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夫妻老来伴?2019-09-18 朱天衣 大家 朱天衣,台湾著名作家,跟朱天文、朱天心并称朱家三姐妹,出身文坛世家。她的小说有《旧爱》、《青春不夜城》、《孩子王》等,散文有《朱天衣散文集》。
导读在这充满各种可能的时代,要开始一段感情是容易的,但要维系却难。
近年宫廷剧火红,从《武则天》到一系列的清宫戏码,人人趋之若鹜老少男女通杀。连自视甚高的好友大学教授也难以幸免,她的理由是:“你不觉得剧中人物的服装首饰美得不得了?”确也是,不管《如懿传》《延禧攻略》的梳化均已一改过往花红柳绿假睫毛胡乱搧呼的俗劲,连道具摆设也看得出细腻用心,算是挺高档的剧集。
《如懿传》的海报 但我以为后宫争斗仍是最吸引人的关键,看着一群貌美如云的女子,为争宠为权势地位斗个你死我活,多了茶余饭后的聊资,也平复了自己现实生活的不如意。 在这几出戏中有个共同点,不管是武媚娘、如懿、魏璎珞或富察皇后,她们原都是良善女子,后宫争斗是被迫自保不得已的,而且她们均向往自由,恨不能脱离这勾心斗角的深宫高墙,做一凡妇俗女过平静日子。我完全理解编导们的苦心,必须合理化剧中主角为对付强敌不得不使的手段,而她们深居宫闱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也是在为广大的观众找个出口,一解现实生活中无法摆脱的困境。 但是,时代毕竟不同,人的感情及企望也会不同。在观此类宫廷剧时,我忍不住揣想,这些女子所谓的自由是什么?她们走出宫廷真的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自由吗?就算她们飞出那层层高墙,等着她们的仍是婚嫁。无论嫁入官宦豪门,抑或寻常百姓家,她们一样要面对婆媳、妯娌这种种大家庭必然会有的问题,也许厮杀没这么见血见骨,但绝对谈不上自由与自在。 唐朝一切政经文化因循汉制,但母系社会的遗风仍存,女性能挥洒的空间比任何朝代都来得广,这才有女皇出现的可能,所以武则天若想出宫寻得一份平静或还有可能。但自宋理学后,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要想凭一己之力在社会立足,几无可能,除非离群索居过着类似遁入空门的日子,社会氛围是容不得你爱做甚么就做甚么的,所以何来自由自在之说?
女皇武则天的画像 简单说,在那样的时代,即便不入宫,女性同胞除了婚姻能选择的并不多。以当时农业社会大家庭的结构来说,进入婚姻进入一个家族也彷若进入一个小宫廷,其间的人性复杂权力倾轧也不会少。这是没法的事,因为只要有资源,不管是权或钱,勾心斗角在所难免。 再谈到感情问题,在那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年代,夫妻之情多是婚后才慢慢培养的,亲情恩情更胜于男女绻绻之情。意欲独守一夫一妻的想望,在那个农业时代需大量人手的背景下更是奢求。稍有能力者,为多生多养纳妾也是常态。这无关好坏,只是时代若此,社会必是如此发展。因此,每每看到这些宫廷剧一再强调后宫嫔妃要求皇帝专情,便不禁哑然,因为她们应不致如此昧于现实吧!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民间尚难做到,何况皇帝的后宫廷掖。 那么讲媒妁之言的大家庭就一定是糟糕的,自由恋爱的小家庭就是美好的?其实,这其间并无绝对的好与坏,完全是时空背景使然。大家庭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一旦进入工业时代,男性在职场上不再占有绝对的优势,女性同胞开始就学就业,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藩篱后,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便成王道。要坚持父母之命门当户对的婚嫁便成了霸道。百年前的革命,革的不仅是政经制度,整个社会氛围、家庭形貌也随之起了十级大地震。 无论是门当户对媒妁之言,抑或是自由恋爱两人世界,其实在男女关系中要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也就是如何让感情恒温隽永。相较之下,古老的婚约似乎更天长地久些,这当然和当时没离婚只有休妻之实有绝对的关系,且休妻也不是随意即可为之,必须师出有名。