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6|回复: 3

发菩提心的条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2 08: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21-9-18 03:42 PM 编辑

发菩提心的条件
2019年7月3日

137645414_242417687330027_5178148612255236423_n.jpg


      一般上按通途通教来讲发菩提心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个是要有慈悲心。我们要发愿从今天起到往后的生生世世,要度化天下所有众生离苦得乐,度化天下所有众生成佛。

      第二个就是,首先我要成佛,那我才有能力度化无量众生,我们要发愿从今天起到往后的生生世世,立志成佛。     

      接下来这份资料来自于《三大阿僧祇劫的起点  ---  吕真观老师<大乘起信论>导读》的摘要,讲的更加具体。
     
      「既发心已,入正定聚,毕竟不退,住佛种性胜因相应。」发起菩提心,便是成佛的种性,成就殊胜的因缘,直到究竟成佛,都不会退转。

      信发心的条件有三个:

      「一、发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1] 你注意一下哦,很多人不懂得大乘法,只在那边发愿「我要成佛、我要度一切的众生」。这种发心不入三大阿僧祇劫,因为不符合「如理正念真如法」的条件,真如法就是前面讲的「一切法不生不灭」。

      「二、发深重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除了知道真如法,所有的善行你都要尽量去做,不能像市井小民那样自私自利「有好处我要先得,有责任义务我要先免掉」,这样子就没有办法成就信发心。

      「三、发大悲心,愿拔一切众生苦故。」你还要发心度一切众生成佛。

      信发心成就,三大阿僧祇劫以后一定会成佛。除此之外,还有不堕三恶道的功德。有些经典讲,发菩提心之后,还是有可能下堕三恶道,但是马鸣菩萨说,这是为了要让初学者精进修行才这么讲的。他说,如果你能够符合刚才那三个条件,尚且不用担心会退转到小乘,又怎么会堕入恶道呢?能有这样的功德,是因为你对「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涅槃」有坚定的信心。
   
      条件不具备,谈不上正确发菩提心的因缘,也就不会有信发心。这里谈到的菩提心,严格来说是指凡夫的世俗愿菩提心,还有世俗行菩提心。谈世俗两个字是有意义的。在末学所撰《念佛行人还需要发菩提心吗?》系列文稿里已经专门做过一些解释,这里再多一层解释为什么说「无上」菩提心是指胜义菩提心。

      胜义谛是第一义谛,远离语言文字以及一切法相。「无上」就是不能把它说成最高或者最上。讲最高就不平等,是取相分别,《金刚经》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胜义菩提心是对圣贤位的阿罗汉和菩萨而言的,我们凡夫取相分别一定会分别高下。所以这样的菩提心谈不上「无上」,是世俗菩提心。

      我们现在笼统地讲菩提心是我们还不清楚胜义菩提心,如果可以夸大一点就容易看出问题了,这就好比说把你我的发菩提心混同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混同于文殊菩萨的十种无尽大愿,后者也都是菩提心啊。念佛法门的核心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这是他老人家成佛的大悲愿心,这正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心。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是法宝,是我们生生世世皈依的对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必要厘清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的区别。

      能够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的也正是我们的世俗菩提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都具足如来藏。我们能发的心和所发的愿性相本质上与佛的大悲愿心一样,和遍满虚空法界的佛法身一样,这正是净土法门的感通之道、因缘所在。

       这一小段是以前发表过。《观经》说到,就算是五逆十恶没有一丝忏悔心的劣根性凡夫,只要信愿念佛都可以往生,到了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也都会为他们分别讲解十二部经典,用梵音声,用大悲音声,令这些劣根性的恶人发无上道心,发菩提心。必须强调,经典原文提到的发菩提心,和《无量寿经》里面说的菩提心也是一样,就是指大乘佛法通途通教的菩提心,是我们的世俗菩提心。

      我们多数的同修都把愿往生之心取代「无上」菩提心,这样的概念既容易满足自我、还容易记得住,已经普遍地被刻印在许多同修的心中了,可是这样子对菩提心的解读明显不符合《无量寿经》和《观经》经文的原意,不仅是非了义的,而且对有能力发出菩提心、愿以菩萨道的志向求生净土的同修来会形成障碍,当我们误认为愿往生之心就是菩提心的时候,信发心的机缘就此被遮断了。

      这里始终没有就行菩提心展开说明,行菩提心是指六度万行,净土行人重点不是留在娑婆行菩萨道,重点是以愿导行、求生净土,能有世俗行菩提心是锦上添花。当我们普遍认为发菩提心是做不到的,道场也不激励发菩提心的时候,发世俗愿菩提心是雪中送炭。

      南无阿弥陀佛!



