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1|回复: 0

[哲史艺丛] 《华夏意匠》与全真派武功,都隐藏着中国文化的密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6 07: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书奇谭

《华夏意匠》与全真派武功,都隐藏着中国文化的密码

2019-09-16  十一贝子  大家
原名贾珺,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史》丛刊主编。


导读

《华夏意匠》是当代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专著,体例完备,宛如“玄门正宗”的全真派武功。





作者按:本文通过与武侠小说中虚妄的各种武功秘笈的类比,来解说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中西方古今建筑典籍,难免牵强附会,凡对武侠和建筑不感兴趣,或无法忍受这种奇怪类比方式的读者,敬请绕行。

1. 全真往事

“射雕三部曲”前两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均以南宋为背景,所提及的武林门派并不以少林派为尊,而是奉全真派为“天下玄门正宗”,武功自成一系,创派祖师王重阳名列“天下五绝”之首,门下七大弟子赫赫有名,俨然江湖第一大派。

王重阳和他的弟子们在历史上实有其人。王重阳本名中孚,字允卿,出生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祖籍关中京兆府咸阳大魏村,后迁居终南县刘蒋村,自幼举止潇洒,不拘小节,重义气,擅长诗文,并且真的习练过武功。

靖康之变(1126—1127年)后,宋室南渡,关中地区已属金朝版图。传说王重阳先后应试过金朝的进士和武举,仕途不顺,遂出家修道,改名王嚞(音哲),号“重阳子”,在终南山下建“活死人墓”隐居。

1.jpg
“活死人墓”遗址

后得吕洞宾点化,得悟真道,云游四方,来到宁海(今山东东营牟平区)一带传教,陆续收马钰、谭处端、王处一、邱处机、郝大通、刘处玄、孙不二为弟子——此即著名的“全真七子”。宁海有一位名叫周伯通的富户,对王重阳师徒非常礼敬,捐出自己的宅院供其修行。

大定九年(1169年),王重阳在不同地方开设“金莲会”、“三光会”、“玉华会”、“平等会”,大招信徒,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正式创立道教全真派,又称全真教。次年(1170年)王重阳在汴梁逝世,归葬故乡刘蒋村。首徒马钰接任掌教,弟子们在其故居旧址上建造了一座重阳宫(在今陕西省户县境内),历代屡加修葺,殿宇崇宏,成为全真教第一祖庭。

2.jpg
全真祖庭重阳宫
3.jpg
永乐宫重阳殿壁画《归葬祖庭》

金元两朝,全真教在北方广为传播,信众极多。蒙古时期,长春子丘处机以七十四岁的高龄,不远万里,奔赴中亚觐见成吉思汗,“一言止杀”,被奉为神仙国师。之后其弟子尹志平、李志常先后出任掌教,全真教鼎盛多年,宫观遍及各地,除重阳宫之外,另以永济永乐宫(现在山西省芮城县境内)和大都(今北京市)白云观为两处重要的祖庭。

在金庸先生笔下,王重阳、周伯通二人是师兄弟关系,与全真七子一起,通通变身为武林人物,功夫精湛,行侠仗义,并积极反抗金人和蒙古侵略,正气凛然。但实际上除王重阳本人之外,全真教其他弟子并无习武的记载,而且自创教以来,全真教历任掌教一直与女真、蒙古两大异族统治者紧密合作,多次得到朝廷敕封,奠定了蓬勃发展的基础。

2. 玄门神功

按照金庸小说的设定,全真派武功包含内功、轻功、拳掌、剑法、暗器和阵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足以与少林、武当相提并论而毫不逊色。其中绝大多数功法均为祖师王重阳所创,但他本人在小说中没有正式出场,其绝世风采主要通过他人的追忆来勾画。

王重阳在活死人墓中构筑了一座奇特的石室,用于钻研武学,“前窄后宽,成为梯形,东边半圆,西边却作三角形状”,具体用途是“前窄练掌,后宽使拳,东圆研剑,西角发镖”。由此可见,全真武功囊括拳掌剑镖等各种形式,需要专门的练功场所来施展。