《礼记》中规定:不顾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哆言、窃盗才能构成休妻条件。虽则以现在观点言,这些理由多欠公允,但相信若不是太过,男方也不致随意就可提出休妻主张,《延禧攻略》中的尔晴至少就犯了淫与妒,但傅恒几番想休妻也未果,也莫可奈何。 古早婚姻不仅是两人的事,还关乎两个家族甚或两股势力的结盟,任一方的片面毁约所要承担的后果都是要精算过才能做决定的。而且,老实说要承认自己妻子淫荡、偷窃、不孝,也是很伤颜面的事,大多男子多会选择息事宁人吧!至于女子更不会也不可能主动走出婚姻,那等于是把自己摆在一个自绝于人的地步,那是无法见容于家族见容于社会的行为,所以在古早时代想要结束婚姻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若因此理解旧时代婚姻都如鸡肋般乏然,那也是谬误。所谓的门当户对并不仅止于经济力的匹配,其间还含有两个家族的门户背景、价值观等等,这对初入婚姻的男女,是可省去不少的磨合。至于新婚夜才知彼此庐山真面目之说,也不尽然。毕竟就算奉父母之命,也多会经本人首肯,在允诺之前还有亲友团消息往来可资参考,绝不是一道命令下来连个商量余地都没有。哪对父母会把儿女终身大事往死里送呢,除非两代之间想法落差太大,抑或待婚儿女已另有所属,戏曲章回里凄美的感情事件常是这么来的,端看它能成为故事就绝对不是常态不是多数。 在绝大多数的古早婚姻里,掀开大红头巾的那一刻,才是培养情感的开始。培养的不仅是男女之情,还有亲情,尤其女子需立马适应新环境新家人,她无法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新婚丈夫,而她的良人也无法耽溺于两人世界的男欢女爱。如此必须的节制,是不是让感情的保鲜期得以延长、更细水长流? 至于隔着红巾的容颜,是否尽如人意,那与之后长远相处是否融洽相较,真的不是最重要的,毕竟旧时女子是毋须随夫出外交际应酬的,不需具备多么姣好的容貌为夫婿争面子,有时初识看似无奇的面容,反因感情的日积月累,而幻化出不一样的动人风貌。 我始终以为现时人们要维持一份感情是不容易的,要维持一个婚姻更是不容易。或许,在这充满各种可能的时代,要开始一段感情是容易的,但要维系却难。除了环境中满是诱惑,更因为这是个讲究自我的年代,彼此磨合已属不易,更别提牺牲奉献,而步入婚姻多少是要妥协的,尤其生儿育女更是需要牺牲绝大部分自我的,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婚姻,也幸而不婚在现世可以是一个选项,不婚男女在这个时代不致被视为怪胎。 古老婚姻的终极图象是很可想象的,白头偕老、子孙满堂承欢膝下。但现世要持续一段感情,不管是否以婚姻状态维系,都是不容易的。许多老夫老妻当儿女长大成人离巢而去,便开始各过各的日子,恢复到两个独立个体,再也不肯迁就彼此继续维持一种生活方式。 但我也看过不少老来相伴互相扶持保持亲人关系的伴侣,这已属难能可贵。而最让我心生向往的是身边几对伴侣,他们对待彼此始终保持着兴味,即便已相与近半个世纪,他们仍愿聆听彼此的话语,仍兴致盎然地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们的情爱也许已遥远,但他们仍喜欢眼前这个人,喜欢关于这个人的一切事物,这种永远处不够的关系。 人与人的相处常因时间拉长而形成一种模式,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老夫老妻面临生离死别,受伤的不仅是感情,还有日常生活的断裂。即便早已生厌,甚或彼此憎恶,但仍无可奈何死守在一起,这是我们想要[相待老]的感情世界?如此模式又何以致之,也许还是要回到最初感情发生之始。不完全依荷尔蒙行事,不以皮相取胜,因为这些势必难敌时间考验。当荷尔蒙消逝、人未老色已衰,我们还需怀疑这分感情剩下甚么?若把经济条件放在首要考虑,在如此不对等的关系里,我们又期望得到甚么样的公平待遇? 喜欢与爱在我们原有认知里,是感情程度的差异,爱比喜欢多一些、深一些。其实喜欢比爱更宽广更长久些。当我们欣赏一个人的行事为人,我们可以视他为一辈子的朋友,当然也可让他成为一生的伴侣。当激情消逝,当两人还原素我时,眼前这个人还让你心生喜悦,还愿与之共度余生,那或许就是我心向往的老来伴。而幸运的是,在我的身边、在我的亲人身上,我看到了不只一个真实的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