[1] 「如理正念真如法」: 如来常住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第八识心体永远是恒常的,另一个是指第八识整个是一真法界。你把这个法义牢牢记住,把你的心缘在这个义理上面,就是《大乘起信论》讲的「如理正念真如法」。能够这么做的话,三个阿僧祇劫之后一定能够成佛。这才是真正的精进,这才是严格地遵守大乘修行之道。

                           
  ---【吕真观】 驱遣旃陀罗王 佛陀的最后遗教《大般涅槃经》(065)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9-10-4 12: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21-7-9 12:54 PM 编辑

我说做不到,我果然是做不到
2019年10月1日


      "你不看到心的颠倒,却要在想颠倒心中找真相,那不是每一样都颠倒吗?有人把虚空粉碎当中证,那不过是一点点境而已,你还当是很伟大,后面还多得是呢,四空定不是碎都没碎就没啦。也许虚空粉碎有一点功德,那也只不过是另外一个妄想而已。"

      上面是大航师父在《楞严经》第171讲中的开示摘要,非常非常重要,讲《楞严经》如果错会这个正念真如,那这样子的讲经弟子还能听再下去吗?

      就像某知名堪布把极乐净土说成是无常,把证如来藏说成是像是禅定中一层一层剥洋葱,在修得四禅八定的后得到更高的境界说成是证得如来藏,这种原则上的错误大方向一旦发现,你的敬仰立即崩溃。同样地,当我们一位善知识一而再、再二三地错解错会发菩提心原理,不了解发菩提心的条件,以世间法的能力作为条件限制发心,把世间慈悲当作抜苦来下化众生,自始至终都无法击中发菩提心的要害,完全没有办法激励大众信发心的信愿,这样子的讲法弟子还能再去听吗?

      古德说道:众生知见,必须以佛知见来对治。《法华经》告诉我们: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生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道,是为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我们悟入佛知见如同亲见诸佛如来正遍知海的法身。作为善知识,责任就是引导我们入佛知见。
   
      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说 :” 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佛陀以其遍知一切的智慧澈见菩提心最为珍贵,所有希求脱离三界轮回痛苦的有情众生,都应该坚定持守象如意宝一样珍贵的菩提心。

       讲菩提心能不能做到,以菩提心能不能做到来衡量发菩提心有多少,是顺向世间有为法。因为做不到而不发菩提心,不敢承担,这都是错误的方向。发菩提心是觉悟,觉悟是从梦中醒来的意思,是顺向无为法,顺向实相。我们凡夫可以觉悟成为发心菩萨,而非以果地菩萨的条件过高地要求自己,妄自菲薄。发愿从来就没有说立马要做到,那是佛才有的德能,发愿哪有做不到之理?发菩提心功德无量无边,佛陀都说不完。
       

      《维摩诘经》观众生品第七中有一对白:"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菩萨所做的一切功德都是为了度脱众生,让众生能够成佛。这是发菩提心的要害!以度一切众生究竟成佛而成佛之大愿发大心,怎么会受世间法小心小量的能力限制?按《大乘起信论》信发心的条件,符合「如理正念真如法」的条件,就是如实了义「一切法不生不灭,观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样的信发心入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你我立志于行菩萨道,从来都不受世间法的限制。

      不忍圣教衰,可怜众生苦!我说做不到,果然做不到。

      南无阿弥陀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0-4 12: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9 01: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学人必须发起菩提心,因为这是菩萨道的根本。发起菩提心是大乘见道的先决条件,所以那些把佛教当作哲学思想的人永远不可能开悟。而把佛教当作信仰的学人,能发起世俗菩提心,当然这也是很好的,但如果不继而发起胜义菩提心,也不可能大乘见道。普贤行愿既有世俗菩提心,也有胜义菩提心,只要能够发起普贤行愿不久必能大乘见道。不过,普贤行愿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建议先阅读吕真观《文艺佛心.劝发普贤行愿》一文。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9 04:32 PM , Processed in 0.14034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