4.jpg
永乐宫重阳殿壁画上的王重阳与马钰、孙不二

全真派的内功重视培养根基,循序渐进,主要采用静坐敛虑、呼吸吐纳的方式来修炼,难以速成,后劲却足。其基本理论与道教内丹修行的法门大致相同,梅超风曾向丹阳子马钰发问:“‘铅汞谨收藏’何解?‘姹女婴儿’何解?”涉及的都是全真派常用的道教术语。马钰亲自去大漠传授郭靖武功,说过四句口诀:“思定则情忘,体虚则气运,心死则神活,阳盛则阴消”,令郭靖每夜在雪地大石上打坐练功,还教会他一种名为“金雁功”的轻功。郭靖苦练两年,便觉身轻足健,功力大进。

杨过年幼时投入全真门下,背熟了全套内功歌诀,诸如“修真活计有何凭?心死群情今不生。历年尘垢揩磨尽,偏体灵明耀太虚”之类。书中交待,这些歌诀都是修习内功的要旨,教人收心息念,练精养气,但每一句均与几招拳脚相配合,合起来便是一套简明的入门拳法。

全真派最厉害的内功是先天功,地位仿佛少林派的《易筋经》,当年华山论剑,王重阳主要凭借此功夺得“天下第一”的名号。后来王重阳用这门神功与“南帝”段智兴交换“一阳指”绝技,但全真派其他人士似乎都不会此功。

在徒手技艺方面,马钰与彭连虎对敌,使过“三花聚顶掌”,据说是本门最厉害的掌法。玉阳子王处一精于脚法,曾以一招“风摆荷叶”独足跂立,凭临万丈深谷,威服河北、山东群豪,被誉为“铁脚仙”。最高明的是“老顽童”周伯通发明的七十二路空明拳和“左右互搏”之术——空明拳深含“虚空”之理,以“空朦洞松、风通容梦、冲穷中弄、童庸弓虫”十六字为秘诀,每一字都自有涵义,如“‘松’是出拳劲道要虚,‘虫’是身子柔软如虫,‘朦’是拳招糊里糊涂,不可太过清楚”,具体招式包括“空碗盛饭”、“空屋住人”、“深藏若虚”等,乃是金庸小说中的顶级拳法。

5.jpg
《射雕英雄传》第一回插图

全真派的剑法另有独得之秘,以“变化精微”著称。全真七子之中,长春子丘处机武功最高,擅长使剑,多次以一柄长剑与人对战。周伯通唯一嫡传弟子耶律齐使出一招“定阳针”剑法,气度不凡,令“赤练仙子”李莫愁大吃一惊。

王重阳去世后,除先天功之外的各种内功、拳掌、剑法自有口诀、剑谱之类由门下弟子们继承,但功力与祖师相去甚远。古墓派祖师林朝英是一位旷世女杰,终生与王重阳斗气争胜,将自己参透的全真派密奥全部刻在石室顶上,又在另一间石室刻画《玉女心经》,内含诸般破解全真武功之法。

6.jpg
《神雕侠侣》第十四回插图

有趣的是,林朝英将自己对王重阳的一片深情也融入剑法之中,如果二人配合,一人使全真剑法,一人使玉女剑法,威力倍增,几乎无可匹敌。杨过与小龙女双剑合璧,将蒙古国师金轮法王和“绝情谷”公孙谷主杀得大败。后来小龙女学会“左右互搏”,一个人左右两手分使全真、玉女剑法,同样凌厉绝伦。

王重阳发明了一种“天罡北斗阵”,传与全真七子,用于联手御敌。七人盘膝而坐,分居北斗七星之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之位,“迎敌时只出一掌,另一掌却搭在身旁之人身上,敌人来攻时,正面首当其冲者不用出力招架,却由身旁道侣侧击反攻,犹如一人身兼数人功力,的确威不可当。”七子曾以此阵与东邪黄药师抗衡,但只要损失一人,阵型即破。全真派后来从此阵衍化出“北斗大阵”,由九十八人组成十四个北斗阵,每七个北斗阵又布成一个大北斗阵,一正一奇,相生相克,互为犄角,看上去声势浩大,其实威力反而不如七人之阵,被郭靖轻易破解。谭处端和马钰去世后,剩下的全真五子在晚年创制出另一种合力之法,称作“七星聚会”,几人联手,每一招出去,都集众人之力于一体,令敌人无法抵御。

