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0|回复: 0

[北美生活] 美国人也在Costco大卖场抢车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9 07: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人也在Costco大卖场抢车位

2019-10-08  凌岚  大家
谢凌岚,专栏作家,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现居美国东北岸,写字是一生的爱好。新著《美国不再伟大?》


导读

餐桌仪态,兹事体大。餐桌展现阶级对立,吃相是凸显贫富差距的最好舞台。





好莱坞老电影《大婆俱乐部》(First Wives Club)里,有一个治小三的桥段:塞拉·杰西卡·帕克演的雪梨,是从皇后区超市收银员成功上位的小三,一心想攀上曼哈顿社交圈里的御姐。御姐由玉婆麦琪·史密斯出演,雍容华贵,吐气如兰地请雪梨到家中吃午饭。豪宅中,穿制服的女仆送上菜肴,雪梨手里拿着银叉子对着美食佳肴指指点点,一边大嚼一边评头论足,吃得眉飞色舞。

御姐看着她这副吃相,不由得叹气,同时又殷情地夸她好胃口……这段够阴损,让出身底层的雪梨餐桌仪态出足了洋相。

25.jpg
《First Wives Club》海报

若是刀叉换成筷子,雪梨举着筷子手舞足蹈,一边咀嚼一边说话也是非常不礼貌的,这一点无论中西都差不多。西餐是分餐制,中餐是合餐,对使用筷子有更多的忌讳。这些忌讳有些是卫生考虑,比如不能用牙咬筷子尖,筷子送菜入口不应该碰到嘴唇,夹菜时不能在一盆菜里翻动,等等,都是老派中国人讲究的斯文吃饭的规矩。

餐桌仪态,兹事体大。餐桌展现阶级对立,吃相是凸显贫富差距的最好舞台。从《长日将尽》《高斯福庄园》,到《唐顿庄园》,多少英国电影借着一顿顿的晚宴演绎英国派头!

26.jpg
《唐顿庄园》剧照

无独有偶,近日因为办礼仪学校而受媒体瞩目的中国新贵,陪夫君英伦游学时,印象最深的也是餐桌礼仪:“第一次被邀请和剑桥身着大黑袍的教授们一起吃饭,有点像《哈利波特》的场景。”语言直白,倾心羡慕崇拜如小学生。她把这顿和穿黑袍的教授们吃的晚饭比作“周礼”,并因此萌生了办礼仪学校的灵感。这种把不能理解的异国文化传统里的繁文缛节,快速转成赚钱商机的路数,可以称为抖音版的贵族训练。

对社交礼仪的热情关注以及挥之不去的焦虑,在以英殖民地身份独立建国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有一拼。美国对礼仪和体面之道的抖音做法,是出产一类独特的励志类书籍——礼仪书

礼仪书自从独立革命,合众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流行。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十六岁时就曾亲自抄写一百一十条《社交文明礼仪规则》,比我们的“五讲四美三热爱”要啰嗦得多。其中包括“别人讲话时不要睡觉”,“打哈欠,咳嗽,擤鼻涕时要背转于人,用手帕掩面。打哈欠时不要同时说话”,“不要朝火里吐痰”,“出门时穿着整齐,不要不穿外套就出门”,“当人面不要哼唱歌,不要用手或者抖脚打拍子”,等等,文明礼貌“110条”并非国父原创,是根据16世纪末法国传教士编写的礼仪条例总结而成。这“110条”开始,以后每隔几十年都会出现一本礼仪指导的畅销书。

27.jpg

1922年纽约社交名媛艾米丽·珀斯特著作出版的礼仪大全最为著名,一度以每星期卖300本的速度热销,连参加二战的美国大兵背包里都存有一本,长盛不衰。这本书的持久魅力以及社会学价值,让珀斯特在美国文坛占有独特的地位,光是她的传记就有两本。十月是她的出生月份,“历史上的今天”这种节目都会提到一句“今天是她生日”,与欧洲黑死病爆发,“路易斯和克拉克探险西部”等历史上的里程碑并列,可见珀斯特之重要。

28.jpg
艾米丽·珀斯特
29.jpg
艾米丽·珀斯特的著作《礼仪》

珀斯特的书不是弘扬贵族风范的《格调》,而是强调优良道德为支撑的为人着想的良好社会行为,就是“做人之道”。这种清教伦理与优雅体面之道结合的美国礼仪之道,影响深远。1962年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写了一本《常识礼仪之书》(The Book of Common Sense Etiquette),走的是同样的路数,开宗明义:“礼仪若不是以真诚善意为基础,并无任何意义。”这么把道德正确和彬彬有礼相结合,非常有清教作风。

