期学员与企业都可以更好了解对方,所以85%的学生在毕业后被直接留用,每年通过这种方式参加工作的学生大约有100万人。
19岁的Henrik Tillmann就是双元制学员之一。他想成为一名制造业企业销售,对此,他每周有一天半在政府资助的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另外三天半要在航空阀门制造商Hebmuller Aerospace接受实操培训。
正在学习制作航空阀门的19岁男孩Tillmann
但培训内容却并非营销,而是制作阀门。因为按照德国人的思路:对航空阀门的内外结构越了解,在向客户推销时就能做得更好。由此可见,连一名未来的产品销售,都要亲自去动手学习机械制作,德国人对制造业培训的追求可见一斑。
在这种严苛的训练下,德国的劳动生产率傲视全球,不仅超过英法,更远胜日韩,连每年的平均工作时间在下图中都是最短的:
德国劳动者生产率位列全球第三 每年工作时间却是最少
有研发为灵魂,有高技术工人作血肉,一批批强大的德国制造业企业得以出现,其中,就包含着德国制造的第三点奥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