7.jpg
《神雕侠侣》第四回插图

总体而言,全真派武功规矩严谨,以道教哲学为主旨,融入儒、释两家思想,讲究修身养性,调和阴阳,并且长于团队配合,达到很高的水准,相比纯以佛学为根基的少林派,更有资格代表博大精深、丰富多元的中华文化。但自王重阳去世后,门下虽然人多势众,但水准却日渐降低,全真七子已难称一流高手,第三四代弟子更是孱弱不堪,到了《倚天屠龙记》故事发生的元代,便完全不见踪迹,与称雄千年、长盛不衰的少林派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3. 中国传统建筑理论

《易经·系辞》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按照这个说法,诗词曲赋与琴棋书画等艺术门类都可归入无形的“道”的范畴,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建筑与车舆、衣服、盆碗类似,属于有形的“器”的性质,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主要由匠人来制作,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参与。由此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界虽然巨匠辈出,巧夺天工,取得极高的成就,却一直缺乏理论总结。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相对得到主流阶层的追捧,出现了《园冶》、《长物志》等理论名著,而在更广泛的建筑领域,相关学问备受冷落,虽然有宋代《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等官书和明代《鲁班经》之类的民间著述传世,但数量远远不及西方,而且主要内容都偏于实际操作层面的记述,没有太多的理论探索,与西方古罗马《建筑十书》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名著差异很大。

19世纪末叶以来,随着清朝的衰落和灭亡,中国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全面冲击,传统建筑行业走向衰微,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使得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至今日,中国的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与古代则大相径庭,广大建筑师对于传统的建筑技艺普遍感到生疏,绝大多数设计作品都近于西方建筑的翻版,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

在此情形之下,从20世纪初开始,一些中外建筑师努力尝试扭转这一趋势,在现代建筑中刻意表现“民族形式”,将传统建筑的造型与文化内涵融入新的建筑项目,如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和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代表的先贤致力于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展开研究,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四处考察测绘,搜集古籍,成果斐然。

8.jpg
吕彦直先生设计的中山陵

经过几代人的艰难跋涉,对于中国现代建筑“民族形式”的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对圆满的解决之道。而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长期侧重于历史本身,理论方面的论述非常有限,还不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的指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香港建筑师李允鉌先生正式出版《华夏意匠》一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作者在《卷首语》中解释:“‘华夏’指的是古代的中国,‘意匠’可作建筑的设计意念,‘华夏意匠’意即‘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意念’。”此书得到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评价,一时洛阳纸贵,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一部专著。

9.jpg
《华夏意匠》(2005版)封面

李允鉌(1930-1989)祖籍广东新会,出身于书香世家,是岭南国画大师李研山之子,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建筑工程系,曾在沈阳、北京从事建筑设计工作,1961年移居香港,在繁忙的建筑创作之余,遍阅古今图籍,游历世界各地,完成了这部系统阐述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杰作。

全书分为十二章。第一章先对“中国”、“传统”、“建筑”等基本概念和“中西方建筑差异”、“木结构发展原因”、“建筑思想与政策”等基本问题展开讨论,有高屋建瓴之势;第二章是“总释”,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专门术语;第三章“分类概述”,梳理不同的建筑类型;第四章至第八章分述建筑的平面、立面、结构与构造、构件形制、色彩与装饰、装修;第九章专论园林建筑;第十章分析“房屋以外的建筑物”;第十一章探讨城市规划的问题;第十二章介绍古代的建筑师、设计与施工、研究著述,并就“发展的终结和传统的继承”提出自己的思考。

此书的撰写显然受到西方建筑理论的影响,引述了大量的前人论述和经典实例,完备性超过之前任何一部研究中国建筑的著作,恰如全真派的全套武功,无所不包,既有“道”层面的精神诉求,也有“器”层面的实践指导意义,故而难能可贵。