30.jpg

美国从来谈不上礼仪之邦,公共场合说话大嗓门,在通勤车里高声打手机,高速路堵车时在路边内急撒尿,电视节目播音员遇到生僻词汇发错音,Costco大卖场为抢车位而吵架等素质低下的事时有发生,美国自学礼仪书的热情可谓世界第一,投射出美国中产想跟欧洲礼仪接轨的急切心情。

珀斯特的礼仪书,出版时间正好是美国地位上升的爵士时代。现在公立小学开设的基本礼仪课的原则,就是从这本书里来的。比如我们这里的小学的课外活动课程,除了篮球、烹饪、瑜伽和魔术,还有一门礼仪课——教授小学生餐桌举止,刀叉摆放,对待服务员应有的态度,收到礼物以后要在尽快给人写感谢卡,与人握手时双目要与人对视,握手时要手劲既不要太绵软又不能下死力气握住不放,等等。

小学这门礼仪课为起点,等到长大后对于求职,面试,社交等会有更具体的训练,比如男孩子选什么颜色的西装,什么场合穿什么颜色的衬衫,正装分哪几类等仪态知识,高中和大学会有“模拟面试”等主题讲座,比如纽约大学就开了专门的课。这些知识,不一定是中国留学生和新移民要学,就是很多美国人都不一定完全清楚。

记得《唐顿庄园》初演,英国旧时贵族庄园的晚宴,男士穿白燕尾服还是黑燕尾服这个传统,媒体曾经有详细的科普。我最近读到著名记者、专栏作家凯文·特里林写的耶鲁回忆录,《记起丹尼》(Remembering Danny)。书里写到,在堪萨斯城长大的他1953年初进耶鲁,面对众多东岸贵族精英同学他心里多么不自信。比如,其中一个老钱子弟提到,二战后他父亲决定家里晚餐时可以不穿正装了(Not to dress for dinner),这句话让特里林非常费解,很长时间他都误以为这家人可以穿着内衣内裤出来吃晚饭!

“dress for dinner”实际上指的就是《唐顿庄园》里的情景——男士穿燕尾服,女士穿晚礼服,“不穿正装”并不代表可以穿汗衫裤衩!

《唐顿庄园》剧照《唐顿庄园》剧照

1950年代上常青藤名校的美国高中毕业生尚且有这么大的误会,更不要说一般足不出城的普通美国人。难怪罗斯福夫人要亲自上阵,为美国人撰写《常识与礼仪》。

在这本回忆录里,特里林说虽然同在耶鲁,他这样的公立学校毕业生,对着东岸精英寄宿学校毕业生,有种天然的不自信,光是说话声调就不一样。“寄宿学校毕业的,个个说话轻声轻气,好像进校时被一个重量拳击手迎面打了一拳那样,吐字发声都不洪亮(大嗓门)。”

这点我没有深刻体会,唯一知道的是公立学校学生和私立学校学生穿衣打扮绝对不同:公立学校是汗衫、广告衫,五光十色的运动鞋,女生喜欢穿破洞的,露屁股蛋的热裤——虽然露屁股蛋的短度被学校一禁再禁,甚至规定女生的热裤长度必须达到双手下垂时的指尖水平,但穿热裤的女生人数太多,除非学校严打,学校很难实施;私立寄宿学校的学生,从仪表上一望而知:男生穿卡其裤裤子,带领子的Polo恤,“一脚蹬”的船鞋而不是五颜六色的运动鞋,女生穿深色格子尼百褶裙,白袜黑色皮鞋,毛衣衬衫。私立高中这身打扮还延伸出一款时装品牌,“私校风格”,斯文书卷气的prep-look。

穿衣吃饭,出门开车等礼仪还只是皮毛,容易临时抱佛脚,最难补课的是言谈举止和视野。记得嫁入豪门的邓姐,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她一天的功课,是从通读《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开始,“省得一开口谈世界政局就张口结舌” 。

这种天下大事事事关心,文史哲略有所闻的修养标准,已经被这个后真相时代的粗鄙新领袖们所颠覆。另一方面,超出想象的天灾人祸——难民潮,频发的枪击案,战争,全球变暖,环境危机,恐怖主义……这些世纪级的大事让礼仪上的讲究显得小题大做,杯中风波。

在一个动荡的大是大非的时代,礼仪何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01:40 PM , Processed in 0.04428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