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大气粗让孙正义具备一种强势地位。如果是他看中的公司,他会以一种咄咄逼人的姿态跟创业者对谈,不给对方任何拒绝的余地。
当孙正义有意投资Uber时,他警告对方如果不接受软银的投资,就会转而投给Uber在美国的竞争对手lyft。最终迫使Uber不得不接受软银90亿美金投资。
同样的“遭遇”也发生在滴滴CEO程维身上。2018年,当时的滴滴并不缺钱,程维一度拒绝软银资金。孙正义的回复是:要么接受投资,要么软银把资金投给滴滴的竞争对手——这逼得程维服软,接受孙正义的投资。
但对于大公司并购,孙正义又会展现出一种庄重的仪式感。ARM公司CEO塞格斯回忆,当孙正义提出跟他见面时,他坐上对方的专机降落到土耳其一个小村庄上,两名保安带他前往能够俯瞰码头的空中餐厅。餐厅中央坐着的就是孙正义——提前清空全部客人,孙正义开门见山要收购ARM,最终320亿美金成交。
随着近期Uber和WeWork两家共享经济企业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佳,作为最大投资者,孙正义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对自己至今所取得的成绩并不满意。
他甚至表示,自己对美国和中国互联网市场的规模感到嫉妒,他不希望包括自己在内的日本企业家再为自己找借口。
“嫉妒”这种词汇,并不是孙正义常说出口的话。留意孙正义在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投资成果,可能会发现答案。
PC互联网时代,孙正义在1995年,与杨致远见面30分钟后投资雅虎200万美金,一年后追加1亿美金,持有雅虎35%股份;1999年,与马云谈了6分钟,投给阿里巴巴2000万美金。
在后来的中国互联网界,盛大、人人网、PPTV都有软银的投资。资金进入时间最早在天使轮,最晚在C轮就会出现软银的身影。
但是,到2012年开启的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作为如今估值最高的头条系、美团、滴滴、快手、拼多多等,在C轮前都没有软银踪迹。
不仅如此,在美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软银同样缺席像Facebook、Twitter、Airbnb、Snapchat、Square、WhatsApp等估值过百亿美金的创业公司C轮前的投资。
可以说,在中美两国互联网领域,孙正义赢得了PC时代,错过了移动互联网。一种可能性是,正因为错过了一个时代,才导致孙正义后来更大尺度的投资想要弥补回来。
创办愿景基金时孙正义已经59岁了,他总觉得生命太短暂,总是觉得时不待我。
他没兴趣跟创业者好好对谈,他不惜用威胁、强迫手段让别人按照他的既定轨迹行事。他太急于再次证明自己,也太急于再次创造传奇。这或许是他后来越来越极端地大额投资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