4. 并未远逝的辉煌

建筑史学家龙庆忠先生为此书所作序言中说:“中国古建筑是古今都在东亚地区,由东亚人民产生的。它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艺术和清静环境,是古代养目、养心、养身、遂生的具体表现。它既具有几何构成,又有模式表达和逻辑构成。这是出乎今西方人意料之外的。”

中国古建筑的产生与发展由中国独特而广袤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决定,同时又受到各种社会、人文因素的深刻影响。这一特质与全真派武功依托本土、融合儒释道三教、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调养身心的基本特点高度相似。《华夏意匠》对此有深入剖析,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进脉络和多重影响因素。

10.jpg
《华夏意匠》插图

书中时时注意从中西比较的角度来讨论中国建筑的本质。西方建筑以砖石为主,中国建筑以木构为主,具体原因有不同的解释,但无疑都是双方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的选择,由此带来截然不同的建筑形象和营造观念,前者刚硬,后者柔和,宛如少林派与全真派的区别。同时,全真派有严格的戒律,要求信徒节制心欲,而中国古代建筑也提倡“节用”的观念,反对奢华浪费。

全真派武功属于内家流派,与外家流派风格迥异。杨过早先的师父赵志敬是全真派第三代弟子,曾经对他说:“我全真派功夫,乃是从内练出外,与外家功夫自外向内者不同。”如此说来,西方人常将建筑看做是立体的雕塑,更重视外观,近于外家;而中国人将建筑视为器皿,更看重内部空间,近于内家。《老子》曾云:“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内之用”,又云:“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虚无的空间才是建筑具备用途的本质所在,而门窗墙壁之类的实体只是塑造空间的工具而已。这一思想与周伯通空明拳“空碗盛饭”、“空屋住人”的原理尤为合拍。

作者发现:“在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上,对一切的房屋、车服、礼器等的制作都是采用一种灵活性很大的通用性设计”,常见的情况是“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几乎都希望合乎使用”,因此基本形式存在明显的标准化倾向,更多的变化体现在微妙的细节上。反观金庸对全真派武功的描写,无论剑法还是拳掌都采用统一的套路,远非少林七十二绝技那样千姿百态,与中国建筑的常见模式颇为雷同。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单体的规模往往有一定的限度,造型上的差异也不大,更注重以群体组合的方式构成丰富的院落,“由一座变多座,小组变大组,以建筑群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以北京紫禁城与巴黎卢浮宫作作比较,可见前者以“数”的集聚完成复杂的总体结构,而后者以“量”的叠加形成庞大而清晰的多层系统。在这一点上,中国建筑更像全真派的“天罡北斗阵”和“北斗大阵”,殿亭楼台分占不同位置,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在彼此之间构成严密的呼应关系。此外,中国建筑的格局与装饰也会反映天上的星象,出现类似北斗七星这样的象征符号,亲缘性更强。

11.jpg
中国古代庭院的组合方式

《华夏意匠》既有宏观把握,也不乏微观的关注,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模数制、平面制式、立面构图、构架类型、屋顶形式以柱子、斗栱、栏杆等不同构件的具体形制作了细致的描述,宛如全真派内功心法和具体的招式。考虑到园林建筑的特殊性,作者另作专门分析,对于城墙、佛塔、桥梁、陵墓等非房屋建筑也没有忽略。城市规划方面的论述相对简单,但同样颇有启发性。

12.jpg
《华夏意匠》插图

此书初稿完成于1976年,经过多位专家校阅,于1982年由香港的广角镜出版社推出初版繁体字本,附有约600幅插图。后经过作者重新校订,2005年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发行简体字的再版本,并添加副标题“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一直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屡次加印。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延续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烜赫一时的全真派武功在南宋之后便已失传,而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也面临消亡的危险,幸而有诸多前辈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孜孜以求,拯危继绝,传递薪火,一息不灭,功莫大焉。《华夏意匠》一书堪称几十年来中国建筑理论层面最重要的结晶,“论”由“史”出,见识卓著,体例谨严,文字流畅,可为当今的建筑师们提供非常有益的借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4 11:20 PM , Processed in 0.0495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